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7509发布日期:2020-12-25 08:1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医用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开口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外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很多人希望通过整形手术使自己更加完美。整形手术包括脂肪抽吸术、自体脂肪移植、医用美容品注射、创伤引流等多种穿刺性的手术,施术过程中必不可少涉及对皮肤的切开操作。目前切开操作普遍采用手术刀进行实施,切开皮肤在皮肤表面为线性损伤(皮肤内部为片状损伤),然后穿刺性手术器械如吸脂针、脂肪填充针或注射针基于切口探入皮肤中进行相关操作。皮肤由表层至深层依次包括表皮、真皮和真皮下血管网组织。由于皮肤很薄,切开操作必然深入到真皮下血管网组织,这会导致以下问题:

(i),发生出血情况,血液蔓延影响施术视野,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压迫血管操作以止血,清洗后获得清晰的施术视野才能进行手术,这不可避免地延长了手术时间;

(ii)手术时间长,不能达到减少麻醉时间和麻醉用药、减少麻醉药品在体内的蓄积与代谢、以及降低麻醉用药以增加手术安全性的目的;

(iii),涉及真皮下血管网组织的操作,皮肤愈合为代偿性愈合,切口处会留下愈合痕迹即疤痕,影响美观度,降低整形者的好感。

为便于整形医生手术操作,同时使得整形者在手术时能够有良好体验、降低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术后无疤痕影响美观,避免后续额外的操作去除疤痕等,亟需一种设计合理、对皮肤损伤小且便于使用的医用开口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提供了一种医用开口器,该开口器包括针部和手持部,针部为棒体结构,针部的针尖为钝圆形锥体,手持部加工增加摩擦的凸起,并通过设置阻挡件对手提供反作用力,提高施术的稳定性。该开口器的点状刺入特点等极大降低了施术创伤、缩短施术时间,且装置简单,便于在整形行业的推广使用,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开口器,通过该医用开口器在皮肤上形成具有设定深度的开口,使得穿刺性手术器械基于该开口探入皮肤中进行相关操作,所述医用开口器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

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

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在皮肤表面形成点状开口;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在针尖引导下在皮肤内部扩充形成线性孔隙;

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或圆平面结构;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20°≤α≤60°,优选地,夹角α为30°≤α≤50°;

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开口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针尖为钝圆形锥体,顶点部位具有一定面积,不具有锋利性特点,不是通过刃状尖端划破皮肤而是通过手持部的压力进入皮肤,尖端刺破血管的几率极低,即无出血现象,这能够加快手术进程以及降低麻醉药使用剂量,提高手术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中,针部刺入皮肤为点状刺入,相较于手术刀的线状刺入,对真皮下血管网损伤小,术后短时间内刺入点呈现“凹点”状态,24h内由于皮肤具有弹性特点,“凹点”消失,刺入点处与附近其它部位一致,即针部的点状刺入使得施术具有“无痕”的特点;

(3)现有技术中采用手术刀刺入后在皮肤表面产生较长的刺入口(在皮肤内部创口为片状而非线状),术后刺入口需要进行缝合、高洁净度护理和拆线过程,而开口器的点状刺入带来的小创口使得无需后续缝合、拆线过程,且由于创口恢复快,无需高洁净度护理时间短,缩短了医疗处理过程,降低了患者护理不当导致的术后感染风险;

(4)现有技术中手术刀片或注射针头均为一次性使用的耗材,成本高,且对该两种利器的处理为特殊处理方式,难度大,本实用新型中,开口器为金属医疗器械,经消毒后可多次使用,极大降低了成本,以及对利器处理造成的生产资源的浪费;

(5)本实用新型中,医用开口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效果突出,便于在医疗整形行业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提供的医用开口器;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提供的医用开口器;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提供的医用开口器;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4提供的医用开口器。

附图标号说明:

100-针部;

110-针尖;

120-针体;

200-手持部;

210-连接段;

220-握持段;

300-阻挡件a;

