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2802发布日期:2019-10-13 01:1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康复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



背景技术:

在眼科疾病中,视网膜脱离时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症状,其脱离原因有很多,劳累过度、外力冲击以及长期的近视或远视等都易造成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是使视网膜复位有效的手术方法,而为了,术中选择性将硅油或膨胀气体注入眼内,为了巩固手术疗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大多数患者(上方裂孔除外)需要长时间保持面向下体位,具体是保持这种特殊体位12-16小时/日,其作用是保持裂孔处于最高位,利用硅油及气体向上的浮力及表面张力顶压封闭视网膜裂孔,达到促进视网膜复位的目的,同时正确的面向下体位还可以避免硅油或气体进入前房而引起角膜水肿、瞳孔阻滞、高眼压、虹膜前粘连、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所以,保持面向下体位是手术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病人在术中多通过在胸前垫下枕头,面向朝下,趴在病床上,但是长期与俯卧姿势使胸部、脸部持续受到向上压力,导致胸闷、呼吸困难、心脏受压而不适;且由于枕头无法提供良好的支撑,使得患者头部悬空向下,导致病人面部向下时会贴于床面,会影响呼吸,同时没有支撑导致颈部酸胀,而侧面时又不利于眼部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能够有效地解决病人在眼部术后长时间俯卧导致身体不适,无法达到良好恢复效果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一组弧形托体,还包括一组对称平行设置的基杆,所述基杆的底部之间通过横杆固定在一起,所述基杆之间连接有气囊,所述弧形托体的相对外侧通过扭簧铰接在弧形板上,所述弧形板的底部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活动连接在基杆的前端,其连接处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弧形托体间距的调整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的两侧包裹基杆的顶部,且气囊完全膨胀时,其顶部与所述弧形托的上侧平齐。

更进一步地,所述调整结构包括调节螺栓、滑槽和滑块,所述滑槽开设在基杆的前端外顶角处,所述滑块滑动卡接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槽的外部固定有U型板,所述U型板上开设有与滑槽平齐的螺孔,所述调节螺栓螺纹连接在所述螺孔内,且其内端与滑块转动相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栓的外端部固定连接有旋钮。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杆主要由前端S型杆和后端的直杆组成,直杆的前端底部开设有矩形槽,所述S型杆后端铰接在所述矩形槽内。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组基杆之间设有包裹在其上部的气囊,利用膨胀的气囊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置于人体的胸前,改善长时间的俯卧带来的胸闷和呼吸困难的不适感;同时通过在基杆前侧通过扭簧铰接有用于支撑患者头部的弧形托体,以保持面部朝下的良好康复体态,改善口鼻呼吸,缓解颈部酸胀。

2、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结构的设计,可以方便地调节弧形托体之间的间距,以更好地适应于不同患者的面部,实现较为舒服地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透视图;(无气囊)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示意图;(无气囊)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使用侧视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弧形托体;2-基杆;3-横杆;4-气囊;5-弧形板;6-支架;7-连杆;8-调节螺栓;9-滑块;10-U型板;11-旋钮;201-滑槽;701-S型杆;702-直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调式眼科治疗用托架,参照图1-3:包括对称设置的一组弧形托体1,还包括一组对称平行设置的基杆2,基杆2的底部之间通过横杆3固定在一起,基杆2之间连接有气囊4,弧形托体1的相对外侧通过扭簧铰接在弧形板5上,弧形板5的底部固定有支架6,支架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杆7,连杆7活动连接在基杆2的前端,其连接处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弧形托体1间距的调整结构。

(其中气囊4与基杆2的间固定,为成熟的现有技术,采用气囊4的两侧预留出角料,以角料部分作为连接部位)

其中优选地,连杆7主要由前端S型杆701和后端的直杆702组成,直杆702的前端底部开设有矩形槽,S型杆701后端铰接在矩形槽内。这样的设计实现将弧形托体1及组件翻转折叠至基体的后侧;方便携带,节省闲置时的空间占用。

气囊4的两侧包裹基杆2的顶部,且气囊4完全膨胀时,其顶部与弧形托的上侧平齐。

其中,调整结构包括调节螺栓8、滑槽201和滑块9,滑槽201开设在基杆2的前端外顶角处,滑块9滑动卡接在滑槽201内,滑槽201的外部固定有U型板10,U型板10上开设有与滑槽201平齐的螺孔,调节螺栓8螺纹连接在螺孔内,且其内端与滑块9转动相接。调节螺栓8的外端部固定连接有旋钮11(旋钮11可以方便手动调节)

参照图4:使用时,首先将折叠的弧形托体1及组件展开;而后通过气囊4的气嘴完成气囊4的充气至完全膨胀,而后将气囊4部位置于胸下,将面部托与弧形托体1上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