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8993发布日期:2019-02-19 18: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医疗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



背景技术:

医疗是指疾病的治疗,呼吸内科为现代西医中一个科室,病床也可称为医疗床、护理床等,供病人在休养时使用,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的病人在住院治疗休养时,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避免其将病毒传染给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现有的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病床只能供病人进行休养,不具有隔离功能,无法对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的病人进行隔离,导致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容易受到病毒的传染,严重威胁到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病床只能供病人进行休养,不具有隔离功能,无法对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的病人进行隔离,导致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容易受到病毒的传染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隔离功能、能够对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的病人进行隔离的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包括有底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床板、第一套管、第一弹簧、第一升降杆、第二套管、第二弹簧、第二升降杆、罩体、透明玻璃、第一连接板、第一滑轮、第二连接板、第二滑轮、拉线、第三滑轮、绕线轮、旋转管、第一螺杆、支撑轴、第二固定板、第二螺杆、旋转轴、扇叶、壳体、第一固定板、大旋转轮、软管、第一连接管、箱体、排气管、i形塞、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底座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底座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上端和第二支架的上端均与床板的底部相连接,床板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第一弹簧位于第一套管内,第一弹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第一升降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内,床板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第二弹簧位于第二套管内,第二弹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第二升降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内,罩体位于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罩体与床板的顶部相接触,罩体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透明玻璃位于观察窗内,透明玻璃与罩体相连接,罩体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罩体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拉线的一端与床板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位于第二支架的后方,第三滑轮与第二支架转动连接,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三滑轮均与拉线滑动连接,拉线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上,绕线轮固定套在旋转管上,旋转管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旋转管的后部套在支撑轴上,第一螺杆与支撑轴相接触,支撑轴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旋转管的前部套在旋转轴上,旋转轴与第二螺杆相接触,旋转轴上连接有扇叶,扇叶位于壳体内,壳体位于旋转管的前方,壳体与旋转轴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位于壳体的前方,第一固定板的上部开有旋转孔,旋转轴转动式位于旋转孔内,第一固定板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位于第一固定板的前方,大旋转轮与旋转轴的前端相连接,软管位于第二升降杆的前方,软管的上端与罩体右侧壁相连接,软管与罩体相连通,软管的下端与壳体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与壳体相连通,软管位于第二支架的后方,第一连接管的右端与壳体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与壳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嵌设在箱体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的左端位于箱体内,箱体位于壳体的左侧,箱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箱体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排气管与箱体相连通,床板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导管孔位于罩体的下方,i形塞、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均位于导管孔内,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均与导管孔相配合,第一橡胶塞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第二橡胶塞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i形塞位于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内。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第二连接管、缸体、泵体、第一阀门、排液管和第二阀门,箱体左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与箱体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左端连接有缸体,第二连接管与缸体相连通,缸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泵体和第一阀门,泵体位于第一阀门的左侧,泵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缸体前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缸体与排液管相连通,排液管的前下端位于底座的前方,排液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蜗轮、蜗杆、长连接轴、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和小旋转轮,蜗轮位于第一固定板与大旋转轮之间,蜗轮固定套在旋转轴上,蜗杆位于蜗轮的下方,蜗杆与蜗轮相啮合,蜗杆与长连接轴相连接,长连接轴的左端与第一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座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相连接,长连接轴的右部与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相连接,小旋转轮位于第二轴承座的右侧,小旋转轮与长连接轴的右端相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盖板、小连接轴和第三轴承座,盖板位于缸体的上方,盖板与缸体相接触,盖板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小连接轴,小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三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的左侧壁与缸体的右侧壁相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万向轮、滚轮、压板、大螺杆和固定块,底座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和滚轮,滚轮位于万向轮的左侧,压板位于滚轮的右侧,压板与滚轮相接触,压板的右侧壁连接有大螺杆,大螺杆与固定块设置为螺纹连接,固定块的顶部与底座的底部相连接。

