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60320发布日期:2018-11-24 12:07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管的固定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深静脉置管又称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持续cvp检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输入各种抢救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的重要通路,此外还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目前已被反复推广,尤其是icu、c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更加广泛。深静脉置管常引出于颈部动脉,颈部动脉处的深静脉置管作为外部置管必须要粘贴的牢靠,一旦深静脉置管脱落,患者将需要重新插入深静脉置管,这样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现有的固定颈部深静脉置管的方法是直接用一个胶带去粘帖,这样的方式不够牢靠。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以解决
背景技术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包括医用胶带,所述医用胶带具有第一粘帖面和第一毛面,所述医用胶带的第一粘帖面粘在患者的颈部,所述医用胶带的第一毛面上粘贴有两个第一绑带,所述第一绑带的同一面上具有第一勾面和第二粘贴面,所述第一绑带的第一勾面与医用胶带的第一毛面相互粘合,所述第一绑带的第二粘贴面粘在患者的颈部,所述医用胶带上还固定有第一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上开设有两个圆形的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内插接有截面为圆形的弹性凸块,两个所述弹性凸块均固定在第二固定片上,所述第二固定片和第一绑带上均固定有抱箍,所述抱箍的一端固定有弹性的插柱,所述第一插柱的端部固定有弹性的挡块,所述抱箍的另一端开设有供插柱插入的插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上的插柱和挡块在插入到插孔后,抱箍可以将深静脉置管牢牢的卡住,在第一绑带的第三粘贴面的作用下,第一绑带可以粘在患者颈部,当将弹性凸块插入到凹槽后,第二固定片将牢靠的固定在第一固定片上,第二固定片上的抱箍位置也就被固定了,因此,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其具有固定深静脉导管牢靠的特点。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胶带为压敏医用胶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敏医用胶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胶带,由压敏胶、基材、底胶、背面处理剂等构成,其作用是使压敏医用胶带具有对压力敏感粘附特性,使用时,轻轻加压就会使得压敏医用胶带与被患者颈部牢牢粘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凸块、插柱以及挡块的材质为硅胶材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满足弹性的要求,其次硅胶材质较为温和,无毒无刺激。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凸块的直径比凹槽的直径要大0.4-0.6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凸块比凹槽直径大0.4-0.6mm,使得弹性凸块插入到凹槽后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所述插柱的直径比插孔的直径小1-2mm,所述挡块的直径比插孔的直径大0.6-1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能够变形穿出插孔,插柱的直径比插孔的直径小1-2mm,挡块的直径比插孔的直径大0.6-1mm,将使得插柱和挡块轻松插入到插孔,恢复形变后又不会从插孔脱落。进一步地,所述抱箍的内径与静脉置管的直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内径和静脉置管直径相同使得静脉置管能被牢靠固定在抱箍内而不变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片上固定有两根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具有第三粘贴面,所述第三粘贴面与患者颈部相粘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绑带的第二粘贴面辅助粘合在患者颈部,能增大装置固定静脉置管的牢靠性。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胶带在展开时其形状为正方形,所述医用胶带的边长在5-6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边长范围在5-6cm的正方形医用胶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能满足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医用胶带的第一粘帖面粘贴在患者颈部导管处;s2:将第二固定片上的弹性凸块塞入到第一固定片上的凹槽内,将第二固定片与第一固定片固定在一起;s3:将第二固定片以及第一绑带上的抱箍口拉开,将抱箍包裹住静脉置管,然后将插柱和挡块塞入到插孔,直至挡块脱离插孔,插柱进入插孔;s4:将两个第一绑带的第一勾面与医用胶带的第一毛面相粘合;s5:将第二固定片上的两个第二绑带的第三粘贴面粘在患者的颈部。