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装治疗机及其送丝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1758发布日期:2019-09-06 20:2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装治疗机及其送丝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装治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装治疗机及其送丝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后装治疗机主要用于人体腔内、管内和组织间恶性肿瘤的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

具体来说,后装放射治疗是指先在病人的治疗部位放置不带放射源的容器,其中包括用以和放射源传导管相连接的装源管或者其他辅助器材(又称施源器),可为单个或多个容器,然后在安全防护条件下或用遥控装置,在隔室将放射源通过放射导管,送至已安放在病人体腔内的空导管内,进行放射治疗。

后装治疗机通常包括送丝机构、放射源储源罐、分度机构以及施源器等部件,其中现有的送丝机构主要有双轮对挤式、有槽缠绕式与无槽缠绕式三种,无论哪种送丝机构,后装治疗机在使用过程中,都容易发生源缆跳槽乱丝,导致卡源现象,给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装治疗机及其送丝机构,能够实现精准的送丝,显著避免了跳槽乱丝现象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丝机构,包括:

用以供源缆穿设的导管;

具有用以供所述导管插嵌的导向槽的导向支座;所述导向支座设有外伸卡爪;

具有用以和所述外伸卡爪插嵌的绕线槽的绕线轮;所述导向槽靠近所述绕线轮的一端和所述外伸卡爪位于同一平面;

当所述绕线轮旋转时,穿设于所述导管的源缆经所述导向槽的引导缠绕于所述绕线槽。

优选地,所述绕线槽开设于所述绕线轮的周向,且所述导向支座具有用以和所述绕线轮的周向贴合的弧形边沿。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沿所述绕线轮的切线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槽倾斜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向槽对称设置。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绕线轮的周围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缠绕有用以将源缆压持于所述绕线槽的片基带,以实现所述导向轮和所述绕线轮通过所述片基带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缠绕于所述片基带、用以调节所述片基带的松紧的涨紧轮组件。

优选地,

所述涨紧轮组件包括具有用以和所述片基带缠绕的涨紧轮的紧带器以及两端分别用以抵于所述紧带器和固定位置的弹性部;

当所述片基带绷紧时,所述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小,所述弹性部被压缩;

当所述片基带松弛时,所述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所述弹性部的弹性释放,以实现所述片基带保持张紧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紧带器和固定位置之间、用以当所述片基带松弛时实现报警的微动开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装治疗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送丝机构。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丝机构,包括导管、导向支座和绕线轮,导管用以供源缆穿设,导向支座具有导向槽,导管可插嵌于导向槽,导向支座设有外伸卡爪,且导向槽和外伸卡爪位于同一平面;绕线轮设有绕线槽,外伸卡爪用以插嵌于绕线槽中;当绕线轮旋转时,穿设于导管的源缆经过导向槽的引导,从导向槽中伸出,且由于导向槽和外伸卡爪位于同一平面,从导向槽中伸出的源缆进入绕线槽中,利用绕线槽对源缆进行缠绕,从而避免跳槽乱丝现象,也即避免了在工作中源缆由于外力等原因造成的卡紧在设备中所造成的无法完成正常的工作甚至损坏源缆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送丝机构的后装治疗机,具备上述有益效果,本文此处将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送丝机构的后装治疗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送丝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导向支座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绕线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丝机构,如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4,包括绕线轮1、导向支座2和导管3;绕线轮1设有绕线槽8,导向支座2设有外伸卡爪7,且外伸卡爪7卡嵌于绕线槽8;在送丝过程中,绕线轮1旋转,而导向支座2静止不动,也即外伸卡爪7和绕线槽8之间产生相对运动。

导管3中空,且内部穿设源缆;导向支座2设有导向槽6,导管3卡嵌于导向槽6,实现导向支座2和导管3的相对位置固定;导向槽6和外伸卡爪7位于同一平面,由于源缆穿设于导管3,导管3卡嵌于导向槽6,从导管3中伸出的源缆位于外伸卡爪7的所在平面,而外伸卡爪7滑动连接于绕线槽8,使得从导管3中伸出的源缆被引导至绕线槽8中;换句话说,源缆在导管3和导向槽6的作用下被引导至外伸卡爪7的所在平面,进而缠绕于绕线槽8,实现绕线轮1的送丝功能;可以看出,当绕线轮1旋转时,穿设于导管3的源缆经过导向槽6的引导后处于外伸卡爪7的所在平面,进而被缠绕于绕线槽8。

