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8144发布日期:2019-06-19 01:0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公知有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作为这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形态,主要面向女性提出有以覆盖短裤部的方式设置裙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如下结构的带裙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具备吸收性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一次性泳衣)中,通过将裙构件与短裤的腰围部接合,裙从短裤之上覆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9911号

在专利文献1的带裙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将裙构件作为与腰围构件不同的构件进行接合,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裙特有的摆动的柔软的手感难以再现,看起来不像裙。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想到如下方法:通过使腰围构件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得较长,将裙部与腰围构件一体地形成,给使用者等带来裙的柔软的印象。然而,若使裙部(腰围构件)向下方延伸得较长,则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腿部开口部(腿围开口)被裙部遮盖,从而有可能难以看到腿围开口。在该情况下,在穿着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之际,穿着者的脚就有可能钩挂于腿围开口,难以穿着。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了像裙装和穿着的容易性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实用新型是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具有:吸收性主体;前侧带部,该前侧带部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以及后侧带部,该后侧带部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通过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将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接合,而设有腰围开口和一对腿围开口,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分别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具有设在所述腰围开口侧的腰围贴合部以及设在比所述腰围贴合部靠下侧的位置的裙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裙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腿围开口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变得清楚。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兼顾了像裙装和穿着容易性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观察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对吸收性主体1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A-A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从前侧(腹侧)观察自然状态的尿布1时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从前侧(腹侧)观察穿着者实际上穿着有尿布1的状态时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 尿布(带裙的一次性尿布、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1HB 腰围开口

1HL 腿围开口

1HLed 下端

10 吸收性主体

10ea 端部

10eb 端部

10ed 下端

10es 端(左右方向)

11 吸收性芯

11c 缩颈部

11es 端(左右方向)

