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129发布日期:2019-04-20 03: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时可起到固定作用的输液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输液治疗现在已经被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使用时通过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盛装药液,再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稳定的将药液注入静脉,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使用的输液器主要由塑料针头、输液管、莫非氏滴管、流控开关、穿刺针头构成,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把塑料针头插入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瓶口中。这种输液器在给患者输液时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塑料针头常因外力牵拉而从输液器上脱离,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中断治疗、回血甚至失血、药液污染、增加污染物和空气入血的风险,既可能引起患者恐慌,产生心理负担,降低治疗效果,引起医疗纠纷,又会提高治疗成本,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等。目前医护人员多采用胶带粘接塑料针头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措施,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塑料针头脱落的概率,但是此种方法一方面操作时费时费力,另一方面用力较大时,塑料针头还是会发生脱离,而且在药物更换时需将胶带撕开后扔掉,然后使用新的胶带粘接,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要一种能防止塑料针头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瓶口脱离的输液器固定装置,以期望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可重复使用、且可根据不同型号的塑料针头与输液瓶或输液袋瓶口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防止塑料针头从瓶口上脱离的输液器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塑料针头易从输液瓶或输液袋瓶口脱离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

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其包括手控部和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部包括上控部和下控部,夹体包括上夹体与下夹体;上控部和下控部分别与上下夹体固定连接,上控部和下控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上控部和下控部通过弹性部件调节上控部和下控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的开合;上下两夹体竖直,且两夹体的内竖直平面紧密接触;两个夹体的上端分别设置固定夹片,固定夹片通过固定连接杆与夹体连接,两个夹体的下端分别设置可移动夹片,可移动夹片通过可移动连接杆与夹体连接,可移动夹片沿两夹体移动;还设置锁死可移动夹片固定结构;固定夹片与可移动夹片为弧形结构,两固定夹片或两可移动夹片为开口对应的弧形结构。可移动夹片沿两夹体移动,可以调节夹体上固定夹片于可移动夹片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固定于夹体的特定部位。

进一步,固定连接杆的长度等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到瓶身的垂直距离,可移动连接杆伸出夹体的距离等于塑料针头到瓶身的垂直距离。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固定瓶口和塑料针头时,夹体贴合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身处。

进一步,在夹体下部设置滑槽,可移动连接杆沿滑槽移动,可移动连接杆通过设置在夹体上的固定结构固定在夹体上。滑槽的设置方便移动连接杆在架体上的移动,进而调控夹体上固定夹片于可移动夹片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固定于夹体上,锁定夹体上固定夹片于可移动夹片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连接杆和扭转弹簧,上控部和下控部之间通过连接杆活动连接,连接杆垂直穿过分别设置在上控部两侧和下控部两侧靠近夹体处的连接耳,扭转弹簧套在连接杆中,调节上控部和下控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的开合。连接杆的设置可将上控部与下控部通过连接耳活动连接;扭转弹簧的设置可调空上控部和下控部之间的距离,调控调控上下两个夹体的开合,进而调控上夹体与下夹体上固定夹片的开合、上夹体与下夹体上可移动夹片的开合。

进一步,所述可移动连接杆包括连杆和限位滑块,所述滑槽包括限位轨道和滑槽口,限位轨道的宽度大于滑槽口的宽度,限位滑块的宽度小于限位轨道的宽度大于滑槽口的宽度,限位滑块设置在限位轨道内,连杆与限位滑块连接并通过滑槽口伸出。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可移动连接杆沿滑槽移动又使可移动连接杆不会从夹体上脱离。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为设置在与限位轨道相对应夹体侧面上的螺丝固定结构,螺丝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夹体上的螺丝孔和螺钉螺母组件。此种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固定于夹体上。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为设置在与限位轨道相对应夹体侧面上的闩锁结构,闩锁结构包括伸出杆和活动闩,活动闩通过闩杆与伸出杆连接,闩杆穿过设置于伸出杆和活动闩上的销孔,伸出杆与限位滑块固定连接。此种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固定于夹体上,而且操作简单,直接通过控制活动闩控制伸出杆的移动或固定,进而控制可移动夹片的移动或固定。

进一步,所述夹体外侧面与限位轨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滑道,定位滑道的长度与限位轨道的长度相等,定位滑道的宽度小于限位滑块的宽度,定位滑道的宽度大于螺钉或伸出杆的宽度,螺钉或伸出杆通过定位滑道伸出夹体,螺丝孔的螺纹结构设置在定位滑道的两侧。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保证可移动夹片沿限位轨道移动的同时,螺钉螺母组件或闩锁结构沿定位滑道移动,使可移动夹片与固定结构同步移动,进而通过螺钉螺母组件或闩锁结构将可移动夹片固定于夹体上。

