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4613发布日期:2019-04-09 22:20阅读:1390来源:国知局
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是把胸腔内的气体、液体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吸出体外而减轻胸腔压力,减轻液体和气体对心肺组织的压迫而康复,胸腔闭式引流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一些胸部症状的引流,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放置高度应低于胸腔高度至少60cm,由于在移动患者时不能将引流瓶提至高于引流管的胸腔出口水平面,此时通常先将引流管钳闭,防止胸腔管与外界相通,在移动完毕后再松开以防止引流液倒流入胸膜腔对患者造成伤害,而目前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均无法简便将引流管钳闭,在移动患者时造成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通过在闭式胸腔引流装置的引流管上设置可以双向夹闭的引流夹,来完成对引流管的钳闭,且使用简单,效果明显。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包括胸腔闭式引流瓶及其连接的双向夹闭引流夹,所述胸腔闭式引流瓶上部一端设置有引流管接口,所述引流管接口连接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与双向夹闭引流夹连接,所述双向夹闭引流夹包括底座及其连接的盖板,所述底座上部一个对角设置有挡块,所述底座上部另一个对角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长度大于挡块长度,所述推块下部设置有卡位棒和滑块,所述底座上与推块连接的一面设置有卡槽和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连接,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复位块。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挡块包括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推块包括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所述第一挡块与第二推块相邻设置且不连接,所述第二挡块与第一推块相邻设置且不连接,所述第一挡块与第二推块和第二挡块与第一推块之间设置有管槽。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胸腔闭式引流瓶内设置有积液腔、水封腔,所述引流管接口与积液腔连接,所述水封腔与积液腔相邻设置,所述水封腔上方设置有加液口、排气孔和连通管,所述水封腔通过连通管与积液腔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一挡块顶部设置有旋转扣,所述盖板一角与旋转扣连接,所述盖板上与旋转扣相对的一角设置有子扣,所述第二挡块顶部设置有母扣。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一挡块、第二推块、第二挡块、第一推块与管槽相邻的一面设置有保护层。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卡位棒与卡槽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卡槽贯穿底座设置。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滑槽为双轨道滑槽,所述滑块为两个。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卡位棒和复位块内均设置有弹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向夹闭引流夹实现在移动患者时简便高效的钳闭引流管,双向夹闭引流夹可稳定的与引流管连接,在不需钳闭时放置于引流管接口处还可以实现避免引流管弯折对患者造成影响,钳闭时将双向夹闭引流夹移动至引流管中间部位轻轻推动推块,使卡位棒卡在卡槽内即可实现钳闭,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与引流管接触的面层设置保护层,避免在钳闭时对引流管的进行挤压出现损耗,进一步有效保护引流管的使用,在顶面设置盖板,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紧固力,避免在钳闭时紧固力不够而影响引卡位棒进入卡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夹闭引流夹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夹闭引流夹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夹闭引流夹正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各部位名称:1-底座,21-第一挡块,22-第二挡块,3-卡槽,4-滑槽,5-母扣,51-子扣,6-旋转扣,71-第一推块,72-第二推块,8-盖板,9-卡位棒,10-滑块,11-复位块,12-管槽,13-积液腔,14-引流管接口,15-连通管,16-排气孔,17-引流管,18-水封腔,19-加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带有双向夹闭引流夹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包括胸腔闭式引流瓶及其连接的双向夹闭引流夹,所述胸腔闭式引流瓶上部一端设置有引流管接口14,所述引流管接口14连接有引流管17,所述引流管17与双向夹闭引流夹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双向夹闭引流夹包括底座1及其连接的盖板8,所述底座1上部一个对角设置有挡块,所述底座1上部另一个对角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长度大于挡块长度,保证在双向夹闭引流夹可以通过推动推块完成钳闭,所述推块下部设置有卡位棒9和滑块10,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上与推块连接的一面设置有卡槽3和滑槽4,钳闭状态时,卡位棒9置于卡槽3内,所述滑块10与滑槽4连接,所述卡槽3内设置有复位块11,所述卡位棒9不设置在滑块10的竖直延长线上,避免卡位棒9进入滑槽4;使用时将引流管17放置于双向夹闭引流夹内,将盖板8复位,在需要钳闭引流管17时,一个手掌通过挤压两端的推块使推块通过滑槽4移动,使得推块下部的卡位棒9进入卡槽完成钳闭,此时卡位棒9将置于卡槽3内的复位块11顶出底座一段长度,恢复时只需通过按压底座1底部突出的复位块11将卡位棒9顶出卡槽3即可停止钳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挡块包括第一挡块21和第二挡块22,所述推块包括第一推块71和第二推块72,所述第一挡块21与第二推块72相邻设置且不连接,所述第二挡块22与第一推块71相邻设置且不连接,所述第一挡块21与第二推块72和第二挡块22与第一推块71之间设置有管槽12,由于单面挤压形成的钳闭效果不明显,所以通过在两端设置双向的挡块和推块增强钳闭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胸腔闭式引流瓶内设置有积液腔13、水封腔18,所述引流管接口14与积液腔13连接,所述水封腔18与积液腔13相邻设置,所述水封腔18上方设置有加液口19、排气孔16和连通管15,所述水封腔18通过连通管15与积液腔13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一挡块21顶部设置有旋转扣6,所述盖板8一角与旋转扣6连接,所述盖板8上与旋转扣6相对的一角设置有子扣51,所述第二挡块22顶部设置有母扣5,所述子扣51与母扣5连接,在将引流管17放置于双向夹闭引流夹内时,通过旋转旋转扣6分离母扣5与子扣51,将引流管17放置于管槽12内后,通过旋转口6使盖板8复位,将母扣5与子扣51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挡块21、第二推块72、第二挡块22、第一推块71与管槽12相邻的一面设置有保护层,通过设置保护层来有效地减少引流管17在钳闭过程中的磨损,且进一步的提高钳闭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卡位棒9与卡槽3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卡槽3贯穿底座1设置。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滑槽4为双轨道滑槽,所述滑块10为两个。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卡位棒9和复位块11内均设置有弹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