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6223发布日期:2019-03-08 23:46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分为大体解剖学和显微解剖学两部分。大体解剖学是借助解剖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显微解剖学可分为细胞学和组织学。显微解剖学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

胸部是躯干的一部分,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与上肢相连。胸部由胸壁、胸腔及胸腔内脏器组成。胸廓和软组织构成胸壁,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正中被纵隔占据,纵隔的两侧有肺及其表面的胸膜和胸膜腔。胸壁参与呼吸运动,胸腔内含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主要脏器,故胸部有重要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在人体解剖学中,市场出现需要对胸部进行解剖操作作业,这就要求对胸腔进行解剖,胸腔由胸廓与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相连,胸廓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在对胸部进行解剖作业时,需要将胸骨切开,然后利用传统的支撑支护系统,将切开的胸骨撑开,并保持撑开状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解剖作业。

目前传统的胸腔解剖采用传统的支柱加上横向导杆,再辅助支护头实现的整个解剖操作中支护工作,传统的支护系统是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方式实现满足不同解剖体高度和横向距离之间的需求,当解剖体高度较高时,就需要对支护装置的纵向调节杆进行调节。当待解剖体宽度较大时,就需要对横向支撑杆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之后还需要对支撑头再依次进行调节,最后才能实现动力输入之后的支撑打开和持续支撑。这种传统的支撑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紧固螺栓次数多,并且容易出现松动和拧不紧现象的发生,使用和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步骤繁琐,操作费力费时,效率低下,并且整体缺乏稳定性,使用起来容易出现脱钩,紧固不牢固晃动等现象的发生。其次,现在支撑设备多为单面或者单项操作,很多时候支撑作业是需要双面同步运行的,这就带来了问题和麻烦,往往需要多人操作才能完成,并且容易出现不同步带来的解剖操作无法顺利进行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再次,目前传统的支撑设备在支撑运行作业开始之后,支撑持续保持状态下,设备自身的纵向支撑杆、横线支撑杆、换向支撑座、拉头等部件设置之后,留给操作人员空间变色极为有限,不利于操作人员操作。最后,现在使用的支撑设备在运行时主要是横向拉力作用下实现支撑,但是并不能围绕人体胸腔结构进行合理的作用发力,胸腔形状近似圆锥形,将胸骨切开并向两侧拉开,呈现内部结构时,传统的设备只能做到沿着水平方向发力拉开,并没用考虑到胸腔的具体结构和合理的发力作用点以及发力曲线的变化,造成传统设备使用时极为不方便。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资源,安全高效,减少操作时间和步骤,支撑稳定牢固,力学结构合理高效,方法简单快捷的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及方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资源,安全高效,减少操作时间和步骤,支撑稳定牢固,力学结构合理高效,方法简单快捷的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及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在第一支撑装置的上部安装有动力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的内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抓钩和第二抓钩,第一抓钩通过第一拉力绳与动力装置相连接,第二抓钩通过第二拉力绳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抓钩的底部为带钩子的圆弧状结构,第一抓钩为四个,四个第一抓钩均与第一拉力绳架固定连接,第一拉力绳与第一拉力绳架固定连接,第二抓钩的底部为带钩子的圆弧状结构,第二抓钩为四个,四个第二抓钩均与第二拉力绳架固定连接,第二拉力绳与第二拉力绳架固定连接,第一抓钩和第二抓钩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左侧纵向支撑座,在左侧纵向支撑座的上部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的底部之间套装有左侧第一固定轴,左侧第一固定轴上套装有左侧第一旋转轴,在位于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外端的左侧第一固定轴上分别均套装有左侧斜拉支撑杆,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的上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左侧第二固定轴,左侧第二固定轴上套装有左侧第二旋转轴,在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的顶部套装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动力旋转轴固定连接,动力旋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的顶端相连接,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之间的动力旋转轴上固定套装有承载轴,承载轴的圆周方向上对称固定安装有第一承载座和第二承载座,第一拉力绳自左侧第二旋转轴的上方延伸至左侧第一旋转轴的下方并绕过左侧第一旋转轴与第一承载座固定连接,第二承载座与第二拉力绳固定连接,在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上均开设有左侧限位孔,在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均分别开设有与左侧限位孔相配合的左侧固定孔,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与对应的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之间通过左侧限位孔和左侧固定孔均分别安装有左侧限位支架。