12 低克重区域

13 顶片

15 背片

15a 防漏片

15b 外包装片

15bf 延伸部

17 腿围弹性构件

17a~17f 腿围弹性构件

18 LSG弹性构件

19 伸缩构件

30 前侧带部

30ea 上端

30eb 下端

30ew 侧缘接合部

30F 腰围贴合部

30S 裙部

30Seu 上端

30Sed 下端

31 无纺布

32 无纺布

32f 前侧折回部

35 腰围弹性构件

38 片构件

40 后侧带部

40ea 上端

40eb 下端

40ew 侧缘接合部

40F 腰围贴合部

40S 裙部

41 无纺布

42 无纺布

42f 后侧折回部

45 腰围弹性构件

48 片构件

51 前侧接合部

52 后侧接合部

C10 中央部

SF 侧翼片

LSG 立体褶裥(防漏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变得清楚。

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前侧带部,该前侧带部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以及后侧带部,该后侧带部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通过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将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接合,而设有腰围开口和一对腿围开口,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分别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具有设在所述腰围开口侧的腰围贴合部以及设在比所述腰围贴合部靠下侧的位置的裙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裙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腿围开口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腿围开口的下端部未被裙部遮盖隐藏,能够从外侧视觉辨认,从而在穿着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之际,能够抑制穿着者的脚尖等钩挂于腿围开口。由此,能够实现兼顾了像裙装和穿着的容易性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分别具备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伸缩的腰围弹性构件,所述腰围贴合部是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配置有所述腰围弹性构件的部分,所述裙部是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没有配置所述腰围弹性构件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腰围贴合部利用由腰围弹性构件赋予的伸缩性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腰围。另一方面,由于由腰围弹性构件赋予的伸缩性没有起作用,因此,裙部能够维持柔软性、同时自由地变形。另外,裙部与腰围贴合部相比较,易于在左右方向上变宽,因此,能够使外观形状更像裙装。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侧带部的长度与所述后侧带部的长度相等。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裙部的下摆的位置易于前后对齐,易于形成美观地展开的裙。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裙部的长度是所述前侧带部的长度的30%以上。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通过使前侧带部下侧的30%以上的区域左右变宽,使外观形状更像裙装。另外,裙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被充分地确保,因此,能够可靠地覆盖吸收性主体。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裙部的长度比所述裙部的下端与所述腿围开口的下端之间的距离长。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能够抑制裙部的长度看起来较短,更像裙装的外观。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裙部的上端与所述腿围开口的下端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腿围开口的下端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下端之间的距离长。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能够难以给穿着者等带来短裤(吸收性主体)在下裆侧大幅度超出裙部那样的印象。即、通过使从裙部露出的短裤部分难以显眼,从而能够有更良好的外观。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将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接合的侧缘接合部的下端的位置比所述裙部的下端的位置高。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裙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且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形成干边,裙部的柔软性易于被维持。另外,该区域能够柔软地变形,从而在穿着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之际穿着者的脚难以钩挂,穿着动作变得更容易。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且所述上下方向的下端部,所述前侧带部和所述后侧带部以比所述侧缘接合部的接合强度弱的接合强度相互接合。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能够维持裙部的柔软性,同时抑制裙的下摆易于卷缩。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在穿着时将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下端部向上方抬起的抬起部件。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穿着者的下裆部,短裤状的吸收性主体从裙部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变小,能够使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穿着时的整体的外观良好。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备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向外侧延伸的一对侧翼片,所述抬起部件是所述侧翼片。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侧翼片沿着穿着者的腿围以面紧密地贴合,因此,在穿着短裤型吸收性物品时,能够使吸收性主体难以滑落。另外,侧翼片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与穿着者的鼠蹊部抵接,将吸收性主体从左右方向的两侧拉起的力起作用。由此,能够将吸收性主体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侧翼片,沿着所述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有沿着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伸缩的多个腿围弹性构件,多个所述腿围弹性构件中的、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的最内侧的所述腿围弹性构件的伸长应力比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的最外侧的所述腿围弹性构件的伸长应力大。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侧翼片的左右方向内侧端部的贴合性变高,将吸收性主体向肌肤侧拉起的力变大。因而,吸收性主体的下端部被大幅度抬起,能够缩小吸收性主体从裙部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主体具备液体吸收性的吸收性芯,在所述吸收性芯,沿着所述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设有一对低克重区域,所述低克重区域是克重比其他区域的克重少的区域,所述抬起部件是设在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低克重区域。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芯被穿着者的两脚夹持而产生弯曲变形之际,以低克重区域为弯曲起点,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易于变形成向上侧凸起的大致梯形的形状。由此,吸收性主体整体上被向上方抬起,能够缩小从裙部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

期望的是,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主体具备液体吸收性的吸收性芯,在比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设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构件,所述抬起部件是所述伸缩构件。

根据这样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穿着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之际,由于伸缩构件所显现的伸缩性而吸收性芯(吸收性主体)易于被从非肌肤侧向肌肤侧抬起。由此,能够更加缩小吸收性主体从裙部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

实施方式

<带裙的一次性尿布的结构>

作为实施方式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对带裙的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简称为尿布1)进行说明。图1是从前侧观察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对吸收性主体1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表示图2中的A-A截面的概略剖视图。此外,图2中的“伸长状态”是指使产品(尿布1)无褶皱地伸长了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随后论述的吸收性主体10、前侧带部30等)的尺寸伸长到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接近该构件单体的尺寸的长度的状态。

该尿布1在图1的短裤型状态下具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并且,以下,也将该短裤型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称为“腰围开口侧”,也将上下方向的下侧称为“下裆侧”。另外,也将前后方向的前侧称为“腹侧”,也将后侧称为“背侧”。

另一方面,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尿布1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并且,以下,将该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也分别称为“腹侧”和“背侧”。此外,展开状态下的上述的宽度方向是与短裤型状态下的上述的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以下,将宽度方向也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展开状态的长度方向是短裤型状态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另外,如图3、图4所示,将与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和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穿着对象者的肌肤抵接的一侧设为“肌肤侧”,将该“肌肤侧”的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

如图1所示,尿布1是所谓3片类型的尿布,具有3个零部件10、30、40。即、作为第1零部件,该尿布1具有吸收性主体10,该吸收性主体10被贴靠于穿着者的胯裆部,吸收尿等排泄物,作为第2零部件,具有从该穿着者的前侧覆盖腹侧部的前侧带部30,作为第3零部件,具有从该穿着者的后侧覆盖背侧部的后侧带部40。

