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径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5283发布日期:2019-08-16 22:21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变径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尿管,具体涉及一种变径导尿管。



背景技术:

导尿是临床上经常会用到的护理操作,导尿工具为导尿管,使用时,将带有导尿入口的一端插入到患者尿道中,待导尿入口进入到膀胱中后,通过气囊注射口向气囊中注射液体,由于膀胱的空间大于尿道的空间,气囊中充满液体后会在膀胱中膨胀,此时,导尿管就会卡在膀胱中不易脱出尿道。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所适用的导尿管型号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提高导尿的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如果选用的导尿管过细,尿液会从导尿管外壁流出,起不到导尿的作用,如果选用的导尿管过粗,插导尿管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目前选择导尿管型号只能凭借经验去估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径导尿管,导尿效果好,可以随时调节导尿管的直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径导尿管,包括主体,主体上部开设有导尿入口,导尿入口的下方设有气囊,主体下端设有导尿出口,导尿出口旁设有气囊注射管,气囊注射管与气囊连通;气囊下部设有负压罩,气囊下方的主体上依次设有第一外气囊和第二外气囊,导尿出口旁设有第一外气囊注射管、第二外气囊注射管,第一外气囊注射管与第一外气囊连通,第二外气囊注射管与第二外气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罩与气囊为一体成型结构,负压罩与气囊彼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气囊最大膨胀直径小于第二外气囊最大膨胀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气囊、第二外气囊膨胀后为圆柱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外气囊注射管从主体引出的位置高于第一外气囊注射管从主体引出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表面设置刻度;根据刻度标识,医护人员能够直观、方便观察主体当前固定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气囊、第二外气囊周向表面为波纹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以最小管径插入尿道,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插管的有效性;另外,由膀胱内至尿道口共有三道防止尿液外流的措施,保证导尿效果,防止尿液从导尿管外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囊部分膨胀后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外气囊膨胀后轴向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11、导尿出口,12、导尿入口,13、导丝,2、气囊,3、气囊注射管,4、第一外气囊注射管,5、第二外气囊注射管,6、负压罩,7、第一外气囊,8、第二外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变径导尿管,包括主体1,主体1上部开设有导尿入口12,导尿入口12的下方设有气囊2,主体1下端设有导尿出口11,导尿出口11旁设有气囊注射管3,气囊注射管3与气囊2连通;如图2所示,气囊2下部设有负压罩6,所述负压罩6与气囊2为一体成型结构,负压罩6与气囊2彼此连通;气囊2下方的主体1上依次设有第一外气囊7和第二外气囊8,导尿出口11旁设有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与第一外气囊7连通,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与第二外气囊8连通;第一外气囊7最大膨胀直径小于第二外气囊8最大膨胀直径。

使用时,先将导尿入口12端从患者尿道插入到膀胱中,插入到位后通过气囊注射管3向气囊2中充液体或者气体使其膨胀,膨胀后的气囊2会卡在膀胱中,气囊2下部设有负压罩6,由于负压罩6与气囊2彼此连通,气囊2膨胀的同时负压罩6也会膨胀逐渐形成撑开的伞形状或者帽子的形状,充气或者注液完成后,向外轻轻拉一下主体1,使负压罩6充分与膀胱接触,形成负压,有效阻隔尿液与气囊2之间的通路,防止尿液从主体1外部流出,负压罩6顶部与气囊2的下部连接,负压罩6的顶部尺寸随着气囊2的尺寸变化而变化,强度较好,不易反折过来,保证负压效果;导尿管材质较为柔软,为避免部分患者因疾病等原因导致难以插入的情况发生,可以在主体1内部设置导丝13,导丝13为刚性材质,插管时,导丝13在主体1内部起到支撑主体1,辅助主体1沿患者尿道插入的作用,待主体1完全插入后,将导丝13拔出即可,为了防止导丝13戳破主体1,导丝13顶部设为球状。

气囊2下方的主体1上依次设有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插好导尿管后,第一外气囊7和第二外气囊8均位于患者尿管中,如果导尿过程中仍然有尿液从主体1外部流出,此时可以先通过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向第一外气囊7中注液或者充气,使第一外气囊7膨胀并充分与尿道壁接触,防止尿液从主体1外部流出;如果第一外气囊7直径仍小,可以再通过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向第二外气囊8中注液或者充气,使第二外气囊8膨胀并充分与尿道壁接触,防止尿液从主体1外部流出;为了增大外气囊与患者尿管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防止尿液从主体1外部流出的效果,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膨胀后为圆柱形。

插好导尿管后,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都位于患者尿道内,因此,为了便于区分与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连通的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从主体1引出的位置高于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从主体1引出的位置,通过观察外气囊注射管引出高度即可方便辨认,提高使用的便捷性;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位于主体1的同侧,气囊注射管3位于与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相反的主体1的另一侧,由此可以便于区分气囊注射管3,这种结构使得主体1、气囊注射管3、第一外气囊注射管4和第二外气囊注射管5位于同一平面,整个导尿管放置时平稳性高。

本实用新型由膀胱内至尿道口共有三道防止尿液外流的措施,负压罩6在膀胱内为第一道防止尿液外流的措施,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在尿道中分别为第二道和第三道措施,三道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尿液从主体1内部流出,避免尿液从主体1外壁流出;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可以在插好导尿管后再充气或者注液,在充气或者注液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实时反馈的感受选择是否继续充气或者注液,减轻患者插管的不适感;负压罩6、第一外气囊7和第二外气囊8使用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外气囊与患者尿道充分接触,有助于导尿管的固定,从而保证负压罩6的负压效果,反之,负压罩6的负压又有助于导尿管的固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外气囊与患者尿道接触的密闭性,如图3所示,第一外气囊7、第二外气囊8周向表面设为波纹结构。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