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其具有固定深静脉导管牢靠的特点,能够将深静脉导管牢靠的固定在颈部,能有效的防止深静脉导管的脱落;其次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图1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为图3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图6为图5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医用胶带;11、第一粘帖面;12、第一毛面;2、第一绑带;21、第一勾面;22、第二粘贴面;3、第一固定片;31、凹槽;310、弹性凸块;4、第二固定片;41、抱箍;410、插柱;411、挡块;412、插孔;5、第二绑带;51、第三粘贴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包括医用胶带1,其中医用胶带1具有第一粘帖面11和第一毛面12,医用胶带1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避免患者的皮肤发生脱皮等不良影响,医用胶带1的第一粘帖面11粘在患者的颈部,利用第一粘帖面11能将医用胶带1粘在患者的身上;为了使得固定深静脉导管更加牢靠,在医用胶带1的第一毛面12上粘贴有两个第一绑带2,其中在第一绑带2的同一面上具有第一勾面21和第二粘贴面22,第一绑带2的第一勾面21与医用胶带1的第一毛面12相互粘合,从而可以将第一绑带2固定在医用胶带1上,将第一绑带2的第二粘贴面22粘在患者的颈部,可以增大与颈部粘贴的牢靠性;同时在医用胶带1上还固定有第一固定片3,其中在第一固定片3上开设有两个圆形的凹槽31,在两个凹槽31内插接有截面为圆形的弹性凸块310,其中两个弹性凸块310均固定在第二固定片4上,在第二固定片4和第一绑带2上均固定有抱箍41,其中抱箍41的一端固定有弹性的插柱410,在第一插柱410的端部固定有弹性的挡块411,在抱箍41的另一端开设有供插柱410插入的插孔412;抱箍41上的插柱410和挡块411在插入到插孔412后,抱箍41可以将深静脉置管牢牢的卡住,在第一绑带2的第三粘贴面51的作用下,第一绑带2可以粘在患者颈部,当将弹性凸块310插入到凹槽31后,第二固定片4将牢靠的固定在第一固定片3上,第二固定片4上的抱箍41位置也就被固定了,因此,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其具有固定深静脉导管牢靠的特点。如图1至图6所示,为了增加医用胶带1使用时的牢靠性和轻便性,将医用胶带1采用压敏医用胶带1;其中压敏医用胶带1,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胶带,由压敏胶、基材、底胶、背面处理剂等构成,其作用是使压敏医用胶带1具有对压力敏感粘附特性,使用时,轻轻加压就会使得压敏医用胶带1与被患者颈部牢牢粘在一起;为了增大装置固定深静脉导管时的舒适性,将弹性凸块310、插柱410以及挡块411的材质均采用硅胶材质;硅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满足弹性的要求,其次硅胶材质较为温和,无毒无刺激。如图1至图6所示,为了使得弹性凸块310稳定的插入到凹槽31内,使得第一固定片3和第二固定片4稳定的固定在一起,将弹性凸块310的直径设置为比凹槽31的直径要大0.5mm,弹性凸块310比凹槽31直径大0.5mm,使得弹性凸块310插入到凹槽31后更加稳定;为了方便插柱410插入到插孔412内,将插柱410的直径设置为比插孔412的直径小1.5mm,将挡块411的直径设置为比插孔412的直径大0.8mm;在上述尺寸条件下,挡块411能够变形穿出插孔412,插柱410的直径比插孔412的直径小1.5mm,挡块411的直径比插孔412的直径大0.8mm,将使得插柱410和挡块411轻松插入到插孔412,恢复形变后又不会从插孔412脱落;为了使得抱箍41夹住深静脉导管更加稳定,同时使得深静脉导管不被压缩变形,将抱箍41的内径设置为与静脉置管的直径相同,抱箍41内径和静脉置管直径相同使得静脉置管能被牢靠固定在抱箍41内而不变形;为了加强固定,在第二固定片4上固定有两根第二绑带5,其中第二绑带5具有第三粘贴面51,第三粘贴面51与患者颈部相粘合,利用第二绑带5的第二粘贴面22辅助粘合在患者颈部,能增大装置固定静脉置管的牢靠性;为了增大患者实用医用胶带1固定时的舒适性,医用胶带1在展开时其形状设置为正方形,其中医用胶带1的边长在6cm,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医用胶带1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能满足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如图1至图6所示,为了方便医护人员使用胶带对深静脉置管末端进行二次固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深静脉置管末端的二次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的优点,其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医用胶带1的第一粘帖面11粘贴在患者颈部导管处;s2:将第二固定片4上的弹性凸块310塞入到第一固定片3上的凹槽31内,将第二固定片4与第一固定片3固定在一起;s3:将第二固定片4以及第一绑带2上的抱箍41口拉开,将抱箍41包裹住静脉置管,然后将插柱410和挡块411塞入到插孔412,直至挡块411脱离插孔412,插柱410进入插孔412;s4:将两个第一绑带2的第一勾面21与医用胶带1的第一毛面12相粘合;s5:将第二固定片4上的两个第二绑带5的第三粘贴面51粘在患者的颈部。