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腹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1773发布日期:2019-06-26 01:2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腹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术后护理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腹带。



背景技术:

腰椎手术后的患者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会接受负压引流,负压引流是利用生物半透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装置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的创面。负压引流不仅能减少手术积血,保持敷料干燥,降低切口感染率,而且便于观察,及时发现异常。通常情况下,用于负压引流的引流管采用胶布缠绕,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来固定。患者平躺在病床上时,背部压迫引流管,患者容易产生不适。这种采用胶布的固定方式,固定效果不佳,患者体表分泌的汗液等减弱胶布的粘贴作用,固定持久性差;接上负压装置后,增加了引流管的重量,而且患者在翻身时容易造成引流管的滑脱,造成伤口的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腹带。

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腹带,包括腹带本体和敷料,所述腹带本体的内侧表面设有粘贴层,所述敷料通过所述粘贴层固定设置在所述腹带本体上,所述腹带本体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可相互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敷料上设有引流通孔,所述引流通孔内设有用于连接引流管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穿过所述腹带本体并贴合在所述腹带本体的外侧表面,所述腹带本体上位于所述敷料的左右两侧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一气囊。

可选的,所述套管位于所述腹带本体外侧表面的端部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母和卡环,所述锁紧螺母设有轴向方向的通槽,所述锁紧螺母套设在所述套管的端部,所述通槽的内壁与所述套管端部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卡环为中心设有通孔的圆台,所述卡环置于所述通槽的内部,引流管穿过所述卡环并与所述卡环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通槽的内壁与所述卡环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卡环设有轴向方向的切断口,所述锁紧螺母内还设有与所述通槽垂直的卡槽,所述卡环的底部边缘卡接在所述卡槽内,并且所述卡环的底面与所述套管的端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腹带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气囊远离所述敷料的一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气囊相邻的两个第二气囊。

可选的,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均设置有气阀。

可选的,所述腹带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带、本体部和第二连接带,所述敷料以及两个所述第一气囊均位于所述本体部上,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表面通过按扣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腹带时,敷料固定在患者腰部的伤口处,多功能腹带固定缠绕在患者的腰部,固定在患者体内的引流管穿过套管贴合在腹带本体的外表面。当患者平躺时,引流管通过套管固定,不与患者的皮肤接触,腹带位于患者和病床之间,可根据患者的体格或是护理的需求,改变第一气囊内气体的容量,可改变患者腰部的高度,从而满足治疗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腹带利用套管固定引流管,固定效果较好,接上负压装置后,或是患者翻身时,不会造成引流管的脱落,固定持久性好。并且多功能腹带上设置的第一气囊可调整患者腰部的高度,通过第一气囊分担患者的重量,既能减轻手术伤口处承受的压力,也能减轻患者因压迫引流管而造成的不适感,满足护理的要求,可使患者平躺时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锁紧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腹带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其中:1、腹带本体;2、敷料;3、粘贴层;4、引流通孔;5、套管;6、第一气囊;7、锁紧装置;8、锁紧螺母;9、卡环;10、第二气囊;11、第一连接带;12、本体部;13、第二连接带;14、连接条;15、通槽;16、卡槽;17、切断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腹带,包括腹带本体1和敷料2,腹带本体1的内侧表面设有粘贴层3,敷料2通过粘贴层3固定设置在腹带本体1上,腹带本体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可相互连接的连接部,敷料2上设有引流通孔4,引流通孔4内设有用于连接引流管的套管5,套管5的一端穿过腹带本体1并贴合在腹带本体1的外侧表面,腹带本体1上位于敷料2的左右两侧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一气囊6。

