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1310发布日期:2019-09-06 20:2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整形自体脂肪移植手术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



背景技术:

在当下的医疗减肥和自体脂肪移植、医疗外科整形手术等,前期都需要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体指定部位进行一定当量的肿胀液(麻药)注射,待局部肿胀后利用抽脂针械抽取身体多余脂肪,达到医学减肥的目的,本技术也适用于药物药剂注射、营养液注射、人员身体腹腔污血抽取等。现有传统的的医疗器具有采用一次注射器进行药物注射,而常规注射器容量仅为20毫升,当量太小,需要不停的更换注射器才能完成一定当量的药物注射,吸取也是采用传统的一次性20毫升注射器吸取,面对大量的吸取物时,传统注射器往往效率低下,而且手术针扎次数太多,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和手术的风险。

目前也有抽取和注射一体的功能阀,它是将抽注两个流口安装在一个阀体上,当操作人员使用时,例如:使用“抽注”功时需要用一个堵头配件来堵住注射口来达到密封,使用“注射”功能时,需要用一个堵头配件来堵住抽注来达到密封,要及时更换配件才能使用,配件过多使用过程复杂,作用混乱,抽注不同液体时,需要及时的清洗灭菌后,才能进行抽注别的液体,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成本,效率低下,而且多重液体药物长期在一个阀体内流动,容易造成残留,容易污染药剂,容易产生风险。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包括针筒、助推杆、三通阀、抽阀、抽阀鸭嘴阀、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抽注针、注阀、注阀鸭嘴阀、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液体流通软管,

所述针筒内设置助推杆;

所述针筒与抽注针之间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一端连接液体流通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通阀分为抽阀或注阀两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抽阀与抽注针及液体流通软管连接的端口内设有抽阀鸭嘴阀,所述抽阀一端设有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注阀与抽注针及液体流通软管连接的端口内设有注阀鸭嘴阀,所述注阀一端设有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有益效果为:利用鸭嘴阀的开放与闭合,流体只能沿进水口流进,出水口液体却因鸭嘴阀闭合无法回流的原理,实现了在真空环境下连续吸抽连续注射的条件,操作人员可以一次性可以连续注射和抽取理想的容量,不用更换配件,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同时抽阀或注阀为完全独立的两个不同阀体,抽注作用分明,操作使用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抽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的注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针筒;2、助推杆;3、三通阀;4、抽阀;5、抽阀鸭嘴阀;6、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7、抽注针;8、注阀;9、注阀鸭嘴阀;10、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11、液体流通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包括针筒1、助推杆2、三通阀3、抽阀4、抽阀鸭嘴阀5、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6、抽注针7、注阀8、注阀鸭嘴阀9、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10、液体流通软管11,

所述针筒1内设置助推杆2提供压力;

所述针筒1与抽注针7之间设有三通阀3,所述三通阀3一端连接液体流通软管11,液体流通软管11可导入导出液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通阀3分为抽阀4或注阀8两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抽阀4与抽注针7及液体流通软管11连接的端口内设有抽阀鸭嘴阀5,所述抽阀4一端设有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注阀8与抽注针7及液体流通软管11连接的端口内设有注阀鸭嘴阀9,所述注阀8一端设有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10。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连续抽注阀,其工作原理为:将抽阀4或注阀8分为完全独立的部件,需要进行抽取作业时安装,将抽阀4与针筒1和抽注针7连接,抽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6连接液体流通软管11,在助推杆2的作用下抽阀鸭嘴阀5开放并将抽取的流体物质通过液体流通软管11导出至外界设备内,由此抽取量即不限于针筒容量,无需重复扎针即可连续抽取,减少病患痛苦;需要进行注射作业时,将注阀8与针筒1和抽注针7连接,注阀液体流通软管接口10连接液体流通软管11,在助推杆2的作用下注阀鸭嘴阀9开放并将液体通过液体流通软管11导入再经抽注针7注射。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案的揭示,对于本案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