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84828发布日期:2019-02-01 19:21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清喉咽中药组合物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清喉咽合剂是由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五味药材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目前收载于2015版中国药典。其功能主治为:养阴清肺,利咽解毒。用于阴虚燥热、火毒内蕴所致的咽部肿痛、咽干少津、咽部白腐有苔膜、喉核肿大;局限性的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见上述证候者。

原制剂的制备方法是药材使用乙醇溶液经浸渍渗漉法提取,减压浓缩,调配制成口服液,药味不佳,患者依从性低。

专利cn1366892a提供了一种纳米清喉咽制剂药物的制备方法,它是以上述清喉咽合剂原配方中五味药材的纳米原料,按比例配制成新的药物制剂,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小于100nm,并具有新的物性。采用微波萃取、减压浓缩、超音速射流技术喷雾干燥等步骤制成。

专利cn104083618a提供了一种清喉咽软胶囊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浸膏干粉制备:药材使用乙醇溶液经浸渍渗漉法提取,减压浓缩,浓缩液再经水煎煮,将滤液浓缩,减压干燥,粉碎,即得浸膏干粉;基质制备;内容物制备;胶液制备;最终通过压制法制成软胶囊。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清喉咽软胶囊,能够将药物的不良气味和不良口感封闭,提高患者依从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克服原有清喉咽合剂的生产工艺的不足,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采用乙酸乙酯作为溶剂回流提取药材有效成分,优化了提取参数,缩短了生产周期,更有针对性的将适应症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提高了药材的利用价值。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中药组合物粉碎成粗粉,用乙酸乙酯作溶剂,加热回流法提取,滤过,提取液经高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获得浓缩液,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混匀后干燥,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所述药物组合物由以下药材制备而成:地黄5~20重量份、麦冬5~20重量份、玄参8~30重量份、连翘15~60重量份、黄芩15~60重量份。

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中药组合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加入0.5-2l乙酸乙酯,加热回流,滤过,提取液经高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获得浓缩液,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混匀后干燥,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优选地,处方药材配比为:地黄8~15重量份、麦冬8~15重量份、玄参10~20重量份、连翘20~40重量份、黄芩20~40重量份。

所述加热回流工艺参数为:回流次数为1-3次,和/或,回流温度为70-90℃,和/或,回流时间为30-120min。

优选地,加热回流工艺参数为:回流次数2次,和/或,回流温度75-85℃,和/或,回流时间为,第一次回流60-120min;第二次回流30-90min。

所述中药提取液高速离心法分离纯化工艺参数为:分离转速为6000-10000rpm/min。

所述辅料用量是浓缩液重量的1-4倍。

优选地,辅料为乳糖、蔗糖、淀粉、糊精或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干燥方法为真空干燥,干燥参数包括:干燥温度为30-60℃,和/或,干燥时间为2-6h。

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中药组合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0.6l乙酸乙酯,75-85℃回流提取60-90min;第二次加入0.4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30min-60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8000-9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1份,糊精1.5份,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于30-60℃温度下真空干燥时间2-6h;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更优选地,原料药的重量为:地黄10份、麦冬10份、玄参15份、连翘33份、黄芩32份。

所述制剂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清喉咽合剂原处方的药材用乙酸乙酯作溶剂,加热回流法提取,大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环烯醚萜类、皂苷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同时减少了多糖类、鞣质类等无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使该处方疗效更加确切、用药安全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本发明制剂方法简单,稳定性好,质量可控。制剂口感好,服用、携带方便,增强了病人的依从性。

具体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将有助于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效果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实施例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来决定。

实施例1:

处方:地黄10g、麦冬10g、玄参15g、连翘33g、黄芩32g。

工艺:

(1)取处方量的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0.8l乙酸乙酯,70℃回流提取60min;第二次加入0.5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30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6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0.5份,糊精0.5份,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于30℃温度下真空干燥时间2h;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实施例2:

处方:地黄10g、麦冬10g、玄参15g、连翘33g、黄芩32g。

工艺:

(1)取处方量的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2l乙酸乙酯,90℃回流提取120min;第二次加入1.5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90min;第三次加入1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60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10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2份,糊精2份,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于60℃温度下真空干燥时间6h;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实施例3:

处方:地黄10g、麦冬10g、玄参15g、连翘33g、黄芩32g。

工艺:

(1)取处方量的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1.5l乙酸乙酯,75℃回流提取90min;第二次加入1.2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60min;第三次加入0.8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30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7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1份,糊精1份,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于50℃温度下真空干燥时间4h;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实施例4:

处方:地黄10g、麦冬10g、玄参15g、连翘33g、黄芩32g。

工艺:

(1)取处方量的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1l乙酸乙酯,85℃回流提取75min;第二次加入0.8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45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8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1份,糊精1.5份,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于40℃温度下真空干燥时间3h;再经干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对比例1:

一种清喉咽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1)中的回流提取溶剂为60%乙醇溶液,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其步骤(1)中的回流提取溶剂为丙酮,其余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

