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7911发布日期:2019-06-11 23:2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CT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CT检查是现代一种较先进的医学扫描检查技术,主要是针对扫描人体大脑的情况。CT检查一般包括平扫CT、强化CT和脑池造影CT。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目前,患者在进行CT检测治疗时,一般保持平躺体位,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人,例如残疾病人等,则需要保持侧卧体位,才能达到较好的检查效果,但是,由于人身体的本能反应,人身体无法长时间处于侧卧的状态,会使患者出现身体疲劳的现象,影响良好的CT检查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CT穿刺治疗的病人,在穿刺过程中,需要进行多体位调节,因此,在保持侧卧体位时,也存在容易疲劳而导致难以长时间保持侧卧体位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包括:

底座;

床板,所述床板水平布布置且相对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床板上设有沿竖向贯穿所述床板的第一贯穿口及第二贯穿口,所述第一贯穿口与第二贯穿口在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浮动板,所述浮动板水平布置且沿竖向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床板之间;

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竖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浮动板上并沿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可相对滑动;

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浮动板相连,以驱动所述浮动板沿竖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当所述浮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位于所述床板的下方,当所述浮动板自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夹板自所述第一贯穿口向上伸出,所述第二夹板自所述第二贯穿口向上伸出;

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连,以在所述浮动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驱动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在需要侧卧时,患者侧身,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浮动板滑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向上伸出,接着,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对运动即可将病人限定并保持侧卧状态,确保CT检查或穿刺效果更好,并且,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贯穿口包括第一穿口部、第二穿口部及第三穿口部,所述第一穿口部沿所述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穿口部和第三穿口部沿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穿口部的两端相通;

所述第一夹板的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一滑动脚,所述第一滑动脚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穿口部,所述第一夹板的另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二滑动脚,所述第二滑动脚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穿口部;

所述第二贯穿口包括第四穿口部、第五穿口部及第六穿口部,所述第四穿口部沿所述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五穿口部和第六穿口部沿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所述第四穿口部的两端相通;

所述第二夹板的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三滑动脚,所述第三滑动脚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五穿口部,所述第二夹板的另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四滑动脚,所述第四滑动脚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六穿口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浮动板的顶面设置沿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沿所述床板的长度方向相对布置;

所述第一滑动脚的底部设有第一燕尾榫,所述第二滑动脚的底部设置第二燕尾榫;所述第三滑动脚的底部设有第三燕尾榫,所述第四滑动脚的底部设置第四燕尾榫;

所述第一燕尾榫和第三燕尾榫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燕尾槽内,所述第二燕尾榫和第四燕尾榫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燕尾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有一支撑杆,所述浮动板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有一套接孔,四个所述支撑杆一一对应地套接于所述套接孔内;所述床板的固定于四个所述支撑杆的上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和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第一直线电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与所述浮动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直线电机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另一侧且与所述浮动板的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所述第一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脚上,所述第二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脚上;

第三螺纹套和第四螺纹套,所述第三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动脚上,所述第四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四滑动脚上;

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螺纹套配于所述第一螺纹套和第三螺纹套中,所述第二丝杆螺纹套配于所述第二螺纹套和第四螺纹套中;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同步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同步带及旋转电机,所述第一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所述同步带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中的一个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浮动板的一侧设有一托板,所述旋转电机安装于所述托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浮动板处于第一位置)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浮动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浮动板处于第二位置且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向运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浮动板处于第一位置)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座10;

支撑杆11;

床板20;

第一贯穿口201;

第一穿口部2011;

第二穿口部2012;

第三穿口部2013;

第二贯穿口202;

第四穿口部2021;

第五穿口部2022;

第六穿口部2023;

浮动板30;

第一燕尾槽301;

第二燕尾槽302;

第一夹板40;

第一滑动脚401;

第二滑动脚402;

第一燕尾榫403;

第二燕尾榫404;

第二夹板41;

第三滑动脚411;

第四滑动脚412;

第三燕尾榫413;

第四燕尾榫414;

第一驱动机构50;

第一直线电机501;

第二直线电机502;

第二驱动机构60;

第一螺纹套601;

第二螺纹套602;

第三螺纹套603;

第四螺纹套604;