所述的动力装置为电机带动的减速机或者带有输入和输出端口的轴。

所述的第二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右侧纵向支撑座,在右侧纵向支撑座的上部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的底部之间套装有右侧第一固定轴,右侧第一固定轴上套装有右侧第一旋转轴,在位于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外端的右侧第一固定轴上分别均套装有右侧斜拉支撑杆,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的上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右侧第二固定轴,右侧第二固定轴上套装有右侧第二旋转轴,在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右侧顶部固定轴,右侧顶部固定轴上套装有右侧顶部旋转轴,第二拉力绳自右侧第二旋转轴的上方延伸至右侧第一旋转轴的下方并绕过第一旋转轴延伸至右侧顶部旋转轴的上方并延伸至承载轴下方并绕过承载轴上方与第二承载座固定连接,第一承载座设置在承载轴的外侧位置,第二承载座与第一承载座对称设置在承载轴的内侧位置,在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上均开设有右侧限位孔,在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均分别开设有与右侧限位孔相配合的右侧固定孔,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与对应的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之间通过右侧限位孔和右侧固定孔均分别安装有右侧限位支架。

所述的右侧纵向支撑座的外侧和底座之间固定安装有加强连接座,左侧纵向支撑座的外侧和底座之间也固定安装有加强连接座。

一种如上所述的胸腔解剖支撑系统的支撑方法,其支撑方法如下:

解剖前:设备初始状态下,保持第一拉力绳和第二拉力绳与第一承载座和第二承载座处于未连接状态,第二拉力绳顶部未阻挡第一纵向支撑杆和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上部空间,将所有左侧斜拉支撑杆和右侧斜拉支撑杆全部向上移动,保持系统中部位置打开,然后将待解剖尸体放置在系统中部空间位置,待解剖尸体的背部与底座顶部接触,并保证系统位于待解剖尸体对应位置;

解剖中:利用开骨设备将待解剖尸体的胸腔打开,并将待解剖尸体胸骨沿中心线切开,然后将第一拉力绳和第二拉力绳与第一承载座和第二承载座连接;切开后利用第一抓钩和第二抓钩将打开的胸骨包裹固定,第一抓钩和第二抓钩的受力方向沿胸骨切线朝向相反,此时将第一拉力绳和第二拉力绳与第一承载座和第二承载座对应连接,开启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带动动力旋转轴旋转,动力旋转轴带动承载轴旋转,承载轴带动第一承载座和第二承载座顺时针旋转,第一承载座带动第一拉力绳,第一拉力绳下部设置在左侧第一旋转轴底部,第一拉力绳受力后第一旋转轴顺时针旋转,第一拉力绳连接第一抓钩的位置设置在左侧第二旋转轴上方,第一拉力绳受力后第二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实现第一抓钩朝向第二固定轴轴心方向移动,实现将切开的一片胸骨朝向外侧拉开,在承载轴顺时针旋转的同时,第二承载座带动第二拉力绳,实现右侧顶部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右侧第一旋转轴逆时针旋转以及右侧第二旋转轴逆时针旋转,带动第二抓钩朝向右侧第二固定轴轴心方向移动,实现将切开的另一片胸骨朝向外侧拉开,最终时间将胸腔的胸廓打开。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首先,本产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克服了目前传统的横杆纵杆支撑的复杂结构模式,避免了横向和纵向结合的方式实现满足不同解剖体高度和横向距离的复杂结构,系统整理可以利用左侧斜拉支撑杆和右侧斜拉支撑杆定位移动的方式实现对不同胸廓垂直高度的满足,调节方式灵活简单,高效快捷,整体结构大大优于现存结构,采用拉升的模式替换螺栓紧固,避免了螺栓连接不牢固,松动和拧不紧现象的发生,受力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便于操作;其次,采用机械传动带动拉升的方式实现拉开,速度快,效率高,同步实现开启打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和实现;再次,产品采用拉升的方式处理,给操作人员预留出了做够的操作空间,方便进行解剖作业的全面操作,避免了传统方式支撑出现的死角位置,无法操作位置;最后,系统整体采用力学原理,实现受力方向的转变,拉力朝向外侧后转向下方,再转向上方,能够结合人体胸腔结构进行合理的作用发力,在朝向两侧拉开的同时可以朝向下方作用一个拉力,结构和发力作用合理发力曲线的变化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所示,一种胸腔解剖支撑系统,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在第一支撑装置的上部安装有动力装置27,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的内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一抓钩32和第二抓钩33,第一抓钩32通过第一拉力绳19与动力装置27相连接,第二抓钩33通过第二拉力绳20与动力装置27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抓钩32的底部为带钩子的圆弧状结构,第一抓钩32为四个,四个第一抓钩32均与第一拉力绳架30固定连接,第一拉力绳19与第一拉力绳架30固定连接,第二抓钩33的底部为带钩子的圆弧状结构,第二抓钩33为四个,四个第二抓钩33均与第二拉力绳架31固定连接,第二拉力绳20与第二拉力绳架31固定连接,第一抓钩32和第二抓钩33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所述的第一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的左侧纵向支撑座2,在左侧纵向支撑座2的上部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的底部之间套装有左侧第一固定轴11,左侧第一固定轴11上套装有左侧第一旋转轴13,在位于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外端的左侧第一固定轴11上分别均套装有左侧斜拉支撑杆9,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9的上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左侧第二固定轴15,左侧第二固定轴15上套装有左侧第二旋转轴17,在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的顶部套装有动力装置27,动力装置27的输出端与动力旋转轴23固定连接,动力旋转轴23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的顶端相连接,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之间的动力旋转轴23上固定套装有承载轴25,承载轴25的圆周方向上对称固定安装有第一承载座28和第二承载座29,第一拉力绳19自左侧第二旋转轴17的上方延伸至左侧第一旋转轴13的下方并绕过左侧第一旋转轴13与第一承载座28固定连接,第二承载座29与第二拉力绳20固定连接,在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9上均开设有左侧限位孔,在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均分别开设有与左侧限位孔相配合的左侧固定孔,两根左侧斜拉支撑杆9与对应的左侧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左侧第二纵向支撑杆6之间通过左侧限位孔和左侧固定孔均分别安装有左侧限位支架21。所述的动力装置27为电机带动的减速机或者带有输入和输出端口的轴。

