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5096发布日期:2019-08-21 00:06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



背景技术: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外科微创手术手段,已在多种脏器实体性肿瘤治疗中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临床的认可。现有的消融电极一般是单极或双极组和形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临床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电极对其进行微创,因此,在面临不同临床时需要准备两种类型的射频电极,以此来满足对微创的需求,而多个射频电极的购买及更换使用,提高了成本,且在准备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临床进行挑选,浪费准备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其可以能够调节电极位置,实现单电极或双电极使用,扩大使用范围,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包括导向管和位于导向管一端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安装有线束管,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端部均呈弧形结构,且弧度为15°;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通过移动装置连接导向管,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外壳、移动块和限位块,所述移动块通过横杆和复位件连接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管内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柱,所述横杆通过旋转轴连接外壳,所述外壳通过同步杆连接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端部和第二电极端部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宽度为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导向管呈中空设置,且导向管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外壳呈工形设置,且滑动于导向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固定管,且复位件位于固定管内,所述复位件为弹簧,且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管,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弹簧套接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固定连接横杆,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限位块厚度小于导向管直径的二分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移动装置安装有两个,且沿导向管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管内安装有四个限位柱,且沿导向管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所述移动块上设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包括导向管和位于导向管一端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安装有线束管,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端部均呈弧形结构,且弧度为15°,通过弧形端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提高电极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保证电极的工作精准性,提高工作效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通过移动装置连接导向管,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外壳、移动块和限位块,所述移动块通过横杆和复位件连接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管内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柱,所述横杆通过旋转轴连接外壳,所述外壳通过同步杆连接电极,通过移动块的移动,带动横杆及连接横杆的限位块实现移动,从而使限位块脱离限位柱的限制,进而能够对外壳进行有效移动,利用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同步杆带动电极实现移动,针对不同临床使用不同性质的电极,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移动装置对电极的位置进行有效调节,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进行使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装置与导向管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装置与导向管的另一连接结构剖视图;

在图中,11-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2-导向管,21-限位柱,3-线束管,4-移动装置,41-外壳,42-移动块,421-防滑垫,43-限位块,431-限位槽,44-横杆,441-旋转轴,45-复位件,46-连接件,5-同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包括导向管2和位于导向管2一端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且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安装有线束管,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端部均呈弧形结构,且弧度为15°,通过弧形端设置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在提高电极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保证电极的工作精准性,提高工作效率;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均通过移动装置4连接导向管2,所述移动装置4包括外壳41、移动块42和限位块43,所述移动块42通过横杆44和复位件45连接限位块43,所述限位块43上设有限位槽431,所述导向管2内设有与限位槽431相匹配的限位柱21,所述横杆44通过旋转轴441连接外壳41,所述外壳41通过同步杆5连接电极,通过移动块42的移动,带动横杆44及连接横杆44的限位块43实现移动,从而使限位块43脱离限位柱21的限制,进而能够对外壳41进行有效移动,利用外壳41和与外壳41连接的同步杆5带动电极实现移动,针对不同临床使用不同性质的电极,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极11端部和第二电极12端部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宽度为0.5mm,通过该间隙,能够降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在双极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误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导向管2呈中空设置,且导向管2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外壳41呈工形设置,且滑动于导向槽内,通过导向槽对外壳41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其只能实现水平方向的移动,保证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外壳41底部设有固定管,且复位件45位于固定管内,所述复位件45为弹簧,且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管,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43,利用固定管保证弹簧的移动方向,使其能够在限位块43的作用下实现垂直方向的伸缩,在伸缩过程中对限位块43的压力能够保证垂直方向,对限位块43的复位进行精准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更好的,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套接连接件46,所述连接件46一端固定连接横杆44,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43,利用连接件46对限位块43的位置进行移动,使其实现垂直方向的移动,使其在移动过程中能够与限位柱21进行相匹配,进而保证外壳41的移动位置,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消融电极对临床进行手术,其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详细描述。该申请中的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环境的场所对电极的位置进行调节,当需要第一电极11进行微创时,利用移动装置4对第一电极11的位置进行移动。如图3~5所示,首先按下移动块42,移动块42向下移动带动横44杆沿旋转轴441处实现上升,该移动方式采用杠杆原理,横杆44左端在上升过程中通过连接件46带动限位块43实现上升,限位块43上的限位槽431脱离限位柱21的限定,当限位槽431脱离限位柱21的限定后,此时可以对移动块42施加移动力,从而能够在移动块42和外壳41的作用下带动与外壳41固定连接的同步杆5实现移动,进而带动与同步杆5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极11进行移动,当移动至一定位置时,松开移动块42,限位块43在复位件45的作用下实现下降,进而给限位块43施加向下的力,使限位块43上的限位槽431与限位柱21相匹配吻合,从而在限位柱21和限位槽431的作用下对外壳41及与外壳41固定连接的同步杆5位置进行限定,保证第一电极11的位置。在工作过程中,导向管2一端安装有电极,另一端安装有手柄,对第一电极11的位置调节好后,利用手柄对导向管2的位置及角度进行调节,然后在射频能量的作用下,利用第一电极11对微创部位进行消融,该工作原理及其组成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详细描述。该申请所做的改进是针对现有的消融电极,在现有的消融电极上安装移动装置4,从而使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能够实现单独移动,或者是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并列使用,其工作原理不发生改变。同理,当利用第二电极12对微创进行手术时,利用与第二电极12连接的移动装置4对其位置进行移动,其移动方式与第一电极11移动方式一致。因为射频消融电极属于微创手术,其组成结构较小,为了便于对电极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将移动装置4和导向管2安装在靠近手柄处,然后利用细长的同步杆5连接电极,缩小同步杆5的体积,采用该方式时,同步杆5需采用坚硬的碳钢合金,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晃动现象。限位块43厚度小于导向管2直径的二分之一,便于限位块43的升降,从而能够对外壳41及外壳41内的零部件进行有效限定,提高工作效率。所述移动装置4安装有两个,且沿导向管2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管2内安装有四个限位柱21,且沿导向管2中心线呈对称设置,利用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柱21,可以对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位置进行简单有效的调节,提高工作效率。所述移动块42上设有防滑垫421,利用防滑垫421提高工作人员与移动块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能够保证对移动块42进行有效移动,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双电极进行微创时,只需对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其长度一致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双极射频消融电极,包括导向管和位于导向管一端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安装有线束管,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端部均呈弧形结构,且弧度为15°,通过弧形端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提高电极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保证电极的工作精准性,提高工作效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通过移动装置连接导向管,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外壳、移动块和限位块,所述移动块通过横杆和复位件连接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管内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柱,所述横杆通过旋转轴连接外壳,所述外壳通过同步杆连接电极,通过移动块的移动,带动横杆及连接横杆的限位块实现移动,从而使限位块脱离限位柱的限制,进而能够对外壳进行有效移动,利用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同步杆带动电极实现移动,针对不同临床使用不同性质的电极,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移动装置对电极的位置进行有效调节,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进行使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