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0194发布日期:2019-07-10 10:1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器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脚底按摩的发热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身体由于缺乏运动容易出现各种疲劳酸痛等现象,通过对人体进行按摩可以放松紧张肌肉、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对保健强身具有较好的作用。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较多的按摩器械,通过对人体进行按摩,使人体放松、促进人体血液流通等,故按摩器械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按摩器械的功能,一些按摩器械中配置有用于按摩脚底的发热单元,发热单元可转动地安装在按摩器械中,发热单元上通常还会设置有外突的滚轮、以及内置的发热组件。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发热单元中,其基本上都是平面发热、采用基本的发热片的结构形式,发热单元的主体材料通常选用不导热材料,故发热单元存在发热不均匀的问题,进而导致用户体验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均匀的发热单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热单元,包括具有筒状外周面的内隔热壳体、发热丝、固定套设在内隔热壳体外部的外导热壳体、固定于内隔热壳体的电连接组件、以及与内隔热壳体相对固定的供电组件,所述发热丝缠绕在内隔热壳体的筒状外周面上、构成筒状发热圈,所述筒状发热圈固定在内隔热壳体和外导热壳体之间,所述发热丝的两端与电连接组件相连接,所述电连接组件和供电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隔热壳体和外导热壳体都为绝缘件。

进一步地,发热单元还包括多个发热按摩滚轮,每个发热按摩滚轮包括从内隔热壳体外周向外突出的支撑凸部、以及从外导热壳体中向外突出的滚轮凸部,所述滚轮凸部中具有容置支撑凸部的凹槽,所述滚轮凸部上缠绕有部分所述发热丝。

进一步地,多个发热按摩滚轮在外导热壳体的轴向和周向上都错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丝为镍钛合金丝,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和发热丝一端相连接的第一导电金属片、以及与发热丝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导电金属片,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与内隔热壳体相对固定的碳刷固定座、固定于碳刷固定座的碳刷控制板、安装于碳刷固定座的碳刷、固定于内隔热壳体的供电控制板、以及固设在供电控制板上的导电滑环板,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金属片都与供电控制板相连接,所述碳刷与导电滑环板接触连接,所述碳刷与碳刷控制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隔热壳体的外周开设有沿第一导电金属片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以及沿第二导电金属片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都为贯通内隔热壳体的通槽,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安置在第一安装槽中、并与内隔热壳体相固定,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安置在第一安装槽中、并与内隔热壳体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金属片的边缘处都一体地形成有卡扣部,所述内隔热壳体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的侧壁处都设有固定卡槽,所述卡扣部和固定卡槽相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的一端抵接有第一限位支架、另一端穿设在第二限位支架中,所述第一限位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分别固定在第一安装槽的两端;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的一端抵接有第三限位支架、另一端穿设在第四限位支架中,所述第三限位支架和第四限位支架分别固定在第二安装槽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碳刷固定座和碳刷之间固设有压簧。

进一步地,发热单元还包括固定在内隔热壳体的筒状外周面上的温控器,所述温控器与外导热壳体相贴合、用于检测外导热壳体的发热温度,所述温控器连接在第一导电金属片和供电控制板之间、或第二导电金属片和供电控制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内隔热壳体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容置发热丝的线槽,所述线槽呈开口朝外的倒三角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热壳体的内表面与筒状发热圈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内隔热壳体中设有数个减料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发热单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发热单元的发热面为空间面、而非平面,发热均匀,再结合内隔热壳体的隔热性能和外导热壳体的导热性能,可以阻隔热量向内传递,进而让热量更好地向外传递,故损失热量少、发热效果佳,大大减少加热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热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传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申请中发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申请中内隔热壳体和电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圈放大图。

图8为内隔热壳体、电连接组件、温控器和外导热壳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在图8的基础上安装供电控制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传动轴

