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科眼底检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3272发布日期:2019-09-24 23:5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科眼底检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眼科眼底检查设备。



背景技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类信息的90%依靠视觉获得。全身活体血管,唯有眼底可见。眼底有非常重要的结构,包括视神经、视网膜、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黄斑(视物的中心)。眼底图像我们可以诊断各种眼病以及内科病和脑系科的疾病。如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血液病、颅脑疾病等等。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眼底检查摆位的设备,在医生对病人眼底检查时,主要依靠病人主动的调整头部姿势,拍摄的影像照片有可能因为病人头部摆位不适造成影响不清晰,从而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眼科眼底检查设备,有利于实药物研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其特征是:所述底座上侧后部固定连接座椅,所述底座的上侧通过四个竖杆一固定连接支撑台的下侧四角,所述支撑台的对称滑道内分别设置有圆柱,对称的所述圆柱上侧分别固定在工作台的下侧前部,所述工作台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所述工作台的上侧后部固定连接滑槽二,所述滑槽二底部铰接螺杆二的一端,所述螺杆二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二的端面固定连接把手二,所述螺杆二的两段反向螺纹分别螺纹连接滑块,对称的所述滑块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三,两组对称的所述圆杆三分别设置在所述滑槽二的轨道内,后侧两个所述圆杆三分别铰接连杆三的一端,对称的所述连杆三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挡板,对称的所述挡板下端分别铰接圆杆一,对称的所述圆杆一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竖杆二的一侧上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对称的所述竖杆二分别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上侧,所述工作台的下侧固定连接滑槽一,所述滑槽一底部铰接螺杆一的一端,所述螺杆一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一的端面固定连接把手一,所述滑槽一内设置有梯形滑块,所述螺杆一螺纹连接所述梯形滑块,所述梯形滑块的一侧通过方块固定连接导杆的底端,所述导杆的顶端穿过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托板的圆弧底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对称的所述圆柱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方板的上侧,对称的所述方板下侧中心分别铰接连杆一的一端,所述连杆一的中心铰接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对称的所述滑道的圆心处,所述连杆一的一侧铰接连杆二的一端,所述连杆二的另一端铰接在转盘二的边缘,所述转盘二的中心固定连接圆杆二的一端,所述圆杆二的另一端铰接穿过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转盘的中心。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转盘对应所述支撑台螺纹连接顶丝。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托板和对称的所述挡板采用橡胶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病人坐在座椅上,将下巴放到托板上,旋转把手一,把手一带动螺杆一转动,螺杆一带动梯形滑块沿滑槽一上下移动,梯形滑块通过方块带动导杆上下移动,导杆带动托板上下移动,托板带动下巴上下移动,不断旋转把手一,使人的下巴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停止旋转把手一,用手旋转把手二,把手二带动螺杆二转动,螺杆二带动两个滑块向内侧移动,滑块带动圆杆三沿轨道向内侧移动,圆杆三带动连杆三摆动,连杆三带动挡板向靠近人脸的方向摆动,直到挡板护住病人的脸颊,停止旋转把手二,拧松顶丝,用手转动转盘一,转盘一通过圆杆二带动转盘二转动,转盘二带动连杆二摆动,连杆二带动连杆一转动,连杆一通过方板带动圆柱沿滑道转动,圆柱带动工作台转动,工作台通过滑槽一、梯形滑块、方块及导杆带动托板转动,工作台通过滑槽二、螺杆二、滑块、圆杆三、连杆三、竖杆二及圆杆二带动挡板转动,托板及挡板共同带动病人头部转动,从而调整病人头部姿势,当病人头部姿势调整合适,拧紧顶丝。本实用新型为眼科眼底检查设备,有利于眼底检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转盘一,2、支撑台,3、竖杆一,4、底座,5、座椅,6、工作台,7、挡板,8、托板,9、滑道,10、圆杆一,11、导杆,12、方块,13、梯形滑块,14、滑槽一,15、圆柱,16、方板,17、连杆一,18、连杆二,19、转盘二,20、圆杆二,21、顶丝,22、螺杆一,22a、把手一,23、竖杆二,24、把手二,25、滑块,26、螺杆二,27、连杆三,28、滑槽二,29、轨道,30、圆杆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4,所述底座4上侧后部固定连接座椅5,所述底座4的上侧通过四个竖杆一3固定连接支撑台2的下侧四角,所述支撑台2的对称滑道9内分别设置有圆柱15,对称的所述圆柱15上侧分别固定在工作台6的下侧前部,所述工作台6放置在所述支撑台2上,所述工作台6的上侧后部固定连接滑槽二28,所述滑槽二28底部铰接螺杆二26的一端,所述螺杆二2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二28的端面固定连接把手二24,所述螺杆二26的两段反向螺纹分别螺纹连接滑块25,对称的所述滑块25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三30,两组对称的所述圆杆三30分别设置在所述滑槽二28的轨道29内,后侧两个所述圆杆三30分别铰接连杆三27的一端,对称的所述连杆三2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挡板7,对称的所述挡板7下端分别铰接圆杆一10,对称的所述圆杆一10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竖杆二23的一侧上部。

