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86690发布日期:2020-05-08 18:53阅读:8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癌性腹水多由原发性肝癌、胃癌、肠癌、卵巢癌等转移所致,其中以肝癌为常见,按中医病机分析,癌性腹水属中医“瘤积”、“臌胀”等范畴,多由各种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致使人体正气虚损,气血失和,邪毒结聚,日久瘀血肿毒结而不散,积于腹中而成瘤积,积块日渐增大,阻滞气机,隧道不通,致水湿停留;脾肾功能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停留体内,最终导致气、血、水三者互结,积于腹中而成臌胀。因此,恶性腹水常用治法为健脾补肾,利水逐水,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等。

癌性腹水是中晚期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部分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目前对于癌性腹水的治疗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不外乎腹腔穿刺引流/化疗药物灌流/利尿脱水/蛋白营养支持等,但往往弊大于利,也就是毒副作用巨大,疗效甚微,往往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病痛,反而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且药物花费高昂,如果长期使用,一般收入家庭无法承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消水膏以9种中草药为原料制备而成,应用中医传统理论,从患者整体出发采用标本兼治之法,消水膏针对癌性胸腹水具有独特疗效,外用贴敷,经对160多例癌性腹水病人的治疗证实,有效率达90%以上,效果明显且不会使患者对西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甘遂5-15份,芫花5-15份,大戟5-15份,商路5-15份,桂枝5-15份,冰片0.5-1.5份,白术5-15份,猪苓5-15份,防己5-15份

优选的,消水膏选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甘遂10份,芫花10份,大戟10份,商路10份,桂枝10份,冰片1份,白术10份,猪苓10份,防己1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消水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重量份配置的甘遂、芫花、大戟、商路、桂枝、冰片、白术、猪苓、防己,分别清洗后烘干至含水量为5-10%,然后混合得混合物料;

在无菌、无尘条件下,将上述混合物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超声粉碎,使得生药中心粒径在10μm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4%以上,得混合粉料;

采用纳米射流雾化器进行五级雾化,在常温下将混合粉料包埋干燥成多个纳米微囊粉体,每个的粒径为20~80纳米;

向所述微囊粉体加入9度白醋,并加水熬制,调制成含水量达20%的得糊剂;

将所述糊剂在常温条件下厌氧发酵2-4个月,即得所述消水膏。

甘遂,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为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本草新编》记载:甘遂,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症。甘遂主治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甘遂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对人体有利尿作用。

芫花,别名:药鱼草、老鼠花、闹鱼花、头痛花、闷头花、头痛皮、石棉皮、泡米花、泥秋树、黄大戟、蜀桑、鱼毒,拉丁文名:daphnegenkwasieb.etzucc.瑞香科、瑞香属落叶灌木。用醋炒芫花配合雄黄,研末内服,治虫积腹痛;以芫花研末,用猪油拌和,外涂治头癣。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心腹症结胀满,食物中毒,疟母,痈肿。《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纲目》:治水饮痰辩,胁下痛。

大戟(学名:euphorbiapekinensisrupr.)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根圆锥状。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片互生。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杯状花序总苞坛形。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生长于山坡、路边、荒坡或草丛中。靠种子繁殖。根入药,逐水通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并有通经之效;亦可作兽药用;有毒,宜慎用。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脾、肾经。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痈肿疔毒、二便不通。也可用于痰饮积聚,胸膈胀满,胁肋隐痛。消肿散结可用于痈肿疮毒及痰火瘰疠,内服外用均可。《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商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温暖、阴湿环境,宜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花期6~8月。其宜于宅旁、坡地和阴湿隙地种植,用播种或分株法繁殖。功效主治:祛痰,平喘,镇咳,抗菌,抗炎,利尿。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痈肿,恶疮。《日华子本草》:“通大小肠,泻蛊毒,坠胎,敷恶疮。”《神农本草经》: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

桂枝,别名:柳桂(学名:cinnamomumcassiapresl)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脾阳不运之痰饮证,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即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膀胱蓄水证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煎剂及醇浸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挥发油能刺激汗腺、扩张血管,还能利尿、强心、止咳、祛痰等;所含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其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本草经疏》:“凡中风非外来之风邪,乃因气血虚而病者忌之;小儿吐泻后成惊者为慢脾风,急惊属实热可用,慢惊属虚寒不可用;眼目昏暗属肝肾虚者不宜入点药。”《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冰片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冰片经粘膜、皮下组织均易吸收,在体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体外。

