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9188发布日期:2019-07-24 10:3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血管瘤是血管异常改变造成的血管的瘤样凸起,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当血管内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自1991 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电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以来,随着材料及治疗设备的发展,弹簧圈的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请参考图1,其是现有的电解脱弹簧圈的剖面示意图,该电解脱弹簧圈包括微导管10、推送杆20、导电丝30、弹簧圈40和解脱点31。所述微导管10的远端开口12保持在近瘤颈处,所述推送杆20穿设于所述微导管10的内部,所述推送杆20的内部设置导电丝30,所述导电丝30的近端与外部解脱器(未图示)电连接,所述导电丝30的远端通过解脱点31与弹簧圈40连接。所述推送杆20的远端设置弹性件21,所述弹性件21用于使推送杆20的远端更为柔软,易于穿梭通过颅内弯曲血管,所述微导管10的远端设有第一显影区域11,所述弹性件21设有第二显影区域22,医生通过观察第一显影区域11与第二显影区域22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推送杆20在微导管10中的行进位置,进而判断弹簧圈40是否进入动脉瘤腔。

如图1所示,在解脱弹簧圈40时,往往需要第一显影区域11与第二显影区域22形成“倒T”影像,亦即第二显影区域22向微导管10的远端延伸,并完全越过第一显影区域11,才能确保解脱点31从微导管10的远端开口12中伸出,从而能够使解脱点31接触血液,使解脱点31具有电解脱的解脱环境,此时,才能实施对解脱点31通电的电解操作,而后使弹簧圈40脱离。然而,发明人发现,受限于微导管10、推送杆20各自的公差,在第一显影区域11与第二显影区域22形成“倒T”影像时,存在解脱点31未能伸出微导管10的远端开口12的情况,此时,需要医生反复多次操作,才能使得弹簧圈40顺利解脱。并且,由于接触血液后的电解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包括血液和血栓等影响因素综合形成随机的电解环境,可能导致解脱时间过长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解脱点 31伸出微导管10的远端开口12过多的情况,此时,超出远端开口12的解脱点 31和推送杆20容易戳坏动脉瘤而引发破裂危险。此外,通过推送杆20将未解脱的弹簧圈40推出微导管10的远端开口12时,有时会发生包括弹簧圈40近端在内的整个解脱区域使得微导管10脱离瘤腔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之为“顶管”效应,这时亦会引发危险。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解脱弹簧圈需要多次操作解脱,以及解脱点需伸出微导管后电解脱易引发危险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以解决现有电解脱装置存在的解脱可靠性低以及伸出微导管过长而易引发危险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解脱机构,用于与电解脱器配合,实现植入物的电解脱,其特征在于,包括:

植入物;

解脱部,远端与所述植入物连接,且所述解脱部被配置为通过电导通电解溶蚀,以解除所述植入物与所述解脱部之间的连接;

导电部,包括:

阳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且所述阳极导电部的远端与所述解脱部的近端连接,近端用于与所述电解脱器的正极连接;以及

阴极导电部,近端用于与所述电解脱器的负极连接,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绝缘部实现与所述阳极导电部的电绝缘;以及

吸附部,用以在吸附电解质后使所述解脱部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导通。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由水凝胶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包裹所述解脱部,并用以吸附电解质后使所述解脱部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导通。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为螺旋结构或中空管件,套接在所述解脱部上。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涂覆在所述解脱部上,并用以吸附电解质后使所述解脱部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导通。

可选的,所述水凝胶材料选自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水凝胶;明胶改性水凝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透明质酸及其改性交联水凝胶;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N-甲基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酯类水凝胶;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衍生自一种或多种烯烃不饱和可聚合羧酸单体的交联可膨胀聚合物;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及其衍生物水凝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解脱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解脱机构,且还包括:

导管;以及

推送杆,与所述电解脱机构的近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电解脱机构与所述推送杆均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管内,且所述推送杆用于与所述导管相配合,将所述电解脱机构推送至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推送杆的远端设置有一柔性件,所述推送杆通过所述柔性件与所述电解脱机构连接。

可选的,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柔性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电部穿设于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柔性件中;所述阴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二绝缘部,以与所述推送杆、所述柔性件电绝缘,所述阴极导电部的远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部之外并与所述解脱部通过所述吸附部电导通。

