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自适应检查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0485发布日期:2019-11-29 16:5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智能自适应检查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检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适应检查床。



背景技术:

b超(或者彩超)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常用的工具,在b超检查中,患者需要先平躺到一张平床上,目前平床的都是高度固定的(不可升降),且高度较高,患者要躺到平床上时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到检查床上(“爬”上去时需要先将双手撑住平床),对于四肢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不存在任何难度,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如需要拐棍或者轮椅出行的患者,他们再前往医院就诊时,家人是不可能会让他们独自前往的,必然会有亲朋陪伴一同前往),他们一般在就诊时会有亲朋陪伴左右,故而需要时可以借助亲朋的帮助爬到平床上。但有这么一部分患者(也可以称之为轻微残障人士),他们的四肢可以正常活动(或者说他们存在轻度残疾),且手和脚能做一些低强度的活动,日常生活也正常,但却做不了一些运动强度较高的活(如双脚健全但一只手残疾的患者,这类患者日常出行以及饮食起居都不需要亲朋的协助,也能做一些如洗碗扫地之类的简单家务活,故而去医院就诊自然也不会有亲朋陪同,但这类人士却是做不了双手支撑爬平床的动作),故而非常有必要研制一款检查床来满足这类患者(轻度残疾)的检查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自适应检查床。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自适应检查床,包括基座、升降支撑座、若干伸缩杆及至少三块床板,所述升降支撑座设置有两个安装端,升降支撑座的一个安装端与基座固定在一起,升降支撑座的另一个安装端上安装有一块床板,相邻的两块床板之间转动安装在一起,伸缩杆一端转动安装在升降支撑座上,伸缩杆另一端转动安装在不与升降支撑座相固定的床板上,伸缩杆用于改变相邻两块床板之间的夹角;所述升降支撑座用于改变床板与基座之间的距离。

本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本装置优先考虑使用三块床板,三块床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块可以弯折的平板,中间那块床板是固定在升降支撑座上的,而升降支撑座是固定在基座(基座可以是一块金属或者工程塑料方块)上的。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一开始平板是呈弯折状的(且距离地面是较低的),整个装置是呈椅子状的,轻度残疾的患者坐躺在椅子,然后两侧的床板开始工作(这个过程是依靠伸缩杆的伸展实现的,伸缩杆有很多种类,本方案中考虑到可靠性,优先考虑使用液压杆),形成一块平直的床板,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也会慢慢平躺下来(为了更加安全,可以在床板上设置一些扶手,这样患者在平躺下来的过程中可以握住扶手),然后升降支撑座开始慢慢展开,床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慢慢增大,当床板上升(相对于地面)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进行b超检查了,检查完成了,升降支撑座先工作,床板慢慢降下来,然后床板开始弯折,重新变成一张椅子,患者就可以从椅子上走下来了。

本装置能够实现椅子与检查床的相互转化,且能够进行自动升降,能够满足轻度残疾患者对检查床的要求,消除了患者攀爬检查床的困难。

可选的,所述床板有三块,三块床板铰接在一起形成一块可弯折的平板,升降支座与平板中间处的床板固定在一起;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在升降支座及床板上,所述伸缩杆为液压杆。

上述方案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考虑到现在人像智能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故而进一步考虑在床板的一侧设置一个摄像头,摄像头用于获取人像,摄像头将获取的人像图片传送给电脑,电脑上安装的人像识别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比如患者的身高、患者的手是否存在残缺,患者的腿脚行走是否方便),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检查床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状况,如患者的身高较低时,电脑可以给升降支撑座一个信号,使得升降支撑座高度降低,椅子的高度更低,方便患者坐到椅子上,同时电脑也可以根据图像分析患者是否跛脚给液压杆一个工作限号,调节床板之间的距离,方便患者更舒适地做到椅子上。

可选的,所述升降支撑座包括连接座及运动套筒,所述连接座安装在基座上,所述运动套筒套装在连接座的外侧,所述液压杆铰接在运动套筒的外侧壁上,且连接座上设置有齿条,运动套筒上设置有升降齿轮及驱动升降齿轮运动的升降电机,所述升降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在一起。

