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5279发布日期:2019-06-13 15:56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属于输注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会用到静脉输液,目前,因无针输液接头可以避免使用针头反复穿刺,因此具有减少患者痛苦以及避免医护人员被针头刺伤的优势,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过程中。

但现有无针输液接头中内密封件与壳体的对接位置易存在缝隙,因此密封性能存在欠缺,会导致细菌消毒不彻底;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输液接头内部的密封件在挤压作用下呈不规则变形,从而使得输液接头内部的输液通道呈不规则流道(如贝朗、康尔福盛、昊朗公司生产的输液接头),在使用时会导致死角问题,致使冲管不干净,排气不完全,残留血冲洗不干净,因此在输血液制品后,需要更换,无法进行反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过程中能够维持正压或者微正压、防止血液回流且内部液体通道规则、保证冲洗过程中无死角的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接头壳体和弹性密封件,接头壳体由上外壳和下底座连接而成,下底座中具有与外界相通的药液流道、气体通道,弹性密封件由弹性材料制成且位于接头壳体中,弹性密封件为空心筒体,其由上颈部和下基部一体连接而成,上颈部顶部具有可开合的缝隙,其侧面具有侧通道,下基部的外径大于上颈部,其下端固定在接头壳体中;对应上颈部与下基部的过渡位置,在上外壳内壁上设置密封限位台阶;上外壳上位于密封限位台阶下方的内壁上开有与下底座的药液流道相通的侧壁流道;上颈部的下部内腔中固定有上开合体,通过上开合体将上颈部与下基部内腔完全隔离,下基部内腔中具有内支撑体,内支撑体的高度小于下基部的内腔高度;初始状态下,上颈部顶部的缝隙处于闭合状态,弹性密封件上颈部与下基部的过渡位置抵紧密封限位台阶;当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所述缝隙打开,弹性密封件与密封限位台阶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过程如下:

临床输液时,将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从上外壳上方插入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刚开始,弹性密封件中上颈部的上端位置下移,在内部上开合体的限位作用下,上颈部中部向外侧发生折弯,其顶部的缝隙张开,药液经缝隙进入上颈部内腔,并经上颈部的侧通道进入上颈部与上外壳之间的空腔中;之后,随着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的插入,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在内支撑体的内部支撑限位作用下压缩并发生规则变形,压缩到一定程度被内支撑体挡住,下基部的内腔有效容积逐步变小直至恒定,使输入的药液流速保持稳定,下基部内腔中的气体沿下底座的气体通道排出,与此同时,上颈部与下基部的过渡位置逐渐与密封限位台阶分离,药液经弹性密封件与密封限位台阶之间的缝隙进入上外壳的侧壁流道并通过下底座中的药液流道进入输液管中。

输液完成后,将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与输液接头分离,此时,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的外力消除,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弹性密封件的上颈部上升,同时下基部复位,使下基部的内腔有效容积逐渐变大直至恢复原位。此过程中,输液接头内始终保持正压,从而能够防止血液回流,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除上述外,本实用新型中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在内支撑体的内部支撑限位作用下实现规则变形,解决了传统弹性密封件变形不规整的问题,并形成液体规则通道,冲洗过程中无死角,排气完全,输入血液制品后也不会存在血液残留问题,对于同一患者可反复使用。

优选的,上颈部外周具有凸环,凸环的位置高于上颈部的侧通道,对应凸环在上外壳内壁上设置台阶作为密封限位件。

优选的,弹性密封件中下基部的下端外周具有环形基座,接头壳体中上外壳与下底座的装配位置形成与环形基座相匹配的环形凹槽,环形基座卡在环形凹槽中,实现弹性密封件中下基部下端与接头壳体的固定连接,同时有效保证了接头壳体中上外壳与下底座装配位置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上颈部侧面的侧通道可以设计为常开通道,也可以设计为可开合通道。该侧通道为可开合通道时,在初始状态下(即无外力作用时),侧通道处于闭合状态,当外力从上方作用于上颈部时,侧通道打开,这种设计与常开通道相比,上颈部的回弹力大,更容易实现复位。

