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血管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0558发布日期:2019-06-26 01:12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血管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血管吻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断指再植、游离皮瓣移植等显微外科及血管外科手术方面,微小血管吻合是手术成功的核心及关键。现有技术在吻合微小血管的方式上,主要采用手工缝合。对手术者血管吻合水平及稳定性有极高要求。

目前外科手术中的血管吻合主要仍以传统的针线吻合法为主。针线吻合法存在操作复杂、吻合时间长、延长远端组织器官的缺血时间,影响吻合口血流通畅率的缺点。为解决针线吻合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公开了一些依靠机械或装置的血管吻合法,如镍钛合金吻合装置、套管吻合装置等。其中,镍钛合金吻合装置通常采用环形缝钉设计,适合于吻合管径较大的血管。但是,镍钛合金吻合装置需要配合激发,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大,不适于微小血管的吻合。而套管吻合装置操作步骤复杂,包括嵌套、反转、结扎等多个步骤,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牺牲血管长度,技术应用存在一定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镍钛合金吻合装置和套管吻合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血管吻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血管吻合装置,包括吻合装置本体,所述吻合装置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向远离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固定部和吻合装置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固定部和吻合装置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吻合装置本体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一端的外表面上均匀布设有多列第一固定部,多列第一固定部之间等间距分布;所述第二端的外表面上均匀布设有多列第二固定部,多列第二固定部之间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吻合装置本体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光滑。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具有向外倾斜的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自由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还具有第一限制端,所述第一限制端自向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外表面延伸;所述第二固定部还具有第二限制端,所述第二限制端向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外表面延伸;所述第一限制端与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限制端与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优选的,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内表面光滑。

优选的,所述吻合装置本体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抗血栓涂层。

优选的,所述微血管吻合装置由聚-L乳酸材质、聚糖乳酸材质或聚二氧六环酰胺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结构简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镍钛合金吻合装置或套管吻合装置,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吻合操作的可靠程度。采用桥接式原理,一定程度上可承担断端缺损、长度受限的血管修复。适用于吻合纤细的血管。同时还突破了传统吻合装置对最小吻合直径范围的限制,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显微血管吻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种具体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另一种具体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为部分剖视图,以示出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微血管吻合装置10包括吻合装置本体100。吻合装置本体100优选呈中空圆柱形,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内径和外径优选根据目标使用血管的口径进行设计,可以具有多种尺寸。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采用桥接式原理,具体来说,吻合装置本体100具有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外表面10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分别向远离吻合装置本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一固定部103和吻合装置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1,第二固定部104和吻合装置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二夹角a2。第一夹角a1和第二夹角a2的开口方向相对。第一夹角a1和第二夹角a2优选为锐角,使得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呈倒钩设计。术中,将两个血管的断端沿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的A向分别自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套设在吻合装置本体100上,第一端101上的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端102上的第二固定部104分别沿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B向相向勾挂住血管断端,防止吻合端回退。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结构简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镍钛合金吻合装置或套管吻合装置,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吻合操作的可靠程度。采用桥接式原理,一定程度上可承担断端缺损、长度受限的血管修复。

由于术中所遇到的受损血管断端长度和情况不同,为了便于在术中进行剪切调整,吻合装置的第一端101外表面107上均匀布设有多列第一固定部103。每一列第一固定部103呈环状均匀分布。列与列之间等间距分布。对应的,在第二端102的外表面107上也均匀分布有多列第二固定部104,每一列第二固定部104呈环状均匀分布,列与列之间等间距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对称全部覆盖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外表面。这种微血管吻合装置尤其适用于无血管缺损的情况。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同样选用部分剖视图以便于说明。吻合装置本体100包括过渡段,过渡段形成在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如图2“H”处所示,过渡段的外表面光滑。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适用于桥接血管长度不足的情况。吻合时,过渡段位于血管断端之外,光滑的外表面可以防止钩挂其它组织,避免影响吻合可靠性。过渡段的长度也可以设计成多种规格,以满足不同长度血管缺损的吻合要求。

如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用以示出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一种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至少设置两列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列的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以提供修剪调整的基础。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部106-1。连接部106-1沿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径向向外延伸,延伸距离与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的宽度一致。连接部106-1还具有向外倾斜的自由端106-2,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分别固定设置在自由端106-2上,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利用自由端的倾斜角度适度扩张吻合装置本体100的管径,便于手术人员根据不同的手术情况进行调整。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用以示出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种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至少设置四列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列,或较少列的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03还具有第一限制端103-1,第一限制端103-1为第一固定部103向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外表面107弯曲延伸的端部。第二固定部104还具有第二限制端104-1,第二限制端104-1为第二固定部104向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外表面107弯曲延伸的端部。第一限制端103-1与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外表面107之间形成用于钩挂血管断端的第一间隙103-2,第二限制端104-1与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外表面107之间形成用于钩挂血管断端的第二间隙104-2。第一限制端103-1和第二限制端104-1可以有效地避免血管断端的滑动,提升术中血管的稳定性。

除上述两种具体结构之外,第一固定部103和第二固定部104还可以通过刻蚀、摩擦、或3D打印等方式直接使得部分第一端101和部分第二端102向上翻起形成。

在上述两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吻合装置本体100的内表面105光滑,并设置有抗血栓涂层,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桥接过程中形成血栓,提高微血管吻合装置的实用性。优选的,抗血栓涂层可维持抗凝功能约30天以上,30天后涂层冲刷殆尽后,逐渐生成血栓栓塞血管。本实施例提供的微血管吻合装置提供过渡性的血管吻合,完成过渡性的血管吻合后,微血管吻合装置可以被机体吸收,吸收前形成血栓,以免吸收后出现渗血。血管栓塞后,微血管吻合装置约在机体6个月后被吸收,且吸收后无吻合口漏血风险。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10优选采用可被人体吸收的材料制成,如聚-L乳酸材质、聚糖乳酸材质或聚二氧六环酰胺材质等。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微血管吻合装置所采用的桥接的吻合方式适用于吻合纤细的血管,突破了传统吻合装置对最小吻合直径范围的限制,简便易行,可靠度高,尤其适用于显微血管吻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