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1588发布日期:2019-02-12 21:33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



背景技术:

显微外科操作中显微吻合常用缝合针线规格为8-0至11-0型号,针的直径为0.05mm至0.14mm,弦长为3至5mm,弧长为3.8mm至6.4mm,缝线直径为0.015至0.045mm,长度为10-15cm。如此细小的显微缝合针线,在显微镜视野下清晰可见,肉眼视野下须在对比反差较大的纯色背景下才可分辨。在显微镜放大状态下,常规的工作距离为20-25cm,在此距离下落入手术术野的显微外科针线由于易被复杂的手术创面背景掩盖而难以找寻。

医务人员在应用手术显微放大系统进行显微缝合时,显微放大倍数通常在10倍左右,有时还需放大至40倍,所放大术野的视场直径通常为9.5mm-20mm(0.95-2cm)。由于显微缝线的长度通常为10-15cm,远远大于视场直径,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显微缝合针离开显微视野的情况。同时,由于受到医务人员操作熟练度、术区待缝合组织情况、显微操作器械质量和辅助人员操作熟练度等因素的影响,显微外科手术进行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飞针”、“跳针”和“断针”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显微缝针会不可预料地脱离显微持针器,通常显微缝针会离开显微镜视野,且并非术者预先设计放置缝针的方位。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缝线尾部已经打结固定的显微缝线,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牵拉缝线快速寻找缝针。但由于显微针线的连接部为受力的薄弱部位,加之显微缝针的锐利针头容易刺入附近的组织造成阻力,显微缝线的直径细小,不当的用力容易使之断裂,导致针线分离,显微外科手术创面复杂,血管神经分布密集,此举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组织损伤。

因此,在显微缝针脱离显微术野,尤其是缝线尾部随针一起脱出、“断针”的情况;和缝针脱出但尾部仍固定于显微术野内的情况,为了避免外力牵拉缝线导致针线分离或缝线断裂,因显微视场直径过于狭小,移动受限,不能用于寻找显微缝针,需术者肉眼在复杂的手术创面背景下寻找显微针线。而手术的无菌条件对视距的要求和显微镜工作距离的要求更是增加了肉眼寻针的难度。手术过程中,为了寻找“失踪”的显微缝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延误血管和神经吻合过程导致组织缺血时间延长,引起整个手术的失败;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甚至导致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此外,若显微缝针未找到,由于其非常细小,难以通过常规的B超、X线和CT检查发现。由于显微缝针为金属物体,会导致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以及不能进入强磁场环境。显微缝针残留在病人体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隐患。缝针作为非植入性异物,残留在局部组织中易引起组织感染,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如若缝合针刺入神经或肌腱,则会引起患者术后部位疼痛、导致难以缓解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缝针刺入小血管,会造成术后血运障碍,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或淤血,甚至坏死;如缝针刺入大、中动静脉,血液快速流动易将缝合针冲入大血管内部,锋利的针头可损伤大血管内壁,导致动脉夹层、动脉瘤等致命疾病的形成;缝针随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处血管分支,可导致心脏瓣膜、大静脉瓣膜等的损伤,引起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以引起全身重要脏器栓塞危及生命。

同时,对于显微外科手术初学者,在练习显微操作时由于持针、进针、出针的手法不熟练,持针用力过猛、持针位置错误、进针角度、进针位置错误等原因,造成“飞针”、“跳针”和“断针”的几率大大增加,初学者通常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找针或选用新针,造成没有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有多个不同厂家生产显微外科带线缝合针,其中国产的显微外科缝合针的价格便宜,虽然与国外厂商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材质、光洁度、硬度和锐利程度可以满足显微外科手术的要求。但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显微器械及显微仪器厂商,都忽视了显微针线细小,在脱离显微镜术野情况下需要快速肉眼寻找缝针这一实际情况和要求。同时,在显微操作相关的配套设备及器械中,国内外显微器械厂家的设计产品中,均没有针对需要肉眼寻找显微缝针的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也缺乏对上述情况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使缝合针产生易见光,便于发现,以致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效率的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包括显微镜和缝合针,所述缝合针上设有荧光粉沉积层,所述显微镜上装设有用于激发所述荧光粉沉积层发光的荧光激发光源,所述荧光激发光源的光照至少覆盖手术缝合区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荧光粉沉积层设置为Ca-α-Sialon:Eu2+黄色荧光粉,所述荧光激发光源产生波长为460 纳米的蓝色光。

所述荧光粉沉积层涂覆于所述缝合针的外表面,并覆盖在缝合针后端的1/4处。

所述荧光粉沉积层厚度为10~20微米。

所述荧光激发光源安装于所述显微镜的操作臂上。

所述荧光激发光源包括点光源和磁铁,所述点光源通过所述磁铁吸附固定在所述操作臂上。

所述显微镜上设有用于启闭所述点光源的第一光源开关。

所述荧光激发光源包括阵列光源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侧部设有凸柱,所述连接件可旋转的套装在所述操作臂上,所述阵列光源可拆卸式套固于所述连接件的凸柱上。