可选的,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柔性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阳极导电部穿设于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柔性件中,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柔性件共同被配置为所述阴极导电部。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与所述柔性件沿轴向并列设置,并且所述吸附部位于所述柔性件的远端。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的近端在所述柔性件内,且所述吸附部的远端从所述柔性件的远端伸出。

可选的,所述吸附部整个在所述柔性件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柔性件具有第一显影部,所述导管的远端设有第二显影部,所述第一显影部和所述第二显影部均由显影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以及电解脱装置取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通过吸附部吸附电解质后,使解脱部与阴极导电部持续保持电导通,从而形成供解脱部电解溶蚀的电解脱环境,故而在对导电部通电后,与阳极导电部连接的解脱部即与阴极导电部发生电化学反应,使解脱部自身发生电解溶蚀,如此,使得植入物与解脱部脱离连接并离开整个电解脱机构;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吸附部在吸附电解质后能够持续导通解脱部与阴极导电部,形成稳定的电解环境,故而能够提高电解脱操作的可靠性,克服了现有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

第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中,由于采用上述电解脱机构,故而能够使得解脱部在导管的内部即可进行电解脱,不必将解脱部推出导管的远端开口,即可确保解脱部能够接触电解质而形成稳定的电解质微循环电解脱环境,使得植入物可在导管的内部任意位置进行安全有效的电解脱,如此,可避免植入物伸出导管的远端开口过长而引发危险,同时避免“顶管”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电解脱装置在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

第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在实际操作时,通过向导管滴注生理盐水等电解质,使吸附部始终能够吸附电解质,可确保解脱部始终具有可电解脱的稳定的电解质微循环环境,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进一步地,由于无需形成“倒T”影像即可解脱,亦即可在向远端推动推送杆的同时即开始植入物的电解脱过程,故还可降低医生操作的难度,也可以待推送杆将植入物推送到位后再电解脱,多种方法组合,利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和复杂的手术环境。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电解脱弹簧圈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推送杆的远端设置有柔性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的示意图,其中吸附部为水凝胶材料制成的弹簧;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的吸附部整个位于柔性件的远端且与柔性件不重叠;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的吸附部的近端在柔性件的内部,远端伸出柔性件;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的吸附部整个穿设在柔性件的内部;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的吸附部为水凝胶材料制成的涂层;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的示意图,其中吸附部为水凝胶材料制成的管件;

图9(A)图9(B)图9(C)图9(D)是图8提供的管件在沿a-a连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微导管;11-第一显影区域;12-远端开口;20-推送杆;21-弹性件;22-第二显影区域;30-导电丝;31-解脱点;40-弹簧圈;

101-导电部;102-吸附部;102’-涂层;102”-管件;103-解脱部;104-弹簧圈; 201-推送杆;202-柔性件;203-第一显影部;301-导管;302-第二显影部;303-导管的远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术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患者病变部位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电解脱机构,用于与电解脱器配合,实现植入物的电解脱,其包括植入物、解脱部、导电部和吸附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吸附部用以在吸附电解质后使解脱部与阴极导电部持续保持电导通,故而能够提高电解脱操作的可靠性,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含所述电解脱机构的电解脱装置,该电解脱装置还包括导管和推送杆。实际操作时,所述解脱部在导管的内部即可进行电解脱,不必将解脱部推出导管的远端开口,即可确保解脱部能够接触电解质而形成微循环电解脱环境,使得植入物可在导管的内部任意位置进行安全有效的电解脱,如此,可避免植入物伸出导管的远端开口过长而引发危险,同时避免“顶管”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电解脱装置在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更具体而言,在体内植入所述植入物的过程中,通过向导管滴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于注入人体内的电解质溶液,使吸附部始终能够吸附电解质,可确保解脱部始终具有可电解脱的微循环环境,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解脱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由于无需形成“倒T”影像即可实现植入物的解脱,亦即可在向导管的远端推动推送杆的过程中的任意时间点实施电解脱的过程,故还可降低医生操作的难度。

下面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推送杆的远端设置有柔性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的示意图,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7和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的示意图,图9为图8 提供的管件在沿a-a连线的剖面示意图。

