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9758发布日期:2019-04-12 23:43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保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成药功能重复用药是临床上常见的临床药物相关问题,是导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患者如果服用功能重复的中成药,由于加大了某种药物的剂量或者具有相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反而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实现识别参保人的重复用药行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所述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并识别出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根据所述诊疗明细确定所述参保人的病种,并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判断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若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则标记所述中成药药物,并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可选地,在所述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获取诊疗明细中记录的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

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并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若所述单位剂量值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可选地,在所述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单位剂量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中成药的上限剂量总值;

判断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若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大于所述上限剂量总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可选地,所述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按照第一预设规则确定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

根据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并识别出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的步骤,包括:

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参保人的若干诊疗明细,提取各个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可选地,在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的步骤之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步骤:

判断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若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以及用于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分析模块,所述分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并根据所述诊疗明细确定所述参保人的病种;

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以及用于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标记模块,所述标记模块用于当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标记所述中成药药物,以及用于当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时,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其中所述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其中所述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中,通过获取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并确定参保人所述所属病种后,调用所属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和识别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判断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属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若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属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进一步判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本技术方案通过判断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中记录的治疗同一病种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来判断参保人的就诊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复用药的违规行为,有利于监管医生滥开药物的行为,特别是随意联合用药、随意加大剂量、随意延长疗程等不规范行为,避免因重复用药导致的患者负担加重、病情加重、医保费用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涉及的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并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的步骤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主要应用于终端,该终端可以是pc、便携计算机、移动终端等具有显示和处理功能的设备。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涉及的终端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硬件结构并不构成对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继续参照图1,图1中作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

在图1中,网络通信模块主要用于连接服务器,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并执行如下所述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步骤。

基于上述终端的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

请参阅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10,获取所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并识别出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参保人诊疗明细可以通过终端执行,终端能够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服务器与多个医疗机构管理系统之间通信连接。参保人在医疗机构就诊时,参保人的诊疗明细通过医生接口端上传至医疗机构管理系统。参保人使用医保账户结算医疗账单时,结算端能够从医疗机构管理系统内调取与参保人相关的指定期限内上传的诊疗明细,并进行取药和结算。终端根据目标参保人的个人信息,通过服务器从各个医疗机构的管理系统中获取与目标参保人对应的诊疗明细。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与医疗机构的管理系统进行直接连接,此时终端为医疗机构所使用,用于医疗机构对医师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

终端从服务器中获取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后,并识别出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预设的识别机制可以是通过针对终端(如人社核心系统)获取的诊疗明细数据,利用现有的nlp处理流程,通过清洗模型的处理,实现对字段标准化的匹配。主要工作机制是,对不规范的字段,在既表示词本身又可以考虑语义距离的要求下,利用rnn模型分析更长更复杂的文本内容,如诊疗数据、药品数据、疾病数据等。将文本用一个向量的序列表示之后,使用双向rnn模型将向量编码为一个句子向量矩阵。这个矩阵的每一行可以理解为词向量——它们对句子的上下文敏感。最后一步被称为注意力机制。这可以将句子矩阵压缩成一个句子向量,用于预测。通过对医生出具诊断信息、药品信息、病种信息匹配到相应的标准化字段中。通过将诊疗明细中记录的药品匹配相应的标准化字段后,通过药物对应的标准化字段识别出其是否为中成药药物。

步骤s20,根据所述诊疗明细确定所述参保人的病种,并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诊疗明细不仅记录了药物信息,同时还可以记录当前就诊所对症的病种。获取诊疗明细后,根据获得的诊疗明细确定参保人所患的病种,根据病种类型,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所患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用药范围包括用于治疗所患病种的多种中成药。预设数据库保存在终端、服务器、医疗机构中的任一方中。

步骤s30,判断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根据获取的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和所患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判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患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即为了从诊疗明细中筛选出能够治疗所患病种的中成药药物。

