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7399发布日期:2019-07-03 03:32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血针。



背景技术: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临床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之一。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身体危害、心理危害和社会危害三个方面。身体危害方面,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包括HBV、HIV;心理危害方面,医务人员受到针刺伤后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社会危害方面,目前很多国家达成共识,限制患HBV的医务人员为患者从事有床操作。

因此,安全采血技术是目前医疗和临床检测机构对医护人员防护的明确要求。

公开号为CN10721289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弹压采血针,这类以弹簧或其他弹射装置为主的采血针虽然自毁和防针刺功能较强,但其弹射结构均存在部件较多、结构复杂等问题,由于采血针属于低值易耗材,其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装配过程使得这类采血针在工业化批量生产上受限,应用效果不突出;同时在患者身体上直接弹射,存在振动造成的血样飞弹和患者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环节少且制造成本低的采血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血针结构复杂不易量产和装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血针,包括针芯、套设在针芯外部的防护套、以及安装在针芯前端的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防退环槽和第二防退环槽,所述防护套内部设置有与第一防退环槽、第二防退环槽相匹配的第一卡扣;

采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扣位于第一防退环槽内,且钢针至少部分位于防护套外部;

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扣位于第二防退环槽内,且钢针位于防护套内部。

现有技术中,采血针多采用弹压式采血针,这类采血针由于具备弹簧等弹射机构,部件多且结构复杂,使得这类安全采血针的生产和装配更加复杂,而安全采血针作为低值易耗材,通常是一次性使用,因此在批量化生产、应用上不具备优势,不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采血针与现有技术的采血针相比,同样具备针芯、防护套和钢针。针芯的前端用于安装钢针,针芯的后端用于安装软管。防护套内径大于针芯的外径,且防护套能够相对于针芯旋转和滑动,以在采血状态下暴露钢针,并在使用完成后完全覆盖钢针避免针刺伤。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做出的改进在于更简单的结构以及针芯与防护套的卡接方式。具体地,针芯外壁上开设有第一防退环槽和第二防退环槽,两个防退环槽的直径均小于针芯的直径。其中,第一防退环槽靠近针芯的前端,第二防退环槽靠近针芯的后端。防护套内部设置有与第一防退环槽、第二防退环槽相匹配的第一卡扣,优选地,第一卡扣位于防护套的后端。优选地,沿针芯前端至针芯后端的方向,防退环槽的直径逐渐减小,以与针芯形成垂直于针芯横向中轴线的垂直面,该垂直面用于与第一卡扣后端的平面配合,阻止第一卡扣向针芯后端移动。

采血状态下,防护套后端与针芯后端重合,防护套前端与针芯前端重合,此时至少部分钢针暴露在防护套外侧以用于采血,第一卡扣卡接在第一防退环槽内,避免采血状态下防护套相对于针芯移动,确保采血过程安全。采血完毕后,向针芯前端方向滑动防护套,最终防护套的后端与针芯的前端重合,此时钢针完全位于防护套内部,第一卡扣卡接在第二防退环槽内,阻止防护套向针芯后端移动,有效地保护了钢针,避免相关人员被钢针刺伤。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采血针通过第一卡扣、第一防退环槽和第二防退环槽的卡接结构,使得防护套在采血状态下、防护状态下均能稳固地固定在针芯上,不仅使得使用者能够在采集过程简易、快速、安全地操作,还能确保使用后毁形,防止重复使用;另外,由于结构简单,可以满足制造行业易于注塑、装配和灭菌等工艺要求和耗材的低成本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还包括套设在针芯外部的针芯固定套,所述针芯固定套与针芯相对固定,针芯固定套的内壁与针芯的外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容纳防护套的一部分。由于针芯本身比防护套更细,使得使用时存在折断的风险,且使用者握持的位置容易干扰防护套沿针芯滑动,因此在针芯外部套设有针芯固定套,优选地,针芯固定套至少覆盖针芯的后半部分。针芯固定套与针芯之间的间隙用于容纳防护套的一部分,例如,在采血状态下,防护套的后部位于针芯与针芯固定套的间隙中,使得使用者在握持针芯固定套时不会对防护套施加作用力,影响防护套在针芯上的移动;在防护状态下,防护套可以部分或者完全移动至间隙外侧。通过上述机构,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针芯,同时使得防护套的移动不受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针芯固定套底部设置有第二卡扣,针芯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环槽,通过将第二卡扣挤压至固定环槽中以实现针芯与针芯固定套之间的相对固定。装配时,通过夹具将针芯压入针芯固定套内,第二卡扣与固定环槽过盈配合使得针芯后部固定在针芯固定套的底部,针芯无法在针芯固定套中旋转或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2~0.5mm。间隙的宽度主要取决于防护套的壁厚,根据各采血针型号的尺寸差异、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制造公差,该间隙的宽度通常设计为0.2~0.5mm。

