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1238发布日期:2019-09-17 20:4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腔引流管,具体涉及一种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外科与介入手术常规治疗材料,广泛用于各种手术,用于引流体腔积液。引流管在体内留置时间不等,留置时间短者为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目前引流管材质主要为橡胶(软质)、硅胶(偏硬)及PVC(硬质)等材料,从结构上来说分为单腔与多腔引流管,橡胶与硅胶引流管主要为单腔引流管,PVC引流管易制作为多腔引流管。

临床上通常使用的上述引流管存在易滑脱、易侧漏及易被体壁肌肉夹闭引起引流不通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需要长期留置引流管的患者中尤其突出,严重时这些问题甚至可以引起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处理这些问题增加患者痛苦并且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此外,即便未发生上述问题,目前体腔引流管多以缝线方式固定,增加患者痛苦。

其中橡胶等软质引流管在易滑脱、易侧漏及易被体壁肌肉夹闭这三个缺陷均存在,硅胶及PVC等硬质引流管存在易滑脱、易侧漏等缺陷,不易被体壁肌肉夹闭,但又存在硬质引流管易引起脏器损伤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引流管存在易滑脱、易侧漏,易被体壁肌肉夹闭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流管;

气囊,包覆固定在引流管上;

其中,气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进气孔,用于向气囊充气使得气囊鼓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小气囊,一端通过进气管与进气孔连通,另一端具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小气囊设置在体外侧,通过手指按压感知大气囊内气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进气管有两根,分别与气囊位于体外侧和体内侧的部分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小气囊设置在体外侧,

与体内侧连通的进气管设置在小气囊和引流管之间的夹层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小气囊的开口上设置有单向进气的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引流管为硬质引流管或软质引流管或部分为硬质引流管、部分为软质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气囊鼓胀后在中间部位具有凹陷,该凹陷用于夹住固定腹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气囊的长度为8-15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其中,体壁对气囊压闭后将整个气囊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气囊。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因为设置了气囊,在引流管放置后气囊一部分位于体腔内,一部分位于体外侧,在放置到对应的洞孔后,体壁对穿过的引流管本身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会将薄壁的气囊局部压为凹陷状,同时体内与体外部分气囊因为并无压力或压力较小而呈充气状况,因而最终气囊最终将呈哑铃状将体壁卡主,从而难以滑动,解决防滑和防脱的问题。

沿引流管周围渗液是目前临床存在的处理比较困难的情况,该新型引流管的气囊穿过腹壁,充气后对腹壁部分产生一定压力,这个压力的作用可以减少或避免体腔液体从腹壁与引流管间隙流出,即实现了防侧漏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复合层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100,包括引流管10、气囊20、小气囊30、进气管40。

引流管10,为硬质引流管或软质引流管或部分为硬质引流管、部分为软质引流管。

气囊20,包覆固定在引流管10,气囊长度约8-15cm。使用时,气囊一部分位于体腔内,一部分位于体外侧,气囊两个顶端均设置进气孔21。

小气囊30,一端通过进气管40与进气孔21连通,另一端具有开口,小气囊的开口上设置有单向进气的单向阀。在使用时,小气囊 30设置在体外侧,通过手指按压感知气囊20内气压。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40有两根,对应的小气囊也为两个,分别与气囊位于体外侧和体内侧的部分连通,与体内侧连通的进气管 40设置在气囊20和引流管10之间的夹层内。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2所示,将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100放置到体腔中,因为体壁对穿过的引流管100本身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会将薄壁气囊20局部压为凹陷状,同时体内与体外部分气囊因为并无压力或压力较小而呈充气状况,因而最终气囊最终将呈哑铃状,然后通过两个小气囊30同时给气囊20充气,最终会鼓胀将体壁夹住,实现固定。

体壁对气囊压闭后将整个气囊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气囊,因而需要两个进气管分别进气。

显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小气囊的数目为两个,对应的进气管也是两个,作为一种替代或改进,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小气囊、一个进气管,通过一个进气管进行充气,也能达到目的。

或者,不设置小气囊,单单设置进气管也是可以的。

具体气囊20的长度以及直径根据放置的体腔放置部位、引流管可能调整的长度而存在差异。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层防滑防脱防侧漏体腔引流管,因为设置了气囊,在引流管放置后气囊一部分位于体腔内,一部分位于体外侧,在放置到对应的洞孔后,体壁对穿过的引流管本身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会将薄壁的气囊局部压为凹陷状,同时体内与体外部分气囊因为并无压力或压力较小而呈充气状况,因而最终气囊最终将呈哑铃状将体壁卡主,从而难以滑动,解决防滑和防脱的问题。

沿引流管周围渗液是目前临床存在的处理比较困难的情况。该新型引流管的气囊穿过腹壁,充气后对腹壁部分产生一定压力,这个压力的作用可以减少或避免体腔液体从腹壁与引流管间隙流出,即实现了防侧漏的作用。

进一步,因为设置有小气囊,设置在体外侧,通过手指按压感知气囊内气压,这样的设计,本小气囊因与气囊相通因而气压也相同,可通过手指按压感知气囊内气压,即相当于定性的气囊气压测定装置。

防止软质引流管引流管堵管。目前软质引流管引出体外时必须经过腹壁,如果腹壁肌肉比较强大,可能压闭穿过腹壁的部分引流管造成引流不通畅。该新型引流管在穿过体壁部分软性材料引流管表面设置气囊,避免了被体壁肌肉压闭风险。

避免引流管滑脱,减少患者痛苦。目前临床应用的引流管无论是软质还是硬质,均采用缝线固定,这种固定方式一是缝线受力面积小,对组织的牵拉非常疼痛,二是引流管放置时间长时易断线脱落,从而导致引流管滑脱。该新型引流管穿过腹壁后,对气囊进行充气,导致体内气囊扩张后直径大于腹壁,从而不用缝线即可固定引流管,并且避免滑脱的应力分布在引流管360度周围,受力范围大,对患者引起不适少。此外,体外留置了小气囊非常容易观察与调整体内体外气囊的气压,也避免了引流管的滑脱。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