筛选时,将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所对应的标准化字段和所患病种的用药范围包含的标准化字段分别通过观察接口和参照接口输入至异常识别模型,异常识别模型通过运算将记录的将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所对应的标准化字段(观察值)与所患病种的用药范围包含的标准化字段(参照值)进行逐一对比,并输出结果。异常识别模型的机制可以是基于现有的偏差检测模型,偏差具体指分类样本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或者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不一致并随时间的变化的值等等。偏差检测的基本目标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涉及的主要的偏差技术有聚类、序列异常、最近邻居法、多维数据分析等。本模型识别异常的算法主要是基于距离的异常点检测算法。其中主要的核心算法是基于索引的算法,即给定一个数据集合,基于索引的算法采用多维索引结构r-树,k-d树等,来查找每个对象在半径d范围内的邻居。假设m为异常点数据的d领域内的最大对象数目。如果对象o的m+l个邻居被发现,则对象o就不是异常点。这个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为o(k*n2),k为维数,n为数据集合中对象的数目。当k增加时,基于索引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步骤s40,若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则标记所述中成药药物,并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通过上述方法将记录的中成药药物与所患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包含的药物进行逐一对比之后,判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中是否存在属于用药范围的药物。若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患病种的用药范围,则对属于用药范围的中成药药物进行标记。进一步判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优选地,预设阈值为2,一般规定医师所开具的具有相同疗效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不能超过2种。通过判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可以识别出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中所包含的治疗同一病种的中成药药物的数量。

步骤s50,若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若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行为,执行步骤s9。

当判断结果表示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时,则说明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中所包含的治疗同一病种的多种中成药药物,多种中成药具有相同的功能,容易导致参保人服用剂量过大,毒副作用更加明显,此时,标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若判断结果表示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则说明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中所包含的治疗同一病种的中成药药物种类在允许范围,则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行为,执行步骤s90。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参保人的诊疗明细,并确定参保人所述所属病种后,调用所属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和识别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判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用药范围,若属于,进一步判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大于,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本技术方案通过判断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中记录的治疗同一病种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来判断参保人的就诊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复用药的违规行为,有利于监管医生滥开药物的行为,特别是随意联合用药、随意加大剂量、随意延长疗程等不规范行为,避免因重复用药导致的患者负担加重、医保费用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步骤s40之后包括步骤:

步骤s60,若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获取诊疗明细中记录的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

中成药的重复用药情况除了包括同时使用多种功能相同的中成药外,还包括中成药的用药剂量过大的情况。判断出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时,则必定存在中成药重复用药的行为,若判断出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则需要进一步判断中成药药物的用药剂量是否符合要求。当被标记的中成要药物的种类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则逐个获取诊疗明细中被标记的各种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即获取每一种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例如中成药药物a的单位剂量值为10g/天。

步骤s61,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并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是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药物,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每一种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预设剂量值与单位剂量值的单位相同。获取到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后,判断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预设剂量值。例如中成药药物a的单位剂量值为10g/天,获取的中成药药物a的预设剂量值为11g/天。判断中成药药物a的单位剂量值是够大于中成药药物a的预设剂量值。

若所述单位剂量值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执行步骤s50,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若所述单位剂量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执行步骤s90,标记所述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当单位剂量值大于预设剂量值时,说明诊疗明细中的中成药药物的剂量过大,存在重复用药的行为,则标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若单位剂量值不大于预设剂量值时,则说明诊疗明细中每一种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单位计量值在医保所允许的预设剂量值之内,符合单种药物的用量规定。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步骤s61之后包括步骤:

步骤s62,若所述单位剂量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中成药的上限剂量总值;

步骤s63,判断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若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返回步骤s50。

若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剂量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行为,返回步骤s90。

为了进一步避免重复用药行为的发生,当诊疗明细中记录的每一种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剂量值时,则获取参保人的所属病种对应的中成药的上限剂量总值,上限剂量总值是指该病种的允许的具有相同功能的中成药药物的最大剂量值,即诊疗明细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不能超过上限剂量总值。例如中成药药物a的单位剂量值为10g/天,中成药药物b的单位剂量值为6g/天,则诊疗明细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为16g/天。当获取到上限剂量总值后,判断单位剂量值之和是否大于预设剂量值,若单位剂量值之和未超过上限剂量总值时,则标记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的行为,若单位剂量值之和超过上限剂量总值时,则标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的行为。

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步骤s61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步骤s61包括:

步骤s611,获取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按照第一预设规则确定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所具有的免疫能力不同,医生为患者开药时,往往会考虑患者的年龄,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出不同的用药量,例如儿童的用药剂量常常要小于成人,当患者服用了超过年龄限制的用药量时,则认定患者存在重复用药,因此有必要把年龄纳入到参保人是否存在重复用药行为的考量范围之内。

