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8069发布日期:2019-07-06 11:48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肠用品,具体是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院设备的完善,医院会采用各种方法帮助患者治疗,灌肠就是其中一种。灌肠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灌肠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灌肠的过程比较痛苦,而且灌肠中还会刺激患者排便,目前灌肠都是用便盆接便或者患者反复自行上卫生间进行排便,便盆接便容易外溢并且使用不方便,患者自行上厕所排便会遇到患者憋不住大便的情况,既不方便又容易污染床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包括主体、自粘圈、肛门侧开口、肛管入口和自粘贴,所述肛管入口位于主体正面的上部,自粘贴位于主体正面的顶部并且自粘贴位于肛管入口的上方,自粘贴包括大自粘贴和小自粘贴,肛门侧开口和自粘圈均位于主体背面并且自粘圈环绕在肛门侧开口周围,主体采用透明材质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主体的正面还设置有刻度表并且刻度表位于肛管入口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肛管入口处设置有盖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大自粘贴的数量为一个,小自粘贴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大自粘贴的长度为20cm,小自粘贴的长度为5-8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不但解决了患者反复上卫生间的痛苦,也避免了便盆接便的外溢和不方便,更能防范护士灌肠时由于患者憋不住大便而突然解便造成的污染,灌肠接便一次完成,即解决了临床护理的难题,也可以更清楚直观的观察大便的性、状,适用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和年老体弱患者,解决了护士临床灌肠操作时接便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便捷式灌肠接便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便捷式灌肠接便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体,2-自粘圈,3-肛门侧开口,4-肛管入口,5-大自粘贴,6-刻度表,7-小自粘贴,8-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便捷式灌肠接便袋,包括主体1、自粘圈2、肛门侧开口3、肛管入口4和自粘贴,所述肛管入口4位于主体1正面的上部,自粘贴位于主体1正面的顶部并且自粘贴位于肛管入口4的上方,自粘贴包括大自粘贴5和小自粘贴7,肛门侧开口3和自粘圈2均位于主体1背面并且自粘圈2环绕在肛门侧开口3周围,主体1采用透明材质制作。主体1的正面还设置有刻度表6并且刻度表6位于肛管入口4的正下方,刻度表6方便护士直观的看到主体1内是否充满。肛管入口4处设置有盖子8,可以避免大便外溢。大自粘贴5的数量为一个,小自粘贴7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大自粘贴5的长度为20cm,小自粘贴7的长度为5-8cm,大自粘贴5可以将主体1与患者的大腿相固定,小自粘贴7可以将主体1与患者的臀部和腰部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灌肠时,患者左侧卧位,护士先将主体1上的自粘圈2粘贴在患者肛门周围的皮肤上,然后将20cm长的大自粘贴5粘贴在患者大腿上,将5-8cm的小自粘贴7分别粘贴在患者的臀部和腰部,以起到再次固定的作用;将准备好的灌肠袋肛管通过肛管入口4插入患者肛门,灌入灌肠液,待到患者有便意,或者憋不住自行溢出大便时,将肛管从肛门拔出,关闭肛管入口4的盖子8,大便自动排到主体1中,因此患者不必反复上卫生间,卧床患者也不必在臀下垫便盆,既轻便又简单的完成灌肠和接便操作,还不会污染床单。主体1采用软性透明设计,护士能很直观的观察大便的性、状和量。

本产品不但解决了患者反复上卫生间的痛苦,也避免了便盆接便的外溢和不方便,更能防范护士灌肠时由于患者憋不住大便而突然解便造成的污染,灌肠接便一次完成,即解决了临床护理的难题,也可以更清楚直观的观察大便的性、状,适用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和年老体弱患者,解决了护士临床灌肠操作时接便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主体1为现有技术的应用,自粘圈2、肛门侧开口3、肛管入口4、大自粘贴5、盖子8和小自粘贴7为本申请的创新点,其有效解决了接便不方便、污染床单以及灌肠不能一次完成的问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