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式加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4945发布日期:2019-05-21 21:46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虹吸式加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药器,特别涉及一种虹吸式加药器。



背景技术:

虹吸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内后,将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流出。虹吸式加药器就是利用虹吸式原理进行取药加药。目前市面上一般使用水泵加药器,但水泵加药器成本高、重量大,使用不便,急需一种更为优异的加药器替代水泵加药器。

公开号为CN10713572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泵加药器,包括水泵本体,所述水泵本体上还设有加药装置,加药装置包括内部设有内腔的筒体、进水管、出水管和连通管,所述出水管连接水泵本体的进水口,所述连通管一端与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筒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还设有加药管。

该水泵加药器使用水泵从进水管抽取药液并将药液从出水管运出,但由于水泵成本较高,不适合广泛制造使用,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虹吸式加药器,其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虹吸式加药器,包括直管和一端与直管的侧壁连通的L形管,所述L形管远离直管的一端连接有出液装置,所述出液装置包括与L形管连通的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与出液管连通的出液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管靠近出液管的一端插入药罐中,而用于存放取出的药液的容器放置于出液嘴的下方承接药液,通过直管远离出液管的一端加入液体,一部分液体进入直管,另一部分进入L形管,构成虹吸的通路后堵住直管远离出液管的一端,使药罐中的药液受到虹吸作用而先进入直管再进入L形管,最后通过L形管进入出液嘴,从出液嘴流出的药液进入存放药液的容器中,完成取液,整个装置取液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液管远离L形管的一端穿设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出液管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螺栓可控制出液嘴的启闭,当旋转调节螺栓使调节螺栓堵住出液嘴与出液管连通的部位后,出液嘴停止出液,当旋转调节螺栓使出液嘴与出液管连通后,出液嘴出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螺栓的侧壁设置有连通至靠近L形管的一端的入液槽,所述调节螺栓的侧壁设置有与入液槽连通的出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形管流至出液管的液体流进入液槽后再流动至出液槽,当调节螺栓旋转至出液槽与出液嘴连通后,液体从出液嘴流出,当调节螺栓旋转至出液槽与出液嘴分离后,液体无法从出液嘴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液槽由靠近L形管的入液面和远离L形管的出液面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液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远离调节螺栓远离L形管的一端的方向,当入液槽中的液体进入出液槽后从入液面流动至紧贴出液面时,液体流动方向被出液面改变而正对出液嘴流出,使从出液嘴流出的水流更加平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螺栓远离L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握持柱,所述握持柱的外周设置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持柱用于握持旋转调节螺栓,而防滑纹增大握持柱与人手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人手与握持柱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人手沾水后与握持柱打滑而难以旋转调节螺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直管的远离出液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直管连通的储液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能储存在储液罐中,储液罐更方便在直管远离出液管的一端进行加水从而形成虹吸通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液罐和直管之间设置有控制储液罐和直管之间通路的启闭的球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球阀开启储液罐和直管之间的通路后,储液罐的液体可进入直管,而当控制球阀关闭储液罐和直管之间的通路的后,储液罐的液体无法进入直管,可根据虹吸通路的形成情况而控制球阀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直管的靠近出液管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供液体朝向靠近储液罐的方向进行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液罐的液体进入直管后遇到单向阀,储液罐内的液体不会从直管进入药罐,从而防止储液罐内的液体污染药罐,而药罐内的液体可通过单向阀进入直管,在虹吸通路形成后药罐内的液体经过单向阀流入直管,再从直管流入L形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直管和L形管形成虹吸通路,通过球阀开启储液罐和直管之间的通路,通过储液罐将直管和L形管内灌满液体而开启虹吸通路,通过旋转握持柱而旋转调节螺栓,从而启闭出液嘴,整体结构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去除L形管和出液装置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去除L形管和出液装置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螺栓和握持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直管;2、L形管;3、储液罐;4、球阀;41、把手;42、球体;43、阀体;5、单向阀;51、阀瓣;52、限位块;6、出液装置;61、出液管;62、调节螺栓;621、入液槽;622、出液槽;6221、入液面;6222、出液面;63、握持柱;631、防滑纹;64、出液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虹吸式加药器,包括直管1、一端与直管1的侧壁连通的L形管2、与L形管2远离直管1的一端连接的出液装置6、与直管1远离出液装置6的一端连接的球阀4、与球阀4远离直管1的一端连接的储液罐3。L形管2的一端垂直于直管1并与直管1连通,另一端平行于直管1。

如图1和图2所示,球阀4的顶部与储液罐3的底部连通,球阀4的底部与直管1连通。球阀4包括阀体43、设置于阀体43内且两面削平的球体42和与球体42固定连接的把手41。把手41的转动可控制球体42进行转动,当球体42未削平的外壁转动至紧贴阀体43内壁后,液体无法从阀体43内通过,当球体42转动至与阀体43内壁存在空隙时,液体可从阀体43内通过,从而使球阀4控制储液罐3和直管1之间通路的启闭。

如图1和图3所示,直管1的靠近出液管61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单向阀5,单向阀5包括与直管1内壁铰接的阀瓣51和与直管1内壁固定连接的限位块52,限位块52位于阀瓣51远离储液罐3的一侧,限位块52使阀瓣51仅能在液体朝向靠近储液罐3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时候打开。

如图1和图4所示,出液装置6包括与L形管2连通的出液管61、与出液管61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出液管61连通的出液嘴64、穿设于出液管61远离L形管2的一端且与出液管61通过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62、与调节螺栓62远离L形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握持柱63。握持柱63的外周设置有防滑纹631,防滑纹631增大人手与握持柱63的摩擦力,转动握持柱63可旋转调节螺栓62。

如图1和图4所示,调节螺栓62的侧壁设置有连通至靠近L形管2的一端的入液槽621,调节螺栓62的侧壁设置有与入液槽621连通的出液槽622,出液槽622由靠近L形管2的入液面6221和远离L形管2的出液面6222构成。当调节螺栓62旋转至出液槽622与出液嘴64连通后,液体从出液嘴64流出,当调节螺栓62旋转至出液槽622与出液嘴64分离后,液体无法从出液嘴64流出,出液面6222的法线方向朝向远离调节螺栓62远离L形管2的一端的方向,当入液槽621中的液体进入出液槽622后从入液面6221流动至紧贴出液面6222时,液体流动方向被出液面6222改变而正对出液嘴64流出,使从出液嘴64流出的水流更加平稳。

工作原理:

直管1靠近出液装置6的一端插入药罐的底部,出液嘴64的底部放置一个容器,药罐内的液体从直管1流入,开启球阀4后储液罐3内的液体流入直管1,直管1内液面逐渐升高至直管1与L形管2连通处,然后液体逐渐进入L形管2,L形管2内的液体进入出液嘴64后流至容器中,从而形成虹吸通路,药罐内的药液会受到虹吸作用而自动流动至容器中。

本具体本实用新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本实用新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