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0741发布日期:2018-10-12 22:02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



背景技术:

三腔止血尿管主要用于不能自主排尿患者的临时导尿或留置导尿,也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时压迫止血和膀胱冲洗。其三腔作用分别为引流尿液,注入气囊尿管内固定,注入冲洗药液或膀胱内治疗用药。但在患者因凝血障碍或长期留置尿管造成尿道粘膜损伤而引起出血时,因尿道的特殊结构,无有效可行的压迫止血方法。只能依靠全身用药,对出血局部针对性差,且有可能影响患者其他脏器功能并增加其增加经济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包括导尿管、给药管、第一注气管和第二注气管,所述导尿管前端设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的引尿口,所述导尿管上位于引尿口的旁侧设有球囊和气囊,并且球囊位于引尿口与气囊之间,所述导尿管、给药管、第一注气管、第二注气管、球囊和气囊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注气管、第二注气管和给药管的前半段均位于导尿管的管腔内,三者的后半段均位于导尿管的外侧,所述第一注气管的前端连接在球囊上并与球囊保持连通,第二注气管的前端连接在气囊上并与气囊保持连通,所述给药管的前端设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给药管的给药口处设有第一密封部件,所述第一注气管和第二注气罐的注气口均设有第二密封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导尿管包括第一管头、第一直管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管头和连接部分别连接在第一直管部的前后端上,所述球囊连接在第一直管部的外圆周壁上,所述两个引尿口均位于第一管头与球囊之间,所述连接部的内管壁上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给药管包括第二管头、第二直管部、第一弯管部和注药部,所述第二管头连接在第二直管部的前端,所述第二直管部和注药部分别连接在第一弯管部的前后端,所述给药口位于注药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包括与给药口完全吻合的第一胶皮塞,第一胶皮塞上设有注射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注气管包括第二弯管部、第三直管部、第三弯管部和第一注气部,所述第二弯管部的前端连通在球囊上,第二弯管部的后端连接在第三直管部上,第三直管部和第一注气部分别连接在第三弯管部的前后端,所述第一注气管的注气口位于其第一注气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注气管包括第四弯管部、第四直管部和第二注气部,所述第四直管部的前端连通在气囊上,第四直管部和第二注气部分别连接在第四弯管部的前后端,所述第二注气管的注气口位于其第二注气部上,第二注气部外圆周壁上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包括与注气口完全吻合的第二胶皮塞,第二胶皮塞上设有通孔,通孔的前端设有四个瓣膜,所有瓣膜形成一个圆形,每个瓣膜的一端与通孔的内壁连接,每个瓣膜的另一端沿着通孔的径向延伸,并且相邻两个瓣膜相互抵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在使用时,当患者的尿道局部发生出血时,医护人员用注气设备将气体注入第二注气管内,从而使气囊膨胀,膨胀后的气囊压迫在尿道内壁上,尿道局部因气囊的压迫而停止出血,本实用新型能够随时给气囊加气,让气囊压迫在尿道内壁上,从而使尿道局部停止出血,并且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额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导尿管1,第一管头1a,第一直管部1b,连接部1c,给药管2,通气孔2a,第二管头2b,第二直管部2c,第一弯管部2d,注药部2e,第一注气管3,第二弯管部3a,第三直管部3b,第三弯管部3c,第一注气部3d,第二注气管4,第四弯管部4a,第四直管部4b,第二注气部4c,引尿口5,球囊6,气囊7,第一密封部件8,第一胶皮塞8a,注射孔8a1,第二密封部件9,第二胶皮塞9a,瓣膜9a1,通孔9a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改良型四腔止血气囊尿管,包括导尿管1、给药管2、第一注气管3和第二注气管4,所述导尿管1前端设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的引尿口5,所述导尿管1上位于引尿口5的旁侧设有球囊6和气囊7,并且球囊6位于引尿口5与气囊7之间,所述导尿管1、给药管2、第一注气管3、第二注气管4、球囊6和气囊7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注气管3、第二注气管4和给药管2的前半段均位于导尿管1的管腔内,三者的后半段均位于导尿管1的外侧,所述第一注气管3的前端连接在球囊6上并与球囊6保持连通,第二注气管4的前端连接在气囊7上并与气囊7保持连通,所述给药管2的前端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a,所述给药管2的给药口处设有第一密封部件8,所述第一注气管3和第二注气罐的注气口均设有第二密封部件9。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导尿管1能够引流尿道中的尿液,第一注气管3能够向球囊6内注气,从而使得球囊6膨胀,膨胀后的球囊6能够将导尿管1固定在尿道内,当需要给患者的尿道注射药物时,医护人员用注射器具将液体或凝胶状的药物从给药口加入,并通过给药管2上的通气孔2a释放,当患者的尿道局部发生出血时,医护人员用注气设备将气体注入第二注气管4内,从而使气囊7膨胀,膨胀后的气囊7压迫在尿道内壁上,尿道局部因气囊7的压迫而停止出血。