所述的第二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的右侧纵向支撑座3,在右侧纵向支撑座3的上部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的底部之间套装有右侧第一固定轴12,右侧第一固定轴12上套装有右侧第一旋转轴14,在位于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外端的右侧第一固定轴12上分别均套装有右侧斜拉支撑杆10,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10的上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右侧第二固定轴16,右侧第二固定轴16上套装有右侧第二旋转轴18,在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右侧顶部固定轴24,右侧顶部固定轴24上套装有右侧顶部旋转轴26,第二拉力绳20自右侧第二旋转轴18的上方延伸至右侧第一旋转轴14的下方并绕过第一旋转轴14延伸至右侧顶部旋转轴26的上方并延伸至承载轴25下方并绕过承载轴25上方与第二承载座29固定连接,第一承载座28设置在承载轴25的外侧位置,第二承载座29与第一承载座28对称设置在承载轴25的内侧位置,

在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10上均开设有右侧限位孔,在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均分别开设有与右侧限位孔相配合的右侧固定孔,两根右侧斜拉支撑杆10与对应的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和右侧第二纵向支撑杆8之间通过右侧限位孔和右侧固定孔均分别安装有右侧限位支架22。所述的右侧纵向支撑座3的外侧和底座1之间固定安装有加强连接座4,左侧纵向支撑座2的外侧和底座1之间也固定安装有加强连接座4。

一种如上所述的胸腔解剖支撑系统的支撑方法,其支撑方法如下:

解剖前:设备初始状态下,保持第一拉力绳19和第二拉力绳20与第一承载座28和第二承载座29处于未连接状态,第二拉力绳20顶部未阻挡第一纵向支撑杆5和右侧第一纵向支撑杆7上部空间,将所有左侧斜拉支撑杆9和右侧斜拉支撑杆10全部向上移动,保持系统中部位置打开,然后将待解剖尸体放置在系统中部空间位置,待解剖尸体的背部与底座1顶部接触,并保证系统位于待解剖尸体对应位置;

解剖中:利用开骨设备将待解剖尸体的胸腔打开,并将待解剖尸体胸骨沿中心线切开,然后将第一拉力绳19和第二拉力绳20与第一承载座28和第二承载座29连接;切开后利用第一抓钩32和第二抓钩33将打开的胸骨包裹固定,第一抓钩32和第二抓钩33的受力方向沿胸骨切线朝向相反,此时将第一拉力绳19和第二拉力绳20与第一承载座28和第二承载座29对应连接,开启动力装置27,动力装置27带动动力旋转轴23旋转,动力旋转轴23带动承载轴25旋转,承载轴25带动第一承载座28和第二承载座29顺时针旋转,第一承载座28带动第一拉力绳19,第一拉力绳19下部设置在左侧第一旋转轴13底部,第一拉力绳19受力后第一旋转轴13顺时针旋转,第一拉力绳19连接第一抓钩32的位置设置在左侧第二旋转轴17上方,第一拉力绳19受力后第二旋转轴17逆时针旋转,实现第一抓钩32朝向第二固定轴15轴心方向移动,实现将切开的一片胸骨朝向外侧拉开,在承载轴25顺时针旋转的同时,第二承载座29带动第二拉力绳20,实现右侧顶部旋转轴26逆时针旋转、右侧第一旋转轴14逆时针旋转以及右侧第二旋转轴18逆时针旋转,带动第二抓钩33朝向右侧第二固定轴16轴心方向移动,实现将切开的另一片胸骨朝向外侧拉开,最终时间将胸腔的胸廓打开。在上述解剖中步骤操作中,两个左侧限位支架21以及两个右侧限位支架22处于受力限位位置,保证两个左侧限位支架21以及两个右侧限位支架22在第一拉力绳19和第二拉力绳20受力状态下位置不动,通过相应的限位孔和固定孔实现高速位置的灵活调节和受力后的固定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