如图2所示,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在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吸收性主体10架设于它们之间。并且,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10ea与前侧带部30接合,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10eb与后侧带部40接合固定,该尿布1的外观形状呈俯视大致H形状。

并且,吸收性主体10以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C10为折叠位置从该状态被对折。若在其对折的状态下彼此相对的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在作为应该与穿着者的侧腹抵接的部分的侧缘接合部30ew、侧缘接合部40ew(也就是说,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被接合/连结,则这些带部30、40彼此被成形为环状。由此,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形成有腰围开口1HB和一对腿围开口1HL的穿着状态的尿布1。

此外,侧缘接合部30ew和侧缘接合部40ew分别设置于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参照图2)。即、侧缘接合部30ew、40ew在前侧带部30、4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中不是在上下方向的整体上设置,在图2中,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的下端部分别未被接合。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侧缘接合部30ew的下端和侧缘接合部40ew的下端位于比前侧带部30的下端和后侧带部40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

(吸收性主体10)

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功能,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呈俯视大致长方形,吸收性主体10使其长度方向沿着尿布1的上下方向、同时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吸收性主体10具备:吸收性芯11;以从肌肤侧包入吸收性芯11的方式覆盖的顶片13;以及从该芯11的非肌肤侧覆盖吸收性芯11而构成吸收性主体10的外包装的背片15。

吸收性芯11是层叠液体吸收性原材料而成的构件,能够吸收尿等排泄物。作为液体吸收性原材料,能够使用例如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此外,吸收性芯11也可以含有例如高吸收性聚合物作为液体吸收性粒状物,或者也可以含有除了液体吸收性纤维和液体吸收性粒状物以外的液体吸收性原材料。另外,吸收性芯11也可以以薄页纸等透液性片(未图示)包覆。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1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前侧与后侧之间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而成的缩颈部11c。由此,吸收性芯11以成为图3等所示那样的俯视大致沙漏形状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一对低克重区域12。该低克重区域12的平均的克重比周围的区域的平均的克重低,在吸收性芯11中是刚性较低的区域。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低克重区域12是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吸收性芯11的狭缝,该低克重区域12的克重是零。通过如此设置刚性较低的低克重区域12,若在穿着尿布1时外力作用于吸收性芯11,则吸收性芯11易于沿着该低克重区域12产生变形。即、低克重区域12具有引导吸收性芯11的弯曲变形的功能。随后说明吸收性芯11的具体的变形的方法。

顶片13是从肌肤侧覆盖吸收性芯11的片状的构件,例如是平面尺寸比吸收性芯11大的透液性的无纺布。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片1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绕到吸收性芯11的非肌肤侧、并夹在吸收性芯11与背片15之间的方式配置(参照图3)。

背片15是从非肌肤侧覆盖吸收性芯11的片状的构件,是平面尺寸比吸收性芯11大的片。本实施方式的背片15是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不透液性的防漏片15a和无纺布等外包装片15b贴合而成的双层结构的片构件。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3所示,利用外包装片15b形成了侧翼片SF和立体褶裥LSG。侧翼片SF是从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外侧延伸、在穿着尿布1时沿着穿着者的腿围贴合的、相当于所谓腿部褶裥的部位。立体褶裥LSG是通过在穿着尿布1时从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来抑制排泄物的侧漏等的相当于所谓防漏壁部的部位。

外包装片15b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从吸收性芯11的两侧的端11es、11es向外侧大幅度延伸的延伸部15bf。该延伸部15bf将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端10es、10es作为折回位置而向左右方向的内侧且厚度方向的肌肤侧折回,沿着厚度方向重叠,从而形成侧翼片SF。在侧翼片SF中,在沿着厚度方向折叠起来的外包装片的延伸部15bf、15bf之间,橡胶线等多个腿围弹性构件17、17…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伸长了的状态下沿着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固定。由此,对侧翼片SF赋予沿着上下方向的伸缩性。