首先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解脱机构,可用于实现血管瘤,特别是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其包括:植入物、解脱部103、导电部101和吸附部102。其中,植入物用以留置于一预定部位,具体的,所述植入物可为弹簧圈104,其用以栓塞血管瘤。所述解脱部103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圈104连接,且当所述解脱部103电解溶蚀后,即可解除所述弹簧圈104与所述解脱部103之间的连接。其中,所述解脱部103的材料优选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活泼金属,例如:Mg(镁)、Zn(锌)、Fe(铁)等,当然所述解脱部103的材料还可选为一些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较活泼的合金材料,例如镁锌合金、镁铁合金、不锈钢等。此外,所述导电部101包括分开设置的阳极导电部和阴极导电部,所述阳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且所述阳极导电部的远端与所述解脱部103的另一端连接,近端用于与外部的电解脱器的正极连接。所述阴极导电部的近端用于与外部的电解脱器的负极连接。这里,外部的电解脱器具有正极和负极,用于向电解脱机构提供电解的电流,其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叙述。另外,所述第一绝缘部用以使所述阳极导电部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绝缘。特别的,所述吸附部 102用以在吸附电解质后,使所述解脱部103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导通,以便于电解溶蚀解脱部103,这里,吸附部102可以不与阴极导电部、解脱部103或阳极导电部直接连接,只要其膨胀后或者通过化学吸附电解质后,电解质溶液能使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电导通即可;为了设置方便,吸附部102可以与阴极导电部、解脱部103或阳极导电部其中之一,或者弹簧圈104连接,还可以与下述的推送杆201或柔性件202连接,以使吸附部102于整个电解脱装置中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以便其吸收电解质而起效。具体的,所述阳极导电部可为一导电丝,其表面包覆有所述第一绝缘部作为绝缘层,以使得该导电丝与阴极导电部电绝缘,并且所述解脱部103为电导体并与所述阳极导电部连接,且对外暴露,这样,使得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可通过吸附电解质后的吸附部102实现电导通。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植入物并不限于弹簧圈104,也可以是支架、人工瓣膜、封堵器等介入类可植入器械。

由此,通过吸附部102吸附电解质后,电导通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从而形成供解脱部103电解溶蚀的电解脱环境。需理解,此处的电导通,不是指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直接接触或通过电导体直接连接而电导通,而是指由吸附部102吸附的电解质来导通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即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实际是通过电解质来导通的。这里的电解质,例如可以是血液、生理盐水等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电解质溶液,吸附部102在吸附类似电解质后,即可导电,并将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导通。由于解脱部103是与阳极导电部连接的,故而在对导电部101通电后,解脱部103即与阴极导电部发生电化学反应,使作为阳极的解脱部103自身发生电解溶蚀,如此,使得弹簧圈104与解脱部103脱离连接并离开整个电解脱机构后,能够栓塞一血管瘤腔。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吸附部102在吸附电解质后能够持续导通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故而能够提高电解脱操作的可靠性,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弹簧圈由于电解环境的不稳定性而导致解脱时间长,且可能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能够解决现有电解脱弹簧圈解脱可靠性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部102可以通过膨胀或者吸附电解质使电解质溶液将解脱部与阴极/阳极导电部连接起来。例如可由水凝胶材料或其它具化学吸附性能的材料制成。这里的水凝胶材料指吸水可膨胀聚合物,其具有很好的保水性。具体的,所述水凝胶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及有机合成类高分子水凝胶。所述水凝胶材料具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水凝胶;明胶改性水凝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透明质酸及其改性交联水凝胶;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N-甲基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聚酯类水凝胶;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交联水凝胶;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及其衍生物水凝胶;衍生自一种或多种烯烃不饱和可聚合羧酸单体的交联可膨胀聚合物等。