在本发明中,呼吸内科的病人可以躺在床板上,上身位于床板的左部,并位于罩体的正下方,医护人员首先将设定量的消毒液通过排气管加入到箱体内,再将i形塞、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从导管孔内拔出,将i形塞从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内移出,将输氧管从导管孔穿入到罩体的下方,供病人呼吸使用,通过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将输氧管卡住后,将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塞回导管孔,然后医护人员将第一螺杆拧松,使第一螺杆与支撑轴脱离接触,再对大旋转轮进行转动,大旋转轮通过旋转轴带动第二螺杆和旋转管进行转动,旋转管带动绕线轮进行转动,绕线轮对拉线进行缠绕,第三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为拉线提供滑动辅助,同时拉线带动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向下进行运动,第一滑轮通过第一连接板带动罩体和第一升降杆向下运动,第二滑轮通过第二连接板带动罩体和第二升降杆向下运动,第一升降杆和第二升降杆分别对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进行压缩,从而将罩体向下运动到与床板相接触,将病人罩住隔离,然后停止对大旋转轮进行转动,拧紧第一螺杆固定即可,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对病人进行观察,而且大旋转轮带动扇叶在壳体内进行转动,通过软管将罩体内的气体吸出,再通过第一连接管排入到箱体内,经过箱体内的消毒液消毒后从排气管排出,当将罩体向下运动到与床板相接触后,如果还需将罩体内的气体吸出时,医护人员将第二螺杆拧松,第二螺杆与旋转轴脱离接触,继续转动大旋转轮即可,使用方便简单,能够方便的对呼吸内科的病人进行隔离,防止传染。

当医护人员需要将设定量的消毒液加入到箱体内时,可以先将消毒液加入到缸体内,然后打开第一阀门,启动泵体将缸体内的消毒液通过第二连接管加入到箱体内即可,当需要将箱体内使用完毕的消毒液排出时,打开第一阀门,启动泵体将箱体内的消毒液通过第二连接管排到缸体内,再将第二阀门打开通过排液管排出即可,消毒液更换更加方便,降低劳动强度。

医护人员可以对小旋转轮进行转动,小旋转轮通过长连接轴带动蜗杆进行转动,蜗杆通过蜗轮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利用蜗轮与蜗杆的自锁功能,固定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简单。

