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球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1863发布日期:2019-05-11 00:10阅读:833来源:国知局
引流球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引流球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头颈部组织疏松,血液丰富,头颈部手术后的炎性肿胀反应较明显,不易消灭死腔,易造成创口积血积液,并发感染,影响创口的正常愈合,严重者影响呼吸道的通畅,甚至造成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负压引流球是头颈外科中常见的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其作用是利用负压将体腔与组织间的渗血、渗液及时引出,避免体腔中积血积液,有效地促进疾病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临床上负压引流球的固定方式为“双固定”,即一固定为负压球的引流管用胶布直接粘贴在患者的皮肤或病服上;二固定为将引流球球体通过防滑夹夹于患者病服上,对抗引流物的重力及牵拉。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引流球容易随着人体的活动而产生晃动,而且随着引流球内的引流液的逐渐积累,防滑夹的承重增大,防滑夹还容易从患者衣服上滑落,从而拉扯引流管,造成引流管的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引流球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引流球固定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引流球晃动和引流管易滑脱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引流球固定装置,包括容纳部、调节固定部和防返流固定部,所述调节固定部包括分别连接在容纳部两端的固定带和调节带,固定带与调节带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防返流固定部包括绑带,绑带上设有若干固定槽,固定槽内壁固接有抵紧块;固定槽的两侧均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压板,压板上固接有可与抵紧块相抵的配合块。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中容纳部用于容纳待固定的引流球,调节固定部用于将固定装置固定于使用者的腰腹部处,通过调节固定带和调节带的连接位置,能够对固定带和调节带围成的中间区域的直径进行调节,从而使装置适用于不同腰围的使用者,增大了装置的使用范围,利用容纳部固定引流球的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防滑夹夹持固定来说,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避免了引流球的滑脱;防返流固定部用于固定引流球上引流管的位置,通过绑带将防返流固定部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臂上,绑带上的固定槽用于容纳引流管,同时通过压板的配合将引流管封堵于压板与固定槽之间,对引流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引流管向固定槽外侧移动,进而避免引流管在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当需要关闭引流管时,将压板沿滑槽滑动,使得压板上的配合块与固定槽内的抵紧块相抵,使得配合块与抵紧块之间的引流管的管壁受到挤压而被封堵,避免引流球内的引流液回流的问题,进而避免回流液污染使用者患处,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进一步,容纳部包括软质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若干导向槽,相邻两个导向槽之间滑动连接有容纳网。

固定板起到支撑的作用,固定板上的导向槽为容纳网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点,当固定网滑动安装在导向槽内后,容纳网与固定板之间会形成网兜,用于容纳引流球,通过网兜容纳引流球在保证引流球位置固定的前提下,还节省了容纳空间,此外,由于网兜形状的可变性较大,使得网兜能够容纳不同尺寸的引流球,增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固定板的下方设有若干容纳袋,容纳袋的顶部开口设置,容纳袋与固定板之间均固接有弹性带。

容纳袋用于容纳引流球下部的引流袋,使得容纳袋承受引流袋所受的重力,进而减小引流袋由于重力对引流球产生的向下的拉力,从而进一步保证引流球的稳定固定。此外,在容纳袋与固定板之间设置弹性带,使用时,当引流袋内的引流液较少时,引流袋呈卷筒状容纳于容纳袋内,弹性带处于收缩状态;当引流袋内的引流液逐渐增多时,引流袋会在引流液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延展,由于引流袋的重力的增加,容纳袋与支撑板之间的弹性带会处于伸长状态,本技术方案根据引流袋内引流液的量自动实现容纳袋位置的调节,灵活性强,且引流袋随引流液的量的增加逐渐实现延展,节省了初期引流袋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容纳袋由透明材料制成。

将容纳袋设置成透明的,便于医护人员随时观察引流袋的情况。

进一步,固定带固接在固定板的一端,固定带上沿固定带的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孔,条形孔内壁上固接有第一单向齿。

固定带用于与调节带连接,固定带上的条形孔一方面起到透气和减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第一单向齿的设置预留空间,结构简单。

进一步,调节带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带体,带体的外壁均固接有可与第一单向齿啮合的第二单向齿,带体的一端均滑动连接在固定板的另一端,两个带体的另一端之间固接有弹性柱。

两个带体上的第二单向齿用于与第一单向齿啮合,从而实现固定带与调节带之间的连接,将带体滑动连接在固定板上,可使带体沿固定板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带体之间距离的调整,弹性柱起到支撑带体的作用,保证带体上第二单向齿与第一单向齿之间的稳定啮合。

进一步,两个带体靠近固定板的一端之间固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上部开口的容纳筒,容纳筒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滑杆的底端固接有限位片,限位片与容纳筒的底部之间固接有支撑弹簧。

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个带体之间的距离,当带体上的第二单向齿与固定带上的第一单向齿啮合时,调节组件的支撑弹簧处于常规状态,支撑弹簧的弹性支撑力抵紧两个带体,从而保证第一单向齿与第二单向齿的稳定啮合;当需要将带体与固定带拆开时,按压两个带体,使得滑杆相对容纳筒滑动,支撑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使得两个带体之间的距离减小,使第一单向齿与第二单向齿脱离啮合,从而实现固定带与调节带的拆卸,操作方便。

进一步,固定板上连接有带体的一端固接有限位块。

固定板上的限位块用于限定带体的位置,在两个带体在支撑弹簧的作用下抵紧时,可保证带体具有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两个带体远离固定板的一端之间还固接有抵紧弹簧,抵紧弹簧外套设有弹性筒。