上述方案是升降支撑座实现升降的一个优选方案。通过升降齿轮与齿条的啮合来实现运动套筒的运动,牢固可高,不会发生打滑现象。

可选的,所述连接座为圆柱型的连接座,所述运动套筒为方块型的运动套筒,且运动套筒上开设有通孔,运动套筒通过所述通孔套装在连接座上,所述齿条设置在连接座的外侧壁上,所述升降电机设置于运动套筒内。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圆形的转孔,所述连接座一端位于转孔内,所述转孔的直径与连接座的直径向适配,所述连接座的圆侧面上开有圆环槽,所述圆环槽的槽底上设置有齿环,所述基座上安装有旋转电机,且所述旋转电机上安装有旋转齿轮,旋转齿轮与齿环啮合在一起。

因为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可能会出现需要检查床转动一定角度(其实是需要患者移动,而且这个移动幅度是非常小的)的情况,而患者移动显然是非常不方便的,故而将连接座转动安装在基座上,需要转动时,旋转电机转动,这样连接座就会旋转。因为连接座(其实就是一根圆柱)的直径是跟转孔相等的,故而在连接座上开一个缺口,当连接座插入时旋转齿轮正好能贴着穿过这个缺口与齿环啮合(因为只安装一个旋转齿轮,故而只需要开设一个缺口,这样同时可以保证连接座不会发生晃动),同时为保证连接座能顺利转动,可以事先在转孔内涂抹一些润滑油。

可选的,还包括若干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安装在床板上,电动伸缩杆用于将床板支撑在地面上方。

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体重较重,故而考虑在这个在床板上安装几个电动伸缩杆,具体中间那块床板不装,两侧的两块床板均各自安装有电动伸缩杆,当三块床板形成平板式,电动伸缩杆开始伸长,电动伸缩杆顶住地面,这样检查床就可以更好地支撑患者。

可选的,还包括枕垫,所述枕垫滑动安装在床板上,所述枕垫用于支撑头部。

设置枕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方便患者,使得患者检查是更加舒适。

可选的,还包括卡块、弹簧及至少两条齿卡条,所述床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齿卡条通过弹簧弹性安装在滑槽的两侧槽壁上,所述卡块卡在两条齿卡条之间,所述卡块与枕垫固定在一起。

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每个患者的差异,故而涉及上述结构,因为卡块是卡在两条齿卡条之间(具体卡块是菱形块状的卡块),由于是弹簧弹性安装的齿卡条,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节卡块在齿卡条上的位置,卡块的位置改变会改变枕垫在床板上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滑槽的两侧开设有簧孔,所述弹簧位于簧孔内,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簧孔的孔底,且弹簧另一端与齿卡条固定在一起。

上述方案可以保证卡齿条不会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实现椅子与检查床的相互转化,且能够进行自动升降,能够满足轻度残疾患者对检查床的要求,消除了患者攀爬检查床的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自适应检查床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连接座与运动套筒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是连接座与基座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是连接座结构示意简图;

图5是齿卡条与卡块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床板,101、滑槽,102、簧孔,103、弹簧,104、齿卡条,105、卡块,2、枕垫,3、电动伸缩杆,4、液压杆,5、升降支撑座,501、连接座,50101、圆环槽,50102、缺口,50103、齿环,502、运动套筒,503、齿条,504升降电机,505、升降齿轮,6、基座,601、旋转齿轮,602、旋转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一种智能自适应检查床,包括基座6、升降支撑座5、若干伸缩杆及至少三块床板1,升降支撑座5设置有两个安装端,升降支撑座5的一个安装端与基座6固定在一起,升降支撑座5的另一个安装端上安装有一块床板1,相邻的两块床板1之间转动安装在一起,伸缩杆一端转动安装在升降支撑座5上,伸缩杆另一端转动安装在不与升降支撑座5相固定的床板1上,伸缩杆用于改变相邻两块床板1之间的夹角;升降支撑座5用于改变床板1与基座6之间的距离。

本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本装置优先考虑使用三块床板1,三块床板1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块可以弯折的平板,中间那块床板1是固定在升降支撑座5上的,而升降支撑座5是固定在基座6(基座6可以是一块金属或者工程塑料方块)上的。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一开始平板是呈弯折状的(且距离地面是较低的),整个装置是呈椅子状的,轻度残疾的患者坐躺在椅子,然后两侧的床板1开始工作(这个过程是依靠伸缩杆的伸展实现的,伸缩杆有很多种类,本方案中考虑到可靠性,优先考虑使用液压杆4),形成一块平直的床板1,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也会慢慢平躺下来(为了更加安全,可以在床板1上设置一些扶手,这样患者在平躺下来的过程中可以握住扶手),然后升降支撑座5开始慢慢展开,床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慢慢增大,当床板1上升(相对于地面)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进行b超检查了,检查完成了,升降支撑座5先工作,床板1慢慢降下来,然后床板1开始弯折,重新变成一张椅子,患者就可以从椅子上走下来了。