第一丝杆605;

第二丝杆606;

第一带轮608;

第二带轮609;

同步带610;

旋转电机61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0、床板20、浮动板30、第一夹板40、第二夹板41 及第一驱动机构50。

具体的,床板20水平布布置且相对固定于所述底座10的上方,所述床板20上设有沿竖向贯穿所述床板20的第一贯穿口201及第二贯穿口202,所述第一贯穿口201与第二贯穿口202在所述床板2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在图1示例中,床板2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床板2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贯穿口201和第二贯穿口20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

浮动板30水平布置且沿竖向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0和所述床板20之间,也就是说,浮动板30设置在底座10和床板20之间,并且能够沿竖向上下滑动,并且,该浮动板30与床板20是水平布置的,在图1示例中,浮动板30与床板20平行。

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竖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 相对设置于所述浮动板30上并沿所述床板的宽度方向可相对滑动。也就是说,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与浮动板30大体垂直,并且,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在浮动板30上沿床板20的宽度方向可相对滑动。

第一驱动机构50与所述浮动板30相连,以驱动所述浮动板30沿竖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所述浮动板30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位于所述床板20的下方,当所述浮动板30自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夹板40自所述第一贯穿口201向上伸出,所述第二夹板41自所述第二贯穿口202向上伸出。

第二驱动机构60与所述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连,以在所述浮动板3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驱动所述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也就是说,第一驱动机构50可以驱动浮动板30沿竖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第一位置低于第二位置,第二驱动机构60可以驱动浮动板 30上的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沿左右方向相对运动。

当浮动板3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位于床板20 的下方,例如图1示例中,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顶面与床板20的床面平齐,此时,患者可以平躺在床板20上,而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不会对患者造成干涉。当浮动板30从第一位置向上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夹板40从床板20上的第一贯穿口201向上伸出,第二夹板41从床板20上的第二贯穿口202伸出,此时,患者可以侧身形成侧卧状态。

在患者为侧卧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驱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向运动,此时,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逐渐靠近并分别与患者的前面和背面贴紧,如此,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限制下,患者可以保持侧状态。

在患者需要恢复平躺或检查结束后,可以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驱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背向运动,此时,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逐渐远离并松开的患者,患者即可自行恢复至平躺状态或从床板20上起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T检查及穿刺用侧身辅助装置,在需要侧卧时,患者侧身,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0驱动浮动板30滑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向上伸出,接着,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驱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对运动即可将病人限定并保持侧卧状态,确保CT检查或穿刺效果更好,并且,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贯穿口201包括第一穿口部2011、第二穿口部2012及第三穿口部2013,所述第一穿口部2011沿所述床板2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穿口部2012和第三穿口部2013沿所述床板2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穿口部2011的两端相通。第一夹板40的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一滑动脚401,所述第一滑动脚401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穿口部2012,所述第一夹板40的另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二滑动脚402,所述第二滑动脚402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穿口部2013。

第二贯穿口202包括第四穿口部2021、第五穿口部2022及第六穿口部 2023,所述第四穿口部2021沿所述床板2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五穿口部2022和第六穿口部2023沿所述床板2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所述第四穿口部2021的两端相通。第二夹板41的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三滑动脚411,所述第三滑动脚411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五穿口部2022,所述第二夹板41的另一端向下凸出形成第四滑动脚412,所述第四滑动脚412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六穿口部2023。

当浮动板3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夹板40从第一穿口部 2011伸出,第二夹板41从第四穿口部2021伸出,接着,第二驱动机构60驱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对运动时,第一滑动脚401和第二滑动脚402 分别在第二穿口部2012和第三穿口部2013内滑动,第三滑动脚411和第四滑动脚412分别在第五穿口部2022和第六穿口部2023内滑动。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贯穿口201和第二贯穿口202,方便于实现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能够在伸出床板20之后,能够在第二驱动机构60的驱动下相对运动,其结构简单,并且,保持床板20的结构完整,提高床板20的强度及牢固性,此外,可以确保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上下运动及左右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浮动板30的顶面设置沿所述床板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301和第二燕尾槽302,所述第一燕尾槽301和第二燕尾槽302沿所述床板20的长度方向相对布置;第一滑动脚401的底部设有第一燕尾榫403,所述第二滑动脚402的底部设置第二燕尾榫404;所述第三滑动脚411的底部设有第三燕尾榫413,所述第四滑动脚412的底部设置第四燕尾榫414;第一燕尾榫403和第三燕尾榫413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燕尾槽 301内,所述第二燕尾榫404和第四燕尾榫414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燕尾槽 302内。

