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452发布日期:2019-04-20 03:21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医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背景技术:

人工耳蜗是由耳蜗内的植入体、言语处理器、麦克风及传送装置所组成。声音由麦克风接收后转换成电信号再传送至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并由传送器传送到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送至相应的电极触点,从而刺激耳蜗内听神经产生兴奋并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在整个人工耳蜗系统中,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接收线圈是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工耳蜗植入体在植入人体后,由于是皮下植入,在生活中头部受到外力的时候很多,就算不会发生任何撞击的情况,在睡觉、洗浴和脱戴帽子时,不免对人工耳蜗植入体会有一定的机械弯折和压迫。因此,如何减少对接收线圈的损伤率;如何避免接收线圈和刺激器连接断裂;如何提高接收线圈本身的强度,都是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耳蜗植入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设防撞膜,优化接收线圈绕制结构和内部组成的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包括线圈部、刺激部和电极部,其中,所述线圈部与所述刺激部连接,线圈部包括接收线圈、接收线圈上覆盖的防撞膜和设置在接收线圈中心的内磁铁;所述刺激部与所述线圈部和所述电极部分别连接,刺激部包括刺激器、将刺激器与接收线圈连接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在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中间的与刺激器连接的回路电极引脚、在刺激器上的平板回路电极;所述电极部包括靠近刺激部的环状回路电极和将刺激器的电刺激输出的电极阵列。

优选地,所述防撞膜为圆环形,直径与所述接收线圈所形成的圆环直径相同,其上等间隔开有阵列孔,内侧有阶梯环。

优选地,所述接收线圈呈环形绕制,与所述刺激部连接处呈U型交叉状,形成弯折一部、连接一端子和第一半圆槽,和弯折二部、连接二端子和第二半圆槽,所述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与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形状吻合相连。

优选地,所述接收线圈绕制2-6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一、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接收线圈在与刺激器连接处都为不交叉或小交叉的结构,在弯折实验中二者最多在10万次和20万次左右时产生线圈断裂的情况,这在实际使用中严重影响人工耳蜗的寿命,甚至引起严重的安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线圈与刺激器连接处采用首创的大交叉加U型形状,在弯折实验中弯折可靠次数可达100万次,大大提高了弯折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减少了连接处断裂导致需要将植入体取出,而再植入的二次伤害和加倍成本。

二、现有技术中对植入体中的接收线圈仅仅是采用硅胶包裹,没有另外的防护结构和措施,而在使用中,植入者不免会在生活中遇到头部撞击的情况,如果撞在较尖利的物体上,那么线圈本身被撞断的情况也有发生。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了与接收线圈绕制成的圆环形状吻合的防撞膜,采用PET、PC、TPU或增强尼龙等材料,在防撞膜上设置阵列孔和阶梯环,在与接收线圈一同注胶时保证固定可靠,不会移动,能够防止日常生活中90%以上的尖利物冲击导致的接收线圈撞断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防撞膜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一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又一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一种改进线圈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包括线圈部01、刺激部02和电极部03,其中,线圈部01与刺激部02连接,线圈部01包括接收线圈1、接收线圈1上覆盖的防撞膜2和设置在接收线圈1中心的内磁铁10;刺激部02与线圈部01和电极部03分别连接,刺激部02包括刺激器7、将刺激器7与接收线圈1连接的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5、在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5中间的与刺激器7连接的回路电极引脚4、在刺激器7上的平板回路电极6;电极部03包括靠近刺激部02的环状回路电极8和将刺激器7的电刺激输出的电极阵列9。

参见图2,防撞膜2为圆环形,直径与接收线圈1所形成的圆环直径相同,其上等间隔开有阵列孔11,内侧有阶梯环12,与接收线圈1一同用硅胶注胶固定,设置的阵列孔11和阶梯环12对防撞膜2起到固定、不移位的作用。

参见图3,接收线圈1呈环形绕制2-6圈,与刺激部02连接处呈U型交叉状,形成弯折一部13、连接一端子15和第一半圆槽17,和弯折二部14、连接二端子16和第二半圆槽18,第一半圆槽17和第二半圆槽18与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5形状吻合相连。与图4和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不交叉和小交叉的连接结构相比,将弯折次数从10万次提高到100万次,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