所述阵列光源上设有用于启闭所述阵列光源的第二光源开关,所述阵列光源内置可充电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包括设有荧光粉沉积层的缝合针和装设有荧光激发光源的显微镜,在手术过程中,若显微针掉落,即可使用荧光激发光源激发荧光粉沉积层产生荧光效应,其产生光的颜色为肉眼较敏感的颜色,能让医生尽快地找到缝合针,避免缝合针遗留,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节约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实施例1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实施例2荧光激发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实施例2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缝合针;11、荧光粉沉积层;2、显微镜;21、荧光激发光源;211、点光源;2111、第一光源开关;212、阵列光源;2121、第二光源开关;213、磁铁;214、连接件;2141、凸柱;22、操作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显微镜2和缝合针1,缝合针1上设有荧光粉沉积层11,显微镜2上装设有用于激发荧光粉沉积层11发光的荧光激发光源21,荧光激发光源21的光照至少覆盖手术缝合区域。该结构中,包括带有荧光粉沉积层12的缝合针1和装设有荧光激发光源21的显微镜2,且荧光激发光源21的光照覆盖手术缝合区域,在手术过程中,若缝合针1掉落,即可使荧光激发光源21发射光照射缝合针1的荧光粉沉积层11来激发荧光粉沉积层11产生荧光效应,其荧光效应产生光的颜色为肉眼较敏感的颜色,及易可见,能让医生尽快地找到具有易见光的缝合针1,避免缝合针1遗留在患者体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节约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手术效率。

本实施例中,荧光粉沉积层11设置为Ca-α-Sialon:Eu2+黄色荧光粉,荧光激发光源21产生波长为460 纳米的蓝色光。该结构中,荧光激发光源21产生波长为460 纳米的蓝色光,此蓝色光可以激发Ca-α-Sialon:Eu2+黄色荧光粉发射峰值波长为570–610 nm 的黄-橙光荧光效应,此波长为570–610 nm 的黄-橙光为肉眼非常敏感的颜色,非常容易发现,可以让医生更容易的发现此敏感光,而找到缝合针1,进一步提高找到缝合针1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荧光粉沉积层11涂覆于缝合针1的外表面,并覆盖在缝合针1后端的1/4处。该结构中,荧光粉沉积层11涂覆于所述缝合针1的外表面,更有利于荧光激发光源21发射光的照射,当荧光粉沉积层11被荧光激发光源21发射光的照射时,处于外表面的荧光粉沉积层11能够快速的产生荧光效应,由于缝合针1的荧光粉沉积层11的荧光效应反应快速,所以医生看到带有荧光效应的缝合针1也快,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找到缝合针1的速度;荧光粉沉积层11覆盖缝合针1的后端1/4,当手术时,不会影响医生的手术操作。

本实施例中,荧光粉沉积层11厚度为10~20微米。该结构中,荧光粉沉积层11厚度为10~20微米,荧光粉沉积层11的厚度在此范围内,在荧光激发光源21所发射光的激发作用下,能够产生更佳的荧光效应。

本实施例中,荧光激发光源21安装于显微镜2的操作臂22上。该结构中,荧光激发光源21安装于显微镜2的操作臂22上,发射光照射前方的手术缝合区域,需要时,打开缝合针1荧光激发光源21,荧光激发光源21发射光照射前方的手术缝合区域,手术缝合区域的缝合针1产生荧光效应,使缝合针1的荧光粉沉积层11发出易见光,此荧光激发光源21安装位置适当,即能照射到前方的手术缝合区域,又不影响手术操作,且也能及时照射到缝合针1的荧光粉沉积层11。

本实施例中,荧光激发光源21包括点光源211和磁铁213,点光源211通过磁铁213吸附固定在操作臂22上。该结构中,点光源211通过磁铁213吸附固定在操作臂22上,使得点光源211拆装非常方便,安装时,直接装磁铁213吸附在操作臂22上,再将点光源211吸附在磁铁213即可,非常方便,同样拆换时,用力将点光源211从磁铁213摘下即可,同时点光源211也很方便从磁铁213摘下,再手持光源211照射任一区域,当缝合针1掉落于手术缝合区域以外时,可手持光源211照射到这一区域寻找缝合针1,且点光源211也能通过调整磁铁213在操作臂22位置来调整点光源211的照射方向,以致点光源211发射光能覆盖手术缝合区域。

本实施例中,显微镜2上设有用于启闭点光源211的第一光源开关2111。该结构中,点光源211的第一光源开关2111用于启闭点光源211,当需要时,连通第一光源开关2111开启点光源211使其发射光,当不需要时,断开第一光源开关2111关闭点光源211,节约电能,延长点光源211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的第二种实施例,该缝合系统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荧光激发光源21包括阵列光源212和连接件214,连接件214侧部设有凸柱2141,连接件214可旋转的套装在操作臂22上,阵列光源212可拆卸式套固于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上。该结构中,阵列光源212通过阵列光源212上的三颗松紧螺钉(2123)可拆卸式套固于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上,三颗松紧螺钉(2123)通过阵列光源212外周径向穿置阵列光源212内,扭紧松紧螺钉(2123),松紧螺钉(2123)的底端挤压凸柱2141的外周,使连接件214紧固于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同时,扭松松紧螺钉(2123),松紧螺钉(2123)的底端远离凸柱2141的外周,此时连接件214可从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的自由端取出;连接件214可旋转的套装在操作臂22上,使得套固在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上的阵列光源212的轴向与操作臂22的轴向成90度角度(根据连接件214的凸柱2141不同方向,也可以成其它角度),及连接件214可环绕操作臂22旋转任一角度来调整连接件214在操作臂22上位置,从而带动阵列光源212环绕操作臂22旋转来调整阵列光源212相对操作臂22的位置,以至于调整阵列光源212发射光的照射方向,且阵列光源212的灯炮2122在阵列光源212的远离操作臂22的端面圆周阵列布置,使其照射区域更大。

本实施例中,阵列光源212上设有用于启闭阵列光源212的第二光源开关2121,阵列光源212内置可充电电池。该结构中,阵列光源212的第二光源开关2121用于启闭阵列光源212,当需要时,连通接通第二光源开关2121开启阵列光源212使其发射光,当不需要时,断开第二光源开关2121关闭阵列光源212,节约电能,延长阵列光源212的使用寿命;阵列光源212内置可充电电池可为阵列光源212提供电量,供其发光。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