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9519发布日期:2019-03-09 00:05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的人受生活所迫,精神压力普遍偏大,伴随着城市的满目喧嚣、拥堵以及林林总总的眼色,因此只要有空闲的时间,都想过过悠闲的田园生活,但蚊虫、毒蜂却影响着人们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蚊虫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直接叮咬皮肤引起虫咬性皮炎,也可以通过其粪便、唾液等引起皮肤炎症,是夏季皮肤科常见病症,叮咬处出现丘疹、风团、水肿性红斑、水疱、丘疱疹、瘀点瘀斑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痒、刺痛感,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常见。蜂蜇是指由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等蜂类尾部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螫入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人的皮肤,局部立即有明显的灼痛和瘙痒,刺螫处有小出血点,很快红肿,甚至起疱。中草药是我国最为传统且天然存在的药材,而且资源来源极其丰富、价格相对低廉,具有抗菌、消炎、解毒、消肿、止痒和镇痛的作用。目前处理蚊虫、毒蜂叮咬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是用温水、肥皂水、盐水清洗伤口,有的是涂抹单一的万花油、红花油、清凉油、绿药膏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是临时辅救措施,没有一个很好的完整救治方法,从而使很多人被马蜂和蜜蜂叮咬后将要忍耐6-7天的痛苦和不适,或是花费几千元高额费用到医院救治。因此,研制出效果好、见效快、无副作用的产品仍然是人们的期望,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配方合理、疗效明显、制备方法简单和无副作用,并且能有效治疗蚊虫和毒蜂叮咬的中草药制剂。本发明的原料均来自中草药,科学配制成一种治疗蚊叮虫咬蜂蜇的中药制剂,此中草药制剂具有抗菌、消炎、泻火、解毒、消肿、止痒和镇痛等功效,适用于各种蚊虫和毒蜂叮咬引起的皮炎的治疗,无毒副作用,达到快速镇痛、止痒、去毒和消肿的功效。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包括以下原料:1)竹鼠油;2)至少一种止痒散毒中草药;3)至少一种稳定剂。优选地,所述的止痒散毒中草药为白鲜皮、半枝莲、薄荷、苍耳草、蝉蜕、赤芍、防风、苦参、天花粉、天葵、五色花、夏枯草、野菊花、枝子和紫花地丁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稳定剂为辛癸酸甘油酯。优选地,所述竹鼠油占所有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不低于20%。优选地,所述竹鼠油占所有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不低于30%。优选地,所述温度剂占所有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不低于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以上所述竹鼠油止痒散毒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各原料;(2)将止痒散毒中草药放入砂锅,加入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后,再加水没过药物,将砂锅放在炉火上煎煮,煮沸40-5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获得第一次药液;(3)在砂锅中再加入温水,进行第二次煎煮,煮沸30分钟后,倒出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自然冷却后,加入竹鼠油和稳定剂混合后,熬成膏剂,即为一种中药组剂竹鼠膏。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以上所述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在制备治疗蚊虫、毒蜂等叮咬引起的肿痛的药物中应用。(1)竹鼠油。中药材名,本品为啮齿目竹鼠科银星竹鼠,栖息于芒草丛下或竹林中。以竹笋、芒草为食。脂肪称竹鼠油,可做外敷药。可治疗烫伤、烧伤、蚊虫或毒虫或毒虫叮咬引起的痒痛等症,涂抹后对皮肤拔取异物、解毒、止痒去痛有功效。以脂肪入药。功能主治解毒排脓,生肌止痛。(2)白鲜皮,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白鲜皮的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3)半枝莲是马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支莲株高可达55厘米,丛生密集,花繁艳丽,花期又长,是装饰草地、坡地和路边的优良配花,亦宜花坛边缘和花境栽植,盆栽小巧玲珑,可陈列在阳台、窗台、走廊、门前、池边和庭院等多种场所观赏。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等功能。性寒味酸,全草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有凉血解毒,散瘀止痛,消肿和清热利湿之功效。(4)薄荷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长,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5)苍耳草,别名葈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苍子、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苍浪子、老苍子、野茄子、刺儿棵、疔疮草、粘粘葵。果实为发汗,利尿,解热,排毒药。有镇痉,镇痛作用。治肌肉神经麻痹,关节痛,水肿等病。茎、叶捣烂涂疥癣,湿症,虫伤。(6)蝉蜕,其全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颈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有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功能:宣散风热、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风止痉。