当使用本实施例1提供的多功能腹带时,先将敷料2固定在患者背部的伤口处,多功能腹带通过端部的连接部固定缠绕在患者的腰部,优选的,连接部可以是相互适配的卡扣或者魔术贴,同时通过粘贴层3将敷料2固定,引流管的一端固定在患者体内,另一端穿过套管5与负压装置接通,根据患者的体格或护理的需求,在第一气囊内注入适量的气体。本实施例1提供的多功能腹带,腹带2固定缠绕在患者的腰部后,敷料2通过粘贴层3紧密贴合在患者的背部,引流管穿过套管5固定在腹带的外侧表面,即使患者的皮肤会分泌汗液等,或者当患者翻身时,也不会造成敷料2和引流管的滑脱,固定效果好,且持久性较高。患者的体格存在差异,当患者平躺时,患者的背部压在引流管上,并且手术的伤口处要承受身体的压力,既可能使患者产生不适感,也可能对手术伤口产生影响,此时在第一气囊6内注入适量的气体,通过第一气囊6分担患者的重量,既能减轻手术伤口处承受的压力,也能减轻患者因压迫引流管而造成的不适感。

实施例2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腹带,该实施例2进一步限定了套管5位于腹带本体1外侧表面的端部设有锁紧装置7,锁紧装置7包括锁紧螺母8和卡环9,锁紧螺母8设有轴向方向的通槽15,锁紧螺母8套设在套管5的端部,通槽15的内壁与套管5端部的外壁螺纹连接,卡环9为中心设有通孔的圆台,卡环9置于通槽15的内部,引流管穿过卡环9并与卡环9的内壁紧密贴合,通槽15的内壁与卡环9的外壁紧密贴合,卡环9设有轴向方向的切断口17,锁紧螺母8内还设有与通槽15垂直的卡槽16,卡环9的底部边缘卡接在卡槽16内,并且卡环9的底面与套管5的端部连接。腹带本体1上位于第一气囊6远离敷料2的一侧分别设有与第一气囊6相邻的两个第二气囊10。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10均设置有气阀。

套管5内需要放置并且固定引流管,套管5的内径与引流管的外径适配即可,同时套管5的外径也不宜过大,减少患者在平躺时造成的不适感。套管5端部设置了锁紧装置7,引流管穿过卡环9时,拧紧锁紧螺母8,锁紧螺母8向套管5的方向移动,但是卡环9的底面顶靠在套管5的端部,卡环9无法向套管5的方向移动,因此通槽15的内壁对卡环9的外壁产生压迫,而且卡环9存在切断口17,卡环9在通槽15内壁的压力下使切断口17的开口逐渐变小,卡环9的内壁逐渐缩小并紧紧套在引流管的外壁,从而固定引流管的位置,防止了患者由于引流管的移动而造成伤害。

患者在平躺时,第一气囊6承受了来自背部的压力,当患者侧身躺时,需要保证患者的脊柱保持为一条直线,防止造成伤害,通常情况下是在患者的腰部下方放置枕头等物体垫着,本实施例2中设置的第二气囊10,可用于在患者侧身躺着时垫在患者的腰部下方,而不需要放置其他物体,来保证患者的脊柱保持为一直线。由于患者的体格不同,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10内也需要注入相对应的不同量的气体来承受患者压迫下的重量,因此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10均设置有气阀,可调整气囊内的气体,来满足治疗的需求。

实施例3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腹带,该实施例3进一步限定了腹带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带11、本体部12和第二连接带13,敷料2以及两个第一气囊6均位于本体部12上,本体部1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条14,连接条14表面分别与第一连接带11和第二连接带13表面通过按扣相连接。

多功能腹带固定缠绕在患者的腰部后,腹带的端部的连接部在患者的腹部固定连接,当需要取下多功能腹带时,若是直接从患者腹部来拆除腹带,患者在翻身时容易使引流管的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对背部的伤口处造成伤害。本实施例3提供的多功能腹带,可让患者的背部朝上俯卧在病床上,使本体部12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拆分按扣,让本体部12与第一连接带11和第二连接带13分离,以便于在引流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取下多功能腹带,从而减轻对患者的伤口处造成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