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5789发布日期:2019-08-03 16:4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医疗单位在给病人治病过程中通常要求使用一次性的输液、输血器具,以确保临床安全。然而,有许多不法分子,为图利润,将使用过的输液器经过简单的清洗包装,再次投入市场给病人使用,这给病人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现有常采用的输液器,因其输液时间较长,特别是液体快输完时,要时时注意观察,因为过早停止浪费药液,稍晚则可能造成空气的进入或血液的回流,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且极容易出现忘记观察输液瓶中剩余药量的多少,而造成没有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将输液器拔出的情况,此种情况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防止使用过的输液器被重复使用,并且解决了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回流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包括瓶塞刺穿器、排气管、莫非氏滴管、流量调节器、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软管、输液硬管和穿刺针,所述瓶塞刺穿器的一端与第一输液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的另一端与莫非氏滴管连接,所述排气管设置在第一输液软管上,所述第二输液软管穿过流量调节器内部,并且第二输液软管的两端部分别与莫非氏滴管和输液硬管连接,所述穿刺针设置在输液硬管上,所述流量调节器上设有自毁组件,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上设有防逆流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本实用新型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设有自毁组件和防逆流组件,大大提高了输液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输液器被二次利用,并且防止使用过程中,液体回流引起的危害。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自毁组件包括连接带、按压帽和输液管刺穿器,所述连接带的一端固定在流量调节器的外壁上,并且连接带的另一端与按压帽连接,所述输液管刺穿器固定在按压帽上,并且输液管刺穿器的一端伸入流量调节器内。输液完毕后,将按压帽压下,输液管刺穿器锋利的尖部将穿过流量调节器内部的第二输液软管部分,从而将第二输液软管截断,防止输液器被重复使用。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输液管刺穿器的伸入流量调节器的端部设有一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倾斜设置在输液管刺穿器的外壁上,所述一组弹性片可抵扣住流量调节器的外壁。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流量调节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输液管刺穿器可穿过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流量调节器上与设有输液管刺穿器相对的另一面,这样第一通孔和输液管刺穿器分布在第二输液软管的两侧,输液管刺穿器将第二输液软管截断后,从第一通孔中伸出,弹性片同时随着输液管刺穿器伸出流量调节器的外部,并且卡在流量调节器的外壁上,从而能够确认输液管刺穿器已将第二输液软管截断,并且将输液管刺穿器限定在流量调节器上,防止随意丢弃。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防逆流组件包括第一凸台、防逆流封堵件、防逆流阀芯和防逆流组件外壳,所述第一凸台和防逆流阀芯设置在防逆流组件外壳的内壁上,所述防逆流封堵件设置在第一凸台和防逆流阀芯之间。正常输液时,液体将防逆流封堵件顶离防逆流阀芯进行输液,一旦出现液体逆流时,防逆流封堵件被逆流的液体带动,将防逆流阀芯封死,从而防止液体继续逆流。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防逆流阀芯上设有液体容纳腔和过液通道,所述液体容纳腔设置在防逆流阀芯远离防逆流封堵件的端部,所述过液通道贯穿防逆流阀芯,并且过液通道的一端与液体容纳腔连通,所述防逆流封堵件可置于过液通道中。正常输液时,液体从液体容纳腔进入过液通道,将设置在过液通道内的防逆流封堵件顶开,进行输液。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防逆流封堵件上设有过液孔和凸起,所述过液孔设置在防逆流封堵件的中心位置,所述凸起与过液通道对应设置,并且凸起可置于过液通道中。设置的过液孔用于正常输液时,液体通过,一旦出现逆流的情况,凸起被逆流的液体推入过液通道中,将过液通道封死,从而防止逆流的发生。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凸起的截面为梯形。设置的梯形截面的凸起,较小的端部靠近过液通道,因此逆流发生时,较小的端部首先进入过液通道,因为端部比较小,便于进入过液通道,随着凸起进入过液通道的部分越来越多,并且凸起的进入部分直径越来越大,能够将过液通道封死。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穿刺针的外部设有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输液硬管的外壁上设有弹性卡扣,所述防护外壳可在输液硬管上移动,所述弹性卡扣可置于第二通孔中。设置的防护外壳与输液硬管紧密配合,并且防护外壳可在输液硬管上移动,能够将穿刺针露出或者密封住,移动防护外壳,弹性卡扣弹入第二通孔中,从而将防护外壳与输液硬管固定,防止将穿刺针刺入皮肤时,防护外壳与输液硬管移动,使得穿刺针不能正常刺入皮肤。

