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1306发布日期:2019-09-06 20:2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泵安装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



背景技术:

注射泵由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丝杆和支架等构成,具有往复移动的丝杆、螺母,因此也称为丝杆泵。螺母与注射器的活塞相连,注射器里盛放药液,实现高精度,平稳无脉动的液体传输。

现有技术中,可参考的专利申请号为CN108311178A专利文件,其公开了一种注射泵包括电机、滑块和筒座,电机作用于滑块以驱动其接近或远离筒座,滑块上形成有对注射器拉杆帽进行限位的第一卡槽,筒座上形成有对注射器针筒帽进行限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包括相对设置的挡板和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与驱动件连接,驱动件作用于驱动板并可带动其接近或远离挡板。

该对比文件通过设置驱动板、拉杆和第一卡槽来实现注射过程中的稳定性,注射泵按照通道可以分为单通道、双通道、四通道、六通道等,在食品检测色谱分析等一些场合需要匀变速注射试剂,这样就需要多通道的注射泵的联动控制,在对注射泵进行安装时,为了能够通过实现多个不同注射泵的同时工作,可以在注射泵下方设置组合箱,并且需要在组合箱的内部安装夹具对注射泵的两端进行夹紧,为了保证安装精确,夹具需要设计的比较复杂,这样在组合箱内的夹具安装和拆卸都比较复杂,使用这种组合箱时也就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其通过将连接座分为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上支撑座的下部和下支撑座的上部分别开设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将夹具设于下半圆槽与上半圆槽之间进行夹持,并且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通过插块和插槽进行固定,这样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安装和拆卸均比较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包括多个注射泵,还包括还控制箱、与控制箱电连接的U形的安装座和设于安装座内部的多个夹具,注射泵与安装座电连接,多个所述夹具分别对应多个注射泵设置,所述安装座包括控制箱和多个连接座,相邻两个连接座或控制箱能够连接在一起,连接座包括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所述上支撑座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上半圆槽,所述下支撑座对应上半圆槽的位置处开设有直径相等的下半圆槽,所述夹具位于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之间,所述下支撑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卡压块,所述上支撑座的下表面对应卡压块的位置处开设有夹紧槽,所述卡压块能够插接在夹紧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夹具时,先将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分开,然后将夹具固定在上支撑座的下部,而后将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合上完成对夹具的限位和固定,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在扣合的过程中下支撑座上的多个卡压块插入到下支撑座下部的多个夹紧槽内,这样上支撑座的拆卸和固定均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压块包括竖直设置的杆身和固设在杆身顶部的梯形块,所述上支撑座包括座体和设于座体下方的多个水平设置的插板,所述插板的厚度远小于梯形块的长度,所述夹紧槽竖直设置并开设于插板的侧壁上,所述梯形块的倾斜面位于插板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卡压块插接的过程中,杆身上升,梯形块碰触到插板时被插板挤开并继续向上滑动,而后在碰触到水平的夹紧槽时梯形块倾斜面的一侧弹入夹紧槽内,这样上支撑块和下支撑块分开时梯形块从夹紧槽内弹开即可实现拆卸,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撑座呈矩形,所述下支撑座上表面的边缘位置处开设有多个长条形的固定槽,每个固定槽均沿着下支撑座的边缘设置,上支撑座的下表面对应固定槽的位置处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能够插入固定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在扣合的过程中,上支撑座下表面的多个固定块能够插入到下支撑块上部的固定槽内,这样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在固定完成之后固定块与固定槽的侧壁相贴,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不会发生晃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下支撑座和上支撑座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横板和竖板,相邻的横板和竖板相互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内开设空腔来使整个连接座更加轻便,更加省材,并通过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内设置多个横板和竖板来对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内部进行支撑,保证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撑座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下连接筒,所述上支撑座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上连接筒,所述上连接筒的直径与下连接筒的内侧壁的直径相同,所述上连接筒能够插入下连接筒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进行安装时上连接筒插入下连接筒内来对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进行进一步固定,防止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相互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连接筒和下连接筒的外侧壁上均固设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上连接筒和下连接筒的侧壁上固设加强筋来对内连接筒和外连接筒进行支撑,保证内连接筒和外连接筒的支撑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撑座靠近控制箱的一侧底部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垫块,相邻所述下支撑座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垫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支撑座一端的垫块插入到相邻支撑座上部的垫槽内,这样相邻两个下支撑座之间贴合更紧,并且产生的晃动更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槽的内侧壁上固设有防脱块,所述垫块的上部开设有防脱槽,所述防脱块能够插入到防脱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垫块插入到垫槽内之后,防脱块插入到防脱槽内来实现两者的进一步固定,这样垫块在垫槽内不会发生晃动,相连两个上支撑块的配合也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撑座的下表面上开设有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下支撑块与上支撑块之间设有使控制箱和注射泵相连的线路,透气孔可以对这些线路进行散热而防止其温度过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座分成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并且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相互插接来保证两者的固定和拆卸比较方便;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杆身上部的梯形块一侧插入到插板侧壁上的插槽内来实现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固定,保证上支撑块和下支撑块拆卸更加方便;