400-阻挡件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随着这些说明而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医用开口器,该医用开口器用于在皮肤上形成设定深度的开口,穿刺性手术器械如吸脂针、脂肪填充针或注射针基于该开口探入皮肤中进行相关操作。例如,传统采用30g注射针直接注射玻尿酸,但直接注射会由于操作失误(无法通过肉眼判断针尖位置)造成玻尿酸进入眼部血管产生眼睛失明的风险。采用医用开口器后,通过将30g注射针换为18g注射针,针头粗于血管,避免了玻尿酸注入血管的风险。

具体地,所述医用开口器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在本实用新型中,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或圆平面结构,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20°≤α≤60°,优选地,夹角α为30°≤α≤50°。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尖110顶点部位的截面半径为0.1mm~0.2mm,大于毛细血管的半径,即针尖110顶点部位具有一定面积,极大降低针尖110刺入血管的概率。

针尖110的钝圆形设计以及对锥体的锥角的要求对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

(i)为避免手术刀切开皮肤在皮肤表面带来的线状损伤(在皮肤内部为片状创口),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采用注射针的针头进行皮肤开口工作,欲达到减少创口以及避免出血的问题,然而实践中发现,注射针的针头虽然由于直径小而减小了创口面积,但是注射针的针尖顶端锋利,类似弧形刀刃,这不可避免的会划破真皮下血管网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影响术野;而钝圆针尖的设计,不具有锋利性特点,不是通过刃状尖端划破皮肤而是通过手持部的压力进入皮肤的,在没有压力或压力小的情况下对皮肤无损伤;

(ii)随着针尖刺入皮肤后深度的增加,针尖上的锥体起到对皮肤压力扩充的作用,锥体的锥角大,如锥角α为90°,在较短的刺入深度区间中对皮肤的扩充压力很快增加,接近锐性刺入,不利于手动操作的稳定性,且由于刺入力度相较于锥角小的针尖大,容易对真皮下血管组织造成出血性损伤;

而锥体的锥角小,如锥角α为15°,虽然刺入阻力小,且手动操作稳定,但由于锥角小,针体相应较细,对皮肤的压力扩充有限(皮肤有弹性,针部撤出皮肤后会逐渐发生回弹),不利后续注射类手术相关器材基于扩充的开口进行操作。

本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由于针尖110的钝圆形设计,采用相同大小的力时,针尖110刺入皮肤时的压强相较手术刀和注射器针头要小,也就是说需要增加施力大小以刺破表皮进入皮肤。为便于握持手持部200向针尖110施力,以及控制力的大小:如图2~图4所示,一种方式为,在针部100的尾部靠近手持部200的位置设置阻挡件a300;或者另一种方式,可以在手持部200的前端靠近针部100位置处设置阻挡件b400。操作时,所述阻挡件a300或者阻挡件b400与大拇指接触,为大拇指提供反作用力,使刺入过程稳健进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a300或者阻挡件b400为焊接或粘结在开口器设定部位的环形挡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a300或者阻挡件b400为相对焊接或粘结在开口器设定部位的两个棒状挡件。优选阻挡件a300或者阻挡件b400为棒状挡件,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且消毒方便。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体120为截面积与针尖110锥体最大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使针体120表面光滑无锐性棱线,刺入过程针体120对皮肤为柔性摩擦,极大降低了对皮肤的硬性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手持部200的表面加工有突起结构,如手持部200为铝制材料支撑,在手持部200表面沿两个垂直方向分别加工多条平行线,形成多个棱形突起。突起结构的加工设置增加了手与手持部20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了整形医师施术的稳定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固定针部100、以及人对开口器的握持,手持部200的最小截面积大于针体120的截面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200包括连接段210和握持段220,连接段210的截面半径小于握持段220的截面半径,连接段210用于直接固定针部100,并作为针部100和握持段220的过渡。连接段210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加稳定的固定针部100,避免较细的针部100直接连接至较粗的手持部200(握持段220)所造成的加工难度大、结合不牢固的问题。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口器针部100的长度为3.5cm~5.5cm,优选为4.0cm~4.5cm,手持部200的长度为9.0cm~11.0cm。开口器针部100的长度充分考虑了穿刺性手术器械在面部、胸部或臀部进行相关操作所需要的最大开口深度;开口器手持部200的长度则是考虑了整形医生手掌宽度和握持的舒适性来确定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开口器为可重复使用的金属器械,如铝制器械或者合金器械。