更进一步,所述吸附部102可由水凝胶材料制成多种结构形态,例如可制成制成螺旋结构,如弹簧(如图3所示),包裹所述解脱部103,用以吸附电解质后与所述阴极导电部电连接。具体来讲,可由水凝胶纤维缠绕或者水凝胶丝线绕制制成螺旋结构的微小弹簧,并且,所述微小弹簧包覆所述解脱部103,即弹簧整个套接在解脱部103上。优选的,包覆解脱部103的一段微小弹簧设计为稀疏绕制,一方面提供给解脱部103接触电解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预留了微小弹簧膨胀的空间。如此,在水凝胶纤维或水凝胶丝线吸附电解质后,能够膨胀并分别接触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以使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保持电导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部102可由水凝胶材料制成涂层102’(如图7 所示),涂覆于所述解脱部103。具体的,可将水凝胶材料涂覆于解脱部103的表面(优选外表面),这里的涂覆包括将解脱部103的表面部分涂覆或全部涂覆。该水凝胶材料制成的涂层102’在吸附电解质后亦可膨胀并与阴极导电部接触,使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保持电导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部102 可由水凝胶材料制成管件102”(如图8所示),该管件102”可套设包裹于所述解脱部103。所述管件102”的横截面可为规则的圆形(如图9(A)所示)、矩形(如图9(B)所示)、齿轮形(如图9(C)所示)或三角形(如图9(D)所示)等,还可以是其他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形态,管件102”在吸附电解质后亦可膨胀并与阴极导电部接触,使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保持电导通。

请参考图2至图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解脱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解脱机构,且所述电解脱装置还包括:导管301和推送杆201,其中所述电解脱机构与所述推送杆201均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管301内,所述推送杆201用于与所述导管301相配合,将所述电解脱机构推送至患者体内的目标位置,如血管瘤腔等。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由于采用上述电解脱机构,故而能够使得解脱部103在导管301的内部即可进行电解脱,不必将解脱部103推出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即可确保解脱部103能够接触电解质而形成微循环电解脱环境,使得弹簧圈104可在导管301的内部任意位置进行安全有效的电解脱,如此,可避免弹簧圈104伸出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过长而引发危险。较佳地,弹簧圈104可在靠近导管的远端303处的导管301内部进行电解离,可避免弹簧圈104伸出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时,弹簧圈104等解脱的部分在动脉瘤腔壁的阻力下,使得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脱离瘤腔而发生“顶管”问题,从而提高电解脱装置在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一般的,电解脱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时,往往需要栓塞多个弹簧圈104,当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电解离后,已经解离的弹簧圈还可通过在其后电解离的弹簧圈将其推出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而进入动脉瘤的瘤腔中。这是由于弹簧圈104本身是有弹性的,当第一个解脱后的弹簧圈在导管的远端303未进入瘤腔时,第二个经由推送杆201送入的弹簧圈会将第一个弹簧圈推向远端,而进入瘤腔。由此,可进一步减少“顶管”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电解脱装置在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推送杆201的远端设置有一柔性件202;所述柔性件202由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具有柔性结构,例如弹簧结构,且用以与所述电解脱机构相连接以推送所述电解脱机构。这里,柔性件202的设置用于使得推送杆201的远端变得更柔软而易于穿梭通过颅内弯曲血管。

如图4所示,下面详细介绍电解脱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推送杆201与所述柔性件202均为中空结构,例如,推送杆201可以是不锈钢中空管体,柔性件 202可以是不锈钢弹簧。优选的,所述电解脱机构之导电部101为双股导电丝,亦即阳极导电部和阴极导电部均为导电丝。所述双股导电丝均穿设于推送杆201 中,且双股导电丝的表面分别包覆有绝缘层。亦即,在上述电解脱机构之阳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之外,所述阴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二绝缘部,使阳极导电部和阴极导电部彼此电绝缘。所述阴极导电部的远端与解脱部103靠近设置,且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部外,并能够与吸附电解质后的吸附部102接触。如此配置,使阴极导电部可与所述解脱部103通过所述吸附部102电导通。优选的,导电部101的外侧还包覆有第三绝缘部,亦即在阳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和阴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二绝缘部之外,在双股导电丝的外侧还包覆了一层绝缘层,进一步保证导电部101与推送杆201之间相互电绝缘。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仅电解脱机构之阳极导电部穿设于所述推送杆201与所述柔性件202中,而将所述推送杆201与所述柔性件202共同配置为所述阴极导电部。此时,所述柔性件202的远端与解脱部103靠近设置,并能够与吸附电解质后的吸附部102 接触。如此配置,亦能使作为阴极导电部的推送杆201和柔性件202与解脱部 103通过吸附部102电导通。由于阳极导电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故而可以保证与推送杆201和柔性件202电绝缘,当外部的电解脱器向导电部101提供电流时,电流由电解脱器的正极电极经由阳极导电部传导至解脱部103处,经由吸收电解质后的吸收部102被传导至柔性件202,再通过柔性件202传导至推送杆 201,最后通过推送杆201流向电解脱器的负极电极,如此形成电流回路。在电流的持续导通下,解脱部103即发生电化学腐蚀而断开,使弹簧圈104被解离。

