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及其悬吊固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3641发布日期:2019-08-03 10:44阅读:16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软组织损伤和重建的手术器械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及其悬吊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重建是非常常见的外科手术,例如,膝关节韧带损伤后,需要将移植物两端通过机械方式固定在骨髓道内。手术通常可在关节镜监视下完成,所用的移植物可以是自体韧带、异体韧带或人工合成韧带。移植物的固定器械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原则是:所采用的的固定方式在伤口完全愈合前能够维持足够的固定力。最常用的固定器械包括界面螺钉、悬吊固定和横穿钉等。界面螺钉是在轴向上沿移植物末端平齐挤入骨髓道壁之间,利用“过盈配合”将移植物固定到突宿主骨上。悬吊固定系统通常由线圈、钛板和牵引线组成。钛板中心设有一对或数对孔,其上悬吊一个线圈,根据线圈长度可调节与否,可分为固定袢悬吊系统和可调袢悬吊系统两种。其工作机理是:钛板横向搭在骨髓道皮质侧,移植物穿过线圈悬吊在线圈上。固定袢悬吊系统的典型代表是endobutton,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线圈长度不可调,endobutton需要设置多种规格的线圈,以适应不同的骨道长度的要求。此外,endobutton在使用时,需要为袢的翻转预留钢板总长度的一半的骨道,致使骨道顶点与肌腱移植物存在顶端间隙,为“雨刷效应”和“蹦极效应”的发生提供了构造基础。为弥补上述缺陷,最近人们开发了多种袢长度可调的悬吊固定系统,如tightrope、graftmax、rigidloopadjustable、ultrabutton等。由于线圈长度可调,使一种规格可以适用所有骨髓道长度,而且不需要预留翻袢的空间,既减少了骨髓道钻取时骨量的丢失,又能消除骨道与移植物的顶部腔隙。但是为使线圈的长度可调,往往需要设计复杂的线圈结构,同时使钛板的结构复杂化,主要是孔数增加,一方面给生产加工带来麻烦,更为重要的是钛板上孔数的增加,使钛板本身的强度减弱,也增加了钛板与线圈纤维间摩擦的机会,因此,可调袢悬吊固定系统往往表现出比固定袢悬吊固定系统差的力学性能。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及其悬吊固定方法,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该系统包括:钛板,其中心位置设有两个中心孔,所述钛板的两端均设有牵引孔;编线,其一端穿入一个中心孔并从另一个中心孔穿出,之后所述编线的一端从所述编线的另一端穿过,在所述钛板的一侧形成交叉结构,在所述钛板的另一侧形成线圈结构;牵引线,其穿过任意一个所述牵引孔。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心孔和所述牵引孔的边缘位置均设置倒角。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中心孔和两个所述牵引孔均为对称设置。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钛板的四周均设置为圆角。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编线为编织结构。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交叉结构至少设有一个。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心孔的孔径为2-3mm,所述牵引孔的孔径为1.5-2.5mm。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的悬吊固定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将编线的一端从一个中心孔穿入后再从另一个中心孔穿出,之后将编线的一端穿过编线的另一端,在钛板的一侧形成交叉结构,在钛板的另一侧形成线圈结构;步骤2、根据骨髓道的长度拉拽编线的两端调整线圈结构的大小,直至线圈结构的孔径大小与骨髓道长度匹配为止;步骤3、当所述步骤2中线圈结构调整完毕后,对交叉结构位置处的编线进行打结防止松脱;步骤4、将牵引线穿过任意一个牵引孔进行缝合。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在编线的一端穿过编线另一端之前,根据编线的编织纹路预先在编线的另一端设置穿线孔。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的编线的一端穿过编线的另一端的次数至少为一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所述悬吊固定系统中的钛板结构简单、孔数少,结构对称美观;(2)由于钛板上的孔数目少,有利地减少了钛板材料的丢失,为钛板的高强度提供了物质基础;(3)钛板上孔数量的减少使加工难度降低;(4)钛板上孔数量减少,还使孔径的增大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线圈的直径,大大提升了整个悬吊固定系统的抗拉强度;(5)孔径的增大有利于制造过程中的穿线,并使线圈的调节更为顺畅;(6)线圈锁止方式简单可靠,不易滑落,循环位移量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中钛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钛板;11、中心孔;12、牵引孔;2、编线;21、交叉结构;22、线圈结构;3、牵引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是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该系统包括:钛板1,其中心位置设有两个中心孔11,钛板1的两端均设有牵引孔12;编线2,其一端穿入一个中心孔11并从另一个中心孔11穿出,之后编线2的一端从编线2的另一端穿过,在钛板1的一侧形成交叉结构21,在钛板1的另一侧形成线圈结构22;牵引线3,其穿过任意一个牵引孔12。