进一步,所述两个固定夹片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固定夹片固定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

进一步,所述两个可移动夹片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器上塑料针头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可移动夹片固定输液器上的塑料针头,防止塑料针头脱落。

进一步,所述上控部和下控部的外侧分别设置摩擦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加手握手控部时的摩擦力,方便调整上控部和下控部的开合。

进一步,所述每个夹体上的固定夹片和可移动夹片之间的距离为3-12cm,所述滑槽的长度为0.5-6cm。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输液器固定装置所包含的结构为轻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为一重量较轻装置,避免因输液器固定装置因自身重量过重而造成脱落。

进一步,在滑槽旁标示固定夹片与可移动夹片之间距离的刻度。此种结构的设置,可根据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精确调整。

进一步,所述闩杆穿过设置于伸出杆和活动闩上的销孔并突出销孔,闩杆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卡钉的直径大于销孔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闩杆使伸出杆和活动闩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不会通过销孔脱出。

进一步,所述连接耳上设置小孔,连接杆垂直穿过小孔并伸出小孔,连接杆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卡钉的直径大于小孔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杆使上控部和下控部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不会通过小孔脱出。

使用时,首先根据输液器上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调节可移动夹片的距离,使可移动夹片与固定夹片之间的距离和塑料针头与瓶口之间的距离相符,然后通过手控部控制可移动夹片、固定夹片的张开角度,使可移动夹片夹紧塑料针头,固定夹片夹紧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即可起到防止塑料针头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上脱离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可重复使用、且可根据不同型号的塑料针头与输液瓶或输液袋瓶口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弹性结构侧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固定夹片和可移动夹片侧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弹性部件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滑槽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闩锁结构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输液器固定装置实施例1闩锁结构纵截面剖视图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控部;11、上控部;12、下控部;13、连接耳;131、小孔;2、夹体;21、上夹体;22、下夹体;3、弹性部件;31、连接杆;32、扭转弹簧;4、固定夹片;41、固定连接杆;5、可移动夹片;51、可移动连接杆;511、连杆;512、限位滑块;6、固定结构;61、闩锁结构;611、伸出杆;612、活动闩;613、闩杆;614、销孔;62、螺丝固定结构;621、螺丝孔;622、螺钉螺母组件;7、滑槽;71、限位轨道;72、滑槽口;8、定位滑道;9、卡钉;10、摩擦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

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其包括手控部1和夹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部1包括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夹体2包括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分别与上下夹体22固定连接,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设置弹性部件3,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通过弹性部件3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上下两夹体2竖直,且两夹体2的内竖直平面紧密接触;两个夹体2的上端分别设置固定夹片4,固定夹片4通过固定连接杆41与夹体2连接,两个夹体2的下端分别设置可移动夹片5,可移动夹片5通过可移动连接杆51与夹体2连接,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还设置锁死可移动夹片5闩锁结构61;固定夹片4与可移动夹片5为弧形结构,两固定夹片4或两可移动夹片5为开口对应的弧形结构。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可以调节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的特定部位。

固定连接杆41的长度等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到瓶身的垂直距离,可移动连接杆51伸出夹体2的距离等于塑料针头到瓶身的垂直距离。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固定瓶口和塑料针头时,夹体2贴合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身处,增加受力面积,增大摩擦力,增加固定效果。

在夹体2下部设置滑槽7,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可移动连接杆51通过设置在夹体2上的固定结构6固定在夹体2上。滑槽7的设置方便移动连接杆31在架体上的移动,进而调控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锁定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

弹性部件3包括连接杆31和扭转弹簧3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通过连接杆31活动连接,连接杆31垂直穿过分别设置在上控部11两侧和下控部12两侧靠近夹体2处的连接耳13,扭转弹簧32套在连接杆31中,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连接杆31的设置可将上控部11与下控部12通过连接耳13活动连接;扭转弹簧32的设置可调空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调控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进而调控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固定夹片4的开合、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可移动夹片5的开合。

可移动连接杆51包括连杆511和限位滑块512,所述滑槽7包括限位轨道71和滑槽口72,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小于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设置在限位轨道71内,连杆511与限位滑块512连接并通过滑槽口72伸出。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又使可移动连接杆51不会从夹体2上脱离。