进一步的,上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所述防护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双针翼,所述双针翼对称设置,所述双针翼上设有弧形凸部,所述双针翼上还设有防滑部。设置的双针翼便于人手指抓握住,将穿刺针刺入皮肤。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通过设置的防逆流组件、自毁组件和防护外壳,大大提高了输液器使用的安全性,防护外壳能够防止穿刺针裸露在外部,刺伤医务人员,防逆流组件和自毁组件提高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程度;此外,本申请设有流量调节阀,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确控制输液流量、控制出液量,相对于传统的根据流量调节器来控制速度,由于不同的医务人员根据经验设定的输液流速不能完全控制,本申请即设置了流量调节器,又设置了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具有更高的液体流量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逆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针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塞刺穿器、2排气管、3莫非氏滴管、4流量调节器、41第一通孔、42安全隔膜、5第一输液软管、6第二输液软管、7输液硬管、71弹性卡扣、72半球形凸部、8穿刺针、81防护外壳、82第二通孔、83双针翼、84弧形凸部、85防滑部、9自毁组件、91连接带、92按压帽、93输液管刺穿器、931弹性片、10防逆流组件、101第一凸台、102防逆流封堵件、1021过液孔、1022凸起、103防逆流阀芯、1031液体容纳腔、1032过液通道、104防逆流组件外壳、100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防逆流自毁式输液器,包括瓶塞刺穿器1、排气管2、莫非氏滴管3、流量调节器4、第一输液软管5、第二输液软管6、输液硬管7和穿刺针8,所述瓶塞刺穿器1的一端与第一输液软管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液软管5的另一端与莫非氏滴管3连接,所述排气管2设置在第一输液软管5上,所述第二输液软管6穿过流量调节器4内部,并且第二输液软管6的两端部分别与莫非氏滴管3和输液硬管7连接,所述穿刺针8设置在输液硬管7上,所述流量调节器4上设有自毁组件9,所述第二输液软管6上设有防逆流组件10;其中,所述第二输液软管6上设有流量调节阀100。此外,自毁组件9包括连接带91、按压帽92和输液管刺穿器93,所述连接带91的一端固定在流量调节器4的外壁上,并且连接带91的另一端与按压帽92连接,所述输液管刺穿器93固定在按压帽92上,并且输液管刺穿器93的一端伸入流量调节器4内。输液管刺穿器93的伸入流量调节器4的端部设有一组弹性片931,所述弹性片931倾斜设置在输液管刺穿器93的外壁上,所述一组弹性片931可抵扣住流量调节器4的外壁。流量调节器4上设有第一通孔41,所述输液管刺穿器93可穿过第一通孔41。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设置在流量调节器4内的输液管刺穿器93不慎刺破第二输液软管6,在流量调节器4内输液管刺穿器93与第二输液软管6之间设有安全隔膜,提高了安全性。

再次,如图2所示的防逆流组件10包括第一凸台101、防逆流封堵件102、防逆流阀芯103和防逆流组件外壳104,所述第一凸台101和防逆流阀芯103设置在防逆流组件外壳104的内壁上,所述防逆流封堵件102设置在第一凸台101和防逆流阀芯103之间。防逆流阀芯103上设有液体容纳腔1031和过液通道1032,所述液体容纳腔1031设置在防逆流阀芯103远离防逆流封堵件102的端部,所述过液通道1032贯穿防逆流阀芯103,并且过液通道1032的一端与液体容纳腔1031连通,所述防逆流封堵件102可置于过液通道1032中。防逆流封堵件102上设有过液孔1021和凸起1022,所述过液孔1021设置在防逆流封堵件102的中心位置,所述凸起1022与过液通道1032对应设置,并且凸起1022可置于过液通道1032中,凸起1022的截面为梯形。

并且,如图3所示的穿刺针8的外部设有防护外壳81,所述防护外壳81上设有第二通孔82,所述输液硬管7的外壁上设有弹性卡扣71,弹性卡扣71与输液硬管7的外壁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防护外壳81可在输液硬管7上移动,所述弹性卡扣71可置于第二通孔82中。为了提高弹性卡扣71与第二通孔82的稳定性,在弹性卡扣71的远离输液硬管7外壁的端部设有半球形凸部72,使用时,将防护外壳81推动,使得穿刺针8逐渐移出防护外壳81,当第二通孔82移至弹性卡扣71的位置,半球形凸部72伸出第二通孔82,从而将输液硬管7与防护外壳81位置固定,收回时,按压半球形凸部72收回至第二通孔82内,将防护外壳81推动至输液硬管7的端部,将穿刺针8罩设住,从而能够防止穿刺针8裸露与外部,刺伤医务人员。

另外,如图4所示的防护外壳81的外壁上设有双针翼83,所述双针翼83对称设置,所述双针翼83上设有弧形凸部84,所述双针翼83上还设有防滑部85。将穿刺针8刺入皮肤时,手指握住双针翼83便于施力,设置的弧形凸部84能够对手指限位,防止手指打滑,并且在手指抓握双针翼83的位置设有防滑部85,增加了摩擦力,进一步防止手指打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