2 传动单元

3 发热单元

4 内隔热壳体

41 支撑凸部

42 线槽

43 第一安装槽

44 固定卡槽

45 第三安装槽

46 减料槽

47 连接槽

5 发热丝

6 外导热壳体

61 滚轮凸部

7 第一导电金属片

8 第二导电金属片

81 卡扣部

9 碳刷固定座

10 碳刷控制板

11 碳刷

12 供电控制板

13 导电滑环板

14 压簧

15 温控器

16 第一限位支架

17 第二限位支架

18 第四限位支架

19 第五限位支架

20 驱动电机

21 驱动蜗杆

22 驱动蜗轮

23 齿轮箱

231 上盖体

232 下盖体

24 轴承

25 限位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申请涉及家电行业中的一种按摩器材,比如:按摩椅、脚部按摩器等,特别涉及一种按摩器材中用于对人体脚部进行发热按摩的热运动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热运动装置包括可转动的传动轴1、驱动传动轴1转动的传动单元2、以及安装在传动轴1两端的发热单元3,两组发热单元3左右镜像设置。为便于叙述,将传动轴1的轴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并以安装在传动轴1左端的发热单元3为例、对发热单元3的优选结构展开叙述。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发热单元3包括具有筒状外周面的内隔热壳体4、发热丝5、固定套设在内隔热壳体4外部的外导热壳体6、固定于内隔热壳体4的电连接组件、以及与内隔热壳体4相对固定的供电组件,所述内隔热壳体4与传动轴1相固定,所述发热丝5缠绕在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上、构成筒状发热圈,所述筒状发热圈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之间,所述发热丝5的两端与电连接组件相连接,所述电连接组件和供电组件相连接,所述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的材料不同、且都绝缘。

热运动装置工作时,传动单元2驱动传动轴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传动轴1左右两端的发热单元3一起转动,人体脚部与外导热壳体6相接触,进而按摩人体脚部。另外,供电组件通过电连接组件给发热丝5供电,则筒状发热圈发热,热量经外导热壳体6传递给人体脚部,实现加热按摩的效果,能够有效促进人体脚部血液流通、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特别地,本申请中,热量是由筒状发热圈提供的,而筒状发热圈是由发热丝5采用空间绕线的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空间曲面,从而使得发热单元3的发热面为空间面、而非平面;另外,内隔热壳体4由不导热材料制成、具有隔热性能,可以阻隔热量向内传递、减少热量损失,在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保护内部传动轴1等部件的作用;而外导热壳体6由导热率高的材料制成、具有导热性能,最终使得发热单元3能够更好地向外传递热量、发热均匀、发热效果佳,大大减少加热功率。

另外,上述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的材料不一样,基于此,本申请提供还一种发热单元3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一次注塑加工内隔热壳体4,脱模后,所述内隔热壳体4具有筒状外周面;

S2、将电连接组件固定安装于内隔热壳体4;

S3、在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上缠绕发热丝5,发热丝5缠绕结束后构成套在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上的筒状发热圈、并使发热丝5的两端与电连接组件相连接;

S4、在缠绕有筒状发热圈和固定有电连接组件的内隔热壳体4进行二次注塑加工外导热壳体6,脱模后,所述固定套设在内隔热壳体4的外部,所述筒状发热圈被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之间;

S5、安装与内隔热壳体4相对固定的供电组件、并使供电组件与电连接组件相连接。

本申请通过两种材料的复合注塑,使外导热壳体6固定于内隔热壳体4、并将筒状发热圈和电连接组件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之间,加工工艺简化、易实现、且成本低,二次注塑完成后接通供电组件就能使用。

上述发热单元3中,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都为绝缘件;所述内隔热壳体4由耐高温的隔热材料制成,所述外导热壳体6由耐高温的导热材料制成,故内隔热壳体4和外导热壳体6都具有良好的绝缘特性、耐磨、高硬度等优点。另外,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呈圆筒状,故筒状发热圈也呈圆筒状,内隔热壳体4的主体部分和外导热壳体6的主体部分都呈圆柱状。