优选的,上开合体的下部具有密封座,密封座的上表面与下基部的内顶部接触,在对应的接触位置上,下基部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环形密封件,实现密封,从而将上颈部与下基部内腔完全隔离,使消毒更加彻底。进一步优选的,环形密封件与下基部采用一体成型。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密封座与下基部接触面的密封,比如在密封座的上表面设计外凸环,并对应外凸环在下基部上设至密封槽,装配时使外凸环恰好卡在密封槽中,同样也能达到密封效果,最终将上颈部与下基部内腔完全隔离。

优选的,上颈部与下基部的过渡位置的外部形状为锥形,对应该过渡位置,上外壳内壁上的密封限位台阶倒角,使上颈部与下基部的过渡位置与密封限位台阶之间实现面接触密封,从而增强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支撑体可以与上开合体固定连接,固定后,内支撑体与下底座之间具有调整间隙,确保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内支撑体下移,从内部对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进行支撑限位,以减少下基部的变形,形成液体规则通道。内支撑体也可以与下底座固定连接,并使内支撑体与下基部的内顶部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当有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内支撑体依然从内部对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进行支撑限位,减少下基部的变形。

优选的,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的外力消除时,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内腔的有效容积变化量为0-15μL,即无针输液接头内保持正压或者微正压,有效防止血液回流。

优选的,弹性密封件采用硅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密封件的弹性和内支撑体来控制下基部内腔的体积,在输液过程中,下基部内腔体积逐步变小直至恒定,使输入的药液流速保持稳定,输液结束后,下基部内腔体积逐渐变大直至恢复原位,输液接头内保持正压或微正压,从而有效防止血液回流,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利用开合体控制顶部缝隙的开合,当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从上方插入输液接头时,药液先经过弹性密封件的上颈部内腔、再经上颈部的侧通道进入弹性密封件与上外壳之间的空腔中,变形量小且排气完全,解决了传统无针输液接头中存在的因药液直接从弹性件外侧走所带来的弹性件变形量大、气泡多且不易排出的问题;

3、在内支撑体的作用下,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会产生规则变形,从而形成液体规则通道,使冲洗过程中无死角,输入血液制品后也不会存在血液残留问题,对于同一患者可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在静脉输液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旋转90°后的剖面图;

图4是弹性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旋转90°后的剖面图;

图7是实施例二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中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底座;2、药液流道;3、环形基座;4、侧壁流道;5、内支撑体;6、下基部;7、过渡位置;8、上开合体;9、上颈部;10、上外壳;11、缝隙;12、侧通道;13、固定装配台;14、环形密封件;15、密封座;16、外圆锥接头;17、凸环;18、气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包括接头壳体和弹性密封件,接头壳体由上外壳10和下底座1连接而成,下底座1中具有与外界相通的药液流道2、气体通道18,弹性密封件由弹性材料制成且位于接头壳体中,弹性密封件为硅胶材质制成的空心筒体,其由上颈部9和下基部6一体连接而成,上颈部9顶部具有可开合的缝隙11,其侧面具有侧通道12,下基部6的外径大于上颈部9,其下端固定在接头壳体中;对应上颈部9与下基部6的过渡位置7,在上外壳10内壁上设置密封限位台阶(初始状态下,弹性密封件上颈部9与下基部6的过渡位置7抵紧该密封限位台阶,当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弹性密封件逐渐与密封限位台阶分离,药液经上颈部9的侧通道12、上外壳10的侧壁流道4并通过下底座1中的药液流道2进入输液管中);上外壳10上位于密封限位台阶下方的内壁上开有与下底座1的药液流道2相通的侧壁流道4;上颈部9的下部内腔中固定有上开合体8,通过上开合体8将上颈部9与下基部6内腔完全隔离,本实施例中,在上颈部9的内壁上设置固定装配台13,并对应固定装配台13在上开合体8外壁上设置卡块或者卡环,通过卡合方式实现上开合体8与上颈部9的固定连接;下基部6内腔中具有内支撑体5,内支撑体5的高度小于下基部6的内腔高度;初始状态下,上颈部9顶部的缝隙11处于闭合状态,当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所述缝隙11打开。