在图3中,从左右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设置有6条腿围弹性构件17a~17f。并且,在沿着左右方向相邻的两个腿围弹性构件17、17中,以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的伸长应力成为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内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的伸长应力以下的方式以适当的伸长倍率安装有各腿围弹性构件17。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以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内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a的伸长应力比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外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f的伸长应力大的方式设定。各伸长应力被调整成,例如配置在靠左右方向内侧的3根腿围弹性构件17a~17c的伸长应力比配置在靠左右方向外侧的3根腿围弹性构件17d~17f的伸长应力高。

在穿着尿布1时,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内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a的伸长应力较大,因此,侧翼片SF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区域沿着长度方向收缩,沿着穿着者的鼠蹊部向肌肤侧立起。另一方面,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外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a的伸长应力较小,因此,侧翼片SF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区域与内侧的区域相比较,难以沿着长度方向收缩,侧翼片SF易于维持成平面状。由此,侧翼片SF如图1那样成为维持平面、同时从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外侧伸出来的形状。因而,在穿着尿布1时,腿围开口1HL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腿围以面贴合,能够抑制排泄物等从腿围开口1HL漏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侧翼片SF中,沿着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腿围弹性构件17(17a~17f),因此,于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有该腿围弹性构件17的范围中,平面形状易于被维持。并且,通过由多个腿围弹性构件17产生的收缩力被向侧翼片SF维持成平面状的区域分散,侧翼片SF整体上作用于穿着者的肌肤的面压易于变得均等。因而,局部的压力作用于穿着者的腿围的情况被抑制,抑制尿布1的舒适度恶化,且难以损伤穿着者的肌肤。

此外,腿围弹性构件17的伸长应力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自动图表型拉伸试验机型号AG-1KNI并通过下述的循环试验(两个往复)来测定。首先,从尿布1将侧翼片SF切断,针对包括作为测定对象的腿围弹性构件17的区域,获得约15m宽度的试样。将试样以卡盘间距离100mm固定于卡盘,以100mm/分的速度伸长(行进)到延伸率90%(卡盘间距离190mm)之后,以100mm/分的速度恢复(返回)到原来的长度(1个循环)。接着,再次伸长(行进)到延伸率90%,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然后,将第2次返回的85%伸长时(卡盘间距离85mm)的每15mm宽度的伸长后的应力(伸长强度)设为85%伸长时的伸长应力。

外包装片15b的延伸部15bf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端10es、10es折回来之后,与顶片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接合起来(参照图3)。接合到该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作为立体褶裥LSG的基端部LSGb发挥功能,立体褶裥LSG中的被基端部LSGb、LSGb夹着的部分作为自由端部分LSGf而能够从顶片13向肌肤侧立起。

(带部30、40)

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均是以例如无纺布等柔软的片材为原材料的俯视大致矩形形状的片构件(参照图2)。

如图4所示,前侧带部30是通过将无纺布31、3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两张并接合而形成的。并且,在两张无纺布31、3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有橡胶线等多个腰围弹性构件35、35…。腰围弹性构件35、35…一边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一边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并介于两张无纺布31、32之间,同时以在左右方向上伸长了的状态接合固定于该无纺布31、32。由此,对前侧带部30赋予左右方向的伸缩性。此外,无纺布31、32借助例如设在腰围弹性构件35的表面的粘接剂相互接合。

在前侧带部30的上下方向的上侧(腰围开口侧)中,非肌肤侧的无纺布32相对于肌肤侧的无纺布31的上下方向上端向上侧突出,突出来的部分向肌肤侧折回,从而形成前侧折回部32f,该前侧折回部32f接合固定于无纺布31的肌肤侧。由此,前侧带部30的上端30ea被前侧折回部32f覆盖,在穿着尿布1时上端30ea的边缘难以勒入穿着者的肌肤(腹侧腰围部),能够难以产生穿着时的不舒服感。另一方面,在前侧带部30的下端30eb,无纺布31、32未被相互接合,以规定的宽度形成所谓的干边。

前侧带部30和吸收性主体10借助前侧接合部51沿着厚度方向接合起来。前侧接合部51使用熔接、粘接等接合手段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例如热熔粘接剂来形成前侧接合部51。