(7)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晒干。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8)防风为伞形科植物。生于草原、干燥山坡。多年生草本。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叶柄长2~6.5cm;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黄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扁平,侧棱具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5~30cm,直径0.5~2cm。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和止痉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和破伤风。(9)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性苦、味辛,微寒。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10)枝子。也称为栀子,中药名,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11)天花粉。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蛋白氨基酸类含天花粉蛋白,由19种氨基酸组成,是由2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多肽链的碱性蛋白质。还含有13种氨基酸,如瓜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12)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13)天葵是毛茛科天葵属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块根长达2厘米,外皮棕黑色。天葵块根入药,味甘,微苦、微辛,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作用,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痈肿、瘰疬、小便不利等症。(14)五色花,别名五色花、马缨丹、红彩花,为植物马缨丹的花,全年开花。常生长于海拔80-1500米的海边沙滩和空旷地区。根、叶、花作药用,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祛风止痒之效。(15)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属侧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味苦、辛、寒,归心、肝经。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16)夏枯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浅紫色,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17)辛癸酸甘油酯。是以椰子油或棕榈仁油、山苍子油等油脂为原料,经水解、分馏、切割,得到辛酸、癸酸与甘油酯化,然后脱酸、脱水、脱色制得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其黏度为一般植物油的一半。凝固点低,氧化稳定性好。与各种溶剂、油脂、一些氧化剂、维生素都有很好的互溶性。其乳化性、溶解性、延伸性和润滑性都优于普通油脂,作为有特殊功效的稀释剂、乳化稳定剂、增溶剂和香精油基使用,也用做食品生产的消泡剂和防腐剂。产品无色无味、透明清澈,稳定性良好,耐储存;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原料为“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无污染、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生物利用度高,疗效显著。克服了目前市场上蚊虫叮咬类止痒膏效果比较单一,大多为蚊叮产品,对于户外昆虫种类繁多,被蚊、虫、蜂叮咬的风险都很大,本发明的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可以针对多种蚊、虫、蜂等多种昆虫的叮咬进行治疗止痒,且效果显著。2、配方合理,制备方法简单,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具有消炎、泻火、解毒、消肿、止痒和镇痛的功能,通过中草药的的作用,能对皮肤进行杀菌、消炎,促进局部微循环,排除毒素,而且无毒,不刺激。3、临床应用证明,对蚊虫和毒蜂等叮咬有显著的疗效,并且无副作用,有效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实施例1制备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原料:竹鼠油50ml、白鲜皮5g、半枝莲5g、薄荷5g、苍耳草5g、蝉蜕5g、赤芍5g、防风5g、苦参5g、天花粉5g、天葵10g、五色花10g、夏枯草10g、野菊花10g、枝子10g、紫花地丁10g份和辛癸酸甘油酯2ml。(2)将白鲜皮、半枝莲、薄荷、苍耳草、蝉蜕、赤芍、防风、苦参、天花粉、天葵、五色花、夏枯草、野菊花、枝子和紫花地丁放入砂锅,加入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后,再加水没过药物,将砂锅放在炉火上煎煮,煮沸40-5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获得第一次药液;(3)在砂锅中再加入温水,进行第二次煎煮,煮沸30分钟后,倒出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成药物水煎剂。再加入竹鼠油和辛癸酸甘油酯原料,熬成膏剂,降温至室温出料,装洁净容器。实施例2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原料:竹鼠油40ml、白鲜皮10g、半枝莲5g、薄荷10g、苍耳草10g、蝉蜕5g、赤芍10g、防风10g、苦参10g、天花粉10g、天葵10g、五色花10g、夏枯草10g、野菊花10g、枝子10g、紫花地丁10g份和辛癸酸甘油酯2ml。(2)将白鲜皮、半枝莲、薄荷、苍耳草、蝉蜕、赤芍、防风、苦参、天花粉、天葵、五色花、夏枯草、野菊花、枝子和紫花地丁放入砂锅,加入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后,再加水没过药物,将砂锅放在炉火上煎煮,煮沸40-5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获得第一次药液;(3)在砂锅中再加入温水,进行第二次煎煮,煮沸30分钟后,倒出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成药物水煎剂。