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0416发布日期:2019-06-05 22:1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



背景技术:

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放射性粒子是经皮穿刺下进行,对靶区、或危险区域可以进行术中适时粒子追加,而危险器官位置或部位可以有效规避,真正实现了肿瘤靶区剂量更高,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更小的放射治疗理念。初步实践证明可以达到很好的挽救治疗目标,副反应可以接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单纯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据个人的经验成分较多,由于肋骨或解剖解构干扰,导致粒子针插植排列很难达到完全平行;②粒子植入是根据术前治疗计划进行的,而实际手术中患者体位、呼吸运动或出血、气胸等均可以导致术中粒子植入与术前计划存在很大偏差;③患者体表形态不一,同一患者每个体表部位也不同,没有一种完全能和体表匹配的粒子植入引导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位准确、粒子植入准确的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其包括插针区,插针区上设置有若干均匀排布的插针板,每个插针板上均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针孔;相邻两块插针板之间通过第一气囊连接,插针区的外围设置有一圈第二气囊,且第二气囊与插针板连接;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之间设置有隔离带,隔离带上开设有导气的通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均填充有若干塑形珠,塑形珠为橡胶材质的球体,塑形珠上开设有若干导气的通道;第二气囊上设置有气管,气管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相邻两块插针板之间间隔的距离为0.5cm,相邻两个针孔之间间隔的距离为1cm。

进一步地,相邻两块插针板之间设置有定位铅丝,定位铅丝设置在第一气囊内。

进一步地,插针区内设置有四块成方形排布的插针板。

进一步地,塑形珠的直径为0.3cm。

进一步地,针孔的直径为1.4mm,插针板为实心的硬质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用于辅助放射性肿瘤治疗,便于粒子针插入患者的病灶;手术前将引导模板放置在患者病灶的体表,通过真空泵与气管连接,将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的空气抽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逐渐被压缩,使引导模板贴合在患者体表,塑形成体表的形状;粒子针通过插针板上的插孔向病灶区插入粒子针,进行粒子植入,使得粒子针分布均匀,并且在粒子植入的过程中使粒子针得到固定。

隔离带将第二气囊和第一气囊隔开,防止第二气囊和第一气囊内的塑形珠相互流动,防止塑形珠成团;塑形珠采用橡胶材质的球体,使贴合在患者体表更加舒适,并且塑形珠上的通孔方便通气,使引导模板成型更快;粒子植入成功后,打开阀门,引导模板恢复原状,将其从病人体表取出。

定位铅丝在ct扫描时不透x光,起到定位标记线的作用,帮助医护人员参考病灶区肿瘤的位置,便于粒子针的穿刺;针孔的内径为1.4mm,可以允许18g的粒子针穿过,并且又能对粒子针进行固定。使用本发明的引导模板进行粒子植入,根据不同体表曲线实时塑形,便于粒子针插入患者的肿瘤,有效的规避危险器官,使粒子针的分布更科学,肿瘤的放射剂量更均匀;并且整个操作流程简单,手术耗时短,减小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附图说明

图1为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塑型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二气囊,2、针孔,3、插针板,4、隔离带,5、阀门,6、气管,7、塑形珠,8、通道,9、通孔,10、第一气囊、11、定位铅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和图2所示,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包括插针区,插针区上设置有若干成均匀排布的插针板3,每个插针板3上均开设有若干成均匀分布的针孔2;每相邻两块插针板3之间通过第一气囊10连接,插针区的外围设置有一圈第二气囊1,且第二气囊1与插针板3连接;第二气囊1与第一气囊10之间通过隔离带4连接,隔离带4上开设有导气的通孔9;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内均填充有若干塑形珠7,塑形珠7为橡胶材质的球体,塑形珠7上开设有若干导气的通道8;第二气囊1上设置有气管6,气管6上设置有阀门5。

本方案的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用于辅助放射性肿瘤治疗,便于粒子针插入患者的病灶;手术前将引导模板放置在患者病灶区的体表,通过真空泵与气管6连接,将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内的空气抽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逐渐被压缩,使引导模板贴合在患者体表,塑形成体表的形状;粒子针通过插针板3上的插孔向病灶区插入粒子针,进行粒子植入,使得粒子针分布均匀,并且在粒子植入的过程中粒子针得到有效的固定。

隔离带4将第二气囊1和第一气囊10隔开,防止第二气囊1和第一气囊10内的塑形珠7相互流动,防止塑形珠7成团;塑形珠7采用橡胶材质的球体,使贴合在患者体表更加舒适,并且塑形珠7上的通道8方便通气,使引导模板成型更快;粒子植入成功后,打开阀门5,第二气囊1和第一气囊10恢复原状,将其从病人体表取出。

本方案优选每相邻两块插针板3之间间隔的距离为0.5cm,每相邻两个针孔2之间间隔的距离为1cm;每相邻两块插针板3之间设置有定位铅丝11,定位铅丝11设置在第一气囊10内;插针区内优选设置4-8块成方形排布的插针板3;塑形珠7的直径为0.3cm,针孔2的直径为1.4mm,且插针板3为实心的硬质板,防止粒子针在操作过程中晃动。

定位铅丝11在ct扫描时不透x光,起到定位标记线的作用,帮助医护人员参考病灶区肿瘤的位置,便于粒子针的穿刺;针孔2的内径为1.4mm,可以允许18g的粒子针穿过,18g的粒子针的针管外径为1.2mm,针孔2能对粒子针进行固定。

运用本方案的可塑形粒子植入3d引导模板的粒子植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引导模板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其放置于患者肿瘤病灶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使引导模板与患者的体表贴合;

s2:患者体位保持不动,将气管6与真空泵连接进行抽真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断按压引导模板上的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使引导模板逐渐成型,并确保引导模板完全与患者体表贴合;

s3:引导模板成型后,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ct扫描,得到ct影像图片,定位铅丝11显示在ct影像图片上;

s4:根据定位铅丝11的位置确定肿瘤的相对位置,拟定粒子植入前的治疗方案,确定粒子针穿刺的方位;

s5: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通过插针板3进行粒子针穿刺,在穿刺的过程中间断的进行ct扫描,确保粒子针到达预定的位置;

s6:通过穿刺完成的粒子针进行125i粒子植入,并在整个过程中反复和拟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比对;

s7:125i粒子植入完毕后拔出粒子针,并对患者的病灶区再次进行ct扫描,获取ct影像图片,进行粒子植入后的计划验证。

使用本发明的引导模板进行粒子植入,根据不同体表曲线实时塑形,便于粒子针插入患者的肿瘤,有效的规避危险器官,使粒子针的分布更科学,肿瘤的放射剂量更均匀;并且整个操作流程简单,手术耗时短,减小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