如图1至图6所示,除此之外,由于抱箍41作为硅胶材质很容易积累较多的灰尘,为了方便操作者清洗抱箍41,在抱箍41的表面还涂覆有一层防污涂层,抱箍41在涂覆防污涂层后将使得灰尘不容易积累在抱箍41上,故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污涂层的制备方法,其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流程短的优点,其中防污涂层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18份、聚四氟乙烯27份、聚氯乙烯8份、聚丙乙烯7份、丙酮4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份、碳酸亚乙烯酯5份、氟代碳酸乙烯酯5份;s1、制备第一预制液:将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乙烯加入到丙酮中进行溶解,搅拌均匀后将整体温度加热至72℃,保温处理1h,得到第一预制液;s2、制备第二预制液:将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混合均匀后加热至62℃,保温处理0.5h,得到第二预制液;s3、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第一预制液和s2得到的第二预制液冷却至室温后相互混合,并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搅拌均匀后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4、涂覆:将抱箍41浸透在s3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内,之后取出抱箍41;s5、阴烘:将s4得到的抱箍41在阴凉通风处烘干3h。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抱箍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的制备方法如下: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17份、聚四氟乙烯25份、聚氯乙烯9份、聚丙乙烯8份、丙酮48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份、碳酸亚乙烯酯5份、氟代碳酸乙烯酯5份;s1、制备第一预制液:将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乙烯加入到丙酮中进行溶解,搅拌均匀后将整体温度加热至72℃,保温处理1h,得到第一预制液;s2、制备第二预制液:将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混合均匀后加热至62℃,保温处理0.5h,得到第二预制液;s3、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第一预制液和s2得到的第二预制液冷却至室温后相互混合,并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搅拌均匀后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4、涂覆:将抱箍41浸透在s3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内,之后取出抱箍41;s5、阴烘:将s4得到的抱箍41在阴凉通风处烘干3h。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抱箍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的制备方法如下: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13份、聚四氟乙烯22份、聚氯乙烯10份、聚丙乙烯8份、丙酮48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份、碳酸亚乙烯酯5份、氟代碳酸乙烯酯5份;s1、制备第一预制液:将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乙烯加入到丙酮中进行溶解,搅拌均匀后将整体温度加热至72℃,保温处理1h,得到第一预制液;s2、制备第二预制液:将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混合均匀后加热至62℃,保温处理0.5h,得到第二预制液;s3、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第一预制液和s2得到的第二预制液冷却至室温后相互混合,并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搅拌均匀后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4、涂覆:将抱箍41浸透在s3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内,之后取出抱箍41;s5、阴烘:将s4得到的抱箍41在阴凉通风处烘干3h。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抱箍41的表面未涂覆有防污涂层。对实施例1-3中涂覆有防污涂层的抱箍41进行表面硬度和剥离强度的测试,为了便于比较,所有实施例的数据基于实施例1的数据进行归一化。表1表面硬度剥离强度实施例1100%100%实施例2101%99%实施例398%9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