当向缸体内排入废液时,盖板能够将缸体盖住,防止缸体内的消毒废液挥发传播病菌,当需要向缸体内加注消毒液时,将盖板水平旋转180度,小连接轴和第三轴承座为盖板提供旋转辅助,使用更加方便。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万向轮和滚轮将本发明移动到需要的地方,万向轮能够进行灵活的转向,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医护人员可以对大螺杆进行转动,大螺杆带动压板向左进行运动,当压板与滚轮相接触时,能阻止滚轮的转动,从而将本发明固定住,防止本发明晃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具有隔离功能,能够对患有传染性呼吸疾病的病人进行隔离,能够保护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够对带病毒气体进行消毒,保护病房的环境健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生产制造,易于维护维修,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壳体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橡胶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缸体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蜗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滚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底座,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床板,5、第一套管,6、第一弹簧,7、第一升降杆,8、第二套管,9、第二弹簧,10、第二升降杆,11、罩体,12、透明玻璃,13、第一连接板,14、第一滑轮,15、第二连接板,16、第二滑轮,17、拉线,18、第三滑轮,19、绕线轮,20、旋转管,21、第一螺杆,22、支撑轴,23、第二固定板,24、第二螺杆,25、旋转轴,26、扇叶,27、壳体,28、第一固定板,29、大旋转轮,30、软管,31、第一连接管,32、箱体,33、排气管,34、i形塞,35、第一橡胶塞,36、第二橡胶塞,41、第二连接管,42、缸体,43、泵体,44、第一阀门,45、排液管,46、第二阀门,51、蜗轮,52、蜗杆,53、长连接轴,54、第一轴承座,55、第二轴承座,56、小旋转轮,61、盖板,62、小连接轴,63、第三轴承座,71、万向轮,72、滚轮,73、压板,74、大螺杆,75、固定块,111、观察窗,281、旋转孔,351、第一半圆形槽,361、第二半圆形槽,401、导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床板4、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第一升降杆7、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第二升降杆10、罩体11、透明玻璃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滑轮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滑轮16、拉线17、第三滑轮18、绕线轮19、旋转管20、第一螺杆21、支撑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螺杆24、旋转轴25、扇叶26、壳体27、第一固定板28、大旋转轮29、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箱体32、排气管33、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底座1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2,底座1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的上端和第二支架3的上端均与床板4的底部相连接,床板4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位于第一套管5内,第一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7,第一升降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5内,床板4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位于第二套管8内,第二弹簧9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0,第二升降杆10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8内,罩体11位于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8之间,罩体11与床板4的顶部相接触,罩体11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111,透明玻璃12位于观察窗111内,透明玻璃12与罩体11相连接,罩体11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14,罩体11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10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16,拉线17的一端与床板4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18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三滑轮18与第二支架3转动连接,第一滑轮14、第二滑轮16和第三滑轮18均与拉线17滑动连接,拉线17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19上,绕线轮19固定套在旋转管20上,旋转管20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21,旋转管20的后部套在支撑轴22上,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相接触,支撑轴22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的下端与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20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24,旋转管20的前部套在旋转轴25上,旋转轴25与第二螺杆24相接触,旋转轴25上连接有扇叶26,扇叶26位于壳体27内,壳体27位于旋转管20的前方,壳体27与旋转轴25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27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28位于壳体27的前方,第一固定板28的上部开有旋转孔281,旋转轴25转动式位于旋转孔281内,第一固定板28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29位于第一固定板28的前方,大旋转轮29与旋转轴25的前端相连接,软管30位于第二升降杆10的前方,软管30的上端与罩体11右侧壁相连接,软管30与罩体11相连通,软管30的下端与壳体27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30与壳体27相连通,软管30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一连接管31的右端与壳体27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1与壳体27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1嵌设在箱体32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31的左端位于箱体32内,箱体32位于壳体27的左侧,箱体3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箱体3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33,排气管33与箱体32相连通,床板4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401,导管孔401位于罩体11的下方,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位于导管孔401内,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与导管孔401相配合,第一橡胶塞35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351,第二橡胶塞36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361,i形塞34位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

实施例2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床板4、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第一升降杆7、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第二升降杆10、罩体11、透明玻璃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滑轮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滑轮16、拉线17、第三滑轮18、绕线轮19、旋转管20、第一螺杆21、支撑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螺杆24、旋转轴25、扇叶26、壳体27、第一固定板28、大旋转轮29、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箱体32、排气管33、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底座1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2,底座1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的上端和第二支架3的上端均与床板4的底部相连接,床板4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位于第一套管5内,第一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7,第一升降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5内,床板4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位于第二套管8内,第二弹簧9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0,第二升降杆10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8内,罩体11位于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8之间,罩体11与床板4的顶部相接触,罩体11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111,透明玻璃12位于观察窗111内,透明玻璃12与罩体11相连接,罩体11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14,罩体11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10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16,拉线17的一端与床板4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18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三滑轮18与第二支架3转动连接,第一滑轮14、第二滑轮16和第三滑轮18均与拉线17滑动连接,拉线17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19上,绕线轮19固定套在旋转管20上,旋转管20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21,旋转管20的后部套在支撑轴22上,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相接触,支撑轴22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的下端与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20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24,旋转管20的前部套在旋转轴25上,旋转轴25与第二螺杆24相接触,旋转轴25上连接有扇叶26,扇叶26位于壳体27内,壳体27位于旋转管20的前方,壳体27与旋转轴25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27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28位于壳体27的前方,第一固定板28的上部开有旋转孔281,旋转轴25转动式位于旋转孔281内,第一固定板28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29位于第一固定板28的前方,大旋转轮29与旋转轴25的前端相连接,软管30位于第二升降杆10的前方,软管30的上端与罩体11右侧壁相连接,软管30与罩体11相连通,软管30的下端与壳体27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30与壳体27相连通,软管30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一连接管31的右端与壳体27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1与壳体27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1嵌设在箱体32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31的左端位于箱体32内,箱体32位于壳体27的左侧,箱体3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箱体3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33,排气管33与箱体32相连通,床板4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401,导管孔401位于罩体11的下方,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位于导管孔401内,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与导管孔401相配合,第一橡胶塞35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351,第二橡胶塞36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361,i形塞34位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

