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6668发布日期:2019-04-24 00:0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



背景技术:

完整的颅骨不仅有助于维持头面部外形,而且是颅脑与外界的一种屏障,颅骨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继发性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外伤和术后,如电击伤、车祸伤、枪弹伤、颅骨恶性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去颅骨瓣减压术后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病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要求,颅骨重建的必要性:(1)保持硬脑膜的完整性,即大脑的保护;(2)颅脑与外界之间的屏障保护,即生物力学稳定;(3)维持头部正常弯窿状外形,即美学要求。

而针对颅颌面局部受伤时,采用整个颅颌面结构不合适,且该颅颌面局部修复体插入进去存在支撑强度低,生物相容性差等技术问题。

基于此,研究并设计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体存在的支撑强度低,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采用包括羟基磷灰石修复层、钛合金修复层复合成的一体结构,羟基磷灰石修复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固诱导性,而采用钛合金修复层,利于提高整个植入结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包括羟基磷灰石修复层、钛合金修复层,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位于钛合金修复层的上端,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为具有网状孔的梭子形状,钛合金修复层上设有网状孔,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上位于长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入块、第二插入块,且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上位于短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内均插入有将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与钛合金修复层固定的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块、第二插入块为以羟基磷灰石修复层的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块为弯曲的长条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块与第二插入块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圆盘座、螺纹件、弯曲体,圆盘座、螺纹件、弯曲体一体成型,螺纹件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螺纹件的上端设有圆盘座,弯曲体位于圆盘座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件为长圆柱结构,其横截面为圆形,且螺纹件从上至下,圆直径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件的中心线与圆盘座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体为弯曲的圆锥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颅颌面植入结构设计为羟基磷灰石修复层、钛合金修复层一体成型结构,羟基磷灰石修复层会在植入体内后,钙磷游离出来被身体组织吸收,并诱导出新的骨组织生长,且钛合金修复层设置,增强植入结构的强度,确保对损伤组织部位的形状具有一定支撑性,使修复后的组织能够保持一定形状,维持头部正常弯窿状外形。

(2)本技术方案在羟基磷灰石修复层、钛合金修复层上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并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内插入连接件,对两者进行固定,使其在植入体内初期具备一定形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羟基磷灰石修复层,2—第一插入块,3—第二插入块,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7—钛合金修复层,8—弯曲体,9—螺纹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植入结构,包括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钛合金修复层7,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位于钛合金修复层7的上端,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为具有网状孔的梭子形状,钛合金修复层7上设有网状孔,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上位于长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入块2、第二插入块3,且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上位于短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内均插入有将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与钛合金修复层7固定的连接件。

本实施例中采用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钛合金修复层7复合而成的一体结构作为植入结构,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采用的材质为羟基磷灰石,其分子结构和钙鳞比与正常骨骼中的无机成分极其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植入体内后,钙和磷会游离出材料表面被身体组织吸收,并诱导出新的骨组织生长。通过计算机辅助三维仿真设计技术,可以在术前根据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将羟基磷灰石预制成个性化的植人体。同时考虑到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降解过快,将其与钛合金修复层进行结合,钛合金修复层的使用,利于根据颅颌面的缺损形状进行塑形,固定牢靠,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合用,可增加植入体的稳定性,且能够减少感染几率。

且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并在两个通孔内插入连接件,对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与钛合金修复层7进行固定,加强塑形效果。

另外,第一插入块2、第二插入块3,可插入受损组织内部,第二插入块3的材质可为高密度多孔聚乙烯,该材料为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多孔结构材料,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植人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填充,在儿童和成人颅骨缺损的病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长期应用表明,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与其他人工材料相比具有周围组织可长入,术后感染率低,固定牢靠等优点。此外,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可塑性好,在100℃水温中软化,经塑形后冷却变硬,可以保持塑形后的形状,术中还可根据缺损的形状任意修整和塑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插入块2、第二插入块3为以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的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所述第一插入块2为弯曲的长条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插入块2与第二插入块3的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插入块2、第二插入块3的作用是便于将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钛合金修复层7形成的整体结构,进行固定,能够与颅颌面受损组织良好接触。另外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插入块的形状优选为弯曲的长条板状结构,利于将第一插入块、第二插入块与周围组织良好的接触。

本实施例中涉及到其他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不再详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圆盘座10、螺纹件9、弯曲体8,圆盘座10、螺纹件9、弯曲体8一体成型,螺纹件9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螺纹件9的上端设有圆盘座10,弯曲体8位于圆盘座10的上端。

所述螺纹件9为长圆柱结构,其横截面为圆形,且螺纹件9从上至下,圆直径依次减小,所述螺纹件9的中心线与圆盘座10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弯曲体8为弯曲的圆锥体结构。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包括圆盘座10、螺纹件9、弯曲体8,弯曲体能够弯曲在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的表面,且圆盘座10能够抵住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表面,而弯曲体能够深入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件结构,能够将羟基磷灰石修复层1、钛合金修复层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