白术(zhú),拉丁学名atractylodesmacrocephala。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glucan),试验抗癌。药材别名:朱苓,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功效: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防己,中药名。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干燥根。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用于治水肿,腹水,小便不利,脚气: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黄芪、白术、甘草等配伍,用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如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消水膏采用9种中草药制备而成,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从理气活血着手,辅以泻水逐饮、助阳化气、燥湿利水之药效,最终达到治疗癌性疼痛的目的,其中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解毒杀虫;大戟:泻水饮、利二便;商路:逐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桂枝: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猪苓:利尿渗湿;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上述药物相互配伍,达到消水的功效。

(2)本发明采用9种中草药按所述配方制为外用膏剂,外用贴敷,健脾补肾,利水逐水,行气活血,化瘀散结,达到治疗癌性腹水的目的,本发明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且为外用膏剂,便于长期用药,可以减少依赖性和成瘾性。本发明适用于各类癌性疼痛,例如肝腹水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170多例癌症腹水病人,其中有治疗有效率90%以上,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

(3)本发明将各原料研磨为粉,并加水进行厌氧发酵2-4个月,利用微生态学、仿生学的方法,通过生物嫁接的方式,在体外模拟人体的肠道环境和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消化分解过程,对提取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生物学转化,将中药的大分子物质,经过微生物转化成为能够被人体肠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成分,经过预消化和转化的9种中草药不仅彻底解除了各药物本身的有害毒性,而且所形成的膏剂具有定量疗效,并能被人体快速吸收,其药效相比于传统中药来说提高了8-24倍,其中在本发明采用超声粉碎及五级雾化的包埋条件,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提取出来,从而解决了采用相同原料配伍所得的药物治疗效果慢、疗效不确切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甘遂5份,芫花5份,大戟5份,商路5份,桂枝5份,冰片0.5份,白术5份,猪苓5份,防己5份。

所述消水膏的制备方法为:

1、物料混合:将上述重量份配置的甘遂、芫花、大戟、商路、桂枝、冰片、白术、猪苓、防己,分别清洗后烘干至含水量为5~7%,然后混合得混合物料;其中,所述混合料粉的颗粒细度不小于200目。

2、粉碎:在无菌、无尘条件下,将上述混合物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超声粉碎,使得生药中心粒径在6μm左右,细胞破壁率达到95%以上,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得混合粉料;

3、包埋:采用纳米射流雾化器进行五级雾化,在常温下将混合粉料包埋干燥成多个纳米微囊粉体,每个的粒径为20~40纳米,如此,可防止药物有效成分挥发,容易被人体皮肤直接吸收,使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采用纳米射流雾化器进行五级雾化的过程为:在常温条件下通过五级雾化,也即浓缩液通过进液管由高压气流带入射流喷腔中,且每级喷雾速度均>800米/秒,最后,从射流喷咀的射流孔喷出。

4、制糊:使用时,向所述微囊粉体加入9度白醋,根据需要适当加水熬制,调制成含水量达20%的糊剂;其中,所述调制包括:先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再用50-60℃的小火进行熬制、浓缩。

5、制膏:将所述糊剂在常温条件下厌氧发酵2个月,即得块状的消水膏。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甘遂10份,芫花10份,大戟10份,商路10份,桂枝10份,冰片1份,白术10份,猪苓10份,防己10份。

所述消水膏的制备方法为:

1、物料混合:将上述重量份配置的甘遂、芫花、大戟、商路、桂枝、冰片、白术、猪苓、防己,分别清洗后烘干至含水量为6~8%,然后混合得混合物料;

2、粉碎:在无菌、无尘条件下,将上述混合物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超声粉碎,使得生药中心粒径在5μm左右,细胞破壁率达到95%以上,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得混合粉料;

3、包埋:采用纳米射流雾化器进行五级雾化,在常温下将混合粉料包埋干燥成多个纳米微囊粉体,每个的粒径为40~60纳米,如此,可防止药物有效成分挥发,容易被人体皮肤直接吸收,使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

4、制糊:使用时,向所述微囊粉体加入9度白醋,根据需要适当加水熬制,调制成含水量达20%的糊剂;其中,所述调制包括:先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再用50-60℃的小火进行熬制、浓缩。

