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肛肠外科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1844发布日期:2018-10-19 21:3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给药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肛肠外科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结肠疾病,目前医学记载达七十余种,其中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最多,目前肛肠疾病患者群体庞大,但大都数人都不太重视,他们错误的认为肛肠不及五脏六腑的病痛那么可怕。就是这种向导,让很多人失去预防与治疗机会。

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痔疮患者,往往出现贫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随着患者的失血量的增加,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虚弱、久坐久蹲后突然站立,可导致虚脱或晕厥。由于痔块脱出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粘液流出肛门外刺激皮肤,会导致皮肤瘙痒和肛门湿疹。痔疮如不及时治疗,病灶不断加重,形成脱肛、直肠粘膜脱出,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致肛门失禁。对于女性来说,如果痔疮出血或发炎往往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发各种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附件炎等妇科炎症。如果痔疮出血或发炎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男性炎症,加之疼痛及不舒适感,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所以肛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极为重要,不容小觑。

现有的肛肠给药装置通过硬性的药管插入患者肛肠进行给药,一次性直接插入的时候容易过度扩张肛门,轻则使病人疼痛数日,重则肛裂。由于肛肠内壁并不平整,插入肛肠时很容易直接戳中肛肠内壁,硬性药管插入困难,肛肠容易给患者肛肠造成二次伤害,传统给药器在给药时给药不均匀,容易造成病人治疗缓慢,若使用软性药管插入更为费时费力,肛肠具有一定深度,插入时软性药管容易弯曲,接触到肛肠内壁时会造成药孔的堵塞,插入较深时,由于肛肠内壁的收缩也会对给药管的药孔造成堵塞,无法达到理想的上药的效果,还可能对肛肠内壁造成摩擦,同样会引起肛肠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肛肠外科给药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传统给药装置,插入肛肠时容易直接戳中肛肠内壁,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还解决了因为肛肠内壁的收缩也对给药管的药孔造成堵塞的问题,实现了对患处进行均匀给药,操作简单。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肛肠外科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筒和注药管,在所述注药管上端设有注药管口,在所述注药管口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C,在所述注药管上部设有给药筒,所述给药筒上端为封口结构,在所述给药筒下端设有开口,在所述给药筒下端开口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注药管口外表面上的外螺纹C相适配的内螺纹C,所述给药筒通过下端开口内壁上的内螺纹C与所述注药管上端的注药管口外表面的外螺纹C进行螺纹连接,在所述给药筒上部设有上部扩径球,在所述上部扩径球底部设有与所述给药筒相适配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A,在所述给药筒上部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上部扩径球下部凹槽内的内螺纹A相适配的外螺纹A,所述上部扩径球通过底部凹槽内壁上的内螺纹A与所述给药筒上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A进行螺纹连接,在所述给药筒中部外表面上设有数个给药孔,在所述给药筒下部设有下部扩径球,在所述下部扩径球上设有贯穿下部扩径球并与给药筒相适配的通孔,在所述下部扩径球上的通孔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B,在所述给药筒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下部扩径球上通孔内侧壁上的内螺纹B相适配的外螺纹B,所述下部扩径球通过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B与所述给药筒下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B进行螺纹连接,所述上部扩径球和下部扩径球均为椭圆形结构。