3.本实用新型上支撑座下部的上连接筒能够插入到下支撑座上部的下连接筒内来防止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产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凸显卡板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的连接座一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凸显连接座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的凸显上插块和下插块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的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的控制箱与连接座爆炸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的凸显推卸件的连接座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的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卡块的配合结构图;

图13为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的配合块与限位块爆炸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卡块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的夹具凸显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的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爆炸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的凸显卡压块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的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的上安装块与下安装块爆炸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的夹持块与下安装块不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的夹持块与下安装块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箱;11、卡钩;12、钩头;2、安装座;21、连接座;211、卡板;212、垫槽;2121、插头;2122、防脱块;213、插座;214、内腔;215、开口;216、限位孔;217、固定环;218、左连接片;219、右连接片;22、上插块;221、滑移槽;23、下插块;231、滑移块;232、下封块;233、嵌块;24、滑块;241、插片;25、推卸件;251、推杆;252、推头;253、拨板;26、圆孔;261、拨槽;262、通孔;263、垫块;264、防脱槽;27、上支撑座;271、上半圆槽;272、插板;273、夹紧槽;274、固定块;275、上连接筒;276、加强筋;277、横板;278、竖板;28、下支撑座;281、下半圆槽;282、卡压块;2821、杆身;2822、梯形块;283、固定槽;284、下连接筒;285、紧固块;3、注射泵;31、滑动槽;32、紧固槽;4、夹具;41、支撑块;42、转动杆;421、扭簧;422、连接块;43、驱动件;431、摆动块;4311、第一摆动槽;4312、下压块;4313、紧固螺栓;432、限位块;4321、插槽;4322、滑槽;4323、燕尾槽;4324、第三摆动槽;44、卡紧件;441、卡柱;4411、第二摆动槽;4412、凸块;442、卡紧块;4421、卡槽;45、卡块;451、配合块;4511、燕尾榫;4512、铰接杆;452、插柱;453、摆动条;454、滑柱;455、卡头;46、旋钮;47、透气孔;5、固定件;51、上安装块;511、固定螺栓;512、安装套;513、环槽;514、T形槽;515、固紧槽;52、下安装块;521、稳固槽;53、左卡板;54、右卡板;55、安装槽;56、夹持块;561、夹持片;562、固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便于组装式注射泵用组合箱,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控制箱1、安装座2、注射泵3、夹具4和固定件5。控制箱1竖直设置,安装座2整体呈U形,安装座2由若干上连接座21组合而成,若干连接座21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连接座21同样呈U形,每个连接座21的下表面与安装座2的下表面平齐,每个连接座21内均能够放置一对注射泵3,注射泵3的两端能够与连接座21的内侧壁相贴,每个连接座21内均设有一对插座213,插座213的横截面呈方形并且其四角位置处均开设有圆倒角,多个连接座21内的插座213沿着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并且相邻两个插座213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注射泵3的宽度,每个插座213均与控制箱1电连接并且插座213的上端部凸出安装座2的内侧底部设置,每个连接座21上的一对注射泵3分别对应两个插座213设置并且注射泵3下部的插口插入到插座213上。

