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下套索牵引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8418发布日期:2019-04-17 03:10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镜下套索牵引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镜下套索牵引法。



背景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疾病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常常碰到一些病灶需要使用牵引法才能将病变的黏膜牵引开才能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样内镜才能更加顺利地进入病灶内部对组织进行分离。为了解决类似问题,目前临床上使用牙线牵引法,但是牙线牵引法有许多弊端:病灶只能向上消化道口侧或下消化道肛侧其中的一侧牵引;使用牵引绳时会遮挡视线干扰内镜下的视野,使得内镜操作会更加不便;由于牵引绳和内镜的摩擦,医护人员对于牵引力度不能很好控制掌握,容易导致贲门等处拉伤出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内镜下套索牵引法,能够在不伤及组织的情况下,为手术打开足够的视野,保证手术在没有视野遮挡的情况下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镜下套索牵引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固定夹将牵引环的一端固定需要牵开的组织处形成a端;

s2、通过另一固定夹将牵引环的另一端固定在远离a端的b端;

s3、收拢牵引环,b端固定不动,a端在牵引环的作用下向b端靠拢;

s4、重复步骤s3,直至组织完全打开。

优选的,在步骤s2后还包括:s210、将套环套设在牵引环上,牵引环设置为包含有两个可调节大小圆环的“8”字型牵引环;其中,a端和b端均固定在“8”字型牵引环的同一圆环上。

优选的,所述牵引环可相对固定夹滑动。

优选的,所述牵引法应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

优选的,所述a端和b端均夹设在病变组织上,病变组织从a端处切开,在步骤s4后还包括:s410、将切下的病变组织以及固定在病变组织上的固定夹和牵引环一同带离体内。

优选的,所述a端固定在需要牵引的病变组织上,病变组织从a端处切开,所述b端固定在正常组织上。

优选的,所述牵引法应用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其中,所述a端和b端均固定在正常组织上,a端固定在遮挡视野的组织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夹为钛夹。

优选的,所述牵引环为尼龙套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内镜下套索牵引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调节组织需要牵开的方向,能够更加灵活的适用不同手术和不同的手术情况。

二、在需要牵引的时候进行牵引,不用一直对牵引环进行作用和拉扯,减少内镜下被遮挡的视野,不会妨碍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

三、在牵引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手术进度逐步将牵引环收紧,能够更好的掌握牵引力度,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不必要的牵引,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等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镜下套索牵引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牵引法应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牵引示意图;

图3(a)-(c)为本实施例1中牵引法应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牵引过程示意图;

图4(a)-(b)为本实施例2中牵引法应用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的牵引示意图。

附图标记:1、病灶;11、黏膜层;12、黏膜下层;13、固有肌层;21、标记;22、分离液;31、牵引环;32、固定夹;33、套环;41、十二指肠降部;42、十二指肠乳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内镜下套索牵引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s1、通过固定夹32将牵引环31的一端固定需要牵开的组织处形成a端;

s2、通过另一固定夹32将牵引环31的另一端固定在远离a端的b端;

s3、收拢牵引环31,b端固定不动,a端在牵引环31的作用下向b端靠拢;

s4、重复步骤s3,直至组织完全打开。

其中,牵引环31可相对固定夹32滑动,以拉近a端和b端的距离。牵引环31上套设有套环33,将环形牵引环31分成两个圆环组成的“8”字型牵引套。上述a端和b端的两个固定夹32分别夹在“8”字型牵引套的一个圆环中,夹有固定夹32的圆环称为收紧圈;另一圆环为便于医生拉扯将收紧圈收紧,称为施力圈。

其中,固定夹32可以使用常用的钛夹进行固定,牵引环31可使用尼龙套环33。钛夹通过活检钳等探入患者的病灶1位置,将黏膜组织和牵引环31夹固后,将钛夹留置在患者的病灶1部位,不会遮挡手术过程中的视野。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本牵引法引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下面结合附图2到3对本发明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描述:

人体肠道的表面为黏膜层11,黏膜层11下一次为黏膜下层12和固有肌层13。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先了解病灶1部位的大小和形态,有必要时在病灶1边缘进行标记21。而后在黏膜下层12中注入用于将病灶1抬起的分离液22,分离液22能够将病灶1和固有肌层13分离,有利于在不损伤固有肌层13的情况下完整的切除病灶1,如图3(a)为已经经过上述处理的需手术部位。其中,分离液22可采用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

图3(b)中,沿标记21或标记21外侧边缘切开病变周围的部分黏膜,将牵引环31引入病灶1处后,通过固定夹32将牵引环31与刚切开的黏膜边缘固定。固定夹32在黏膜边缘夹紧后,牵引环31能够在固定夹32中相对固定夹32滑动。医生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通过拉扯牵引环31将切下的黏膜慢慢牵引开来。为了能够顺利牵引,牵引环31至少需要两个固定夹32进行固定。如图3中所示,病灶1的边缘切开后的一端为牵引a端,在远离a端的病灶1或者正常组织上夹设另一固定夹32形成牵引b端,b端的位置根据手术中被切开的黏膜的牵引方向设置。当牵引过程中只有两个牵引端时,牵引a端和b端的连接线方向就是牵引方向,医生可以根据实际牵引方向将另一固定夹32夹设在不同部位。图2中,a端固定在需要牵引的病变组织上,病变组织从a端处切开,b端固定在正常组织上;图3中,a端和b端均夹设在病变组织上或附近,病变组织从a端处切开,最终将切下的病变组织以及固定在病变组织上的固定夹32和牵引环31一同带离体内。

图3(b)和(c)中已经夹设好a端与b端,图3(c)中,继续标记21好的黏膜切开,当需要对切开的黏膜进行牵引时,使用施力工具,如钩子等,在牵引环31的施力圈拉扯牵引环31,收拢收紧圈。这样切开的黏膜组织会在牵引环31和固定夹32的作用下沿着特定的一边掀开。当收紧圈收紧到一定程度后,撤去施力工具,医生能够继续进行黏膜组织的切开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重复上述切开和牵引的动作,直至将病灶1完全切除。

在上述的切开过程中,同一病灶1可以使用多组牵引环31和固定夹32的组合对切开的病灶1进行牵引,以保证更好的牵开效果和手术视野。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本牵引法引用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下面结合附图4(a)至(b)对本发明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描述:

在进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过程中,需要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41,找到十二指肠乳头42后,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但是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如图4(a)所示由于肠道内部常有褶皱等遮挡住十二指肠乳头42,使得找到乳头和向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变得困难。

在本实施例中,将牵引环31的a端固定在遮挡在十二指肠乳头42的褶皱处,b端固定在远离a端的肠道内部。在注入造影剂前,在施力圈上施力,收拢收紧圈使得a端向b端靠近,将十二指肠乳头42部位的褶皱拉起如图4(b)所示,便于造影剂的注入。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