所述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所述的给药筒为一次性医用塑料结构。

所述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在所述注药管外侧壁上设有刻度。

所述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在所述注药管内部设有按压推杆。

所述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所述的上部扩径球和下部扩径球为金属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肛肠外科给药装置,通过椭圆形结构的上部扩径球和下部扩径球,不仅便于插入肛肠并进行扩径,而且可避免对患者肛肠内壁造成二次伤害;通过螺纹连接的上部扩径球和下部扩径球,可实现扩径球的有效固定,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通过设置药筒和给药孔,利用扩径球的扩径可实现给药筒的快速有效插入,不仅避免了给药筒意外戳伤肛肠内壁,而且有效避免了肛肠内壁堵塞给药孔,使得药物通过给药孔可快速有效的进行给药;通过与给药筒螺纹连接的注药管,不仅可实现对给药筒的给药,而且使得给药筒与注药管的连接更为牢固,避免脱离;通过金属材质的扩径球和一次性医用塑料的给药筒,不仅可便于扩径球的清洗消毒,而且避免了给药筒内药物之间相互污染;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解决了传统给药管插入肛肠时容易直接戳中肛肠内壁,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还解决了因为肛肠内壁的收缩也对给药管的药孔造成堵塞的问题,实现了对患处进行均匀给药,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扩径球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扩径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给药筒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注药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部扩径球,2.凹槽,3.给药孔,4.给药筒,5.下部扩径球,6.通孔,7.注药管,8.按压推杆,9.内螺纹A,10.内螺纹B,11.外螺纹A,12.外螺纹B,13.内螺纹C,14.开口,15.外螺纹C,16.注药管口,17.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结合附图1~5所给出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在所述注药管7内部设有按压推杆8,在所述注药管7外侧壁上设有刻度17,在所述注药管7上端设有注药管口16,在所述注药管口16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C15,在所述注药管7上部设有给药筒4,所述的给药筒4为一次性医用塑料结构,所述给药筒4上端为封口结构,在所述给药筒4下端设有开口14,在所述给药筒4下端开口14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注药管口16外表面上的外螺纹C15相适配的内螺纹C13,所述给药筒4通过下端开口14内壁上的内螺纹C13与所述注药管7上端的注药管口16外表面的外螺纹C15进行螺纹连接,在所述给药筒4上部设有上部扩径球1,在所述上部扩径球1底部设有与所述给药筒4相适配的凹槽2,在所述凹槽2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A9,在所述给药筒4上部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上部扩径球1下部凹槽2内的内螺纹A9相适配的外螺纹A11,所述上部扩径球1通过底部凹槽2内壁上的内螺纹A9与所述给药筒4上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A11进行螺纹连接,在所述给药筒4中部外表面上设有数个给药孔3,在所述给药筒4下部设有下部扩径球5,在所述下部扩径球5上设有贯穿下部扩径球5并与给药筒4相适配的通孔6,在所述下部扩径球5上的通孔6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B10,在所述给药筒4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下部扩径球5上通孔6内侧壁上的内螺纹B10相适配的外螺纹B12,所述下部扩径球5通过通孔6内壁上的内螺纹B10与所述给药筒4下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B12进行螺纹连接,所述上部扩径球1和下部扩径球5均为椭圆形结构,所述的上部扩径球1和下部扩径球5为金属材质。

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肛肠外科给药装置,在对患者进行肛肠给药时,先通过注药管7内的按压推杆8将药物吸入注药管7内,通过注药管7侧壁上的刻度17可清楚进行药物的定量;当药物吸入完毕后,将给药筒4通过下部开口14与注药管7上端的注药管口16进行螺纹连接;在进行给药前,通过之前的肛肠检查医护人员可较为清楚直接的了解到患者肛肠内壁的伤口部位,当患者肛肠内壁伤口较浅时,给药前只需将消毒加热后的上部扩径球1通过底部凹槽2与给药筒4上端进行螺纹连接,在给药时,通过椭圆形结构的上部扩径球1不仅可便于给药装置插入患者肛肠内,而且还可对肛肠内壁进行安全有效的扩径,从而使得上部扩径球1后部的给药筒4方便快速的插入患者肛肠内,当给药筒4插入至肛肠内壁较浅部位并与伤口处相近时,通过按压推杆8将注药管7内药物挤压推入给药筒4内并由给药筒4侧壁上的给药孔3直接对患者肛肠内壁进行给药;当患者肛肠伤口部位较深时,医护人员可先将消毒加热后的下部扩径球5通过通孔6与给药筒4下部进行螺纹连接,再将消毒加热后的上部扩径球1通过底部凹槽2与给药筒4上端进行螺纹连接,上部扩径球1和下部扩径球5都安装完毕后可进行给药,给药时通过上部扩径球1和下部扩径球5可对给药筒4外侧的患者肛肠内壁进行安全有效的扩径,有效避免因给药筒4插入过深导致肛肠内壁贴附在给药筒4表面造成给药孔3堵塞;给药操作完毕后,医护人员可将上部扩径球1和下部扩径球5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消毒以便下次使用,给药筒4和注射管7可直接丢弃,避免二次使用造成的药物之间相互污染;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解决了传统给药管插入肛肠时容易直接戳中肛肠内壁,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还解决了因为肛肠内壁的收缩也对给药管的药孔造成堵塞的问题,实现了对患处进行均匀给药,操作简单。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