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27579发布日期:2019-06-15 00:31阅读:1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学输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从全血中分离的血小板专业术语叫浓缩血小板,一般200ml全血能分离1u浓缩血小板,plt为2×1010/袋,而患者一次输注的治疗量约为10-12u。传统工艺不仅制备过程繁琐、血小板回收率低,而且临床输注很不便。常规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5-7袋的浓缩血小板用无菌接驳的方法汇集到专用血小板储存袋中,制成混合浓缩血小板。该方法与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术语和定义一致;另一种是把5-7袋富血小板的白膜先汇集,然后从汇集白膜中将混合浓缩血小板分离到专用血小板储存袋中(国外方法)。前者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含量与单采血小板相当时,其容量则会超出100ml左右。血浆混入量多,对输注者有循环超负荷的潜在风险,还会增加过敏反应等不良输血反应的机率。要想达到容量小且含量高的目的,常用两种方法:一是献血者plt计数≥200×109/l(中国人正常值100-300×109/l),二是混合白膜袋数≥7袋。第一种方法适用于献血人群plt计数普遍较高的地区(如广州),第二种方法适用于plt计数适中或略低的地区(如西安)。总之,现有的制备方法均有弊端,有的受地域限制无法在全国推广,有的需更多的同血型献血者,加大了招募的难度,或存在增加受血者循环血量的弊端,而且血小板含量偏低(一般在标准值的下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远大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量,不便于推广,也会加重输注者的循环压力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且血小板计数能满足使用要求,节约血液资源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获得采集到的第一预设容量的全血;步骤2:根据第一预设条件,采用离心机对所述全血进行离心,其中,离心分层后的所述全血包括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步骤3: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血浆层,按照贫血小板血浆层和富血小板血浆层进行分离;步骤4: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白膜层进行分离;步骤5: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所述富血小板血浆转移至白膜层袋中,并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6:将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预设温度下储存;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1-6,获得多份同血型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8:在第二预设条件下,利用离心机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并汇集至血小板贮存血袋中,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

优选的,还包括:当所述血液成分分离机中的光感器探测到所述白膜层后,降低分离速度,将所述血浆层中的血浆继续分离第二预设容量至贫血小板贫血小板血浆袋之后,关闭贫血小板血浆袋管;将所述白膜层靠近上方位置处,第三预设容量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导入至浓缩血小板收集袋中,并利用止流夹夹住导管。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4中,还包括:将所述白膜层中的白膜及靠近白膜层位置处的红细胞导入所述白膜层袋中,并关闭红细胞导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离心力为1800-2100×g,加速档为5-8,减速档为3-5,时间为14-16min,温度为22℃±2℃。

优选的,所述预设温度的范围为20℃~24℃。

优选的,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离心力为210-400×g,加速档5-8,减速档3-5,时间为10-15min,温度为22℃±2℃。

优选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之前,还包括:血小板悬浮于所述血袋上方的血浆层中,且,白细胞和红细胞位于所述血袋底部。

优选的,还包括:采用所述血液成分分离机,或,分浆夹将血小板分离至存储袋中,获得浓缩血小板。

优选的,所述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之后,还包括:采用血小板计数仪获得所述混合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数量;采用计数板法获得红细胞混入量的数量;采用nageotte板计数白细胞混入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通过步骤1:获得采集到的第一预设容量的全血;步骤2:根据第一预设条件,采用离心机对所述全血进行离心,其中,离心分层后的所述全血包括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步骤3: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血浆层,按照贫血小板血浆层和富血小板血浆层进行分离;步骤4: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白膜层进行分离;步骤5: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所述富血小板血浆转移至白膜层袋中,并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6:将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预设温度下储存;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1-6,获得多份同血型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8:在第二预设条件下,利用离心机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并汇集至血小板贮存血袋中,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远大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量,不便于推广,也会加重输注者的循环压力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且血小板计数能满足使用要求,节约血液资源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远大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量,不便于推广,也会加重输注者的循环压力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通过步骤1:获得采集到的第一预设容量的全血;步骤2:根据第一预设条件,采用离心机对所述全血进行离心,其中,离心分层后的所述全血包括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步骤3: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血浆层,按照贫血小板血浆层和富血小板血浆层进行分离;步骤4: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白膜层进行分离;步骤5: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所述富血小板血浆转移至白膜层袋中,并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6:将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预设温度下储存;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1-6,获得多份同血型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8:在第二预设条件下,利用离心机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并汇集至血小板贮存血袋中,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从而使因地域原因人群plt计数适中或偏低地区血站可以用较少的混合袋数,达到了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且血小板计数能满足使用要求,节约血液资源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获得采集到的第一预设容量的全血。

具体而言,所采集的全血即为无偿献血捐血点处的献血者的血液,且能够采集血液的献血者均是身体健康的,也就是说采集者的身体状况须满足健康指标,即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举例而言,可通过五联采血袋采集容量390-410ml的全血,在室温进行存储和运输,采血后6h内送成分科进一步处理。

步骤2:根据第一预设条件,采用离心机对所述全血进行离心,其中,离心分层后的所述全血包括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

具体而言,选取当日采集的容量在390-410ml的全血,将全血配平后通过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进行重离心,其中,离心条件具体为:离心力为1800--2100×g,加速档5-8,减速档3-5,时间为14-16min,温度为22℃±2℃。离心后静止一定时间,例如5min后取出,然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全血在离心之后内部各组分会分层,其中,血小板在血浆层与红细胞层之间,白细胞和血小板均置于血袋中部,也就是说红细胞位于最底层,中间层为白膜层,最上层为血浆层。

