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毛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4215发布日期:2019-10-08 21:10阅读:8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毛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毛仪。



背景技术:

光照脱毛是依据选择性的光热动力学原理,用调节到特定波长的光穿过表皮,直接照射毛囊。毛囊、毛干的黑色素选择性地吸收光能并产生的热效应使毛囊坏死。光照脱毛作为安全快捷且持久的去毛技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脱毛时有可能会损伤毛囊的周边组织,给皮肤带来灼热的痛感,因此,在对皮肤进行光照射的时候在通光口处设置冷敷片,用来对皮肤进行适当的降温,减缓皮肤的灼痛感,通过制冷片吸收冷敷片上的热量,制冷片也叫热电半导体制冷组件,帕尔贴等,是指一种分为两面,一面吸热,一面散热,起到导热的贴片,为了使冷敷片能够更有效的制冷,需要在其散热的一面设置散热机构帮助散热。

而现有的脱毛仪的散热机构,通常采用热管作为导热件为散热片组与冷敷片传导热量,由于采用分体式装配连接处存在一定缝隙使导热效率降低,导致对冷敷片的散热效果不好,无法更有效的减缓皮肤的灼痛感。

同时脱毛仪上的灯管工作时发热量较高,传统的脱毛仪中需要设置独立的散热风扇为灯管散热,然而这样会导致脱毛仪整体体积较为臃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体积小且散热效果好的脱毛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内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脱毛机构和散热机构,所述脱毛机构包括灯管和冷敷片,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风扇、风管以及散热件,所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扇连通,所述风管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灯管固定配合在所述风管中,所述冷敷片与所述散热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散热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扇配合,所述散热件中设有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的一端插入所述风管中并与所述散热风扇连通,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网孔,所述风管以及所述散热管道均通过所述出风网孔与外界大气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并利用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风管、所述散热管道配合组建双风道,实现同时对灯管以及冷敷片散热,进而减少所需的散热风扇数量降低脱毛仪的整体体积。通过所述散热风扇以及所述散热管道配合,实现同时对所述散热件的中段以及末端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件包括管道底盖、连接片、导热件以及散热块,所述连接片、所述导热件以及所述散热块依次连接并由铝材一体成型,所述导热件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管道底盖适配的管道槽,所述管道槽与所述管道底盖配合形成所述散热管道。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的连接片、所述导热件以及所述散热块,提高所述散热块和所述连接片之间的导热效率。

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风管上设有第一连接口和隔离室,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风管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一端,所述隔离室与所述出风网孔连通,所述管道底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适配的第二连接口,所述管道底盖上还设有与所述隔离室连通的出风口。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所述风管上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隔离室,使所述散热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风扇以及外界大气连通,进而构成气流通道为所述散热件进行第一步散热,并带走大部分的热量。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块上设有呈矩阵式分布的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块固定配合,所述散热风扇带动气流穿过若干所述散热孔并带走所述散热块上的热量。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所述散热块上设置若干所述散热孔,并通过所述散热风扇带动气流通过若干所述散热孔带走所述散热块上的热量,实现为所述散热件进行第二步散热带走残余的部分热量。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导热件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条。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所述导热件的另一面设置若干所述散热条,为所述导热件提供辅助散热。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冷敷片适配的第一开口,所述脱毛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灯管配合的反光片,所述冷敷片上设有与所述灯管配合的通光孔,所述反光片为U型薄片,所述反光片的内凹部分朝向所述通光孔。

由上述方案可见,光照脱毛时脱毛机构中的光管和反光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进行散热会使壳体温度升高同时可能损坏零件,通过在所述脱毛仪中设置风管并构建经过所述脱毛机构的气流通道为光管和反光片降温,进而保护零件,同时保证脱毛仪使用舒适。同时通过设置所述反光片使所述灯管发出的光线集中,进而保证脱毛效率。

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脱毛仪还包括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盖,所述进风盖位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一端,所述进风盖设有第一进风孔。

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风扇配合的第二进风网孔,所述脱毛仪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进风网孔配合的防尘盖。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进风网孔提高进风量加强散热效果,同时设置所述防尘盖减少灰尘进入所述脱毛仪中影响散热风扇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散热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散热件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风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风管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灯管与所述风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内置于所述壳体1中的脱毛机构和散热机构,所述脱毛机构包括灯管2和冷敷片3,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风扇4、风管5以及散热件6,所述风管5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扇4连通,所述风管5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灯管2固定配合在所述风管5中,所述冷敷片3与所述散热件6的一端连接,所述散热件6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扇4配合,所述散热件6中设有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的一端插入所述风管5中并与所述散热风扇4连通,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网孔7,所述风管5以及所述散热管道均通过所述出风网孔7与外界大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6包括管道底盖8、连接片9、导热件10以及散热块11,所述连接片9、所述导热件10以及所述散热块11依次连接并由铝材一体成型,所述导热件10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管道底盖8适配的管道槽12,所述管道槽12与所述管道底盖8配合形成所述散热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管5上设有第一连接口13和隔离室,所述第一连接口13位于所述风管5靠近所述散热风扇4的一端,所述隔离室与所述出风网孔7连通,所述管道底盖8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口13适配的第二连接口15,所述管道底盖8上还设有与所述隔离室连通的出风口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块11上设有呈矩阵式分布的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风扇4与所述散热块11固定配合,所述散热风扇4带动气流穿过若干所述散热孔并带走所述散热块11上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0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条1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冷敷片3适配的第一开口,所述脱毛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灯管2配合的反光片18,所述冷敷片3上设有与所述灯管2配合的通光孔,所述反光片18为U型薄片,所述反光片18的内凹部分朝向所述通光孔。

所述脱毛仪还包括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盖19,所述进风盖19位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散热风扇4的一端,所述进风盖19设有第一进风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风扇4配合的第二进风网孔20,所述脱毛仪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进风网孔20配合的防尘盖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毛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冷敷片3相贴合的制冷片,所述制冷片吸热的一面与所述冷敷片3贴合,所述连接片9与所述制冷片散热面相贴合,所述连接片9通过固定柱与所述冷敷片3固定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毛仪还包括电源、控制器以及控制按钮22,所述电源以及所述控制器均内置于所述壳体1中,所述控制按钮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电源、所述控制按钮22、所述散热风扇4以及所述灯光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控制按钮22启动所述脱毛仪后,所述散热风扇4启动并将外界气体吸入所述壳体1中,气流从所述第一进风孔以及所述第二进风网孔20进入,穿过所述散热块11上的若干所述散热孔到达所述散热风扇2的扇叶,然后气流在进入所述风管5中并在所述风管5的管口处分离成两股气流。其中一股气流沿所述风管5流动经过所述灯管2以及反光片18并带走该部分的热量,然后从所述出风网孔7离开所述壳体1;另一股气流在进入所述风管5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口13进入所述散热管道中为所述导热件10带走热量,然后通过所述隔离室从所述出风网孔7离开壳体1。通过对所述散热件6进而二次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进而使所述冷敷片3提供更好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脱毛仪的技术领域。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以实际方案来描述的,但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含义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对其实施方案的修改及与其他方案的组合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