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8354发布日期:2019-06-19 01:0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老、弱、病、残、孕等群体的人口数量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此类群体的生活起居及健康安全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以老年人群体为例,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到了一定年龄后,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从平躺转换为坐起的卧床姿势时或者上床、下床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甚至有些老年人还会在睡觉时从床上摔下,从而不但影响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而且也为上述群体造成了诸多的不便。

现有的一些床边护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上述群体提供一定的助力效果(如通过手部拉拽扶手即可起身),但由于大多数床边护栏是以固定的姿态、固定的高度被固定地装设于床边位置上,往往会占用有限的床体空间,适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它包括一支撑扶手和一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上形成有一整体轮廓形状呈类“C”形或类“U”形的收纳空间,所述支撑扶手容置于收纳空间内,且所述支撑扶手的端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一旋转定位器与收纳空间的端口的对应侧作轴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扶手包括一整体轮廓形状呈类“C”形或类“U”形的支撑扶手架,所述支撑扶手架的端口的两侧分别通过旋转定位器与收纳空间的端口的对应侧作轴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扶手架包括一整体轮廓形状呈呈类“C”形或类“U”形的升降扶手部和两根分别套接于升降扶手部的两个纵向端口臂上的支撑套管部,所述升降扶手部的两个纵向端口臂的周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纵向端口臂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定位弹珠,所述支撑套管部的周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平行于支撑套管部的轴向方向分布以供定位弹珠的端部对位嵌合的定位孔;所述旋转定位器设置于支撑套管部的端部与收纳空间的端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升降扶手部上还装设有至少一根位于两个纵向端口臂之间的横向加强臂。

优选地,所述升降扶手部的上还套装有柔性材料缓冲套管。

优选地,所述固定底座为由一根坯料杆经弯折后形成的整体轮廓形状呈“C”形或类“U”形的结构体。

优选地,所述坯料杆的截面形状呈类长方形。

优选地,所述坯料杆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体。

优选地,所述旋转定位器包括设置于收纳空间的端口侧壁上的第一径向轴座、设置于支撑扶手的端部侧壁上并与对应的第一径向轴座呈同轴分布的第二径向轴座以及贯穿于第一径向轴座分布并将对应的第一径向轴座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锁固为一体的调节螺栓;所述第一径向轴座上且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相对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榫槽,所述第二径向轴座的端面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定位榫槽内的定位榫凸。

优选地,所述旋转定位器包括设置于收纳空间的端口侧壁上的第一径向轴座、设置于支撑扶手的端部侧壁上并与对应的第一径向轴座呈同轴分布的第二径向轴座以及装设于第一径向轴座内的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穿设并固定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固定底座锁固于床位边缘,利用支撑扶手与固定底座之间可相对转动的效果使支撑扶手能够被收纳存放或展开使用;不但可以为使用者的拉拽施力提供便利,以便于使用者省力的起身或上下床,还可以作为床边护栏来使用,以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另外,使用者根据自身条件及舒适性来调节支撑扶手的高度,有效地增强了装置的适配性及使用的舒适性和灵活性;其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使用方式及功能多样,极大地满足了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床边起身助力装置,它包括一支撑扶手a和一固定底座b,在固定底座b上形成有一整体轮廓形状呈类“C”形或类“U”形的收纳空间c(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及的类“C”形或类“U”形包括但不限于标准的“C”形或“U”形,也可指由此形状所做的变异结构),支撑扶手a容置于收纳空间c内,并且支撑扶手a的端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一旋转定位器d与收纳空间c的端口的对应侧作轴转连接。

由此,在将整个装置进行拆卸或装配后以对其进行闲置收纳时,通过旋转定位器d的作用使支撑扶手a相对于固定底座b进行旋转翻折后收纳于收纳空间c内,以减小其占用空间,便于收纳存放;而在实际装配与使用时,可预先将固定底座b利用诸如自攻螺丝等五金连接件锁固在床体边缘并使固定底座b的主体处于床体的轮廓范围内(如叠置于床板上),而后利用旋转定位器d的作用翻转支撑扶手a使支撑扶手a由收纳空间c内翻转而出,从而使支撑扶手a与固定底座b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如0-90度,最好为90度),进而利用支撑扶手a作为使用者的拉拽及防护部件来使用;具体为:当将整个装置装配于诸如老、弱、病、残、孕等群体使用的床位上后,在装置处于收纳状态下时可将装置整体置于床板与床垫之间;而当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不但可以作为床边护栏来使用,以防止使用者从床上意外摔落;而且使用者可以用手拉拽支撑扶手a以实现起身的动作。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助力装置不但可以为使用者起身、上下床等动作保持提供便利,达到省力、便利的效果,而且可以作为床边护栏来使用,其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使用方式及功能多样,极大地满足了上述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