还包括有第二连接管41、缸体42、泵体43、第一阀门44、排液管45和第二阀门46,箱体32左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1与箱体32相连通,第二连接管41的左端连接有缸体42,第二连接管41与缸体42相连通,缸体4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连接管41上安装有泵体43和第一阀门44,泵体43位于第一阀门44的左侧,泵体43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缸体42前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45,缸体42与排液管45相连通,排液管45的前下端位于底座1的前方,排液管4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46。

实施例3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床板4、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第一升降杆7、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第二升降杆10、罩体11、透明玻璃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滑轮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滑轮16、拉线17、第三滑轮18、绕线轮19、旋转管20、第一螺杆21、支撑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螺杆24、旋转轴25、扇叶26、壳体27、第一固定板28、大旋转轮29、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箱体32、排气管33、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底座1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2,底座1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的上端和第二支架3的上端均与床板4的底部相连接,床板4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位于第一套管5内,第一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7,第一升降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5内,床板4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位于第二套管8内,第二弹簧9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0,第二升降杆10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8内,罩体11位于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8之间,罩体11与床板4的顶部相接触,罩体11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111,透明玻璃12位于观察窗111内,透明玻璃12与罩体11相连接,罩体11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14,罩体11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10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16,拉线17的一端与床板4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18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三滑轮18与第二支架3转动连接,第一滑轮14、第二滑轮16和第三滑轮18均与拉线17滑动连接,拉线17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19上,绕线轮19固定套在旋转管20上,旋转管20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21,旋转管20的后部套在支撑轴22上,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相接触,支撑轴22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的下端与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20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24,旋转管20的前部套在旋转轴25上,旋转轴25与第二螺杆24相接触,旋转轴25上连接有扇叶26,扇叶26位于壳体27内,壳体27位于旋转管20的前方,壳体27与旋转轴25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27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28位于壳体27的前方,第一固定板28的上部开有旋转孔281,旋转轴25转动式位于旋转孔281内,第一固定板28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29位于第一固定板28的前方,大旋转轮29与旋转轴25的前端相连接,软管30位于第二升降杆10的前方,软管30的上端与罩体11右侧壁相连接,软管30与罩体11相连通,软管30的下端与壳体27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30与壳体27相连通,软管30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一连接管31的右端与壳体27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1与壳体27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1嵌设在箱体32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31的左端位于箱体32内,箱体32位于壳体27的左侧,箱体3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箱体3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33,排气管33与箱体32相连通,床板4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401,导管孔401位于罩体11的下方,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位于导管孔401内,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与导管孔401相配合,第一橡胶塞35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351,第二橡胶塞36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361,i形塞34位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

还包括有第二连接管41、缸体42、泵体43、第一阀门44、排液管45和第二阀门46,箱体32左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1与箱体32相连通,第二连接管41的左端连接有缸体42,第二连接管41与缸体42相连通,缸体4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连接管41上安装有泵体43和第一阀门44,泵体43位于第一阀门44的左侧,泵体43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缸体42前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45,缸体42与排液管45相连通,排液管45的前下端位于底座1的前方,排液管4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46。