本装置能够实现椅子与检查床的相互转化,且能够进行自动升降,能够满足轻度残疾患者对检查床的要求,消除了患者攀爬检查床的困难。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床板1有三块,三块床板1铰接在一起形成一块可弯折的平板,升降支座与平板中间处的床板1固定在一起;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在升降支座及床板1上,伸缩杆为液压杆4。

上述方案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考虑到现在人像智能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故而进一步考虑在床板1的一侧设置一个摄像头,摄像头用于获取人像,摄像头将获取的人像图片传送给电脑,电脑上安装的人像识别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比如患者的身高、患者的手是否存在残缺,患者的腿脚行走是否方便),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检查床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状况,如患者的身高较低时,电脑可以给升降支撑座5一个信号,使得升降支撑座5高度降低,椅子的高度更低,方便患者坐到椅子上,同时电脑也可以根据图像分析患者是否跛脚给液压杆4一个工作限号,调节床板1之间的距离,方便患者更舒适地做到椅子上。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升降支撑座5包括连接座501及运动套筒502,连接座501安装在基座6上,运动套筒502套装在连接座501的外侧,液压杆4铰接在运动套筒502的外侧壁上,且连接座501上设置有齿条503,运动套筒502上设置有升降齿轮505及驱动齿轮运动的升降电机504,升降齿轮505与齿条503相互啮合在一起。

上述方案是升降支撑座5实现升降的一个优选方案。通过升降齿轮505与齿条503的啮合来实现运动套筒502的运动,牢固可高,不会发生打滑现象。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连接座501为圆柱型的连接座501,运动套筒502为方块型的运动套筒502,且运动套筒502上开设有通孔,运动套筒502通过通孔套装在连接座501上,齿条503设置在连接座501的外侧壁上,升降电机504设置于运动套筒502内。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基座6上开设有圆形的转孔,连接座501一端位于转孔内,转孔的直径与连接座501的直径向适配,连接座501的圆侧面上开有圆环槽50101,圆环槽50101的槽底上设置有齿环50103,基座6上安装有旋转电机602,且旋转电机602上安装有旋转齿轮601,旋转齿轮601与齿环50103啮合在一起。

因为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可能会出现需要检查床转动一定角度(其实是需要患者移动,而且这个移动幅度是非常小的)的情况,而患者移动显然是非常不方便的,故而将连接座501转动安装在基座6上,需要转动时,旋转电机602转动,这样连接座501就会旋转。因为连接座501(其实就是一根圆柱)的直径是跟转孔相等的,故而在连接座501上开一个缺口50102,当连接座501插入时旋转齿轮601正好能贴着穿过这个缺口50102与齿环50103啮合(因为只安装一个旋转齿轮601,故而只需要开设一个缺口50102,这样同时可以保证连接座501不会发生晃动),同时为保证连接座501能顺利转动,可以事先在转孔内涂抹一些润滑油。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还包括若干电动伸缩杆3,电动伸缩杆3安装在床板1上,电动伸缩杆3用于将床板1支撑在地面上方。

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体重较重,故而考虑在这个在床板1上安装几个电动伸缩杆3,具体中间那块床板1不装,两侧的两块床板1均各自安装有电动伸缩杆3,当三块床板1形成平板式,电动伸缩杆3开始伸长,电动伸缩杆3顶住地面,这样检查床就可以更好地支撑患者。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还包括枕垫2,枕垫2滑动安装在床板1上,枕垫2用于支撑头部。

设置枕垫2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方便患者,使得患者检查是更加舒适。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还包括卡块105、弹簧103及至少两条齿卡条104,床板1上开设有滑槽101,齿卡条104通过弹簧103弹性安装在滑槽101的两侧槽壁上,卡块105卡在两条齿卡条104之间,卡块105与枕垫2固定在一起。

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每个患者的差异,故而涉及上述结构,因为卡块105是卡在两条齿卡条104之间(具体卡块105是菱形块状的卡块105),由于是弹簧103弹性安装的齿卡条104,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节卡块105在齿卡条104上的位置,卡块105的位置改变会改变枕垫2在床板1上的位置。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5所示,滑槽101的两侧开设有簧孔102,弹簧103位于簧孔102内,弹簧103一端固定在簧孔102的孔底,且弹簧103另一端与齿卡条104固定在一起。

上述方案可以保证卡齿条503不会掉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