优选的,所述吸附部102与所述柔性件202沿所述柔性件202的轴向并列设置,并且所述吸附部102位于所述柔性件202的远端,使得所述吸附部102与所述柔性件202在所述柔性件202的轴向上不重叠。如图4所示,所述吸附部 102自柔性件202的远端起设置,吸附部102与柔性件202在柔性件202的轴向上相互错开而不重叠。该方案比较适合于导电部101为双股导电丝的情况,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暴露出所述第二绝缘部外的部分,均被所述吸附部102 包覆,当吸附部102吸附电解质后,发生膨胀,并同时与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暴露出所述第二绝缘部外的部分接触,如此配置,可实现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通过吸附部102而电导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吸附部102的部分穿设在所述柔性件202内,具体的,所述吸附部102的近端在柔性件202内,且所述吸附部102 的远端从所述柔性件202的远端伸出,使得所述吸附部102在所述柔性件202 的轴向上与所述柔性件202部分重叠。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吸附部102整个穿设在所述柔性件202 内,使得所述吸附部102在所述柔性件202的轴向上与所述柔性件202全部重叠。需理解,这里的全部重叠,指柔性件202沿轴向全部覆盖吸附部102,但柔性件202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吸附部102的长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部102与柔性件202沿柔性件202的轴向上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的情况,比较适合于将推送杆201与柔性件202共同配置为阴极导电部的情况下。此时,吸附部102仅包覆解脱部103,而吸附部102又至少有部分与柔性件202重叠,故而当吸附部102吸附电解质后,发生膨胀,可同时与解脱部103与配置为阴极导电部的柔性件202接触而使两者电导通。具体的,吸附部102可选用水凝胶纤维制成的微小弹簧,柔性件202可选用不锈钢弹簧,所述微小弹簧的一部分或全部置入不锈钢弹簧内部,而该微小弹簧的内部则包覆有解脱部103。

特别的,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推送杆201还可以为实心推送杆,例如不锈钢实心推送杆,并被配置为阴极导电部,而导电部101之阳极导电部可选用包覆有第一绝缘部的导电丝,该导电部101可与所述实心推送杆沿径向并列设置,而非穿设于实心推送杆中。优选的,可通过一些固定点,将导电部101 与所述实心推送杆相固定,例如可通过绑扎、胶结等方式。所述实心推送杆的远端亦可设置柔性件202,以增加远端的柔韧性,便于穿过迂曲的血管。此时,解脱部103可与柔性件202沿径向并列设置,吸附部102可选为实心的水凝胶材料或具化学吸附性能的材料制成,吸附部102的两端分别与解脱部103和柔性件202接触。如此配置,亦能实现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通过吸附部102而电导通。当然解脱部103亦可穿入柔性件202内部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

请参考图4,并结合图2,优选的,所述柔性件202具有第一显影部203,所述导管301的远端303设有第二显影部302,所述第一显影部203和所述第二显影部302均由显影材料制成,用以在X射线下显示自身的位置。例如,第一显影部203可选用与柔性件202其它部分材料相异而易于显影的材料,如铂等金属,如此,在X射线透视监视下,并可通过显示器监视,确定所述柔性件202 与所述导管301的远端303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从而帮助医生判断弹簧圈104 具体的电解脱时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解脱装置的操作方法,其使用如上所述的电解脱装置。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所述导管301推送至体内的一预定位置(如血管瘤附近),并在所述导管301的近端持续滴注生理盐水,使所述吸附部102吸附所述生理盐水;

步骤二:向导管301的远端推动所述推送杆201,至一预定解脱位置;

步骤三:向所述导电部101通电,以使所述解脱部103电解溶蚀;

步骤四:所述解脱部103电解溶蚀后,即使所述弹簧圈104与所述解脱部 103脱离连接,并使所述弹簧圈104到达血管瘤内,进而栓塞所述血管瘤腔。

具体的,在步骤一中,推送杆201使用时,医生会持续地朝向导管301中滴注生理盐水,位于解脱部103上的吸附部102吸收生理盐水而膨胀,并使解脱部103与阴极导电部保持持续接触,此时,解脱部103具有被电解脱的导体环境。相比现有技术中,解脱点需要首先伸出微导管外,才能保证充分接触到血液等电解质,才能开始电解脱,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使得吸附部102在推送过程中即可吸附电解质,且能够保持持续吸附电解质,故而可保证电解脱的导体环境优于现有技术,由此可提高电解脱的可靠性,避免进行多次的电解脱。

