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尿道测压管、测压装置及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1041发布日期:2019-04-29 12:17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尿道测压管、测压装置及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尿道测压管、测压装置及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在男性常见,年龄大于50岁男性中,1/3人群有下尿路症状,并且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男性下尿路症状中,排尿期症状最为常见,如尿踌躇、尿流间断、排尿费力、尿滴沥、尿不尽等。排尿期症状通常提示尿道梗阻,尿道梗阻形成以后,为克服排尿阻力,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增强,平滑肌纤维增生,容易形成假性膀胱憩室;膀胱逼尿肌代偿性增生过程中,发生不稳定的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增高,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尿道梗阻若不能解除,逼尿肌最终失去扩张、收缩的能力,引发上尿路返流,造成肾脏积水,威胁肾脏功能。另外,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排尿期症状。

尿道梗阻通常是前列腺增生所致(即前列腺梗阻),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尿道狭窄、尿道口狭窄等。针对不同的梗阻原因及梗阻程度,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际尿动力所有针对尿道梗阻的诊断与梗阻程度的划分,都是基于“压力-流率测定”的方法,即在排尿过程中同时测量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与尿流率(Q),来研究最大尿流率(Qmax)与最大尿流率时刻的逼尿肌压力(Pdet)的关系,根据经验在PQ坐标图中划定梗阻区、疑似梗阻区、非梗阻区。临床根据测量数据对照诊断。然而,这些分析方法只能根据经验数据判断是否梗阻,但无法区分梗阻的类型(前列腺、尿道狭窄等);再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人体(尿路结构差异)、不同状态(排尿前膀胱容量、生理状态等)时测得的绝对物理数据进行统计,以此作为普遍的判断标准,导致判断的结果缺乏一致性和真实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尿道测压管,具有方便同时对排尿时人体尿道中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进行测量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尿道测压装置,在上述测压管的基础上,具有能够同时对排尿时人体尿道中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进行测量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尿道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在上述尿道测压装置的基础上,具有能够对膀胱内到前列腺下端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膀胱内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以及尿道中前列腺下端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进行测量,从而方便评定尿道梗阻类型及梗阻程度的特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尿道测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压管包括一体设置的灌注腔、第一测压腔、第二测压腔和第三测压腔四个通道;所述灌注腔、第一测压腔、第二测压腔和第三测压腔进入人体的部分分别设置有与人体相应位置对应的开孔;所述测压管的首端四个通道口中,灌注腔通道口用于连接灌注泵;第一测压腔的通道口用于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测压腔通道口用于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测压腔通道口用于连接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测压管伸入人体尿道预设位置后,灌注腔的所述开孔位于测压管的最末端,位于人体的膀胱内;第一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人体膀胱内;第二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前列腺下端;第三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距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

所述灌注腔的所述开孔设置在灌注腔的侧壁。

所述灌注腔的底端封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尿道测压装置,包括上述尿道测压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灌注泵,用于与灌注腔通道口连接;

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一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二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第三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三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尿道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采用上述尿道测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尿流率计,在排尿过程中测量尿流率并记录尿流率值;

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一压力值记录模块;

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二压力值记录模块;

与第三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三压力值记录模块;

尿道流体形态阻力计算模块,在排尿过程中使用尿流率计测量并记录尿流率值,同时三个测压传感器分别测量并记录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待排尿过程结束后,取最大尿流率值Qmax及最大尿流率时刻的膀胱内压力值P1、前列腺下端压力值P2、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压力值P3;根据公式计算,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膀胱内到前列腺下端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膀胱内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前列腺下端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其中,ΔP为尿道两点间的压力差,Q为尿流率,Z为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装置结构简单,方便用于判断尿道梗阻类型及前列腺梗阻程度,判定一致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尿道测压管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尿道测压管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尿道测压管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尿道测压管,所述测压管9包括一体设置的灌注腔、第一测压腔、第二测压腔和第三测压腔四个通道;所述灌注腔4、第一测压腔1、第二测压腔2和第三测压腔3进入人体的部分分别设置有与人体相应位置对应的开孔;所述测压管的首端四个通道口中,灌注腔通道口10用于连接灌注泵;第一测压腔的通道口11用于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测压腔通道口12用于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测压腔通道口13用于连接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测压管9伸入人体尿道7预设位置后,灌注腔的所述开孔位于测压管的最末端,位于人体的膀胱5内;第一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人体膀胱内;第二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前列腺6下端;第三测压腔的所述开孔位于距人体体外尿道出口8 2±0.5cm处。

当所述尿道测压管用于尿道测压时,配合的灌注泵能够连接灌注腔通道口,通过灌注腔通道向人体膀胱内灌注液体。三个测压腔分别能够一一对应连接有配合的压力传感器,灌注结束后,在排尿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相应测压腔内的压力,从而得到测压腔对应开孔处人体内位置处的压力,便于同时对排尿时人体尿道中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进行测量。

所述灌注腔的所述开孔设置在灌注腔的侧壁。灌注腔的所述开孔也可以设置在灌注腔的底端,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灌注腔的所述开孔设置在灌注腔的侧壁。

所述灌注腔的底端封闭。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灌注腔的底端封闭,所述开孔设置在灌注腔的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尿道测压装置,包括上述尿道测压管,还包括,

灌注泵,用于与灌注腔通道口连接;

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一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二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第三压力传感器,用于与第三测压腔通道口连接。

当所述尿道测压管用于尿道测压时,灌注泵通过灌注腔通道向人体膀胱内灌注液体。在排尿过程中,三个测压腔所一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能够同时对排尿时人体尿道中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进行测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尿道流体形态阻力测量装置,采用上述尿道测压装置,还包括,

尿流率计,在排尿过程中测量尿流率并记录尿流率值;

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一压力值记录模块;

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二压力值记录模块;

与第三压力传感器相连的第三压力值记录模块;

尿道流体形态阻力计算模块,在排尿过程中使用尿流率计测量并记录尿流率值,同时三个测压传感器分别测量并记录膀胱内、前列腺下端和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的压力值;待排尿过程结束后,取最大尿流率值Qmax及最大尿流率时刻的膀胱内压力值P1、前列腺下端压力值P2、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压力值P3;根据公式计算,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膀胱内到前列腺下端(尿道前列腺端)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膀胱内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尿道全程)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在最大尿流率值Qmax时刻,前列腺下端到人体体外尿道出口2±0.5cm处(尿道弯曲段)的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其中,ΔP为尿道两点间的压力差,Q为尿流率,Z为尿道流体形态阻力。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用下尿路形态改变的程度及流体形态阻力来描述小尿路梗阻的情形,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流体形态阻力能够用于评定尿道梗阻类型及梗阻程度,测量方法相对简单,计算方法简单,能够用于判断尿道梗阻的类型,尿道梗阻判定一致性高,且能够判断前列腺梗阻的程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