对比例3:

取处方量的中药材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于110℃下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l煎煮60min,第二次加水0.8l煎煮45min,合并水提液,过滤后浓缩至适量体积,用乙酸乙酯萃取,即得有机提取液。

其余步骤与实施例3相同。

对比例4:

处方:地黄10g、麦冬10g、玄参15g、连翘33g、黄芩32g。

工艺:

(1)取处方量的地黄、麦冬、玄参、连翘、黄芩粉碎成粗粉;取100g中药粗粉混合物,第一次加入1l乙酸乙酯,85℃回流提取75min;第二次加入0.8l乙酸乙酯,相同温度下回流45min。

(2)上述所得提取液,过滤,滤液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分离转速8000rpm/min,得到浓缩液。

(3)向浓缩液中加入辅料为蔗糖1份,糊精1.5份,混合均匀后得浸膏。上述浸膏粉经湿法制粒,常规工艺制备成制剂。

实验例1:

按照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获得的制剂,对所得固体颗粒进行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测定,实验内容如下:

1.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5μm,4.6mm×250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99);流速:1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25℃;进样量:10μl。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梓醇对照品1mg,精密称定,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0.1mg/ml对照品溶液。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获得的颗粒约0.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提取0.5小时,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浓缩至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梓醇对照品母液0.5ml、1ml、1.5ml、2ml、2.5ml置于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0.01mg/ml、0.02mg/ml、0.03mg/ml、0.04mg/ml、0.05mg/ml的一组标准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10μl,峰面积和浓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232x-2169,r=0.9997。

5.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0.03mg/ml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梓醇峰面积值rsd=1.27%。

6.回收率试验

在已知含量的样品中加入梓醇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处理,平行实验5次,结果平均回收率95%。

7.样品测定结果

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颗粒测定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以梓醇含量计,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1:梓醇含量测定结果

实验例2:

按照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获得的制剂,对所得固体制剂进行有效成分鲁斯可皂苷元的含量测定,实验内容如下: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鲁斯可皂苷元对照品1mg,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对照品溶液。

2.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5ml、1ml、2ml、3ml、4ml、5ml、6ml,分别置具塞试管中,于水浴中挥干溶剂,精密加入高氯酸10ml,摇匀,置热水中保温15分钟,取出,冰水冷却,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在397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5.753x+1.603,r=0.9995。

3.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取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获得的颗粒约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0.5h,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5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5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用80%甲醇溶解,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80%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5ml,置10ml具塞试管中,精密加入高氯酸10ml,摇匀,置热水中保温15分钟,取出,冰水冷却,依法测定吸光度。

4.实验结果

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颗粒测定总皂苷的含量以鲁斯可皂苷元含量计,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2:鲁斯可皂苷元含量测定结果

实验例3:

按照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获得的制剂,对所得固体制剂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实验内容如下:

1.镇痛试验

取体重18-22gnih小鼠9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施例1-4组,对比例1-4组,每组10只,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其它各组按表3灌胃受试药物,1h后,按小鼠扭体法每鼠灌胃0.6%醋酸0.1ml/10g,记录20min内扭体次数及各鼠首次出现扭体的时间,数据经成组t检验处理,结果见表3。

表3:镇痛试验结果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5,δδδp<0.01。

2.抗炎试验

取体重18-22g雄性nih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实施例1-4组、对比例1-4组,每组10只,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其它各组按表4灌胃受试药物,每日1次,连续6d,末次给药1h后,每只小鼠左耳前后两面涂0.05ml二甲苯致肿,右耳不涂作对照,30min后,处死动物,剪下左、右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用天平称量,以左右耳差值作为肿胀度,数据经成组t检验处理,结果见表4。

表4:抗炎试验结果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5,δδδp<0.01。

结果分析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按照对比例1-4的制备工艺得到的颗粒环烯醚萜类成分及总皂苷含量明显低于实施例1-4所制备的颗粒。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其步骤(1)中的回流提取溶剂为60%乙醇溶液,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实验结果显示对比例1的制备工艺得到的颗粒有效成分含量显著低于实施例1所制备的颗粒。可见本实验中乙酸乙酯溶剂的针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优于乙醇溶剂。同理,对比例2与实施例2相比,得到结论是本实验中乙酸乙酯针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丙酮溶剂。所以说乙酸乙酯是本发明制备工艺中的重要因素。对比例3与实施例3相比,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对比例3使用水煎煮法提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其余操作步骤不变。结果发现,乙酸乙酯使用回流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更高。对比例4与实施例4相比,相同的提取纯化工艺下,对比例4使用原始的湿法制粒,颗粒外观性状较实施例4较差,相同条件下提取率虽没有明显降低,也成为一个制备工艺中的影响因素。

从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实施例1-4相比于对比例1-4,其在阵痛与抗炎的治疗效果方面也有显著疗效。

表3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与空白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延长小鼠的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特别是实施例1-4,对化学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表4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4和对比例1-4与空白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实施例1-4,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抗炎作用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