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9104发布日期:2019-08-07 01:32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



背景技术:

目前,小腿穿支静脉主要根据解剖位置进行分组,踝部的穿支静脉分为踝前、踝内、踝外等,小腿的穿支静脉分为胫后、胫周、前侧、外侧、腓肠肌、跟腱等。其特点是根据解剖位置,划出一定区域,来命名该区域内的穿支静脉。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定位不够精准,划定的区域为一大体的范围,且不同医师根据理解的不同,往往将同一支穿支静脉(尤其是位于两个区域交界处时),划分在不同区域。

当对治疗后的病理性穿支静脉进行随访时,没有精准的定位,往往使随访有一定盲目性。且当发现该区域内的一支病理性穿支静脉存在时,难以区分是新发的,还是手术处理过的穿支静脉,因此,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估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精准。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用于套装于患者小腿上的套筒本体;环绕在套筒本体外周且沿其轴向上下依次平行设置的多条环形分区带;沿套筒本体的周向均布设置且沿其纵向延伸的多条纵向分区带,与多条环形分区带将套筒本体划分为多个位置分区;设置在套筒本体的每个位置分区内的多条横向分区线和多条纵向分区线;其中,所述多条横向分区线和所述多条纵向分区线纵横交错以便于围成用于定位穿支静脉汇入浅静脉的汇入点的定位区。

优选的,所述多条横向分区线等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上,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环形分区带平行。

优选的,所述多条纵向分区线等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上,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纵向分区带平行。

优选的,所述多条环形分区带、所述多条纵向分区带、所述多条横向分区线和所述多条纵向分区线分别为具有弹性的弹性带,以便各分区带和分区线随所述套筒本体变形。

优选的,所述四条纵向分区带缝制或粘贴在所述套筒本体上,所述四条环形分区带缝制或粘贴在所述四条纵向分区带或所述套筒本体上。

优选的,所述多条横向分区线和所述多条纵向分区线缝制或粘贴在所述套筒本体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上的用于在患者每次穿戴套筒本体时将其定位于患者小腿的相同位置处的辅助定位件。

优选的,在四条环形分区带上分别等间隔设置用于标记纵向分区的标识刻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施例的弹力套筒,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病理性穿支静脉汇入浅静脉的体表点进行精准的二维定位,定位精准。

2、本实施例的弹力套筒,使用方便,定位操作简单,重复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3、本实施例的弹力套筒,将病理性穿支静脉的位置数字化,地图化,为科研的开展和统计,提供便利。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套筒穿戴于患者小腿上的正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套筒穿戴于患者小腿上的外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套筒展开后的展开图(仅示出部分横向分区线和纵向分区线);

图5是图4所示弹力套筒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小腿病理性穿支静脉定位的弹力套筒的穿戴于患者小腿上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为该弹力套筒展开后的展开图,其中,图4仅示出部分横向分区线和纵向分区线,图5未示出分区线。

由图1、图4、图5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弹力套筒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用于套装于患者小腿上的套筒本体1,其为由上至下逐渐变细的呈锥形的套筒本体;环绕在套筒本体1外周且沿其轴向上下依次平行设置的多条环形分区带2,沿套筒本体1的横向延伸;沿套筒本体1的周向均布设置且沿其纵向延伸的多条纵向分区带3,与多条环形分区带2将套筒本体1划分为多个个位置分区;设置在套筒本体1的每个位置分区内的多条横向分区线5和多条纵向分区线6;其中,多条横向分区线5和多条纵向分区线6纵横交错,与各环形分区带、各纵向分区带共同围成用于定位穿支静脉汇入浅静脉的汇入点的多个定位区。

优选的,多条横向分区线5等间隔设置在套筒本体1上,且其延伸方向与环形分区带2平行,多条纵向分区线6等间隔设置在套筒本体1上,且其延伸方向与纵向分区带3平行。

制作时,多条环形分区带2、多条纵向分区带3、多条横向分区线5和多条纵向分区线6分别为具有弹性的弹性带,以便各分区带和分区线随套筒本体1变形。其中,四条纵向分区带3缝制或粘贴在套筒本体1上,四条环形分区带2缝制或粘贴在四条纵向分区带3或套筒本体1上。多条横向分区线5和多条纵向分区线6缝制或粘贴在套筒本体1上。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弹力套筒还包括设置在套筒本体1上的用于在患者每次穿戴套筒本体1时将其定位于患者小腿的相同位置处的辅助定位件4。辅助定位件4可以为缝制或粘贴于相邻的两条纵向分区带和位于两条纵向分区带的两端的两条环向分区带的交叉处的定位贴或定位标识。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弹力套筒采用四条环形分区带2、四条纵向分区带3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弹力套筒的套筒本体是一个比正常成人小腿略短、略细(长约30cm,上侧套口周长约25cm,下套口周长约15cm)的具有一定弹性的薄层布套。由于套筒本体具有弹性,不同患者都可将同一弹力套筒穿至小腿上,并使得弹力套筒的上缘位于髌骨下缘-腓骨头水平,下缘位于内踝-外踝水平,使得弹力套筒覆盖患者的整条小腿。

如图4所示,套筒本体上均匀分布四条环形分区带2、四条纵向分区带3,四条环形分区带2、四条纵向分区带3纵横交错围成多个网格,将小腿在纵向上分为上、中上、中下、下4个区域,在横向上分为内前、内后、外前、外后4个区域(共16个较大的位置分区),在四条环形分区带上分别等间隔设置用于标记纵向分区的标识刻度;每个位置分区内,又设置九条横向分区线5、三条纵向分区线6,九条横向分区线5、三条纵向分区线6纵横交错,与相对应的环形分区带、纵向分区带在套筒本体的纵向上分为十个小格,横向上分为四个小格,即,每个位置分区内被划分为四十个定位区,整个套筒体体(即小腿)则被划分为16*40=640细小的定位区。

如图4所示,☆表示超声发现的病理性穿支静脉汇入浅静脉的汇入点,则其所在的位置可描述为:内前,纵3;上,横6。

为保证患者多次反复穿戴弹力套筒时,每次弹力套筒的位置都和以往的位置相同,弹力套筒的套筒本体上设有4个定位标识A、B、C、D以用于辅助定位(如图3、图4);如图4所示,定位标识缝制或粘贴于相邻的两条纵向分区带和位于两条纵向分区带的两端的两条环向分区带的交叉处,定位标识A点为外前与外后区域的分界线最高点,定位标识B点为该分界线的最低点;定位标识C点为内前与外前区域的分界线的最高点,定位标识D点为该分界线的最低点。在患者穿套筒时,使定位标识A点位于腓骨头,定位标识B点位于外踝最高点,定位标识C点位于髌骨下缘中点,定位标识D点位于内外踝中点。定位标识也可以由定位贴替代。

患者在复查时,则可根据既往记录的穿支静脉汇入点所在弹力套筒区域,进行重点筛查。若发现穿支静脉汇入点,则可记录其所在位置,并与既往、尤其是术前的汇入点位置相比较,若两者一致或基本一致,则可判断此穿支静脉是既往或术前的穿支静脉。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例的弹力套筒,具有如下优点:(1)定位精准。通过纵向和轴向两个维度,对病理性穿支静脉汇入浅静脉的体表点进行精准的二维定位;(2)操作简单,重复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3)将病理性穿支静脉的位置数字化,地图化,为科研的开展和统计,提供便利。

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