多个连接座21相互拼接可以将多个注射泵3均匀插入到安装座2内,注射泵3可以是一台、两台、四台等,从而形成单通道、双通道或者四通道的注射泵3,而不需要购买多种不同型号的注射泵3,多台注射泵3可以同时插入到安装座2上的插座213内,每个连接座21上均可以固定一对控制箱1,这样当只需要单通道或者双通道时可以将剩余的连接座21拆卸下来,当需要形成更多通过的注射泵3时,则可以将多个连接座21再拼接到一起,这样安装座2始终与注射泵3连接在一起的长度差别不大,减少安装座2上空间的浪费,插座213凸出安装座2的底部设置并且注射泵3两端与安装座2的内侧壁相贴来实现对注射泵3的固定,多台注射泵3通过与插入插座213内来通过控制箱1实现同步控制,由于数量不同的注射泵3均通过一个控制箱1进行控制,操作方便。

每个连接座21的内侧壁的两侧均固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卡板211,多个连接座21上的卡板211沿着安装座2的同一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并且相邻两个卡板21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注射泵3的宽度,卡板211呈长条形并且其卡板211远离连接座21侧壁的一侧开设有斜面,注射泵3对应卡板21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卡板211相适配的滑动槽31,卡板211插入到滑动槽31内并且卡板211的侧壁与滑动槽31的内侧壁相贴。通过两个卡板211插入到注射泵3的两侧来对注射泵3进行固定,卡板211的侧壁与滑动槽31的内侧壁相贴来保证注射泵3不会发生晃动,固定更加稳定。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座21的左侧高度较高,右侧高度较低,连接座21靠近控制箱1的一侧固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下插块23,连接座21远离控制箱1的一侧固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上插块22,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分别位于连接座21的前后两侧并且两者的横截面均呈L形,两个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分别位于连接座21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并且位于左侧的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的高度大于位于右侧的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的高度,相邻两个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沿着两者之间的中点位置旋转对称设置,结合图6,两个上插块22与相邻连接座21上的下插块23上下插接。通过上插块22插入到下插块23内实现对相连连接座21的固定,拆卸和安装均比较方便。连接座21左侧的高度较高,右侧高度较低,这样两个上插块22插入到两个下插块23内时,两个上插块22和下插块23会形成错位固定的效果,从而使得固定更加稳定。

如图6和图7所示,下插块23靠近连接座21一侧的侧壁上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滑移块231,滑移块231的横截面为矩形,多个滑移块231沿着下插块23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上插块22靠近连接座21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滑移槽221,滑移槽221与滑移块231相适配并且多个滑移槽221分别对应多个滑移块231设置,所述滑移块231能够与滑移槽221相互卡接。在上插块22从上部插入到下插块23内时,多个滑移块231能够与滑移槽221相互卡接从而对相邻连接座21进行固定,进而进一步对相邻两个连接座21进行固定。

如图4所示,下插块23的底部固设有矩形的下封块232,下封块232水平设置并且其上表面固设有竖直设置的梯形的嵌块233,嵌块233的两侧与下插块23和连接座21的侧壁固定连接,上插块22插入到下插块23内时其下表面与嵌块233的上表面相贴。当上插块22插入到下插块23内时,上插块22的下表面与嵌块233的上表面相贴来确认两者安装完成,并且嵌块233与上插块22相抵来防止上插块22发生晃动。

连接座21靠近控制箱1一侧的侧壁上固设有水平设置的U形的滑块24,相邻连接座21对应滑块24的位置处固设有水平设置的矩形的插片241,滑块24和插片241均位于连接座21的顶部,插片241插入到滑块24内并且其两侧的侧壁与滑块24的内侧壁相贴。在相邻两个连接座21进行安装时,连接座21一侧的插片241能够插入到相邻连接座21的滑块24内,从而防止相邻两个连接座21的上部发生相对的晃动。

如图8和图9所示,相邻两个连接座21之间具采用相同的连接方式,控制箱1靠近与其相邻的连接座21的侧壁上固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卡钩11,卡钩11的高度大于下插块23的高度,并且位于左侧的卡钩11的高度大于位于右侧的卡钩11的高度,每个卡钩11的顶部均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钩头12,卡钩11的横截面为与上插块22同角度设置的L形,卡钩11从上插入到下插块23内,每个钩头12的下表面此时与滑块24的上表面相贴。在连接座21与控制箱1进行安装时,卡钩11从上插入到下插块23内完成固定并且卡钩11的钩头12与滑块24的上表面相贴来保证两者的安装稳定。