5、制膏:将所述糊剂在常温条件下厌氧发酵3个月,即得块状的消水膏。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癌性腹水的消水膏,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甘遂15份,芫花15份,大戟15份,商路15份,桂枝15份,冰片1.5份,白术15份,猪苓15份,防己15份。

所述消水膏的制备方法为:

1、物料混合:将上述重量份配置的甘遂、芫花、大戟、商路、桂枝、冰片、白术、猪苓、防己,分别清洗后烘干至含水量为7~9%,然后混合得混合物料;

2、粉碎:在无菌、无尘条件下,将上述混合物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超声粉碎,使得生药中心粒径在6μm左右,细胞破壁率达到95%以上,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得混合粉料;

3、包埋:采用纳米射流雾化器进行五级雾化,在常温下将混合粉料包埋干燥成多个纳米微囊粉体,每个的粒径为30~50纳米,如此,可防止药物有效成分挥发,容易被人体皮肤直接吸收,使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

4、制糊:使用时,向所述微囊粉体加入9度白醋,根据需要适当加水熬制,调制成含水量达20%的得糊剂;其中,所述调制包括:先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再用50-60℃的小火进行熬制、浓缩。

5、制膏:将所述糊剂在常温条件下厌氧发酵3个月,即得块状的消水膏。

下述使用实施例2所得的消水膏,通过临床病例统计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的外敷药物的有益效果。

本次临床病例共170例,男女各半,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岁,所述病例中包括肝癌、胃癌、肠癌、卵巢癌。

1、癌症疼痛观测

(1)疼痛评定

无痛0,剧痛100;

(2)疼痛强度

0-无痛;1-轻度不适;2-不适;3-难受;4-可怕的痛;5-极为痛苦;

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疼痛积分值比治疗前积分值下降≥70%。

有效:治疗后疼痛积分值比治疗前积分值下降≥30%,<70%。

无效:治疗后疼痛积分值比治疗前积分值下降<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治疗结果

消水膏治疗癌症疼痛共170例,其中显效90例,有效6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92.94%,所治疗的有效患者中均称该消水膏一般会在用药30分钟内缓解疼痛,且不会产生如非阿片类镇痛药或阿片类镇痛药等其他常服止痛药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连续使用10~20天,疼痛效果明显降低。

病案举例1

郑某,男,68岁,退休工人。2013年5月20日初诊,主诉为:发现肝脏包块1月余。自述1月前自觉上腹饱胀感,肝区钝痛,体重进行性减轻,伴乏力。既往有肝炎病史13年。腹部超声及ct检查提示:右肝叶见有5cm×5cm和3cm×3cm结节,中度肝硬化,甲胎蛋白检测阳性。随后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超声导引下组织活检,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拒绝手术,欲保守治疗。症见面色黧黑,肝区阵发性钝痛,心下痞硬,腹胀不食,精神倦怠,大便干结。舌绛无苔,脉细弦数。中医诊断为:肝痞,证型属气滞血瘀。给予本发明药物,每日平均2~4小时,连续治疗15天后,疼痛有所缓解,1月后复诊,自述使用期间疼痛能够耐受,食欲增进。

病案举例2

金某,女,58岁,2014年6月4日初诊。主诉:腹痛3月余。患者3月前出现腹痛,体重减轻。曾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钡透,提示升结肠癌,拒绝进行手术和化疗,转求中医保守治疗。症见持续性腹痛、痛苦面容、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睡眠欠佳,胸闷气短,稀便,时带脓血,平素畏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结代。查体:全腹平软,右侧腹部压痛,反跳痛阴性,双肾及肝区叩击痛阴性。中医诊断:腹痛(脾肾两虚,血瘀阻络)。给予本发明药物连续使用12天,每日平均2小时,后,疼痛有所缓解,3周后复诊,自述腹痛消失,体重也较之前增加了。

癌性疼痛是疼痛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病因与恶性肿瘤直接相关。从临床角度看,癌痛的病机特点在于虚实夹杂,“虚”责之于正气损伤,“实”为气滞、血瘀等,治疗总则为扶正祛邪,以通止痛。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在众多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中,中药止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药止痛作用缓慢而持久,并具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少等优点。经过大量临床验证,本发明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在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实践中现有优势明显,今后的开发应用也有广阔的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