还包括有蜗轮51、蜗杆52、长连接轴53、第一轴承座54、第二轴承座55和小旋转轮56,蜗轮51位于第一固定板28与大旋转轮29之间,蜗轮51固定套在旋转轴25上,蜗杆52位于蜗轮51的下方,蜗杆52与蜗轮51相啮合,蜗杆52与长连接轴53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左端与第一轴承座54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座54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右部与第二轴承座55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55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小旋转轮56位于第二轴承座55的右侧,小旋转轮56与长连接轴53的右端相连接。

实施例4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床板4、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第一升降杆7、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第二升降杆10、罩体11、透明玻璃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滑轮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滑轮16、拉线17、第三滑轮18、绕线轮19、旋转管20、第一螺杆21、支撑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螺杆24、旋转轴25、扇叶26、壳体27、第一固定板28、大旋转轮29、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箱体32、排气管33、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底座1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2,底座1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的上端和第二支架3的上端均与床板4的底部相连接,床板4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位于第一套管5内,第一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7,第一升降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5内,床板4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位于第二套管8内,第二弹簧9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0,第二升降杆10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8内,罩体11位于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8之间,罩体11与床板4的顶部相接触,罩体11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111,透明玻璃12位于观察窗111内,透明玻璃12与罩体11相连接,罩体11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14,罩体11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10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16,拉线17的一端与床板4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18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三滑轮18与第二支架3转动连接,第一滑轮14、第二滑轮16和第三滑轮18均与拉线17滑动连接,拉线17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19上,绕线轮19固定套在旋转管20上,旋转管20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21,旋转管20的后部套在支撑轴22上,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相接触,支撑轴22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的下端与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20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24,旋转管20的前部套在旋转轴25上,旋转轴25与第二螺杆24相接触,旋转轴25上连接有扇叶26,扇叶26位于壳体27内,壳体27位于旋转管20的前方,壳体27与旋转轴25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27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28位于壳体27的前方,第一固定板28的上部开有旋转孔281,旋转轴25转动式位于旋转孔281内,第一固定板28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29位于第一固定板28的前方,大旋转轮29与旋转轴25的前端相连接,软管30位于第二升降杆10的前方,软管30的上端与罩体11右侧壁相连接,软管30与罩体11相连通,软管30的下端与壳体27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30与壳体27相连通,软管30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一连接管31的右端与壳体27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1与壳体27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1嵌设在箱体32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31的左端位于箱体32内,箱体32位于壳体27的左侧,箱体3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箱体3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33,排气管33与箱体32相连通,床板4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401,导管孔401位于罩体11的下方,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位于导管孔401内,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与导管孔401相配合,第一橡胶塞35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351,第二橡胶塞36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361,i形塞34位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

还包括有第二连接管41、缸体42、泵体43、第一阀门44、排液管45和第二阀门46,箱体32左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1与箱体32相连通,第二连接管41的左端连接有缸体42,第二连接管41与缸体42相连通,缸体4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连接管41上安装有泵体43和第一阀门44,泵体43位于第一阀门44的左侧,泵体43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缸体42前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45,缸体42与排液管45相连通,排液管45的前下端位于底座1的前方,排液管4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46。

还包括有蜗轮51、蜗杆52、长连接轴53、第一轴承座54、第二轴承座55和小旋转轮56,蜗轮51位于第一固定板28与大旋转轮29之间,蜗轮51固定套在旋转轴25上,蜗杆52位于蜗轮51的下方,蜗杆52与蜗轮51相啮合,蜗杆52与长连接轴53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左端与第一轴承座54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座54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右部与第二轴承座55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55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小旋转轮56位于第二轴承座55的右侧,小旋转轮56与长连接轴53的右端相连接。

还包括有盖板61、小连接轴62和第三轴承座63,盖板61位于缸体42的上方,盖板61与缸体42相接触,盖板61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小连接轴62,小连接轴62的下端与第三轴承座63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63的左侧壁与缸体42的右侧壁相连接。