也就是说,第一夹板40是通过其底部两端的第一燕尾榫403和第二燕尾榫404分别与第一燕尾槽301和第二燕尾槽302滑动连接的,第二夹板41是通过其底部的第三燕尾榫413和第四燕尾榫414分别与第一燕尾槽301和第二燕尾槽302滑动连接的,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在的浮动板30上相对滑动,其滑动稳定可靠,并且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0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有一支撑杆 11,所述浮动板30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有一套接孔,四个所述支撑杆11一一对应地套接于所述套接孔内;所述床板20的固定于四个所述支撑杆11的上端。

也就是说,支撑杆11的下端与底座10固定,支撑杆11的上端与床板20 固定,浮动板30沿竖向滑动穿设在支撑杆11上,如此,床板20与底座10 相对固定,而浮动板30可以在床板20和底座10之间沿竖向上下滑动,其结构简单,浮动板30沿竖向运动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50包括第一直线电机501 和第二直线电机502,所述第一直线电机501设置于所述底座10的一侧且与所述浮动板3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直线电机502设置于所述底座10的另一侧且与所述浮动板30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在底座10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直线电机501和第二直线电机 502,当第一直线电机501和第二直线电机502工作时,第一直线电机501和第二直线电机502驱动浮动板30上下运动,其运动平稳可靠,并且结构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60包括第一螺纹套601、第二螺纹套602、第三螺纹套603、第四螺纹套604、第一丝杆605、第二丝杆606及驱动装置,其中,第一螺纹套601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脚401上,所述第二螺纹套602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脚402上;第三螺纹套603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动脚411上,所述第四螺纹套604设置于所述第四滑动脚412上;第一丝杆605螺纹套配于所述第一螺纹套601和第三螺纹套603中,所述第二丝杆606螺纹套配于所述第二螺纹套602和第四螺纹套604中;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丝杆605和第二丝杆606同步旋转。其中,第一丝杆605 和第二丝杆606均为正反螺纹的丝杆,即第一丝杆605包括第一正旋螺纹段和第一反旋螺纹段,第二丝杆606包括第二正旋螺纹段和第二反旋螺纹段,第一正旋螺纹段与第一螺纹套601螺纹套配,第二正旋螺纹段与第二螺纹套 602螺纹套配,第一反旋螺纹段与第三螺纹套603螺纹套配,第二反旋螺纹段与第四螺纹套604螺纹套配。

也就是说,第一螺纹套601和第三螺纹套603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一端,并且螺纹套配在第一丝杆605上,第二螺纹套602和第四螺纹套604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另一端,并且螺纹套配在第二丝杆606上,如此,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丝杆605和第二丝杆606 旋转时,第一螺纹套601和第三螺纹套603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一端相对运动,第二螺纹套602和第四螺纹套604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的另一端相对运动,由此,实现了第一夹板40和第二夹板41相对运动,其结构简单,运动稳定可靠。

更为他具体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带轮608、第二带轮609、同步带610 及旋转电机611,所述第一带轮608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杆605的一端,所述第二带轮609设置于所述第二丝杆606的一端,所述同步带610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608和第二带轮609上,所述旋转电机611与所述第一丝杆605和第二丝杆606中的一个相连,在图1示例中,旋转电机611与第一丝杆605连接。

当旋转电机611工作时,旋转电机611驱动第一丝杆605旋转,再通过第一丝杆605带动第一带轮608旋转,第一带轮608再进一步通过同步带610 带动第二带轮609转动,第二带轮609带动第二丝杆606旋转,如此,实现了第一丝杆605和第二丝杆606同步旋转,其结构简单,运动可靠。

有利的,浮动板30的一侧设有一托板,旋转电机611安装于所述托板上,如此,方便于旋转电机611的安装固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