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8037发布日期:2019-07-06 11:4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血液透析室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目前,我国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的透析时间长达4小时以上,透析过程中患者睡眠、坐起和不由自主的活动均容易出现脱针、刺破血管的现象。血液透析常用的部位一般为上肢桡动脉和头静脉,患者取半卧位姿势固定,不能随意更换体位,所以患者对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感到不适,精神过度紧张,并伴有睡眠、坐起和不自主的活动,容易出现问题,其中血液透析导管是急诊血液透析、内痿未成熟期间或其他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内痿的患者的血管通路,也是部分长期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然而现在对血液透析导管防护效果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支撑板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空腔,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一侧插接有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板的内部并与空腔固定连接,所述空腔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卷筒支撑架,所述卷筒支撑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卷筒,所述卷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带连接轴,所述固定带连接轴的外表面套接有固定带,所述空腔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基座,所述弹簧基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远离弹簧基座的一端与固定带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贯穿导管并与套绳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套绳连接块远离固定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绳,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块,所述套绳远离套绳连接块的一端拴挂在L型固定块上,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所述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输液管加热块,所述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的内部开设有导管放置槽,所述输液管加热块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层,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囊连接板,所述气囊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基座。

可选的,所述加热层的内部设置有发热片,所述输液管加热块的顶部铰链连接有顶盖。

可选的,所述固定基座上表面的两侧均插接有紧固螺栓,所述固定基座的一侧插接有输气管。

可选的,所述输气管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输气管远离密封盖的一端延伸至充气气囊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弧形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上肢护垫,所述上肢护垫的内部设置有海绵。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为棉织品,所述充气气囊的材质为橡胶。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通过固定带、复位弹簧、套绳、弧形槽和支撑板的设置,将患者的上肢放入弧形槽内,支撑板可对患者的上肢进行支撑,固定带通过套绳固定在支撑板上,可防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上肢发生晃动,同时避免患者的上肢产生束缚感,导致精神紧张,在手术治疗后,通过复位弹簧可使患者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恢复训练。

2、该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通过充气气囊、输气管和支撑板的设置,通过往输气管内输入气体,可使充气气囊进行升高,同时可使支撑板进行上升,从而达到根据患者的体位进行调节的目的,增加了患者上肢的舒适度。

3、该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通过加热层、输液管加热块和导管放置槽的设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输液管放入输液管加热块内,加热层内的发热片产生热量可对输液管内的药液进行加热,减轻患者的疼痛,可将多余的血液透析导管放入导管放置槽内,避免血液透析导管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板、2-弧形槽、3-空腔、4-导管、5-卷筒、6-固定带连接轴、7-固定带、8-弹簧基座、9-复位弹簧、10-套绳、11-L型固定块、12-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13-输液管加热块、14-导管放置槽、15-凹槽、16-加热层、17-气囊连接板、18-充气气囊、19-固定基座、20-顶盖、21-紧固螺栓、 22-输气管、23-密封盖、24-上肢护垫、25-卷筒支撑架、26-套绳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对患者的上肢起到支撑的作用,支撑板1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2,患者的上肢放置弧形槽2内,支撑板1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空腔3,支撑板1顶部的一侧插接有导管4,导管4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板1的内部并与空腔3固定连接,空腔3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卷筒支撑架25,卷筒支撑架25对卷筒5起到支撑的作用,卷筒支撑架25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卷筒5,卷筒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带连接轴6,固定带连接轴6的外表面套接有固定带7,固定带7可对患者的上肢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上肢发生晃动,空腔3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基座8,弹簧基座8对复位弹簧9起到固定的作用,避免复位弹簧9发生位移,弹簧基座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的惯性可使固定带7进行伸缩,可帮助患者进行上肢力量恢复训练,复位弹簧9远离弹簧基座8的一端与固定带7固定连接,固定带7的另一端贯穿导管4并与套绳连接块26固定连接,套绳连接块 26远离固定带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绳10,固定带7通过套绳10固定在支撑板1上,支撑板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块11,套绳10远离套绳连接块26的一端拴挂在L型固定块11上,支撑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12,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输液管加热块 13,在治疗时可将输液管放入输液管加热块13内,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盒12 的内部开设有导管放置槽14,多余的血液透析导管可放置导管放置槽14内,避免受到损坏,同时也便于医疗人员进行取放,在输液管加热块13的内部开设有凹槽15,凹槽15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层16,加热层16内的发热片可对输液管内的药液进行加热,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支撑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囊连接板17,气囊连接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气囊18,充气气囊18内进入气体后可使支撑板1进行上升,充气气囊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基座19,固定基座19可对该装置进行固定,加热层16的内部设置有发热片,输液管加热块13的顶部铰链连接有顶盖20,顶盖20可防止输液管掉落,固定基座19上表面的两侧均插接有紧固螺栓21,固定基座19的一侧插接有输气管22,气体通过输气管22进入充气气囊18内,输气管22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密封盖23,密封盖23可防止充气气囊18内的气体外泄,输气管22 远离密封盖23的一端延伸至充气气囊18的内部,弧形槽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上肢护垫24,上肢护垫24可提高患者上肢的舒适度,上肢护垫24的内部设置有海绵,固定带7为棉织品,充气气囊18的材质为橡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固定基座19通过紧固螺栓21可固定在护理床上,可对该装置进行固定,避免发生位移。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托,使用时,通过固定带7、复位弹簧9、套绳10、弧形槽2和支撑板1的设置,将患者的上肢放入弧形槽2内,支撑板1可对患者的上肢进行支撑,固定带7通过套绳10固定在支撑板1上,可防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上肢发生晃动,同时避免患者的上肢产生束缚感,导致精神紧张,在手术治疗后,通过复位弹簧9可使患者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恢复训练,通过充气气囊18、输气管22和支撑板1的设置,通过往输气管 22内输入气体,可使充气气囊18进行升高,同时可使支撑板1进行上升,从而达到根据患者的体位进行调节的目的,增加了患者上肢的舒适度,通过加热层16、输液管加热块13和导管放置槽14的设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输液管放入输液管加热块13内,加热层16内的发热片产生热量可对输液管内的药液进行加热,减轻患者的疼痛,可将多余的血液透析导管放入导管放置槽14内,避免血液透析导管受到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