实施例5

一种用于医疗呼吸内科的便于隔离型病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床板4、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第一升降杆7、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第二升降杆10、罩体11、透明玻璃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滑轮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滑轮16、拉线17、第三滑轮18、绕线轮19、旋转管20、第一螺杆21、支撑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螺杆24、旋转轴25、扇叶26、壳体27、第一固定板28、大旋转轮29、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箱体32、排气管33、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底座1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支架2,底座1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的上端和第二支架3的上端均与床板4的底部相连接,床板4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套管5,第一弹簧6位于第一套管5内,第一弹簧6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升降杆7,第一升降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套管5内,床板4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套管8,第二弹簧9位于第二套管8内,第二弹簧9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0,第二升降杆10滑动式位于第二套管8内,罩体11位于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8之间,罩体11与床板4的顶部相接触,罩体11顶部的左侧开有观察窗111,透明玻璃12位于观察窗111内,透明玻璃12与罩体11相连接,罩体11左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杆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轮14,罩体11右侧壁的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杆10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板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滑轮16,拉线17的一端与床板4顶部的左端相连接,第三滑轮18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三滑轮18与第二支架3转动连接,第一滑轮14、第二滑轮16和第三滑轮18均与拉线17滑动连接,拉线17的另一端缠绕在绕线轮19上,绕线轮19固定套在旋转管20上,旋转管20顶部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21,旋转管20的后部套在支撑轴22上,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相接触,支撑轴22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的下端与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旋转管20底部的前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24,旋转管20的前部套在旋转轴25上,旋转轴25与第二螺杆24相接触,旋转轴25上连接有扇叶26,扇叶26位于壳体27内,壳体27位于旋转管20的前方,壳体27与旋转轴25设置为转动连接,壳体27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固定板28位于壳体27的前方,第一固定板28的上部开有旋转孔281,旋转轴25转动式位于旋转孔281内,第一固定板28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大旋转轮29位于第一固定板28的前方,大旋转轮29与旋转轴25的前端相连接,软管30位于第二升降杆10的前方,软管30的上端与罩体11右侧壁相连接,软管30与罩体11相连通,软管30的下端与壳体27右侧壁的下部相连接,软管30与壳体27相连通,软管30位于第二支架3的后方,第一连接管31的右端与壳体27的顶部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1与壳体27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1嵌设在箱体32顶部的右侧,第一连接管31的左端位于箱体32内,箱体32位于壳体27的左侧,箱体3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箱体3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排气管33,排气管33与箱体32相连通,床板4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导管孔401,导管孔401位于罩体11的下方,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位于导管孔401内,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均与导管孔401相配合,第一橡胶塞35的右侧壁开有第一半圆形槽351,第二橡胶塞36的左侧壁开有第二半圆形槽361,i形塞34位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

还包括有第二连接管41、缸体42、泵体43、第一阀门44、排液管45和第二阀门46,箱体32左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1与箱体32相连通,第二连接管41的左端连接有缸体42,第二连接管41与缸体42相连通,缸体4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连接管41上安装有泵体43和第一阀门44,泵体43位于第一阀门44的左侧,泵体43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缸体42前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45,缸体42与排液管45相连通,排液管45的前下端位于底座1的前方,排液管4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46。

还包括有蜗轮51、蜗杆52、长连接轴53、第一轴承座54、第二轴承座55和小旋转轮56,蜗轮51位于第一固定板28与大旋转轮29之间,蜗轮51固定套在旋转轴25上,蜗杆52位于蜗轮51的下方,蜗杆52与蜗轮51相啮合,蜗杆52与长连接轴53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左端与第一轴承座54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座54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长连接轴53的右部与第二轴承座55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55的后侧壁与第一固定板28相连接,小旋转轮56位于第二轴承座55的右侧,小旋转轮56与长连接轴53的右端相连接。