参照图1和图3所示,所述导尿管1包括第一管头1a、第一直管部1b和连接部1c,所述第一管头1a和连接部1c分别连接在第一直管部1b的前后端上,所述球囊6连接在第一直管部1b的外圆周壁上,所述两个引尿口5均位于第一管头1a与球囊6之间,所述连接部1c的内管壁上设有内螺纹;患者尿道的尿液通过引尿口5进入第一直管部1b,然后达到连接部1c,连接部1c的内螺纹的设计能够使用于收集尿液的尿液袋快速安装到连接部1c上。

参照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给药管2包括第二管头2b、第二直管部2c、第一弯管部2d和注药部2e,所述第二管头2b连接在第二直管部2c的前端,所述第二直管部2c和注药部2e分别连接在第一弯管部2d的前后端,所述给药口位于注药部2e上;当需要给患者的尿道注射药物时,医护人员用注射器具将液体或凝胶状的药物从注药部2e上的给药口加入,药物依次经过第一弯管部2d、第二直管部2c和第二管头2b,最后通过第二管头2b上的通气孔2a释放。

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密封部件8包括与给药口完全吻合的第一胶皮塞8a,第一胶皮塞8a上设有注射孔8a1;第一胶皮塞8a在不插入注射器时,注射孔8a1是封死的,从而将注药部2e密封。

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注气管3包括第二弯管部3a、第三直管部3b、第三弯管部3c和第一注气部3d,所述第二弯管部3a的前端连通在球囊6上,第二弯管部3a的后端连接在第三直管部3b上,第三直管部3b和第一注气部3d分别连接在第三弯管部3c的前后端,所述第一注气管3的注气口位于其第一注气部3d上;医护人员使用注气设备插入第一注气部3d进行注气,气体依次经过第三弯管部3c、第三直管部3b和第二弯管部3a,最终气体被注入球囊6内,使球囊6膨胀,膨胀后的球囊6能够起到固定作用。

参照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注气管4包括第四弯管部4a、第四直管部4b和第二注气部4c,所述第四直管部4b的前端连通在气囊7上,第四直管部4b和第二注气部4c分别连接在第四弯管部4a的前后端,所述第二注气管4的注气口位于其第二注气部4c上,第二注气部4c外圆周壁上设有外螺纹;当患者的尿道局部发生出血时,医护人员用注气设备将气体注入第二注气部4c内,从而使气囊7膨胀,膨胀后的气囊7压迫在尿道内壁上,尿道局部因气囊7的压迫而停止出血,第二注气部4c上的外螺纹的设计能够将测压表快速安装到第二注气部4c上,从而监测气囊7内的压力。

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密封部件9包括与注气口完全吻合的第二胶皮塞9a,第二胶皮塞9a上设有通孔9a2,通孔9a2的前端设有四个瓣膜9a1,所有瓣膜9a1形成一个圆形,每个瓣膜9a1的一端与通孔9a2的内壁连接,每个瓣膜9a1的另一端沿着通孔9a2的径向延伸,并且相邻两个瓣膜9a1相互抵触;第二胶皮塞9a在不插入注气设备时,通孔9a2是封死的,从而将第一注气部3d或第二注气部4c密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