本实施例中:

上颈部9外周具有凸环17,凸环17的位置高于上颈部9的侧通道12,对应凸环17在上外壳10内壁上设置台阶作为密封限位件。

上颈部9侧面的侧通道12为可开合通道(也可以设计为常开通道),这样,在初始状态下(即无外力作用时),侧通道12处于闭合状态,当外力从上方作用于上颈部9时,侧通道12打开,这种设计与常开通道相比,上颈部9的回弹力大,更容易实现复位,密封效果也相对较好。

上颈部9与下基部6的过渡位置7的外部形状为锥形,对应该过渡位置7,上外壳10内壁上的密封限位台阶倒角,使上颈部9与下基部6的过渡位置7与密封限位台阶之间实现面接触密封,从而增强密封效果。

上开合体8的下部具有密封座15,密封座15的上表面与下基部6的内顶部接触,在对应的接触位置上,下基部6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环形密封件14,实现密封,从而将上颈部9与下基部6内腔完全隔离,使消毒更加彻底,本实施例中,环形密封件14与下基部6采用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的内支撑体5与上开合体8的密封座15采用一体成型(即内支撑体5与上开合体8固定连接),固定后,内支撑体5与下底座1之间具有调整间隙,确保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内支撑体5下移,从内部对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6进行支撑限位,以减少下基部6的变形,形成液体规则通道。

弹性密封件中下基部6的下端外周具有环形基座3,接头壳体中上外壳10与下底座1的装配位置形成与环形基座3相匹配的环形凹槽,环形基座3卡在环形凹槽中,实现弹性密封件中下基部6下端与接头壳体的固定连接,同时有效保证了接头壳体中上外壳10与下底座1装配位置的密封效果。

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的外力消除时,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6内腔的有效容积变化量为0-15μL,即无针输液接头内保持正压或者微正压,有效防止血液回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过程如下:

临床输液时,将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16从上外壳10上方插入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刚开始,弹性密封件中上颈部9的上端位置下移,在内部上开合体8的限位作用下,上颈部9中部向外侧发生折弯,其顶部的缝隙11张开,药液经缝隙11进入上颈部9内腔,并经上颈部9的侧通道12进入上颈部9与上外壳10之间的空腔中;之后,随着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16的插入,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6在内支撑体5的内部支撑限位作用下压缩并发生规则变形,下基部6内腔中的气体沿下底座1的气体通道18排出,下基部6的内腔有效容积逐步变小直至恒定,使输入的药液流速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上颈部9与下基部6的过渡位置7逐渐与密封限位台阶分离,药液经弹性密封件与密封限位台阶之间的缝隙11进入上外壳10的侧壁流道4并通过下底座1中的药液流道2进入输液管中。

输液完成后,将注射器或其它外圆锥接头16与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分离,此时,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的外力消除,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弹性密封件的上颈部9上升,同时下基部6复位,使下基部6的内腔有效容积逐渐变大直至恢复原位。此过程中,输液接头内始终保持正压,从而能够防止血液回流,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除上述外,本实施例中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6在内支撑体5的内部支撑限位作用下实现规则变形,解决了传统弹性密封件变形不规整的问题,并形成液体规则通道,冲洗过程中无死角,排气完全,输入血液制品后也不会存在血液残留问题,对于同一患者可反复使用。

实施例二:

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支撑体5是固定在下底座1上的(本实施例中二者采用一体成型),内支撑体5与下基部6的内顶部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当有外力从上方作用于弹性密封件时,内支撑体5依然从内部对弹性密封件的下基部6进行支撑限位,减少下基部6的变形。

实施例二所述本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工作原理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