再加入竹鼠油和辛癸酸甘油酯原料,熬成膏剂,降温至室温出料,装洁净容器。实施例3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原料:竹鼠油40ml、白鲜皮8g、半枝莲8g、薄荷8g、苍耳草8g、蝉蜕8g、赤芍8g、防风8g、苦参8g、天花粉8g、天葵10g、五色花10g、夏枯草10g、野菊花10g、枝子10g、紫花地丁10g份和辛癸酸甘油酯2ml。(2)将白鲜皮、半枝莲、薄荷、苍耳草、蝉蜕、赤芍、防风、苦参、天花粉、天葵、五色花、夏枯草、野菊花、枝子和紫花地丁放入砂锅,加入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后,再加水没过药物,将砂锅放在炉火上煎煮,煮沸40-5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获得第一次药液;(3)在砂锅中再加入温水,进行第二次煎煮,煮沸30分钟后,倒出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成药物水煎剂。再加入竹鼠油和辛癸酸甘油酯原料,熬成膏剂,降温至室温出料,装洁净容器。应用实例: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竹鼠油止痒散毒膏的药效和安全指标问题,将实施例1制备的竹鼠油止痒散毒膏进行小鼠实验,分别从皮肤急性毒性、消炎效果、镇痛效果、止痒效果和临床效果等指标进行考核,结果如实施例4至实施例8。实施例4将实施例1制备的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对皮肤急性毒性试验,使用步骤和效果如下:(1)取昆明种小鼠20只,雌雄各半,每只体重约20g,随机分为2组。(2)各小鼠背部两侧皮肤脱毛约10cm2(约占整个皮肤面积的15%),一组小鼠制成皮肤破损组,另一组为非破损组。在脱毛区涂一层药膏,连续观察7天,并称重。(3)结果。经观察两组小鼠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应,其皮肤、大便、呼吸、四肢活动、行为方式等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体重呈上升趋势,没有下降。该膏药对小鼠外用无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出现。实施例5将实施例1制备的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对消炎效果试验,使用步骤和效果如下:(1)取昆明种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2)各鼠耳背部皮肤脱毛约4cm2,在脱毛区涂约37℃温热药液0.5ml,每日2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30min,以二甲苯0.1ml均匀涂于小鼠左耳壳两则致炎,右耳不涂作为对照。致炎后30分钟处死动物,用直径6mm打孔器将小鼠双耳等面积耳片割下,立即称重。(3)两耳重量差为肿胀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结果表明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耳壳急性炎症(见表1)。表1.对小鼠炎症影响试验结果组别n肿胀度(mg)抑制率生理盐水1015.3±3.3/竹鼠油止痒散毒膏105.8±3.962.1%实施例6将实施例1制备的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对镇痛效果试验,使用步骤和效果如下:(1)选取小鼠。取昆明种雌性小鼠30只,每只体重约20g;调节超级恒温器使温度恒定在55±0.5℃,将小鼠置于瓷罐内,罐口盖用透明盖,以观察小鼠舔后足为疼痛反应指标,记录产生反应的时间为正常痛阈值(室温约25℃)。选择痛阈值在10-30s以内的小鼠20只作为试验小鼠,随机分为2组。(2)痛阈值测定。试验分成2组,一组为竹鼠油止痒散毒膏组,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竹鼠油止痒散毒膏组小鼠双后足擦药膏2次,每次待所涂药液吸收后,再涂下一次,然后放入瓷罐内;空白对照组涂0.4ml生理盐水。用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测小白鼠痛阈一次,如果用药后放入瓷罐内60秒钟仍无反应,即将小白鼠取出,以免时间太长把脚烫伤,其痛阈可按60秒计算。(3)结果。根据测得值比较给药前后变及组间变化,并计算痛阈提高率(%)=药后平均痛阈值—药前平均值/药前平均值×100%(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竹鼠油止痒散毒膏能大幅度提高小鼠痛阈值,有很好的镇痛效果。表2.对小鼠痛阈值影响试验结果实施例7将实施例1制备的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对止痒效果试验,使用步骤和效果如下:(1)选取豚鼠。选取豚鼠20只,对豚鼠右后脚背脱毛,面积约为1cm2,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2)止痒阈值测定。空白对照组豚鼠涂抹50μ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均匀涂抹50μl竹鼠油止痒散毒膏。每天涂抹豚鼠右后脚背脱毛处2次,给药间隔时间30min,连续给药6d。于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用砂布擦伤豚鼠右后脚背脱毛处,擦伤程度以损伤表皮,不伤真皮,轻度渗血为度,面积约为1cm2。在创面滴0.01%磷酸组胺50μl,此后每隔3min依次递增0.01%的浓度,每次均为50μl,直至豚鼠回头舔右后足为止。以豚鼠出现回头舔后足时所给予的磷酸组胺总量为致痒阈,记录并比较各组的致痒阈。(3)结果。根据测得值比较给药前后变及组间变化,并计算致痒阈提高率(%)=药后平均致痒阈值—对照平均值/对照平均值×100%(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竹鼠油止痒散毒膏能大幅度提高小鼠致痒阈值,有很好的止痒效果。表3.对小鼠止痒影响试验结果实施例8制备的一种竹鼠油止痒散毒膏在临床上应用,使用步骤和效果如下:1.对象。蚊虫叮的69例,表现为皮肤红肿,有斑疹。毒蜂螫伤的12例,表现为剧痛、痒,被螫伤处皮肤肿大。2.治疗方案。涂抺竹鼠油止痒散毒膏,每日3次,连续给药3-5d。3.治疗结果。蚊虫叮的,当天止痒,第3天红肿消失。毒蜂螫伤的,第2天痛、痒感消失,第5天治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包含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