如图10所示,靠近控制箱1的连接座21的底部设有推卸件25,推卸件25包括推杆251、推头252和拨板253,推杆251呈圆柱形并水平设于连接座21的底部,连接座21对应推杆251的位置处开设有水平设置的圆孔26,圆孔26的长度大下连接筒284与推杆251的长度,推杆251沿着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设置,推头252固设在推杆251靠近控制箱1的一端,拨板253固定连接于推杆251的下方并且拨板253的下表面呈波纹状。

连接座21的底部对应拨板253的位置处开设有长条形的拨槽261,拨槽261沿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其长度远大于拨板253的厚度,所述连接座21位于拨头和控制箱1之间的侧壁并且对应拨板253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262,在需要对控制箱1进行检修时,手指拨板253,拨板253会在连接座21的底部滑动从而推动推杆251进行移动,而后顶住控制箱1的侧壁,同时人手再从上方使力将控制箱1向上拉,这样控制箱1能够有比较精准的竖直向上的力,控制箱1更容易与连接座21分开,并且相邻两个连接座21之间采用相同的推卸件25对连接座21进行拆卸,保证拆卸方便。

如图4和图21所示,连接座21靠近控制箱1的一侧底部固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U形的垫块263,两个垫块263对应两者之间的中线位置对称设置,连接座21的另一侧对应垫块263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垫槽212,垫槽212的形状与垫块263的形状相适配,一个垫槽212与插座213上下对应设置并且插座213的下端固设有插头2121,另一个垫槽212的内部固设有防脱块2122,位于防脱块2122正下方的垫块263的上部开设有与防脱块2122相适配的防脱槽264,插头2121能够插入到防脱槽264内并且防脱块2122能够插入到防脱槽264内。通过将垫块263插入到相邻连接座21的垫槽212内来保证相邻两个连接座21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减少连接座21的晃动,并且插座213底部的插头2121插入到垫块263上的防脱槽264内,这样连接座21内部的接线更加方便。在垫块263插入到垫槽212内之后,防脱块2122插入到防脱槽264内来实现两者的进一步固定,这样垫块263在垫槽212内不会发生晃动,相连两个上支撑座27的配合也更加稳定。

连接座2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内腔214,如图11所示,多个夹具4分别设于多个内腔214内,夹具4包括支撑块41、转动杆42、驱动件43、卡紧件44和卡块45。支撑块41呈倒U形并且其上部水平,支撑块41的上部与连接座21的内侧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支撑块41和转动杆42均垂直于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设置,转动杆42水平转动连接于支撑块41的两端,驱动件43共有两个并设于转动杆42的两端,卡块45共有两个并分别设于两个驱动件43的侧方,连接座21内侧壁的底部对应两个卡块45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L形的开口215,卡块45的上部伸出开口215设置,卡紧件44设于驱动件43上,当卡块45对注射泵3的侧壁相贴时卡紧件44处于卡紧状态。

在注射泵3放入到连接座21之内后,转动转动杆42,转动杆42带动驱动件43运动,驱动件43先带动卡块45向两者扩张,此时可以将注射泵3的下部放到工件内,然后再反向转动转动杆42从而将卡块45收紧,两个卡块45与注射泵3两端的侧壁相贴,此时卡紧件44卡紧而两个卡块45不会发生移动,从而将注射泵3稳定固设在安装座2内。

如图12和图13所示,驱动件43包括摆动块431和限位块432。摆动块431转动连接在转动杆42上,限位块432位于摆动块431和支撑块41之间并且限位块432与支撑块41的侧壁固定连接,摆动块431靠近卡块45的一侧开设有U形的第一摆动槽4311,第一摆动槽4311的出口处开设有向其两侧延伸的斜面,卡块45的下部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配合块451,配合块451靠近卡块45的一侧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插柱452,插柱452插接在卡块45内,这样卡块45与配合块451的拆卸比较方便,配合块451的侧壁上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摆动条453,摆动条453的两端呈长条形并且其两端为半圆状,摆动条453的宽度小于第一摆动槽4311的宽度,摆动条453插设于第一摆动槽4311内。