如图4至图6所示,发热单元3还包括多个发热按摩滚轮,每个发热按摩滚轮包括从内隔热壳体4外周向外突出的支撑凸部41、以及从外导热壳体6中向外突出的滚轮凸部61,所述滚轮凸部61中具有容置支撑凸部41的凹槽,所述滚轮凸部61上缠绕有部分所述发热丝5,即:发热丝5缠绕时会从滚轮凸部61上缠绕过。按摩人体脚部时,外突的发热按摩滚轮与人体脚部相接触,对人体脚部进行滚动式按摩,提高按摩效果;并且,支撑凸部41上也缠绕有发热丝5,故滚轮凸部61会发热,使得发热按摩滚轮快速发热产生热量、且发热均匀,而按摩时人体脚部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发热按摩滚轮,从而提高发热单元3加热按摩的效果。另外,多个发热按摩滚轮在外导热壳体6的轴向和周向上都错开分布,使多个发热按摩滚轮分布合理,以使发热更均匀、按摩效果更佳;本申请中,发热按摩滚轮有六个。每个支撑凸部41上都至少缠绕有两圈发热丝5,以保证发热按摩滚轮具有较好的发热效果,因此,在内隔热壳体4上缠绕发热丝5时采用不等间距的绕线方式,以确保每个支撑凸部41上都至少缠绕有两圈发热丝5。

如图6和图7所示,内隔热壳体4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容置发热丝5的线槽42,故每个支撑凸部41上也设有至少两道线槽42,线槽42呈开口朝外的倒三角形状;采用该形状的线槽 42,在绕线时,可以将发热丝5牢牢地绕进在线槽42中、但又能确保发热丝5和线槽42的槽底不完全接触,使发热丝5和线槽42的槽底之间形成有空间、也即预留出了后续二次注塑的空间,这样在后续二次注塑加工外导热壳体6时,二次注塑的导热塑料能填充在发热丝5 和线槽42的槽底之间、完全包裹住发热丝5,使得外导热壳体6的内表面与筒状发热圈相贴合、紧密接触,有效增加外导热壳体6与发热丝5的接触面积,能够让热量更好地散出来、向外传递。并且,内隔热壳体4与发热丝5通过倒三角形状的线槽42实现过盈配合式快接,其只需要在内隔热壳体4上加工出线槽42即可,而不需要对发热丝5进行夹紧、焊接等工序,进而减少加工工序。

另外,所述发热丝5为金属发热丝5,优选为镍钛合金丝;基于此,所述电连接组件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如图3至图6、以及图8至图10所示,电连接组件包括和发热丝5一端相连接的第一导电金属片7、以及与发热丝5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导电金属片8,供电组件包括与传动轴1相固定的碳刷固定座9、固定在碳刷固定座9左端面上的碳刷控制板10、安装于碳刷固定座9右端面的碳刷11、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左端面的供电控制板12、以及固设在供电控制板12左端面上的导电滑环板13,所述碳刷固定座9与内隔热壳体4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7和第二导电金属片8都与供电控制板12相连接,所述碳刷11与导电滑环板13接触连接,所述碳刷11与碳刷控制板10相连接。第一导电金属片7和第二导电金属片 8将发热丝5的首尾导通、形成一个回路,并与供电控制板12之间电导通连接,其为电阻式加热,温度变化时阻值不变,方便控制。而外部电压通过碳刷控制板10、碳刷11和导电滑环板13与供电控制板12电导通连接,进而为发热丝5供电、使发热丝5发热。所述碳刷固定座9与碳刷控制板10之间、以及供电控制板12与内隔热壳体4之间都采用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另外,碳刷固定座9和碳刷11之间固设有压簧14,压簧14对碳刷11始终施加一个预紧力,使碳刷11与导电滑环板13始终紧密接触,进而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如图3、图5和图6、图8和图9所示,所述内隔热壳体4的外周开设有沿第一导电金属片7长度方向左右延伸的第一安装槽43、以及沿第二导电金属片8长度方向左右延伸的第二安装槽;为了便于开模注塑内隔热壳体4,所述第一安装槽43和第二安装槽都为左右贯通内隔热壳体4的通槽,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7安置在第一安装槽43中、并与内隔热壳体4相固定,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8安置在第一安装槽43中、并与内隔热壳体4相固定。优选地,第一导电金属片7与内隔热壳体4之间、第二导电金属片8与内隔热壳体4之间都为卡扣式固定;即:第一导电金属片7和第二导电金属片8的边缘处都一体地形成有卡扣部81,内隔热壳体4在第一安装槽43和第二安装槽的侧壁处都设有固定卡槽44,卡扣部81和固定卡槽44 相卡合,进而将第一导电金属片7固定于内隔热壳体4、以及将第二导电金属片8固定于内隔热壳体4。同时,第一导电金属片7的右端抵接有第一限位支架16、左端穿设在第二限位支架17中并从第二限位支架17中冒出后与供电电路板连接,第一限位支架16和第二限位支架17分别固定在第一安装槽43的两端、且都与第一安装槽43为紧配合固定,通过第一限位支架16和第二限位支架17对第一导电金属片7的两端形成限位。同理,第二导电金属片8 的右端抵接有第三限位支架、左端穿设在第四限位支架18中并从第四限位支架18中冒出后与供电电路板连接,第三限位支架和第四限位支架18分别固定在第二安装槽的两端、且都与第二安装槽为紧配合固定,通过第三限位支架和第四限位支架18对第二导电金属片8的两端形成限位。