针对绕线轮1和导向支座2的具体设置方式,如说明书附图2和附图3所示;绕线轮1呈圆盘状,绕线槽8设于绕线轮1的周向,导向支座2设有弧形边沿,用以和绕线轮1的周向贴合。

也即,由源罐倒入或传输的输送真假源的缆绳穿设于导管3,导管3卡装于导向支座2的导向槽6,导向支座2紧贴绕线轮1安装;绕线槽8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用以供外伸卡爪7滑动配合,其二是用以缠绕源缆;缠绕于绕线槽8的源缆不和外伸卡爪7接触,两者分别处于绕线槽8的不同位置。导向槽6沿绕线轮1的切线方向设置,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如此设置,使得源缆更好的缠绕于绕线槽8,避免跳槽乱丝现象的发生。

参考说明书附图2和附图3,导向槽6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导向槽6倾斜设置;以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为例,针对位于左侧的导向槽6,左端较低,右端较高,且左端靠近绕线轮1,左端和外伸卡爪7处于同一平面;针对位于右侧的导向槽6,左端较高,右端较低,且右端靠近绕线轮1,右端和外伸卡爪7处于同一平面;两个导向槽6的长度延伸线相交于一点,两者对称设置。可以看出,源缆经过一个导向槽6缠绕于绕线轮1后再经过另一个导向槽6从绕线轮1上导出,使得绕线轮1实现绕线动作。

此外,导管3具有一定的弯折弧度,能够很好的储存源缆;也即,源缆在绕线轮1上绕至一定弧长后,其余储存在导管3中,这种结构克服了双轮对挤式的送丝机构损坏源缆和出源力量不足造成重复精度差的缺点,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其他送丝机构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送丝机构还包括导向轮4,导向轮4设于绕线轮1的周围,导向轮4缠绕有片基带5,片基带5即为尼龙材质的传送带,是用于传递和输送的输送带,片基带5应缠绕于绕线轮1;源缆或者缆绳为钢丝绳,其缠绕于绕线轮1的绕线槽8,片基带5位于源缆或者缆绳的外侧,依靠摩擦力对源缆或者缆绳进行传输,其具体运动过程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对此并未做出改进。本文利用导向轮4对片基带5进行引导,且片基带5连接导向轮4和绕线轮1,进而实现源缆的输送稳定。

由于片基带5通常采尼龙等弹性材质,为了避免片基带5因松弛后造成源缆的输送不稳定,还可设有涨紧轮组件9,用以调节片基带5的松紧,涨紧轮组件9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中针对调节传送带松紧的张紧组件,当然,本文再给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涨紧轮组件9包括紧带器和弹性部,紧带器可设置为板状结构,紧带器设有可转动的涨紧轮,涨紧轮和片基带5缠绕;弹性部可设置为弹簧等,其一端抵于紧带器,其另一端抵于固定位置,固定位置可以为送丝机构的底座等。

当片基带5本身绷紧时,此时片基带5未发生老化等现象,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小,弹性部被压缩,片基带5绕过涨紧轮、导向轮4和绕线轮1,实现送丝。

当片基带5松弛时,此时片基带5发生老化等现象,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弹性部的弹性释放,使得弹性部的长度伸长量抵消了片基带5的松弛长度,依旧使得片基带5保持张紧状态。

可以看出,紧带器的一端应和送丝机构的底座等固定位置可转动连接,紧带器的另一端设置弹性部;当片基带5松弛时,紧带器的一端相对于固定位置朝向远离固定位置的方向转动,而弹性部所释放的弹性恰好抵消片基带5的松弛长度,确保片基带5保持张紧状态。

如上述,由于片基带5发生老化等现象,使得紧带器和送丝机构的底座等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大,可利用微动开关感知该变化,从而实现报警;具体地,微动开关可设于送丝机构的底座等固定位置,微动开关能够和紧带器相抵,当片基带5本身绷紧时,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小,微动开关能够和紧带器相抵,此时微动开关所在的电回路闭合,不报警;当片基带5松弛时,片基带5发生老化等现象,紧带器相对于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设于固定位置的微动开关和紧带器脱离接触,此时微动开关所在的电回路断开,实现报警;当然,针对电回路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只要其能够满足上述功能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送丝机构的后装治疗机,包括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送丝机构;后装治疗机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后装治疗机及其送丝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