固定结构6为设置在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夹体2侧面上的闩锁结构61,闩锁结构61包括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活动闩612通过闩杆613与伸出杆611连接,闩杆613穿过设置于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上的销孔614,伸出杆611与限位滑块512固定连接。此种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而且操作简单,直接通过控制活动闩612控制伸出杆611的移动或固定,进而控制可移动夹片5的移动或固定。

夹体2外侧面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滑道8,定位滑道8的长度与限位轨道71的长度相等,定位滑道8的宽度小于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定位滑道8的宽度大于伸出杆611的宽度,伸出杆611通过定位滑道8伸出夹体2。此种结构的设置,保证可移动夹片5沿限位轨道71移动的同时,闩锁结构61沿定位滑道8移动,使可移动夹片5与闩锁结构61同步移动,进而通过闩锁结构61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

两个固定夹片4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固定夹片4固定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

两个可移动夹片5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器上塑料针头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可移动夹片5固定输液器上的塑料针头,防止塑料针头脱落。

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外侧分别设置摩擦结构10。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加手握手控部1时的摩擦力,方便调整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开合。

每个夹体2上的固定夹片4和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为10cm,所述滑槽7的长度为4cm。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满足一种特定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

输液器固定装置所包含的结构为轻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为一重量较轻装置,避免因输液器固定装置因自身重量过重而造成脱落。

闩杆613穿过设置于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上的销孔614并突出销孔614,闩杆613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9,卡钉9的直径大于销孔614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闩杆613使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31不会通过销孔614脱出。

连接耳13上设置小孔131,连接杆31垂直穿过小孔131并伸出小孔131,连接杆3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9,卡钉9的直径大于小孔131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杆31使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31不会通过小孔131脱出。

实施例2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

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其包括手控部1和夹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部1包括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夹体2包括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分别与上下夹体22固定连接,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设置弹性部件3,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通过弹性部件3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上下两夹体2竖直,且两夹体2的内竖直平面紧密接触;两个夹体2的上端分别设置固定夹片4,固定夹片4通过固定连接杆41与夹体2连接,两个夹体2的下端分别设置可移动夹片5,可移动夹片5通过可移动连接杆51与夹体2连接,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还设置锁死可移动夹片5螺丝固定结构62;固定夹片4与可移动夹片5为弧形结构,两固定夹片4或两可移动夹片5为开口对应的弧形结构。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可以调节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的特定部位。

固定连接杆41的长度等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到瓶身的垂直距离,可移动连接杆51伸出夹体2的距离等于塑料针头到瓶身的垂直距离。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固定瓶口和塑料针头时,夹体2贴合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身处,增加受力面积,增大摩擦力,增加固定效果。

在夹体2下部设置滑槽7,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可移动连接杆51通过设置在夹体2上的固定结构6固定在夹体2上。滑槽7的设置方便移动连接杆31在架体上的移动,进而调控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锁定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

弹性部件3包括连接杆31和扭转弹簧3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通过连接杆31活动连接,连接杆31垂直穿过分别设置在上控部11两侧和下控部12两侧靠近夹体2处的连接耳13,扭转弹簧32套在连接杆31中,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连接杆31的设置可将上控部11与下控部12通过连接耳13活动连接;扭转弹簧32的设置可调空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调控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进而调控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固定夹片4的开合、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可移动夹片5的开合。

可移动连接杆51包括连杆511和限位滑块512,所述滑槽7包括限位轨道71和滑槽口72,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小于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设置在限位轨道71内,连杆511与限位滑块512连接并通过滑槽口72伸出。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又使可移动连接杆51不会从夹体2上脱离。

固定结构6包括为设置在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夹体2侧面上的螺丝固定结构62,螺丝固定结构62包括设置在夹体2上的螺丝孔621和螺钉螺母组件622。此种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

夹体2外侧面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滑道8,定位滑道8的长度与限位轨道71的长度相等,定位滑道8的宽度小于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定位滑道8的宽度大于螺钉的宽度,螺钉通过定位滑道8伸出夹体2,螺丝孔621的螺纹结构设置在定位滑道8的两侧。此种结构的设置,保证可移动夹片5沿限位轨道71移动的同时,螺钉螺母组件622沿定位滑道8移动,使可移动夹片5与固定结构6同步移动,进而通过螺钉螺母组件622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

两个固定夹片4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固定夹片4固定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

两个可移动夹片5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器上塑料针头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可移动夹片5固定输液器上的塑料针头,防止塑料针头脱落。

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外侧分别设置摩擦结构10。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加手握手控部1时的摩擦力,方便调整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开合。