如图3、图5和图6、图8和图9所示,发热单元3还包括温控器15,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上设有容置温控器15的第三安装槽45,温控器15与第三安装槽45紧配合固定、进而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的筒状外周面上;温控器15与外导热壳体6相贴合、用于检测外导热壳体6的发热温度,所述温控器15连接在第一导电金属片7和供电控制板12之间、或第二导电金属片8和供电控制板12之间。当温控器15检测到外导热壳体6的发热温度过高时,则温控器15自动断开,从而阻断发热丝5的供电,起到控制及保护作用;待外导热壳体6的发热温度降低后温控器15再自动接通,使发热丝5恢复加热。另外,温控器15的左端设有与第三安装槽45紧配合固定的第五限位支架19,温控器15上的触点从第五限位支架19中伸出后与供电电路板相连接。

如图9所述,所述内隔热壳体4中设有数个减料槽46,减少材料消耗,进而减少成本。所述内隔热壳体4还设有与传动轴1相配合的连接槽47,本实施例中,内隔热壳体4与传动轴1之间为平键联接。

具有上述结构的发热单元3的加工工艺为:1、一次注塑加工内隔热壳体4;2、在内隔热壳体4上安装第一导电金属片7、第二导电金属片8、第一限位支架16、第三限位支架、以及温控器15;3、在内隔热壳体4上缠绕发热丝5,并使发热丝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金属片7和第二导电金属片8连接;4、在第一导电金属片7的左端装配第二限位支架17,在第二导电金属片8的左端装配第四限位支架18,在温控器15的左端装配第五限位支架19;5、对装配有第一导电金属片7、第二导电金属片8、第一限位支架16、第二限位支架17、第三限位支架、第四限位支架18、温控器15以及第五限位支架19的内隔热壳体4进行整体二次注塑外壳,形成固定在内隔热壳体4外部的外导热壳体6;6、装配供电电路板;7、安装碳刷固定座9、碳刷控制板10和碳刷11,并使碳刷11与供电电路板上的导电滑环板13接触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2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如图2所示,传动单元2包括驱动电机 20、与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相固定的驱动蜗杆21、固定在传动轴1上的驱动蜗轮22、以及齿轮箱23,齿轮箱23具有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上盖体231和下盖体232,传动轴1通过两个轴承24可转动地支撑在齿轮箱23中,驱动蜗杆21与驱动蜗轮22传动配合,驱动蜗杆21和驱动蜗轮22都被收容在齿轮箱23中。驱动电机20转动,带动驱动蜗杆21一起转动,通过驱动蜗杆21和驱动蜗轮22的传动配合使驱动蜗轮22转动,进而带动传动轴1和固定在传动轴1左右两端的发热单元3一起转动,实现对人体脚部的滚动式按摩;驱动电机20可以选用伺服电机。另外,传动轴1在每个轴承24的外侧都设置有限位卡簧25,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装配时,先在传动轴1上安装驱动蜗轮22,在驱动蜗轮22的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轴承 24,之后再在轴承24的外侧安装限位卡簧25;之后,固定驱动电机20,安装驱动蜗杆21,将驱动蜗杆21与驱动蜗轮22装配连接,最后再安装齿轮箱23即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按摩椅,所述按摩椅中配置有如上所述的热运动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