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医用开口器,为铝制医用器械,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针部100的长度为3.6cm,手持部200的长度为10.0cm,

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截面半径为0.1mm,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30°。

针体120为截面积与针尖110锥体最大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结构,表面光滑无凸起或毛刺,截面半径为0.2mm。

手持部200为圆柱状,截面积大于针体120的截面积,截面半径为0.3mm,其表面加工有突起结构,为在手持部200表面沿两个垂直方向分别加工的多条平行线形成的多个棱形突起。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医用开口器,为铝制医用器械,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针部100的长度为4.0cm,手持部200的长度为9.5cm,

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截面半径为0.1mm,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46°。在针部100的尾部靠近手持部200的位置设置阻挡件a300,其为焊接固定的环形挡片,环形挡片沿半径方向宽度为1.0cm,操作时,所述阻挡件a300与大拇指接触,为大拇指提供反作用力。

针体120为截面积与针尖110锥体最大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结构,表面光滑无凸起或毛刺。

手持部200包括连接段210和握持段220,连接段210的截面半径小于握持段220的截面半径,连接段210用于直接固定针部100,并作为针部100和握持段220的过渡。连接段210的长度为0.5cm,握持段220的长度为9.0cm。手持部200表面加工有突起结构,为在手持部200表面沿两个垂直方向分别加工的多条平行线形成的多个棱形突起。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医用开口器,为铝制医用器械,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针部100的长度为4.5cm,手持部200的长度为10.0cm,

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截面半径为0.1mm,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60°。在针部100的尾部靠近手持部200的位置设置阻挡件a300,其为焊接固定的圆棒状挡件,阻挡件a300的直径为2.0mm。操作时,所述阻挡件a300与大拇指接触,为大拇指提供反作用力。

针体120为截面积与针尖110锥体最大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结构,表面光滑无凸起或毛刺。

手持部200包括连接段210和握持段220,连接段210的截面半径小于握持段220的截面半径,连接段210用于直接固定针部100,并作为针部100和握持段220的过渡。连接段210的长度为0.8cm,握持段220的长度为9.2cm。手持部200表面加工有突起结构,为在手持部200表面沿两个垂直方向分别加工的多条平行线形成的多个棱形突起。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一种医用开口器,为铝制医用器械,包括针部100和手持部200,针部100的长度为4.5cm,手持部200的长度为10.0cm,

所述针部100为棒体结构,包括针尖110和针体120,所述针尖110为施术部位,用于刺入皮肤并引导针体120移动;所述针体120为支撑针尖110、并连接针尖110和手持部200的过渡部分;所述手持部200为施力单元,用于固定针部100,并通过承载外力以带动针尖110刺入皮肤。

针尖110为钝圆形锥体,针尖110顶点部位为圆弧面,截面半径为0.1mm,针尖110锥体的锥角α为60°。针体120为截面积与针尖110锥体最大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结构,表面光滑无凸起或毛刺。

手持部200包括连接段210和握持段220,连接段210的截面半径小于握持段220的截面半径,连接段210用于直接固定针部100,并作为针部100和握持段220的过渡。连接段210的长度为0.8cm,握持段220的长度为9.2cm。手持部200表面加工有突起结构,为在手持部200表面沿两个垂直方向分别加工的多条平行线形成的多个棱形突起。在握持段220的前端靠近针部100位置处设置阻挡件b400,其为焊接固定的圆棒状挡件,阻挡件b400的直径为2.0mm。操作时,所述阻挡件b400与大拇指接触,为大拇指提供反作用力。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或范例性实例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