步骤3: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血浆层,按照贫血小板血浆层和富血小板血浆层进行分离;步骤4: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白膜层进行分离;步骤5: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所述富血小板血浆转移至白膜层袋中,并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

进一步的,还包括:当所述血液成分分离机中的光感器探测到所述白膜层后,降低分离速度,将所述血浆层中的血浆继续分离第二预设容量至贫血小板血浆袋之后,关闭贫血小板血浆袋管;将所述白膜层靠近上方位置处,第三预设容量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导入至浓缩血小板收集袋中,并利用止流夹夹住导管。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4中,还包括:将所述白膜层中的白膜及靠近白膜层位置处的红细胞导入所述白膜层袋中,并关闭红细胞导管;

具体而言,当对采集到的全血进行离心分层之后,即可进一步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所述全血进行分离,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中的光感器,例如m2、m3光感器探测到白膜层后,分离速度减慢,将血浆再继续分离一定容量,比如5g到贫血小板血浆袋,然后关闭贫血小板血浆袋管;

接着,将白膜上层位置处,约57g(55ml)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导入浓缩血小板收集袋中,然后用止流夹夹住导管;

然后,开启控制白膜层袋的卡钳,使白膜及白膜下1-1.5cm的红细胞28-30g导入白膜层袋,关闭红细胞导管,此时的白膜层袋即为白膜层袋;

最后,开放控制浓缩血小板收集袋的卡钳,使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导入白膜层袋。这样操作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通向白膜层袋的管道上附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冲洗到白膜层袋中,因为该管道在下一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过程中是必须使用的分离通道,冲洗不干净的话会使终产品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超标;二是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冲洗管道,不会增加终产品的容量,因为该血浆就是终产品浓缩血小板的悬浮液。所以缩小了容量,也不会减少血小板的含量。然后关闭白膜层袋的卡钳,即可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

步骤6:将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预设温度下储存。

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1-6,获得多份同血型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温度的范围为22℃±2℃。

具体而言,将前述获得的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22℃±2℃储存静置过夜,然后通过同样的方法可获得多份同血型的富血小板的白膜,进而在次日即可分离多袋浓缩血小板,例如可选取6袋,置于600ml血小板保存袋,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

步骤8:在第二预设条件下,将白膜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

进一步的,所述将白膜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之前,还包括:血小板悬浮于所述血袋上方的血浆层中,且,白细胞和红细胞位于所述血袋底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采用所述血液成分分离机,或,分浆夹将血小板分离至存储袋中,获得浓缩血小板。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之后,还包括:采用血小板计数仪获得所述混合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数量;采用计数板法获得红细胞混入量的数量;采用nageotte板计数白细胞混入数量。

具体而言,将6袋同血型的白膜进一步采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进行轻离心,具体的分离条件为:离心力为210--400×g,加速档5-8,减速档3-5,时间为10--15min,温度为22℃±2℃。其中,白膜袋单袋装入离心杯时必须用填充物使其平整竖立在离心套杯中,离心力为上述第二预设条件的下限值,5-6袋白膜袋装入离心杯时,离心力为上述第二预设条件的上限值;通过导管与白膜袋相连的血小板收集袋需放入配套的另一离心杯中,这样可以避免血袋因受离心力影响而产生的褶皱,进而降低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量。然后使血小板悬浮在上层血浆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在血袋的底层。最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或分浆夹将血小板分离到专用储存袋,再用无菌接驳机将同血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到600ml血小板专用保存袋中即可,也就是说,将多份同血型的浓缩血小板采用无菌接驳机与卫星袋无菌接管,再汇集到混合血小板贮存袋中,或,逐袋与混合血小板贮存袋无菌接驳,最终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

用电子称量器称每袋血小板的重量,减去空袋重量,所得的差再除于血小板的密度即为血小板容量,混匀后留取标本做血常规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及白细胞残余量分别采用血小板计数仪和计数板法检测,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即可,将待检测血小板室温平衡30min后混匀,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plt及红细胞rbc。实际血小板数=血小板计数/l×血小板容量(单位为l);每袋血小板中红细胞数=红细胞计数/l×血小板容量。

用常规的方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其容量一般在360-420ml,远大于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250-300ml,不仅不便于推广,也会加重输注者的循环压力。因此,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各项指标均优于单采血小板,既保证了血小板的回收率,且克服了传统方法容量大的弊端,提高了富血小板白膜中血小板的浓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通过步骤1:获得采集到的第一预设容量的全血;步骤2:根据第一预设条件,采用离心机对所述全血进行离心,其中,离心分层后的所述全血包括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步骤3: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血浆层,按照贫血小板血浆层和富血小板血浆层进行分离;步骤4: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离心后的所述全血中的白膜层进行分离;步骤5: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所述富血小板血浆转移至白膜层袋中,并获得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6:将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置于预设温度下储存;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1-6,获得多份同血型的所述富血小板的白膜;步骤8:在第二预设条件下,利用离心机离心之后,获得浓缩血小板,并汇集至血小板贮存血袋中,获得混合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的白膜富血小板的白膜富血小板的白膜。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远大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量,不便于推广,也会加重输注者的循环压力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且血小板计数能满足使用要求,节约血液资源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