限位块432靠近卡块45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插槽4321,卡块45滑移连接在插槽4321内并且卡块45两侧的侧壁与插槽4321两侧的侧壁相贴,并且插槽4321的深度大于卡块45的长度,插槽43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上部向着远离转动杆42中部一侧倾斜设置的长条形的滑槽4322,卡块45的侧壁上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滑柱454,滑柱454插设在滑槽4322内。

转动块转动并带动驱动件43进行转动,驱动件43转动带动第一摆动槽4311转动,由于卡块45只能在插槽4321内进行上下滑移,第一摆动槽4311带动插入到第一摆动槽4311内的摆动块431进行摆动同时带动卡块45进行上升,卡块45的一侧沿着滑槽4322向上倾斜滑动,进而卡块45的上部在移动的过程中向外扩张,此时注射泵3可以放到两个卡块45之间,当转动块反向转动时卡块45又向内收缩从而将注射泵3的下部卡到两个卡块45之间,这样注射泵3的安装固定比较方便。

配合块451位于摆动块431和限位块432之间,并且摆动块431的底部为圆弧形并分成两段,其靠近配合块451的一段较高,远离配合块451的一段较低,限位块432的侧壁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燕尾槽4323,配合块451较低的一段的侧壁上固设有竖直设置的燕尾榫4511,燕尾槽4323和燕尾榫4511对应设置,燕尾榫4511竖直滑移连接在燕尾槽4323内。

在卡块45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配合块451侧壁上的燕尾榫4511能够沿着燕尾槽4323进行上下滑动,摆动块431在摆动过程中会带动配合块451的底部向上提升,同时卡块45会绕着滑柱454有小角度的转动,这样放置卡块45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

如图14和图15所示,卡紧件44位于摆动块431和限位块432之间,卡紧件44包括卡柱441和卡紧块442。卡柱441呈长条形并且两端呈圆弧状,配合块451较高的一段的侧壁上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铰接杆4512,铰接杆4512位于配合块451较低的一段的上方,并且铰接杆4512位于配合块451靠近转动杆42的一侧,限位块432对应铰接杆4512的一端开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三摆动槽4324,铰接杆4512插设在第三摆动槽4324内,卡柱441的一端与铰接杆4512铰接,卡柱441靠近摆动块431的一侧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摆动槽4411,摆动块431靠近第二摆动槽4411的一侧固设有水平设置的圆柱形的下压杆,下压杆的直径与第二摆动槽4411的宽度相等,下压杆的一端滑移连接在第二摆动槽4411内;卡紧块442固设于限位块432靠近卡柱441的一侧,卡紧块442的下部开设有圆弧形的卡槽4421,卡柱441的上端固设有圆弧形的凸块4412,卡柱441摆动到竖直位置凸块4412卡入到卡槽4421内。

卡柱441的一端与铰接杆4512进行铰接,在摆动块431正向摆动的过程中,配合块451带动着卡柱441的一端进行上升,摆动块431侧壁上的下压块4312会跟随摆动块431进行摆动从而下压块4312会带动卡柱441的另一端进行下降,当摆动块431反向摆动的过程中,配合块451带动着卡柱441的一端进行下降,下压块4312带动着卡柱441的一端进行上升,当卡柱441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其上端的卡块45刚好卡在卡槽4421内,此时卡块45正好处于将注射泵3夹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注射泵3固定。

为了方便摆动块431的拆卸,摆动块431与转动杆42之间螺纹连接有对两者进行固定的紧固螺栓4313。由于摆动块431位于转动杆42的最外侧,摆动块431通过紧固螺栓4313实现安装与固定,能够比较方便地实现整个驱动件43的拆卸。

如图3和图16所示,转动杆42的一端伸出连接座21设置,并且该端部固设有圆形的旋钮46,转动杆42上套设有靠近旋钮46设置的扭簧421,扭簧421位于支撑块41的两端之间,转动杆42上位于支撑块41两端之间的位置处固设有连接块422,扭簧421位于连接块422和支撑块41的一端之间,扭簧421的两端分别插设在连接块422和限位块432内。