本实施例选用ti6al4veli合金材料作为钛板1的原料,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作为编线2的原料,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作为牵引线3的原料。两个中心孔11位于钛板1的中心位置处,用于编线2穿过,两个牵引孔12位于钛板1的两端,用于牵引线3穿过。编线2的一端从钛板1一侧的一个中心孔11穿入,在钛板1的另一侧折返后,从另一个中心孔11穿出,然后穿过另一端编线2的中心。从而,在钛板1的一侧形成了交叉结构21,在钛板1的另一侧形成线圈结构22。之后根据移植物大小或者骨髓道的长度拉拽编线2的两端以调节线圈结构22的大小,当线圈结构22调整到适合大小之后,在交叉结构21处对编线2进行打结,防止松脱。手术中缝线的常规打结方式都可以采用。交叉结构21以及打结的双重作用,可以保证悬挂固定系统不易滑脱,固定牢固。最后将使牵引线3穿过任意一个牵引孔12,将悬吊固定装置通过骨髓道或翻转钛板1,在实际手术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易通过骨髓道或者易于翻转钛板1的一个牵引孔12供牵引线3穿过。其中钛板1的尺寸为长5-20mm,宽为3-8mm,厚度为1-3mm,而在实际应用中则以长6-15mm,宽3-6mm,厚度1.5-2.5mm为宜;中心孔11的孔径以2-3mm为宜,牵引孔12的孔径以1.5-2.5mm为宜。牵引线3选择常规的手术缝线即可,如羊肠线、化学合成线等。进一步的,中心孔11和牵引孔12的边缘位置均设置倒角。在两个中心孔11的边缘位置设置了与编线2直径相适应的倒角,在两个牵引孔12的边缘位置处设置了与牵引线3直径相适应的倒角。两处倒角设置可以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编线2或者牵引线3因为受到中心孔11或牵引孔12的棱角摩擦而出现断裂的情况。进一步的,两个中心孔11和两个牵引孔12均为对称设置。一方面可以使悬吊固定系统美观,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编线2的两端受力均匀,进一步增强了悬吊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钛板1的四周均设置为圆角。钛板1四周的四个侧面的边界位置处均作了圆角处理,此种设置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钛板1的边角刮伤移植部位或手术医务人员。进一步的,编线2为编织结构。选择编织结构易于使编线2的一端从其自身的中心穿过形成交叉结构21,且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大交叉结构21自身的摩擦作用,降低了滑脱风险。进一步的,交叉结构21至少设有一个。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编线2的两端进行多次穿插,从而形成多个交叉结构21,增加悬吊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中心孔11的孔径为2-3mm,牵引孔12的孔径为1.5-2.5mm。实施例2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的是一种袢可调的软组织悬吊固定系统的悬吊固定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将编线2的一端从一个中心孔11穿入后再从另一个中心孔11穿出,之后将编线2的一端穿过编线2的另一端,在钛板1的一侧形成交叉结构21,在钛板1的另一侧形成线圈结构22;步骤2、根据骨髓道的长度拉拽编线2的两端调整线圈结构22的大小,直至线圈结构22的孔径大小与骨髓道长度匹配为止;步骤3、当步骤2中线圈结构22调整完毕后,对交叉结构21位置处的编线2进行打结防止松脱;在实际手术中打结方式选择常规手术打结方式即可,如方结或三叠结等,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而定。步骤4、将牵引线3穿过任意一个牵引孔12,将悬吊固定装置通过骨髓道或翻转钛板1。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编线2的一端穿过编线2另一端之前,根据编线2的编织纹路预先在编线2的另一端设置穿线孔。这样可以便于编线2的一端穿过编线2自身中心,更易形成交叉结构21,进而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的,步骤1中的编线2的一端穿过编线2的另一端的次数至少为一次。实际手术中可以根据需求将编线2的一端与编线2的另一端进行多次交叉,从而形成多个交叉结构21,更有利于增强悬吊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不易发生脱滑。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