本实施方式的前侧带部3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腰围贴合部30F,其是设有腰围弹性构件35的部分;裙部30S,其是设在比腰围贴合部30F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且是没有配置腰围弹性构件35的部分(参照图2)。腰围贴合部30F是由于由腰围弹性构件35赋予的伸缩性而在穿着尿布1时贴合于穿着者的腰围的部分。另一方面,裙部30S与腰围贴合部30F不同,未作用有由腰围弹性构件35等弹性构件赋予的伸缩性,另外,未借助前侧接合部51与前侧带部30接合。因而,裙部30S在穿着尿布1时维持柔软性、同时能够自由地变形,具有在穿着者的下裆侧的区域中作为覆盖吸收性主体10的一部分的裙的功能。

后侧带部40具有与前侧带部30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即、后侧带部40是通过将无纺布41,4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两张并接合而形成的,在无纺布41、42的厚度方向之间以沿着左右方向伸长了的状态接合固定有橡胶线等多个腰围弹性构件45、45。

并且,后侧带部4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腰围贴合部40F,其是设有腰围弹性构件45的部分;裙部40S,其是设在比腰围贴合部40F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且是没有配置腰围弹性构件45的部分(参照图2和图4)。腰围贴合部40F是由于由腰围弹性构件45赋予的伸缩性而在穿着尿布1时贴合于穿着者的腰围的部分。裙部40S是具有在穿着尿布1时在穿着者的下裆侧的区域中作为覆盖吸收性主体10的一部分的裙的功能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带部3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后侧带部4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裙部30S、40S的下端位置也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即、裙的下摆的位置前后对齐,因此,易于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美观地展开的裙。另外,腰围贴合部30F、40F和裙部30S、40S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分别相同,因此,在将尿布1形成为短裤型之际难以在裙部产生歪斜等,能够实现良好的外观。

此外,在图4中,设有从肌肤侧对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10ea和前侧折回部32f的下端32feb进行覆盖的片构件38。由于该片构件38,在穿着尿布1时一端部10ea和下端32feb的边缘难以勒入穿着者的肌肤,能够难以产生穿着时的不舒服感。同样地,设置有从肌肤侧对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10eb和后侧折回部42f的下端42feb进行覆盖的片构件48。由于该片构件48,在穿着尿布1时另一端部10eb和下端42feb的边缘难以勒入穿着者的肌肤,能够难以产生穿着时的不舒服感。但是,在尿布1中,也可以未必设置片构件38、48。

另外,在前侧带部30和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芯11)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腰围弹性构件35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切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由于腰围弹性构件35的一部分被切断,在该区域中由腰围弹性构件35赋予的伸缩性未显现(参照图1)。由此,吸收性主体10沿着左右方向过度收缩的情况被抑制,能够易于抑制排泄物的侧漏等。同样地,在后侧带部40和吸收性主体1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腰围弹性构件45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切断。即、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由于腰围弹性构件45的一部分被切断,在该区域中由腰围弹性构件45赋予的伸缩性未显现,抑制了吸收性主体10向左右方向的过度的收缩。

<对于裙部30S、40S>

接下来,对裙部30S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如上所述,裙部30S(前侧)和裙部40S(后侧)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构成,因此,以下,仅对裙部30S进行说明,对裙部40S省略说明。

图5是从前侧(腹侧)观察自然状态的尿布1时的概略俯视图。此外,“自然状态”是将尿布1放置了规定时间时的状态。例如,对于短裤型形状的尿布1,使带部30、40向左右方向的两外侧拉拽、使带部30、40和吸收性主体10设为“伸长了的状态”,在使其伸长状态持续了15秒钟之后,解除尿布1的拉拽而置于桌子等的平面。并且,以这样的平面平置经过了5分钟的状态是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的尿布1中,裙部30S的下端30Sed(相当于在图4中进行了说明的前侧带部30的下端30eb)位于比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靠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尿布1的腿围开口1HL的至少一部分不被裙部30S遮盖,能够从外侧视觉辨认。因而,尿布1的穿着者(或者帮忙穿着的人)能够在穿着尿布1(帮忙穿着)之际一边确认腿围开口1HL的位置一边进行尿布1的穿着动作。