抵紧弹簧用于辅助弹性柱支撑两个带体,进一步保证两个带体之间的稳定支撑。

进一步,带体靠近固定板的一端还固接有按压块,按压块上设有凹槽。

带体上的按压块用于为医护人员提供按压位点,按压块上的凹槽方便使用者放置手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球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1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2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固定带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固定板1、固定带2、绑带3、固定槽4、抵紧块5、滑槽6、压板7、配合块8、导向槽9、容纳网10、容纳袋11、弹性带12、第一单向齿13、带体14、第二单向齿15、弹性柱16、容纳筒17、滑杆18、限位片19、支撑弹簧20、限位块21、抵紧弹簧22、按压块23、引流球24、引流管25、引流袋26。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引流球固定装置,包括容纳部、调节固定部和防返流固定部。

容纳部包括软质的固定板1,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板1为橡胶板,固定板1上设有六个竖向的导向槽9,相邻两个导向槽9之间竖向滑动连接有容纳网10(容纳网10的左、右两端均固接有可在导向槽9内滑动的滑块)。固定板1的下方设有三个容纳袋11,容纳袋11由透明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的容纳袋11由透明医用输液袋制成。容纳袋11的顶部开口设置,容纳袋11与固定板1之间均固接有弹性带12。

调节固定部包括分别连接在容纳部两端的固定带2和调节带,固定带2与调节带的结构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金属表链的结构,固定带2与调节带之间可拆卸连接。固定带2固接在固定板1的右端,固定带2上沿固定带2的长度方向设有一个条形孔,条形孔上、下两内壁上均固接有若干第一单向齿13,两组第一单向齿13的齿尖均朝向固定板1一侧倾斜,结合图4所示,固定带2的右端设有供调节带穿过的入口。

调节带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带体14,带体14的外壁均固接有可与第一单向齿13啮合的第二单向齿15,第二单向齿15的齿尖向远离固定板1的一侧倾斜。带体14的右端均竖向滑动连接在固定板1的左端,且固定板1上位于两个带体14的外侧均固接有限位块21。两个带体14的左端之间固接有弹性柱16和抵紧弹簧22用以支撑带体14的左端,抵紧弹簧22外套设有弹性筒。两个带体14靠近固定板1的一端(右端)之间固接有调节组件,结合图3所示,调节组件包括固接在下方带体14上的上部开口的容纳筒17,容纳筒17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8,滑杆18的底端固接有限位片19,限位片19与容纳筒17的底部之间固接有支撑弹簧20,滑杆18的顶端固接在上方的带体14上。两个带体14靠近固定板1的一端均固接有按压块23,按压块23上设有凹槽。

防返流固定部包括绑带3,绑带3的两个端部均缝有可互相粘接的魔术贴,本实施例中的绑带3由乳胶材料制成,且绑带3与使用者手臂贴合的一面粘接有棉布层,结合图2所示,绑带3上设有三个竖向的固定槽4,固定槽4内壁固接有横向的抵紧块5;固定槽4的两侧均设有竖向的滑槽6,滑槽6内滑动连接有压板7,压板7上固接有可与抵紧块5相抵的配合块8。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将容纳部固定于使用者的腰腹部处,具体的,将固定板1贴合使用者的腹部,调整固定板1的位置,而后根据使用者使用的引流球24的数量,将对应数量的容纳网10沿导向槽9竖向滑动,使得容纳网10与固定板1围成用于容纳引流球24的网兜,而后将引流球24置于容纳网10内,对引流球24的位置进行固定。将引流球24的引流袋26绕卷成卷筒状,置于固定板1下方的容纳袋11内,此时,由于引流袋26内还未有引流液,引流袋26及容纳袋11受到的重力均较小,遂容纳袋11与固定板1之间的弹性带12处于收缩状态。

而后操作人员按压按压块23,使得滑杆18相对容纳筒17向下滑动,此时支撑弹簧20处于收缩状态,由于带体14与固定板1之间滑动连接,此时,两个带体14相互靠近运动,两个带体14之间的距离减小。此时,将带体14的左端通过固定带2右端的入口处置于固定带2的条形孔内。而后松开按压块23,两个带体14在支撑弹簧20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相互远离移动,使得带体14上的第二单向齿15与条形孔内的第一单向齿13啮合,从而实现带体14与固定带2之间的连接。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腰围调节带体14与固定带2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而调节带体14与固定带2之间围成的直径大小,使得装置适用于不同身材的使用者,增大装置的使用范围。

而后将绑带3围绕在使用者的手臂上,并通过绑带3两端的魔术贴实现绑带3的自固定。将引流球24上端连通的引流管25置于绑带3上的固定槽4内,而后将压板7插入滑槽6内,此时压板7与固定槽4配合,使得引流管25位于压板7与固定槽4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对固定槽4内的引流管25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引流管25在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或者从固定槽4内滑出。此时,压板7上的配合快8未与抵紧块5相抵,两者未压住引流管25。当需要关闭引流管25时,将压板7沿滑槽6滑动,使得压板7上的配合块8与固定槽4内的抵紧块5相抵,使得配合块8与抵紧块5之间的引流管25的管壁受到挤压而被封堵,避免引流球24内的引流液回流的问题,避免回流液污染使用者患处,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当引流袋26内的引流液逐渐增多时,引流袋26会在引流液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延展,由于引流袋26的重力的增加,容纳袋11与支撑板之间的弹性带12会处于伸长状态。本技术方案根据引流袋26内引流液的量自动实现容纳袋11位置的调节,灵活性强,且引流袋26随引流液的量的增加逐渐实现延展,节省了初期引流袋26的容纳空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