当转动杆42不转动时扭簧421处于不受力状态,在转动杆42正向转动时,摆动块431带动卡块45进行上升,此时扭簧421有一定的扭转力,当此时松开转动杆42时,扭簧421能够带动转动杆42进行自动回转,这样转动杆42使用起来更加省力。

卡板211位于卡块45的正上方,卡块45竖直设置并且其上端位于滑动槽31内,卡块45的顶部固设有梯形的卡头455,滑动槽3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的开口215朝向滑动槽31设置的紧固槽32,卡头455能够在滑动槽31内滑动并且其下表面能够与紧固槽32的下表面相贴。

在卡块45由摆动块431带动向上移动时,卡块45会在滑动槽31内移动,当卡块45向下移动时,卡头455会逐渐向下移动并带动紧固槽32向下移动并且其一端卡入到紧固槽32实现对注射泵3的固定。

如图17和图18所示,每个连接座21均包括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上支撑座27呈U形,下支撑座28呈矩形,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均内部中空并形成空腔,下支撑座28和上支撑座27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横板277和竖板278,相邻的横板277和竖板278相互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在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内开设空腔来使整个连接座21更加轻便,更加省材,并通过在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内设置多个横板277和竖板278来对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的内部进行支撑,保证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的稳定性。

上支撑座27的下部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上半圆槽271,下支撑座28的上部对应两个上半圆槽271的位置开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下半圆槽281,每个连接座21内均有两个夹具4,两个夹具4位于分别位于两个上半圆槽271和下半圆槽281之间,下支撑座28的上部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卡压块282。卡压块282包括杆身2821和梯形块2822。杆身2821竖直设置并且梯形块2822水平固设在杆身2821的顶部,上支撑座27对应卡压块282的位置处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插板272,插板272的厚度远小于梯形块2822的长度,夹紧槽273竖直设置并开设于插板272的侧壁上,梯形块2822的倾斜面位于插板272的正下方。

在安装夹具4时,先将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分开,然后将夹具4固定在上支撑座27的下部,而后将上支撑座27与下支撑座28合上完成对夹具4的限位和固定,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在扣合的过程中下支撑座28上的多个卡压块282插入到下支撑座28下部的多个夹紧槽273内,这样上支撑座27的拆卸和固定均比较方便。

在卡压块282插接的过程中,杆身2821上升,梯形块2822碰触到插板272时被插板272挤开并继续向上滑动,而后在碰触到水平的夹紧槽273时梯形块2822倾斜面的一侧弹入夹紧槽273内,这样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分开时梯形块2822从夹紧槽273内弹开即可实现拆卸,更加方便。

下支撑座28上表面的边缘位置处开设有多个长条形的固定槽283,每个固定槽283均沿着下支撑座28的边缘设置,上支撑座27的下表面对应固定槽283的位置处固设有多个水平设置的固定块274,固定块274能够插入固定槽283内。由于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在扣合的过程中,上支撑座27下表面的多个固定块274能够插入到下支撑座28上部的固定槽283内,这样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在固定完成之后固定块274与固定槽283的侧壁相贴,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不会发生晃动。

下支撑座28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下连接筒284,上支撑座27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上连接筒275,并其上连接筒275和下连接筒284的侧壁上固设有竖直设置的加强筋276,加强筋276的一端与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上连接筒275的直径与下连接筒284的内侧壁的直径相同,上连接筒275能够插入下连接筒284内。

在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进行安装时上连接筒275插入下连接筒284内来对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进行进一步固定,防止上支撑座27和下支撑座28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相互的位移。加强筋276能够对上连接筒275和下连接筒284进行支撑,保证上连接筒275和下连接筒284的支撑稳定。

由于下支撑座28与上支撑座27之间设有使控制箱1和注射泵3相连的线路,为了防止连接座21内的线路温度过高,下支撑座28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气孔47,通过透气孔47可以对这些线路进行散热。

如图19和图20所示,固定件5均有多个并分别固设于每个连接座21的底部,固定件5包括上安装块51、下安装块52、左卡板53和右卡板54,上安装块51位于下安装块52的上方,左卡板53和右卡板54呈L形并且其沿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设置,左卡板53和右卡板54水平固设在下安装块52的底部,左卡板53和右卡板54沿着两者之间的中线位置对称设置,左卡板53与右卡板54均水平设置并且两者中部形成安装槽55,上安装块51呈圆柱形并且其与安装座2的底部之间固设有对两者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螺栓511。

