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术专用工具及钉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5532发布日期:2021-02-02 08:5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术专用工具及钉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申请属于应用在骨外科,以及是在神经外科中治疗各节段脊椎椎管病变,特别是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进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中所用的医疗用植入物中的椎弓根钉板系统及所配套用的专用提升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自从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所描述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型术流行以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已成为“黄金定律”;其原理是将颈椎椎板的一侧磨削出一条纵向缝隙,而另一侧磨掉椎板厚度的三分之二,从而将切断的椎板的一侧作为“门”向对侧掀起,达到人工扩大椎管的目的;如一种专利号为cn 203790014 u,名称为“一种防退稳定型颈椎后路单开门板钉系统”,以及一种专利号为 cn 201920882 u,名称为“颈椎椎管扩大成型钛板系统”的申请,均为学术界对这种“单开门”手术的改进、完善的努力结果,但依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单开门”中的“轴铰”不够稳定,容易产生断裂;所开的“门口”张开的距离若过小时,不足以扩大椎管空间,若过大时,则掀起的椎板随着体位的改变,仍有刺激而引起疼痛等不适,同时,由于所开的“门口”间隙过大,难以融合;而且,由于所打开的“门”是置于一侧,必然导致所扩大的椎管空间偏于一侧,使得所解除的神经压迫现象不均匀;另外,由于类似的钉板系统的机械结构所限,临床上被称为“再关门”的导致手术失败的现象,亦不在少见。
[0003]
如何解决“单开门”式手术中所难以避免的弊端,即解压不均匀、“门铰”易断、“门间隙过大”、“门口”不稳、容易“关门”等,这就是摆在医学界,特别是神经外科上急需解决的临床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医学界对颈椎后路手术的改进、完善的迫切需求,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对目前所流行的“单开门”类型的手术进行改进的“双开门”理论,而研发、配套制作出的本发明申请所公开的一种适用于全部椎体,特别是颈椎椎管扩大手术专用的提升工具组件及钉板系统,即:在传统的椎管扩大手术中常用的钉板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原系统中的简单,切迹低的特点,再配合本发明申请所研发的专用提升工具组件,将椎体中已被切割断的需要进行掀开的,即俗称为“门”的部位,与原相连的椎体进行垂直方向的剥离并提升,从而达到扩大椎管截面积的临床目的。
[0005]
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型颈椎板,展开时,即为一块有足够刚度的,适合于植入人体的长条形的扁平金属板,再被折弯后塑成与相接触的椎体的表面相适应的角度,可细分为固定段与工艺段。
[0006]
再进一步地,所述新型颈椎板的固定段,将用于固定所述的“门”;(所述的“门”,是指手术中计划从椎体中剥离并垂直提升的部份,且本说明书所述的“垂直”“左右”等概念,
均以说明书附图所示作为参考依据);固定段的一端,将被固定在椎体上;固定段设有一个便于在所述锁紧钉在预锁紧的状态下,可作水平移动的长条形通孔;而在所述固定段的另一端,近似垂直状态,与椎体上将要被提升的部位(即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门”)中的棘突相连接,并根据具体情况而预设有便与与棘突相固定的结构。
[0007]
再进一步地,所述新型颈椎板的工艺段,其作用是:在手术过程中,用于支撑所述专用提升工具组件;固定段与所述工艺段相连接处,为一条折断缝,当手术接近结束前,可使用相应的工具将所述工艺段沿折断缝折断并移除。
[0008]
再进一步地,所述工艺段,通过其顶部,支承着属于所述专用工具组件中的连接架,并通过其顶部所设的一条圆柱体约束着所述连接架,而连接架上的长条形通孔,可允许其与所述新型颈椎板的相对移动。
[0009]
再进一步地,所述专用工具中的提升旋钮,其中央为一螺孔,与所述的提升螺杆相配合,置于所述连接架上方,提升螺杆从连接架的中央孔伸出;所述提升钩则穿过其未端设有一个小孔,并钩着要被提升的椎体的分离部位,即“门”上的棘突;由于提升螺杆设有一条与其轴线平行的凹槽,并受连接架上的止转棒所约束,在所述提升旋钮的顺时针转动下,提升螺杆只能拖拽着提升钩,作垂直往上移动,实现提升动作。