每个夹体2上的固定夹片4和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为8cm,所述滑槽7的长度为4cm。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

输液器固定装置所包含的结构为轻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为一重量较轻装置,避免因输液器固定装置因自身重量过重而造成脱落。

连接耳13上设置小孔131,连接杆31垂直穿过小孔131并伸出小孔131,连接杆3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9,卡钉9的直径大于小孔131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杆31使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31不会通过小孔131脱出。

实施例3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

一种输液器固定装置,其包括手控部1和夹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部1包括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夹体2包括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分别与上下夹体22固定连接,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设置弹性部件3,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通过弹性部件3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上下两夹体2竖直,且两夹体2的内竖直平面紧密接触;两个夹体2的上端分别设置固定夹片4,固定夹片4通过固定连接杆41与夹体2连接,两个夹体2的下端分别设置可移动夹片5,可移动夹片5通过可移动连接杆51与夹体2连接,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还设置锁死可移动夹片5闩锁结构61;固定夹片4与可移动夹片5为弧形结构,两固定夹片4或两可移动夹片5为开口对应的弧形结构。可移动夹片5沿两夹体2移动,可以调节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的特定部位。

在夹体2下部设置滑槽7,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可移动连接杆51通过设置在夹体2上的固定结构6固定在夹体2上。滑槽7的设置方便移动连接杆31在架体上的移动,进而调控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固定结构6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锁定夹体2上固定夹片4于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

弹性部件3包括连接杆31和扭转弹簧32,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通过连接杆31活动连接,连接杆31垂直穿过分别设置在上控部11两侧和下控部12两侧靠近夹体2处的连接耳13,扭转弹簧32套在连接杆31中,调节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连接杆31的设置可将上控部11与下控部12通过连接耳13活动连接;扭转弹簧32的设置可调空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之间的距离,调控调控上下两个夹体2的开合,进而调控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固定夹片4的开合、上夹体21与下夹体22上可移动夹片5的开合。

可移动连接杆51包括连杆511和限位滑块512,所述滑槽7包括限位轨道71和滑槽口72,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小于限位轨道71的宽度大于滑槽口72的宽度,限位滑块512设置在限位轨道71内,连杆511与限位滑块512连接并通过滑槽口72伸出。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可移动连接杆51沿滑槽7移动又使可移动连接杆51不会从夹体2上脱离。

固定结构6为设置在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夹体2侧面上的闩锁结构61,闩锁结构61包括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活动闩612通过闩杆613与伸出杆611连接,闩杆613穿过设置于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上的销孔614,伸出杆611与限位滑块512固定连接。此种结构的设置,可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而且操作简单,直接通过控制活动闩612控制伸出杆611的移动或固定,进而控制可移动夹片5的移动或固定。

夹体2外侧面与限位轨道7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滑道8,定位滑道8的长度与限位轨道71的长度相等,定位滑道8的宽度小于限位滑块512的宽度,定位滑道8的宽度大于伸出杆611的宽度,伸出杆611通过定位滑道8伸出夹体2。此种结构的设置,保证可移动夹片5沿限位轨道71移动的同时,闩锁结构61沿定位滑道8移动,使可移动夹片5与闩锁结构61同步移动,进而通过闩锁结构61将可移动夹片5固定于夹体2上。

两个固定夹片4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固定夹片4固定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

两个可移动夹片5形成的夹口内缘为可与输液器上塑料针头形状大小相适应的半圆形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可移动夹片5固定输液器上的塑料针头,防止塑料针头脱落。

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外侧分别设置摩擦结构10。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加手握手控部1时的摩擦力,方便调整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的开合。

每个夹体2上的固定夹片4和可移动夹片5之间的距离为6cm,所述滑槽7的长度为2cm。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满足一种特定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

输液器固定装置所包含的结构为轻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此种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输液器固定装置为一重量较轻装置,避免因输液器固定装置因自身重量过重而造成脱落。

在滑槽7旁标示固定夹片4与可移动夹片5之间距离的刻度。此种结构的设置,可根据不同型号塑料针头与输液袋或输液瓶的瓶口之间的距离精确调整。

闩杆613穿过设置于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上的销孔614并突出销孔614,闩杆613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9,卡钉9的直径大于销孔614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闩杆613使伸出杆611和活动闩612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31不会通过销孔614脱出。

连接耳13上设置小孔131,连接杆31垂直穿过小孔131并伸出小孔131,连接杆3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卡钉9,卡钉9的直径大于小孔131的直径。此种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杆31使上控部11和下控部12活动连接,又保证连接杆31不会通过小孔131脱出。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