当安装座2与多个注射泵3组合好之后,可以在墙上、机床等一下地方安装水平的安装杆,然后将多个安装槽55沿着安装杆滑到安装杆内进行安装,左卡板53和右卡板54会卡住安装杆的上下两侧,安装座2不会发生晃动,操作简单,固定稳定。通过固定螺栓511对上安装块51进行固定,固定件5与安装座2的安装和拆卸均比较方便。

上安装块51的上部固设有多个安装套512,多个安装套512分别套设在多个固定螺栓511上,连接座21的底部对应安装套512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孔216,安装套512插设在限位孔216内。这样在固定螺栓511拧紧时,安装套512插设在限位孔216内对上安装块51进一步限位,防止固定件5在安装完成之后发生晃动。

连接座21对应上安装块51的位置处固设有水平设置的与上安装块51同轴设置的固定环217,固定环217与上安装块51的直径相同,上安装块51的上部对应固定环217的位置处开设有与固定环217相适配的环槽513,固定环217插设在环槽513内。上安装块51的上部插入到固定环217内实现对上安装块51的定位安装,这样上安装块51与安装座2的配合更加紧密,上安装块51不会产生晃动。

如图21和图22所示,安装座2的底部对应上安装块51中部的位置处固设有梯形的紧固块285,下安装块52整体呈工字形并且其上下两端均呈方形,下安装块52的上部侧壁上开设有梯形的稳固槽521,上安装块51上开设有沿安装座2长度方向设置的与下安装块52的上部相适配的T形槽514,下安装块52滑移连接在T形槽514内并且下安装块52与T形槽514的侧壁相贴,紧固块285的斜面朝向下安装块52设置并且紧固块285靠近下安装块52一侧的宽度略大于稳固槽521的宽度,紧固块285与稳固槽521相互卡接。下安装块52在安装好之后其上的稳固槽521与紧固块285相互卡接,在对下安装块52进行拆卸时可以将下安装块52拉出而直接拆卸,简单方便。

下安装块52在与紧固块285配合安装之前,下安装块52先在T形槽514内滑动以移动到紧固块285的位置处,这样下安装块52在与紧固块285卡紧之后T形槽514的侧壁也会将下安装块52的上部卡紧,这样下安装块52安装更加稳定。下安装块52上部的每个边上均开设有相同形状的稳固槽521,稳固槽521均位于每个边的相同位置处,这样每个边先插入T形槽514均能够完成对下安装块52的安装,更加方便。

连接座21的底部对应上安装块51的位置处固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左连接片218和右连接片219,左连接片218和右连接片219之间插设有水平设置的夹持块56,夹持块56由三个直杆相互连接而成,夹持块56呈U形并且其中部的直杆插设在左连接片218和右连接片219之间,中部的直杆能够沿着左连接片218的长度方向滑动,两端的直杆沿着中间直杆的中线位置对称设置,并且位于两端的两个直杆向着相互远离的一侧倾斜设置,夹持块56环绕下安装块52的上部一侧设置,夹持块56的一端的内侧壁上固设有夹持片561,夹持片561能够与稳固槽521卡接,紧固块285与夹持片561卡接在不同的稳固槽521内;夹持块56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固设有弧形的固紧片562,上安装块51的边缘位置处开设有圆弧形的固紧槽515,固紧片562插设在固紧槽515内。

对夹持块56进行安装时,固定片推动夹持块56滑动,使夹持片561移动到不能够与稳固槽521卡接,这样下安装块52能够直接插入到上安装块51内,而后再向着稳固槽521的一侧拉动固紧片562,使夹持片561与稳固槽521卡接,这样夹持块56能够与紧固块285配合以卡住下安装块52上部的两个边,进一步防止上安装块51发生晃动,并且夹持块56能够比较方便地取下和安装,使用方便,再拆卸下安装块52时,再将固紧片562推走即可。上安装块51的上部插入到固定环217内实现对上安装块51的定位安装,这样上安装块51与安装座2的配合更加紧密,上安装块51不会产生晃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