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液装置和通气治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0936发布日期:2019-03-19 21:3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集液装置和通气治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液装置和具有其的通气治疗机。



背景技术:

通气治疗机包括主机和储液装置,主机与储液装置通过气道连通,主机将加压气体传递到储液装置中,并通过储液装置加湿后输出。现有技术中由于主机的出气口与储液装置的进气口直接连通,为减小整机的体积,通常情况主机出气口与储液装置进气口之间的气路较短,或者直接用软性硅胶件直接链接,这样在储液装置倾斜或者被碰撞的情况下,储液装置中的液体(例如水)容易进入减噪盒内,从而损坏主机内的装置(例如风机),导致仪器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存在设计一种能够防止储液装置中的液体流入主机而损坏主机的集液装置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主机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液装置,该集液装置能够防止储液装置中的液体流入主机而损坏主机。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液装置的通气治疗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包括进气集液腔和出气集液腔,所述进气集液腔上设置有用于与主机的空气排放口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用于与储液装置连通的第一出气口,所述出气集液腔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储液装置连通以使加湿后的气体进入的第二进气口和将加湿气体排出的第二出气口,所述进气集液腔和所述出气集液腔的底部设置有能够使液体流过的连通间隙,所述出气集液腔具有用于将所述液体排出的出口。

优选地,所述进气集液腔的底壁的高度沿所述进气集液腔到所述出气集液腔的方向逐渐降低。

优选地,所述出口为设置于所述出气集液腔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出气口,所述进气集液腔和所述出气集液腔均具有沿从上到下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出气口所在的侧壁倾斜的倾斜壁。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气口的最低点不高于所述出气集液腔的所述倾斜壁的最低位置。

优选地,所述集液装置包括具有敞口的环形侧壁及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内将所述环形侧壁间隔形成所述进气集液腔和所述出气集液腔的隔板,所述倾斜壁设置于所述环形侧壁的下端用于封闭所述环形侧壁,所述隔板和所述倾斜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连通间隙。

优选地,所述进气集液腔和所述出气集液腔并排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集液腔相对的腔壁上,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同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气治疗机,所述通气治疗机包括具有空气排放口的主机、具有加湿气体入口和加湿气体出口的储液装置及上述的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的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进气口依次分别与所述空气排放口、所述加湿气体入口和所述加湿气体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通气治疗机包括下壳体和盖合在所述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主机安装区、集液装置安装区以及储液装置安装区;所述集液装置安装区与所述储液装置安装区并列设置于所述主机安装区的侧部。

优选地,所述集液装置与所述下壳体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储液装置倾斜导致其内的液体朝向第一进气口流动时,流出的液体可进入进气集液腔内,由于进气集液腔和出气集液腔的底部设置有连通间隙,使进入进气集液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该连通间隙能够流入出气集液腔,并通过设置在出气集液腔上的出口排出,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储液装置内的液体进入主机中而损坏主机,大大降低了主机损坏的概率和维修成本,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机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机的局部结构组装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机的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组装图;

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进气集液腔 11 第一进气口

12 第一出气口 2 出气集液腔

21 第二进气口 22 第二出气口

C 连通间隙 W1 环形侧壁

W2 倾斜壁 W3 隔板

20 储液装置 30 集液装置

40 下壳体 50 上壳体

401 主机安装区 402 集液装置安装区

403 储液装置安装区 L1 第一连接管道

L2 第二连接管道 O1 第一密封圈

O2 第二密封圈 O3 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包括进气集液腔1 和出气集液腔2,所述进气集液腔1上设置有用于与主机的空气排放口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用于与储液装置连通的第一出气口12,所述出气集液腔2 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储液装置连通以使加湿后的气体进入的第二进气口21 和将所述加湿气体排出的第二出气口22,所述进气集液腔1和所述出气集液腔2的底部设置有能够使液体流过的连通间隙C,所述出气集液腔2具有用于将所述液体排出的出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图7所示,在储液装置倾斜设置时,储液装置内的液体有可能通过第一进气口11或者第二进气口21进入到集液装置内。如在储液装置倾斜而导致其内的液体朝向第一进气口11流动时,流出的液体可进入进气集液腔1内,由于进气集液腔1和出气集液腔2的底部设置有连通间隙C,使进入进气集液腔1内的液体通过连通间隙C能够流入出气集液腔2,并通过设置在出气集液腔2上的出口排出,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储液装置内的液体进入主机中而损坏主机,大大降低了主机损坏的概率和维修成本,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其中,为了使进气集液腔1中的液体能够通过连通间隙C流入出气集液腔2,所述进气集液腔1的底壁的高度沿所述进气集液腔1到所述出气集液腔2的方向逐渐降低。