还包括有盖板61、小连接轴62和第三轴承座63,盖板61位于缸体42的上方,盖板61与缸体42相接触,盖板61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小连接轴62,小连接轴62的下端与第三轴承座63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63的左侧壁与缸体42的右侧壁相连接。

还包括有万向轮71、滚轮72、压板73、大螺杆74和固定块75,底座1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71和滚轮72,滚轮72位于万向轮71的左侧,压板73位于滚轮72的右侧,压板73与滚轮72相接触,压板73的右侧壁连接有大螺杆74,大螺杆74与固定块75设置为螺纹连接,固定块75的顶部与底座1的底部相连接。

在本发明中,呼吸内科的病人可以躺在床板4上,上身位于床板4的左部,并位于罩体11的正下方,医护人员首先将设定量的消毒液通过排气管33加入到箱体32内,再将i形塞34、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从导管孔401内拔出,将i形塞34从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内移出,将输氧管从导管孔401穿入到罩体11的下方,供病人呼吸使用,通过第一半圆形槽351和第二半圆形槽361将输氧管卡住后,将第一橡胶塞35和第二橡胶塞36塞回导管孔401,然后医护人员将第一螺杆21拧松,使第一螺杆21与支撑轴22脱离接触,再对大旋转轮29进行转动,大旋转轮29通过旋转轴25带动第二螺杆24和旋转管20进行转动,旋转管20带动绕线轮19进行转动,绕线轮19对拉线17进行缠绕,第三滑轮18、第二滑轮16和第一滑轮14为拉线17提供滑动辅助,同时拉线17带动第一滑轮14和第二滑轮16向下进行运动,第一滑轮14通过第一连接板13带动罩体11和第一升降杆7向下运动,第二滑轮16通过第二连接板15带动罩体11和第二升降杆10向下运动,第一升降杆7和第二升降杆10分别对第一弹簧6和第二弹簧9进行压缩,从而将罩体11向下运动到与床板4相接触,将病人罩住隔离,然后停止对大旋转轮29进行转动,拧紧第一螺杆21固定即可,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透明玻璃12对病人进行观察,而且大旋转轮29带动扇叶26在壳体27内进行转动,通过软管30将罩体11内的气体吸出,再通过第一连接管31排入到箱体32内,经过箱体32内的消毒液消毒后从排气管33排出,当将罩体11向下运动到与床板4相接触后,如果还需将罩体11内的气体吸出时,医护人员将第二螺杆24拧松,第二螺杆24与旋转轴25脱离接触,继续转动大旋转轮29即可,使用方便简单,能够方便的对呼吸内科的病人进行隔离,防止传染。

当医护人员需要将设定量的消毒液加入到箱体32内时,可以先将消毒液加入到缸体42内,然后打开第一阀门44,启动泵体43将缸体42内的消毒液通过第二连接管41加入到箱体32内即可,当需要将箱体32内使用完毕的消毒液排出时,打开第一阀门44,启动泵体43将箱体32内的消毒液通过第二连接管41排到缸体42内,再将第二阀门46打开通过排液管45排出即可,消毒液更换更加方便,降低劳动强度。

医护人员可以对小旋转轮56进行转动,小旋转轮56通过长连接轴53带动蜗杆52进行转动,蜗杆52通过蜗轮51带动旋转轴25进行转动,利用蜗轮51与蜗杆52的自锁功能,固定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简单。

当向缸体42内排入废液时,盖板61能够将缸体42盖住,防止缸体42内的消毒废液挥发传播病菌,当需要向缸体42内加注消毒液时,将盖板61水平旋转180度,小连接轴62和第三轴承座63为盖板61提供旋转辅助,使用更加方便。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万向轮71和滚轮72将本发明移动到需要的地方,万向轮71能够进行灵活的转向,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医护人员可以对大螺杆74进行转动,大螺杆74带动压板73向左进行运动,当压板73与滚轮72相接触时,能阻止滚轮72的转动,从而将本发明固定住,防止本发明晃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