对称的所述竖杆二23分别固定在所述工作台6的上侧,所述工作台6的下侧固定连接滑槽一14,所述滑槽一14底部铰接螺杆一22的一端,所述螺杆一2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一14的端面固定连接把手一22a,所述滑槽一14内设置有梯形滑块13,所述螺杆一22螺纹连接所述梯形滑块13,所述梯形滑块13的一侧通过方块12固定连接导杆11的底端,所述导杆11的顶端穿过所述工作台6固定连接托板8的圆弧底部。

对称的所述圆柱15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方板16的上侧,对称的所述方板16下侧中心分别铰接连杆一17的一端,所述连杆一17的中心铰接在所述支撑台2上的对称的所述滑道9的圆心处,所述连杆一17的一侧铰接连杆二18的一端,所述连杆二18的另一端铰接在转盘二19的边缘,所述转盘二19的中心固定连接圆杆二20的一端,所述圆杆二20的另一端铰接穿过所述支撑台2固定连接转盘1的中心。

所述转盘1对应所述支撑台2螺纹连接顶丝21。

所述托板8和对称的所述挡板7采用橡胶材料。

所述螺杆一22和所述螺杆二26具有自锁功能。

所述圆柱15高度等于所述滑道9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为:病人坐在座椅5上,将下巴放到托板8上,旋转把手一22a,把手一22a带动螺杆一22转动,螺杆一22带动梯形滑块13沿滑槽一14上下移动,梯形滑块13通过方块12带动导杆11上下移动,导杆11带动托板8上下移动,托板8带动下巴上下移动,不断旋转把手一22a,使人的下巴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停止旋转把手一22a,用手旋转把手二24,把手二24带动螺杆二26转动,螺杆二26带动两个滑块25向内侧移动,滑块25带动圆杆三30沿轨道29向内侧移动,圆杆三30带动连杆三27摆动,连杆三27带动挡板7向靠近人脸的方向摆动,直到挡板7护住病人的脸颊,停止旋转把手二24,拧松顶丝21,用手转动转盘一1,转盘一1通过圆杆二20带动转盘二19转动,转盘二19带动连杆二18摆动,连杆二18带动连杆一17转动,连杆一17通过方板16带动圆柱15沿滑道9转动,圆柱15带动工作台6转动,工作台6通过滑槽一14、梯形滑块13、方块12及导杆11带动托板8转动,工作台6通过滑槽二28、螺杆二26、滑块25、圆杆三30、连杆三27、竖杆二23及圆杆二10带动挡板7转动,托板8及挡板7共同带动病人头部转动,从而调整病人头部姿势,当病人头部姿势调整合适,拧紧顶丝21。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