进一步地,所述针芯的前部设置有防脱环,所述防护套后部的内壁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直径小于防脱环的直径。优选地,防脱环的直径大于针芯的直径,挡块的内径小于防护套的内径。在防护状态下,挡块挤压防脱环,防脱环阻止挡块进一步向针芯前端移动,使得防护套无法继续向针芯前端移动,避免防护套从针芯的前端脱离针芯。通过上述设置,防护状态下,防护套同时受到防脱环和第二防退卡槽的限制,使其在针芯上的固定更加稳固,后期在采血针回收处理工艺中,即使承受更大的横向作用力,防滑套也不会相对于针芯移动,提高了防护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针芯后端设置有软管定位台,所述软管定位台内设置有用于固定软管的软管定位孔。软管定位孔中用于涂覆胶黏剂以将软管固定在软管定位孔内。钢针、针芯和软管构成采血通路。

进一步地,所述针芯前端设置有钢针定位台,所述钢针定位台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钢针的钢针定位孔。钢针定位孔用于安装、定位钢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钢针定位孔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钢针定位孔的前端为变径段,沿钢针定位孔的前端至钢针定位孔后端的方向,所述变径段的直径逐渐减小。钢针定位孔的前端是指其靠近钢针的一端,钢针从钢针定位孔的前端插入,钢针定位孔的后端是指其靠近针芯的一端。钢针定位孔的前端为变径段,这种漏斗形结构使得涂覆在钢针定位孔内的胶黏剂不会通过钢针定位孔进入针芯内部的中空区域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套、针芯固定套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面。防滑面与人手指部能够良好接触并提供额外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更加容易握持,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套、针芯、以及针芯固定套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使用透明材料制造防护套、针芯、针芯固定套可以在采血过程中观察是否存在穿刺回血,进一步提高了采血的安全性。优选地,透明塑料可采用改性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C(聚碳酸酯),改性PP(聚丙烯)。ABS通常为浅黄色或乳白色的粒料非结晶性树脂,符合医用级透明ABS通常需要改性。可以通过改变ABS的三种单体的比例和采用不同聚合方法,制得透明级ABS。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采血针通过第一卡扣、第一防退环槽和第二防退环槽的卡接结构,使得防护套在采血状态下、防护状态下均能稳固地固定在针芯上,不仅使得使用者能够在采集过程简易、快速、安全地操作,还能确保使用后毁形,防止重复使用;另外,由于结构简单,可以满足制造行业易于注塑、装配和灭菌等工艺要求和耗材的低成本要求;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针芯固定套,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针芯,同时使得防护套的移动不受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钢针定位孔的前端为变径段,这种漏斗形结构使得涂覆在钢针定位孔内的胶黏剂不会通过钢针定位孔进入针芯内部的中空区域造成污染;

4、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套、针芯、以及针芯固定套均采用PP、ABS、PC等透明塑料制成,使得使用者可以在采血过程中观察是否存在穿刺回血,进一步提高了采血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在防护套、针芯固定套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面,防滑面与人手指部能够良好接触并提供额外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更加容易握持,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血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针芯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针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钢针,2-针芯,201-第一防退环槽,202-防脱环,203-第二防退环槽,204-钢针定位台,205-固定环槽,206-软管定位台,3-防护套,301-第一卡扣,302-挡块,4-针芯固定套,401-第二卡扣,5-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采血针,包括针芯2、套设在针芯2外部的防护套3、以及安装在针芯2前端的钢针1,所述针芯2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防退环槽201和第二防退环槽203,所述防护套3内部设置有与第一防退环槽201、第二防退环槽203相匹配的第一卡扣301;采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扣301位于第一防退环槽201内,且钢针1至少部分位于防护套3外部;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扣301位于第二防退环槽203内,且钢针1位于防护套3内部;还包括套设在针芯2外部的针芯固定套4,所述针芯固定套4与针芯2相对固定,针芯固定套4的内壁与针芯2的外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容纳防护套3的一部分;所述针芯固定套4底部设置有第二卡扣401,针芯2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环槽205,通过将第二卡扣401挤压至固定环槽205中以实现针芯2与针芯固定套4之间的相对固定;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2~0.5mm。

装配时,将防护套3插入针芯固定套4内,再将针芯2的后端对正防护套3的前端,将针芯2放入并穿过防护套3,使用夹具将针芯2压入针芯固定套4内,第二卡扣401与固定环槽205过盈配合,针芯2固定,无法旋转和脱落。钢针1通过针芯2前端插入钢针定位台204。钢针1外佩戴软护帽,用于装配和运输过程防护,软管5前端插入软管定位台206以完成产品装配。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针芯2的前部设置有防脱环202,所述防护套3后部的内壁上设置有挡块302,所述挡块302的直径小于防脱环202的直径;所述针芯2后端设置有软管定位台206,所述软管定位台206内设置有用于固定软管5的软管定位孔;所述针芯2前端设置有钢针定位台204,所述钢针定位台204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钢针1的钢针定位孔;所述钢针定位孔的前端为变径段,沿钢针定位孔的前端至钢针定位孔后端的方向,所述变径段的直径逐渐减小。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防护套3、针芯固定套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面;所述防护套3、针芯2、以及针芯固定套4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例如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