为了简化结构,优选地,所述出口为设置于所述出气集液腔2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出气口22,并且,为了保证液体能够从第二出气口22流出,所述进气集液腔1和所述出气集液腔2均具有沿从上到下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出气口22所在的侧壁倾斜的倾斜壁W2。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出气集液腔2中的液体能够完全从第二出气口22 流出,所述第二出气口22的最低点不高于所述出气集液腔2的所述倾斜壁 W2的最低位置。

另外,为了方便与储液装置和外部管道连接,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优选地,所述进气集液腔1和所述出气集液腔2并排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 21和所述第二出气口22设置在所述出气集液腔2相对的腔壁上,所述第一出气口12和所述第二进气口21设置在同侧。其中,第二进气口21可与外部管道连接,外部管道可以是连接呼吸面罩的管道。

其中,为了节省材料和简化制造工序,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集液装置包括具有敞口的环形侧壁W1及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W1内将所述环形侧壁W1间隔形成所述进气集液腔1和所述出气集液腔2的隔板W3,所述倾斜壁W2设置于所述环形侧壁的下端用于封闭所述环形侧壁W1,所述隔板W3和所述倾斜壁W2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连通间隙C。这样进气集液腔 1和出气集液腔2具有共同的腔壁,即隔板W3,可减少材料用量,并且进气集液腔1和出气集液腔2可同时形成,相对于单独制造进气集液腔1和出气集液腔2简化了制造工序,同时隔板W3和倾斜壁W2之间间隔设置即可形成连通间隙C,无需另外加工连通间隙C,进一步简化了加工步骤。其中,所述隔板W3和所述倾斜壁W2之间间隔的距离或连通间隙C的取值范围可为0.3-1mm,优选为0.3-0.8mm,例如为0.5m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气治疗机,所述通气治疗机包括具有空气排放口的主机、具有加湿气体入口和加湿气体出口的储液装置20及上述的集液装置30,所述集液装置30的第一进气口11、第一出气口12、第二进气口21依次分别与所述空气排放口、所述加湿气体入口和所述加湿气体出口连通。即第一进气口11连接空气排放口,第一出气口12连接加湿气体入口,第二进气口21连接加湿气体出口。其中,主机可包括减噪装置和空气吸入装置,减噪装置例如可包括设置在主机的空气进入口处的海绵及迷宫型或曲线型的风道路径等,而空气吸入装置可为风机。为了提高装置的密封性能,防止液体或加湿气体泄漏而导致装置损坏,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出气口12与连接加湿气体入口的第一连接管道L1之间可设置第一密封圈O1,所述第二进气口21与连接加湿气体出口的第二连接管道L2之间可设置有第二密封圈O2。其中,图5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正常情况下气体的流动方向。

另外,主机、储液装置20和集液装置30的布置方式有多种选择,优选地,所述通气治疗机包括下壳体40和盖合在所述下壳体40上的上壳体50,所述下壳体40具有主机安装区401、集液装置安装区402以及储液装置安装区403;所述集液装置安装区402与所述储液装置安装区403并列设置于所述主机安装区401的侧部,这样的布置方式一方面使集液装置与主机、储液装置能够更顺畅的连通,另一方面使得通气治疗机的结构更紧凑,通气治疗机的体积更小。集液装置30具有远离储液装置的倾斜壁W2,储液装置20 具有与倾斜壁W2配合的侧壁,能够使得在通气治疗机的体积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储液装置的容积尽可能大。另外,进气集液腔1和出气集液腔2的顶部(即环形侧壁W1的顶部)与上壳体50之间可设置有第三密封圈O3。为了方便装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集液装置30与所述下壳体40一体成型。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