假设在腿围开口1HL的整体被裙部30S覆盖了的情况下,在穿着尿布1之际,腿围开口1HL的位置难以视觉辨认,穿着者的脚的脚尖等有可能钩挂于该腿围开口1HL而难以穿着。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部能够视觉辨认,能够抑制在穿着尿布1之际穿着者的脚的脚尖等钩挂于腿围开口1HL。因而,能够容易地穿着尿布1。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腿围开口1HL处侧翼片SF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大幅度伸出,具有在穿着时腿易于钩挂的结构,因此,由于侧翼片SF的下端位置能够视觉辨认,穿着容易性大幅度提高。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裙部30S的长度是前侧带部30的长度的30%以上。如上所述,在裙部30S没有设置弹性构件,因此,难以向右方向收缩,与比裙部30S靠上侧的区域(腰围贴合部30F)相比较,易于在左右方向上变宽。因而,通过前侧带部30中的30%以上的区域如图5那样变宽,外观形状更像裙装。另外,裙部30S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随后论述的长度l)被充分地确保,因此,能够可靠地覆盖吸收性主体10。由此,在尿布1中,易于兼顾像裙装和穿着的容易性。

另外,如图5那样,若将裙部30S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将裙部30S的下端30Sed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间隔)设为m,则l比m长(l>m)。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由于裙部30S的下端30Sed位于比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靠上侧的位置,腿围开口1HL易于视觉辨认。另一方面,若裙部30S的下端30Sed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过长,则裙部30S的长度就看起来较短,有可能有损整体上像裙装的外观。因此,在尿布1中,腿围开口1HL中的能够视觉辨认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m)比裙部30S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l)小。由此,在与腿围开口1HL的可视觉辨认部分进行了比较时,抑制裙部30S的长度看起来较短,能够实现更像裙装的外观。

另外,在图5所示的自然状态的尿布1中,若将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10ed(也就是说,尿布1的下端)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间隔)设为n,则l+m比n长(l+m>n)。即、在上下方向上,裙部30S的上端30Seu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之间的距离(l+m)比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10ed之间的距离(n)长。在长度n的区域中,吸收性主体10能够在裙部30S的下侧视觉辨认,因此,若假设长度n过长,则给穿着者(或者帮忙穿着的人)带来短裤(吸收性主体10)在下裆侧从裙部30S大幅度超出那样的印象,有可能有损裙的良好的外观。因此,在尿布1中,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10ed之间的距离(n)比裙部30S的上端30Seu与腿围开口1HL的下端1HLed之间的距离(l+m)短,难以使从裙部30S超出来的短裤(吸收性主体10)显眼。由此,易于维持良好的外观。

另外,如上所述,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将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接合的侧缘接合部30ew(40ew)的下端位于比前侧带部30和后侧带部40的下端(30eb)靠上侧的位置。即、在裙部30S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且上下方向的下端部未设置粘接剂,形成有所谓的干边。因而,在该区域中,裙部30S由于粘接剂等而变硬的情况被抑制,易于维持裙部30S的柔软性。另外,该区域是在尿布1的穿着动作中在使穿着者的脚穿过腿围开口1HL之际脚尖等易于接触的部位。因而,通过在该区域形成有干边,能够柔软地变形,在穿着尿布1之际穿着者的脚难以钩挂,穿着动作变得容易。

此外,裙部30S和裙部40S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在上下方向的整体上被相互压接起来。在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在将构成前侧带部30的无纺布在左右方向上连续而成的无纺布连续片30LS(未图示)、以及构成后侧带部40的无纺布在左右方向上连续而成的无纺布连续片40LS(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重叠起来的状态下,一边在沿着左右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进行尿布1的制造。然后,通过将所输送的无纺布连续片30LS(40LS)在输送方向的规定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切断,各尿布1(带部30、40)被制造。在其切断之际,通过压力被刀具等沿着厚度方向施加于无纺布连续片30LS、40LS,带部30、4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被切断的同时被压接。