在步骤二中,所述预定解脱位置的设置,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为不同的设置,一般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判断和自行设置。

进而,在步骤三中,向所述导电部101通电,使得电流从外部的电解脱器的正极电极经由阳极导电部、解脱部103以及生理盐水,被传导至阴极导电部中,进而流向电解脱器的负极电极,至此形成电流回路;在电流的持续导通下,解脱部103发生电解溶蚀,使弹簧圈104被解离。

优选的,在步骤二中,向远端推动所述推送杆201的同时,可通过X射线观察所述第一显影部203与所述第二显影部302的相对距离,当所述第一显影部203与所述第二显影部302的距离不大于一预定距离时,即停止推送所述推送杆201。这里的预定距离,可根据实际电解脱装置的结构和手术的需要进行设定。医生可通过X射线观察第一显影部203与第二显影部302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判断推送杆201的推进深度,并与预定解脱位置相比较和互相参照,由于解脱部103无需伸出导管301外也可以确保充分接触到电解质并完成弹簧圈104 的电解离,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弹簧圈104在被电解离时,不会伸出导管过长而引发危险,避免了“顶管”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推送的安全性,克服了现有需形成“倒T”影像,才能确保弹簧圈解脱的问题。

优选的,在步骤二中,可在所述向远端推动所述推送杆201的同时,向所述导电部101通电;或者,也可当所述第一显影部203与所述第二显影部302的距离不大于一预定距离,且停止推送所述推送杆201后,向所述导电部101通电。吸附部102在接触导管301中持续滴注的生理盐水或者通过接触血液后,均会发生膨胀并持续吸附有电解质(生理盐水或血液),因此,可确保解脱部103 始终具有可电解脱的微循环环境,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较佳地,可在推送杆201推送所述电解脱机构至靠近导管的远端303处后停止,再开始进行电解脱,如此,可使得弹簧圈104在被电解离后,即位于导管的远端303的开口处,便于弹簧圈104到达并栓塞预定的位置。当然,一些需要多个弹簧圈104的情况下,亦可在导管 301中就开始电解脱,而用后续的弹簧圈104将在前的弹簧圈104顶出,具体可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选择。由于无需形成“倒T”影像即可解脱,亦即可在导管 301内部即可开始电解脱,该方法还可降低医生操作的难度,可在向远端推动所述推送杆201的同时即开始电解脱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待推送所述推送杆201 到位后,再开始电解脱的过程,多种方法组合,利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和复杂的手术环境。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机构通过吸附部吸附电解质后,使解脱部与阴极导电部持续保持电导通,从而形成供解脱部电解溶蚀的稳定的电解脱环境,故而在对导电部通电后,与阳极导电部连接的解脱部即与阴极导电部发生电化学反应,使解脱部自身发生电解溶蚀,如此,使得植入物与解脱部脱离连接并离开整个电解脱机构,用以留置于一预定部位。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吸附部在吸附电解质后能够持续导通解脱部与阴极导电部,故而能够提高电解脱操作的可靠性,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中,由于采用上述电解脱机构,故而能够使得解脱部在导管的内部即可进行电解脱,不必将解脱部推出导管的远端开口,即可确保解脱部能够接触电解质而形成稳定的微循环电解脱环境,使得植入物可在导管的内部任意位置进行安全有效的电解脱,如此,可避免植入物伸出导管的远端开口过长而引发危险,同时也避免“顶管”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电解脱装置在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解脱装置在实际操作时,通过向导管注入生理盐水,使吸附部始终能够吸附电解质,可确保解脱部始终具有稳定的可电解脱的电解质微循环环境,克服了现有的电解脱装置的解脱时间长,需要多次解脱的问题,提高了安全解脱可靠性;进一步地,由于无需形成“倒T”影像即可解脱,亦即可在向远端推动推送杆的同时即开始植入物的电解脱过程,故还可降低医生操作的难度,多种方法组合,利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和复杂的手术环境。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