获取到参保人的年龄后,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参保人的年龄段,其中第一预设规则可以是,当参保人的年龄大于18周岁时,则将参保人划入成人阶段,此时参保人的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按照成人剂量设置;当参保人的年龄大于12周岁小于18周岁时,则将参保人划入少年阶段,此时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按少年剂量设置;当参保人的年龄大于3周岁小于12周岁时,则将参保人划入儿童阶段,此时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按儿童剂量设置;当参保人的年龄小于3周岁时,则将参保人划入婴儿阶段,此时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按婴儿剂量设置。

步骤s612,根据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

确定参保人的年龄段后,获取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不同的年龄段又可以根据具体的年龄来计算预设剂量值,例如位于儿童阶段的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年龄×成人预设剂量值/(年龄+12),一周岁以下的婴儿的预设剂量值=0.01×(月龄+3)×成人预设剂量值,一周岁以上的婴儿的预设剂量值=月龄×成人预设剂量值/150。确定参保人的年龄段后,按照该年龄段的具体年龄预设剂量值计算方法来计算得到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例如参保人为儿童阶段,则将参保人的年龄代入儿童阶段所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参保人的预设剂量值。此外,还可以根据年龄段直接定义具体的预设剂量值,如少年阶段的预设剂量值等于成人剂量值的几分之几倍。

步骤s613,并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获取到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后,判断单个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预设剂量值,当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大于预设剂量值时,说明参保人的药用量超标,则标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的行为,执行步骤s65。当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未超过预设剂量值时,说明参保人的药用量正常,则标记参保人不存在重复用药的行为。

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步骤s10包括:

步骤s11,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参保人的若干诊疗明细,提取各个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当参保人具有慢性病或者经常性得病的时,经常性得病是指参保人得该种病的频率很高的病,参保人往往会选择服用相同的中成药药物来缓解病情,如经常性上火引起的经常性服用下火药来缓解病情。这种情况下,参保人每次的用药量可能均符合要求,但是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容易引起人体内脏的毒素不断积累,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因此,有必要获取一个时间段内,参保人的若干份诊疗明细,并提取各个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步骤s70,判断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若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执行步骤s50,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若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未超过预设比值,则返回步骤s60。

提取到各个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后,除了判断每份诊疗明细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外,还应该从该时间段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的情况,例如患者长期服用维c银翘片容易引发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症状。具体地,判断在预设时间段内的诊疗明细中被标记的中成药药物中,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中成药药物的总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若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中成药药物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预设比值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物机理和作用效果设定,再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步骤s50之后包括:

步骤s80,生成重复用药报告,并发送警示提醒信息至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所述警示提醒信息包括所述重复用药报告。

当标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时,则根据参保人的身份信息、诊疗明细、就诊医院机构信息、看病医师身份信息、病情状况、违规详情等信息生成重复用药报告,并将包含有重复用药报告警示提醒信息发送至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警示提醒信息中还包括对应的处罚等级。进一步地,生成重复用药报告后先将提醒信息发送至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审核重复用药报告并确定处罚等级,然后将重复用药报告连同处罚等级一并打包以警示消息的形式发送至医疗机构,以防止由于程序出错引起的错判情况。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复用药的识别装置。重复用药的识别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参保人的诊疗明细,以及用于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

分析模块,所述分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并根据所述诊疗明细确定所述参保人的病种;

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是否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以及用于判断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标记模块,所述标记模块用于当所述记录的中成药药物属于所述病种对应的用药范围,标记所述中成药药物,以及用于当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种类大于预设阈值时,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诊疗明细中记录的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并用于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单位剂量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单位剂量值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时,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病种对应的中成药的上限剂量总值;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是否大于所述预设剂量值;

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当所述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单位剂量值之和大于所述上限剂量总值时,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参保人的年龄,并根据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获取被标记的所述中成药药物的预设剂量值;

所述分析模块,还用于按照第一预设规则确定所述参保人的年龄段;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参保人的若干诊疗明细;

所述分析模块,还用于提取各个所述诊疗明细中记录的中成药药物。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若同一种中成药药物的数量与所述中成药药物的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标记所述参保人存在重复用药行为。

其中,上述重复用药的识别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与上述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相对应,其功能和实现过程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其中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步骤。

其中,重复用药的识别程序被执行时所实现的方法可参照本发明重复用药的识别方法的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