如此,裙部30S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且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在厚度方向上与裙部40S接合(压接)起来。如上述那样,该区域成为干边,因此,易于自由地变形,因此,在假设两者未被压接的情况下,裙的下摆易于成为卷缩的起点。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不使用粘接剂等,就将两者接合,从而能够维持裙的柔软性、同时抑制易于产生卷缩。此外,在该区域中,无纺布彼此仅被压接,因此,与侧缘接合部30ew(40ew)相比较,接合强度较弱,能够根据需要以人力容易地剥离压接。因而,在穿着时难以产生穿着者的脚钩挂等问题。

图6是从前侧(腹侧)观察穿着者实际上穿着有尿布1的状态时的概略图。在穿着尿布1之际,与穿着者的身体匹配地尿布1的腰围开口1HB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变宽、同时吸收性主体10沿着穿着者的胯裆部变形。此时,在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部易于被向上侧抬起。即、尿布1具有在穿着时将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部向上侧抬起的抬起部件。

在图6中,可知:上下方向上的裙部30S的下端30Sed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10ed之间的间隔(m+n)与图5的自然状态相比较短。通过具有这样的抬起部件,在穿着者的下裆部,能够缩小吸收性主体10(短裤)从裙部30S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使穿着时的尿布1的整体的外观良好。

作为尿布1所具有的具体的抬起部件的一个例子,列举出在左右方向上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侧翼片SF。设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侧翼片SF利用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腿围弹性构件17而沿着穿着者的腿围以面紧密地贴合,因此,在穿着尿布1时,能够使吸收性主体10难以滑落。并且,在穿着者的下裆部,侧翼片SF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图3中配置有腿围弹性构件17a的区域)向肌肤侧立起,与穿着者的两腿的根部(鼠蹊部)抵接,将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芯11)从左右方向的两侧拉起那样的力起作用。由此,吸收性主体10被向穿着者的肌肤侧(上下方向的上侧)抬起。

此外,在尿布1中,设置到侧翼片SF的多个腿围弹性构件17中的、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内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a的伸长应力比配置在左右方向的最外侧的腿围弹性构件17f的伸长应力大。因而,侧翼片SF在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处贴合性变高,将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芯11)向肌肤侧拉起的力变大。因而,如图6那样吸收性主体10的下端10ed被大幅度抬起,能够缩小吸收性主体10从裙部30S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

另外,作为尿布1所具有的抬起部件的另一个例子,列举出设在吸收性芯11的低克重区域12。在穿着尿布1时,若吸收性主体10被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则吸收性芯11被穿着者的两腿夹着,产生弯曲变形。此时,以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配置的一对低克重区域12为基点而弯曲,从而吸收性芯11如以图6的虚线所示那样易于变形成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上侧凸起的大致梯形形状。即、易于被低克重区域12引导成吸收性芯11变形成凸状。由此,吸收性芯11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胯裆部,并且,吸收性主体10被整体上向上方抬起。因而,能够缩小吸收性主体10从裙部30S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

另外,作为尿布1所具有的抬起部件,也可以在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设有规定的伸缩构件。在图2中,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的伸缩构件19。在穿着尿布1时,由于该伸缩构件19所显现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伸缩性(收缩性),吸收性芯11被从穿着者的非肌肤侧向肌肤侧(也就是说,上方侧)按压,吸收性主体10被抬起,并且,如上述那样吸收性芯11的凸状变形被促进。由此,能够更加缩小吸收性主体10从裙部30S超出而看得见的部分。此外,伸缩构件19也可以沿着左右方向显现伸缩性。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性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另外,本实用新型不脱离其主旨就能进行变更、改良,并且,自不待言,在本实用新型包含其等效物。例如,能够进行以下所示那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包装片15b和前侧带部30、后侧带部40的原材料分别设为无纺布,但不限定于无纺布。例如,既可以是机织布,也可以是除了机织布以外的片构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橡胶线作为腰围弹性构件35,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使用带状的橡胶作为腰围弹性构件35,也可以使用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的无纺布、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的树脂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