为保证支撑扶手a对使用者起到良好的施力或防护效果,本实施例的支撑扶手a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整体板状结构体或单一的框架结构体或者由板状部件和框架部件拼装组合后的结构体;当然,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支撑扶手a的结构,提高其实用性能,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支撑扶手a主要由一整体轮廓形状呈类“C”形或类“U”形的支撑扶手架组成,而支撑扶手架的端口的两侧分别通过旋转定位器d与收纳空间c的端口的对应侧作轴转连接。以此,相当于采用了单一的框架结构体,有利于降低整个装置的重量并简化了装置的结构。

为增强装置与床位的适配性(如与床垫较厚的床位相匹配),以避免因床位的高度差异而造成支撑扶手a无法进行便利的收纳及翻转使用,亦或者与使用者的身体情况相适配以根据使用者的舒适度来调整支撑扶手a的高度;本实施例的支撑扶手架包括一整体轮廓形状呈呈类“C”形或类“U”形的升降扶手部10和两根分别套接于升降扶手部10的两个纵向端口臂上的支撑套管部20,在升降扶手部10的两个纵向端口臂的周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纵向端口臂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定位弹珠(图中未示出,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由装设于升降扶手部10内的弹簧以及嵌装于升降扶手部10的周壁内并与弹簧相抵弹头珠构成),相应地,在支撑套管部20的周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平行于支撑套管部20的轴向方向分布以供定位弹珠的端部对位嵌合的定位孔21;旋转定位器d设置于支撑套管部20的端部与收纳空间c的端口之间。由此,利用定位弹珠与定位孔21的配合可实现升降扶手部10相对于支撑套管部20或者固定底座b的高度调节,便于升降扶手部10的调节使用或收纳存放,如设置四个定位孔21且两两相距2.5cm,即可实现对升降扶手部10的10cm范围内的高度调整。

为增强支撑扶手架本身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发生结构变形,在升降扶手部10上还装设有至少一根位于两个纵向端口臂之间的横向加强臂30。

为便于使用者握持支撑扶手a,增强装置使用及操作时的舒适性,在升降扶手部10的上还套装有诸如泡棉、塑胶等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材料缓冲套管40。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增强其装配使用及收纳存放的便利性,本实施例的固定底座b优选为由一根坯料杆(如金属杆或金属管)经弯折后形成的整体轮廓形状呈“C”形或类“U”形的结构体(可以理解为:此时,收纳空间c即是指经固定底座b围合成型的空间);从而可极大地简化固定底座b的结构,在将其固定在床位上时,可利用诸如自攻螺丝等五金件由固定底座b的两个边臂及横向臂上分别进行锁固,有利于防止固定底座b发生滑动或者翘边。

作为优选方案,为避免因固定底座b的装配而造成床垫隆起或者因床垫太薄而硌背,本实施例的坯料杆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类长方形(可以理解为是扁平杆状物),以在固定底座b以平铺的方式装配于床位上后,降低固定底座b本身的结构高度,增强装置使用的舒适性。当然,为降低装置的重量,本实施例的坯料杆优选为中空的扁管状结构体。

为保证支撑扶手a相对于固定底座b进行翻转及定位的效果,本实施例的旋转定位器c包括设置于收纳空间c的端口侧壁上的第一径向轴座51、设置于支撑扶手a的端部侧壁上并与对应的第一径向轴座51呈同轴分布的第二径向轴座52以及贯穿于第一径向轴座51分布并将对应的第一径向轴座51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52锁固为一体的调节螺栓53;其中,在第一径向轴座51上且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52相对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榫槽54,而在第二径向轴座52的端面上则设置有对位嵌合于定位榫槽54内的定位榫凸55;需要指出的是,至少要在支撑扶手a与固定底座b呈一定夹角的方位(如30度、45度、90度等等)处设置定位榫槽54。由此,当旋松调节螺栓53时,由于固定底座b本身具有的收纳空间c的结构形态会使得收纳空间c的端口产生相对于支撑扶手a的向外的张力,从而使得第一径向轴座51与对应的第二径向轴座52相对分离,此时即可为支撑扶手a的翻转创造结构条件,待支撑扶手a翻转至预定角度后并使得定位榫凸55与定位榫槽54相对位后,即可拧紧调节螺栓53,从而使定位榫凸55嵌合于定位榫槽54内,以实现支撑扶手a翻转角度的锁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