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2121发布日期:2019-06-26 01:22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疾病或外伤导致一些病人的下肢无法自由活动,但是如果病人的下肢长期不活动,将会出现回心血量减少,下肢水肿,下肢血流缓慢,静脉血栓形成,足跟部压疮,足下垂,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为了避免上述症状发生,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布朗氏架、枕头、棉被、海绵垫等来抬高下肢,布朗氏架使用时无法调节长度和抬高角度,不符合人体生理力学,枕头、棉被、海绵垫等使肢体不固定,易滑落,达不到有效抬高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前立柱、后立柱、螺丝滑槽、前侧板、铰链、后侧板、第一紧固螺丝、第二紧固螺丝、下肢软垫、支撑梁、凹槽;所述的前侧板与后侧板端部插接,并通过第一紧固螺丝固定,前侧板与前立柱通过铰链连接,后立柱上设置有螺丝滑槽,后侧板与后立柱通过第二紧固螺丝固定;所述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均由两块板并列设置而成,且两块板之间通过支撑梁连接,支撑梁上设置有下肢软垫,下肢软垫上设置有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为前端大后端小的锥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侧板的端部固定有脚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上均布有透气孔和按摩凸点。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为海绵垫或者气垫。

本实用新型操作时,根据下肢长度调节前侧板插于后侧板内的深度,侧面用第一紧固螺丝固定,根据需要的抬高高度,将前侧板端部绕铰链转动,后侧板的端部下降或抬高,第二紧固螺丝在螺丝滑槽内滑到后侧板的相应位置,锁紧第二紧固螺丝,然后放置下肢软垫,下肢软垫的锥状结构符合下肢形状,避免尺寸过大或过小起不到抬高效果,最后使下肢位于下肢软垫上的凹槽内。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可调节长度和抬高角度,且关节根据舒适度可适当弯曲,肢体固定、抬高效果好,解决了下肢无法自由活动造成的并发症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取下下肢软垫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肢软垫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前立柱1、后立柱2、螺丝滑槽3、前侧板4、铰链5、后侧板6、第一紧固螺丝7、第二紧固螺丝8、下肢软垫9、支撑梁10、凹槽11、脚撑12、透气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前立柱1、后立柱2、螺丝滑槽3、前侧板4、铰链5、后侧板6、第一紧固螺丝7、第二紧固螺丝8、下肢软垫9、支撑梁10、凹槽11;所述的前侧板4与后侧板6端部插接,并通过第一紧固螺丝7固定,前侧板4与前立柱1通过铰链5连接,后立柱2上设置有螺丝滑槽3,后侧板6与后立柱2通过第二紧固螺丝8固定;所述的前侧板4和后侧板6均由两块板并列设置而成,且两块板之间通过支撑梁10连接,支撑梁10上设置有下肢软垫9,下肢软垫9上设置有凹槽11。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9为前端大后端小的锥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侧板6的端部固定有脚撑12。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9上均布有透气孔13和按摩凸点。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肢软垫9为海绵垫或者气垫。

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根据下肢长度调节前侧板4插于后侧板6内的深度,侧面用第一紧固螺丝7固定,根据需要的抬高高度,将前侧板4端部绕铰链5转动,后侧板6的端部下降或抬高,第二紧固螺丝8在螺丝滑槽3内滑到后侧板6的相应位置,锁紧第二紧固螺丝8,然后放置下肢软垫9,下肢软垫9的锥状结构符合下肢形状,避免尺寸过大或过小起不到抬高效果,最后使下肢位于下肢软垫9上的凹槽11内。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下肢抬高装置,可调节长度和抬高角度,且关节根据舒适度可适当弯曲,肢体固定、抬高效果好,解决了下肢无法自由活动造成的并发症状,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