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及应用其的医疗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2895发布日期:2019-05-11 00:47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及应用其的医疗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手术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及应用其的医疗器具,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手术中缝合关闭盆壁腹膜。



背景技术: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传统手术方法是在疝气患处切一伤口;通常会切除疝气囊,突出之组织推回腹腔;接着进行腹壁修补的工作;医师将腹壁的开口或薄弱处周围的肌肉拉合以覆盖缺陷处,使用数条缝线将肌肉缝合固定;此种方法将组织直接缝合,手术后疼痛感较强、复发率较高且病人复原时间较长;腹腔镜疝修补由多个微小切口放入腹腔镜器械,于腹膜及腹壁间放入人工网膜,缝合修补缺口;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完全在腹膜外进行,不接触腹腔内脏器,不产生腹腔粘连;但是由多个微小切口放入腹腔镜器械缝补缺口,操作极不方便,在缝线时腹膜容易从手术针中滑出,且腹膜处于盆腔前壁与下壁的交汇处,用常规的弯针缝合十分困难,给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及应用其的医疗器具,针头穿过腹膜后,通过蛇口固定腹膜的滑动位置,防止腹膜从针头滑出,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包括

针头,沿着轴线,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尖锐的结构;

蛇形弯曲部,所述蛇形弯曲部与所述针头连接,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轴线同一侧的凸起部;和

针尾,所述针尾与所述蛇形弯曲部连接。

其中,所述凸起部为光滑曲线,且所述针头与所述凸起部连接点为所述光滑曲线切点,所述针头所在轴线为经过所述切点的切线。

其中,相邻所述凸起部之间通过向所述轴线另一侧凸起的挂接部连接,所述挂接部与所述凸起部的连接处光滑。

其中,所述挂接部设有突起点,所述突起点与所述针头所在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挂接部上任意点到所述针头所在轴线的距离。

其中,所述针尾与所述凸起部或者挂接部连接点为切点,且所述针尾为经过所述切点的切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腹腔内缝合腹膜的医疗器具,包括所述的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以及,夹持所述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的第一夹持部和夹持腹膜的第二夹持部。

本实用新型有益之处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缝合腹膜时,夹持针尾不动,将针体与缝合口平行放置,保持移动,另一夹子将腹膜依次送入蛇形针尖,并利用蛇形易进不易出的特点,快速缝合腹膜,大大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缝合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凸起部设有极点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凸起部不设有极点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挂接部为V字形的整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夹持针尾部的简易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针头 2、蛇形弯曲部

21、凸起部 22、挂接部

221、突起点 211、极点

3、针尾 4、缝合线

5、第一夹持部 6、第二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一种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包括针头1、蛇形弯曲部2和针尾3;针头1是沿着轴线方向,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尖锐的结构;蛇形弯曲部2与针头1连接,包括至少两个位于轴线同一侧的凸起部21;针尾3与蛇形弯曲部2连接。

请参阅图2和图3,凸起部21一共设有两个,且为光滑曲线,且针头1与凸起部21 连接点为光滑曲线切点,针头1所在轴线为经过切点的切线;凸起部21上端可以为设有极点 211的圆弧线或者抛物线,也可以为不设有极点的倒角后的凵形线;相邻凸起部21之间通过向轴线另一侧凸起的挂接部22连接,挂接部22与凸起部21的连接处光滑;挂接部22设有突起点221,突起点221与针头1所在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挂接部22上任意点到针头1 所在轴线的距离;且突出点221与凸出部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挂接部22可以为的圆弧线或者抛物线,也可以是V字形;针尾3与凸起部21或者挂接部22连接点为切点,且针尾3为经过切点的切线;针尾3所在轴线与针头1所在轴线相同,在控制针尾3运动时能准确判断针头 1的运动位置,便于操作。

请参阅图2,一种用于腹腔内缝合腹膜的医疗器具,包括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以及,夹持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的第一夹持部5和夹持腹膜的第二夹持部6;

在本实施例中,蛇形弯曲部2共设有两个凸起部21,且凸起部21上端为设有极点211的抛物线,两凸起部21之间通过V字形挂接部22连接;手术中,人工网膜覆盖腹壁疝后需要将覆膜缝合,但是腹膜处于盆腔前壁与下壁的交汇处,普通手术针缝合时,针头穿过覆膜后,容易从针头滑出,增加了手术难度;采用腹腔镜疝修补缝合蛇形针手术时,第一夹持部夹5 持针尾3,并保持针头1所在轴线与缝合口平行,第二夹持6部首先夹持腹壁一侧覆膜穿过针头1,并沿蛇形弯曲部2运动至挂接部22的突起点221;再夹持另一侧覆膜穿过针头1,此时,已经位于突起点221的覆膜受到到凸起部21的阻碍,难以从针头滑出;两侧覆膜均从针尾3滑出后,完成该处位置的缝合,再移动针尾3的位置,使得针头1所在轴线与下一处缝合处平行;重复腹膜穿针的过程,缝合该处,直至缝合所有腹膜。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缝合腹膜时,夹持针尾不动,将针体与缝合口平行放置,保持移动,另一夹子将腹膜依次送入蛇形针尖,并利用蛇形易进不易出的特点,快速缝合腹膜,大大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缝合的难度;

2、针头与凸起部,凸起部与挂接部,挂接部与针尾的连接处均光滑,腹膜在穿过针头的过程中,不费力。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