[0010]
再进一步地,当需要被剥离的“门”提升到所要求的距离后,用一个夹具,将两侧成对称的,并呈预固定状态的颈椎板往中间夹持,此过程,由于固定段上的长条形通孔仅被锁紧钉作预锁紧,使得两侧的颈椎板可以作水平方向的向中间靠拢,最终通过接触面将居于中间的棘突夹紧,而通过其接触面的锥形凸出,必要时再加上使用软索捆绑,使得这样的夹紧更牢固。
[0011]
再进一步地,当两侧的颈椎板固定段与被剥离的“门”作固定后,用旋转工具对所述锁紧钉作最后的固定;此状态下,再移除所述的专用工具组件,包括其中的提升旋钮、连接架、提升螺杆及附设的提升钩。
[0012]
再进一步地,用工具,扳动所述颈椎板上的工艺段,由于折断缝的存在,工艺段会沿折断缝与固定段分离,并弃置,完成其仅成为整个手术过程的“工艺性功能”的作用,至此,整个椎管扩大的临床目的达到。
[0013]
本发明申请的有益效果就是:将被称为“黄金定律”的“单开门”理论,及其相应的传统手术方案,发展成为具有前瞻性的“双开门”理论,且研制出具体的实用性的配套使用的新型颈椎板和锁紧钉,以及相应的配套用的专门的提升工具组件,故此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创造性。
[0014]
采用双钉、板(锁紧钉与颈椎板)联手,并合理地利用颈椎板上的起到过渡作用的特设的工艺段作支承架,配合专用工具组件,将“门”垂直拉开,有效地将“门隙”(即切口)控制在较小的范围,而产生较大的椎管扩大容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
[0015]
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颈椎椎管扩大手术中的“单开门”式手术中,所难以避免的解压不均匀、“门铰”易断、“门隙过大”、“门口”不稳、容易“关门”等固有弊端,从临床测试中证实,两个2mm宽的“门隙”,比只开一个4~5mm的“门隙”,所增加的椎管容量要大,且两侧均匀,另外,2mm的“门隙”(即切口)的愈合,远比4~5mm的“门隙”融合要快得多;而且,整个技术方案,仅对传统的颈椎板作改动,以及增加了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工具组合,即能在保留了传统椎板的低切迹,结构简单的优点的同时,摒弃了“单开门”方案的弊端,达到了临床上的技术
效果,故此,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0016]
而且,本发明申请在研发过程中,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本申请人有理由相信:本发明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有可能去与传统的采用连接棒+椎弓根钉的内固定方式产生碰撞或交融,去解决整个脊椎系统中常见的椎管狭窄的技术难题,故此,本发明申请,具有前瞻性。
附图说明
[0017]
在下文中,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申请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图1是本发明申请的二维拆分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申请的三维爆炸效果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申请的工作原理的二维与三维对应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申请的工作过程的开始阶段的二维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申请的工作过程的第二阶段的二维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申请的工作过程的第三阶段的二维示意图。
[0023]
图7是图5、图6的三维效果示意图。
[0024]
图8是本发明申请在手术完成后的二维示意图。
[0025]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0026]
图10是本发明申请的颈椎板1与被剥离的椎g2上的棘突的结合形式。
[0027]
图11是传统的“单开门”手术与本申请的“双开门”对比示意图。
[0028]
其中:颈椎板1; 提升旋钮2;连接架3; 提升螺杆4;锁紧钉5;椎体g;颈椎板固定段11; 颈椎板连接孔12;颈椎板折断缝13;颈椎板工艺段14;连接棒15;提升旋钮中央的内螺纹21;连接架上的调节孔31; 连接架上的中央孔32;连接架上的止转棒33;提升螺杆上的小横孔41;提升钩42;椎体上的椎管腔g1;椎体上的分离部位(门)g2;椎板上的开孔g3。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更容易理解所公开本发明申请申请,请先从所附上的图11看传统的“单开门”与本申请所示的“双开门”的示意图的比对;左侧是传统的“单开门”,其主要特点是,以椎管的一侧割开约2/3,以此为“门铰”,另一侧则完全割断,然后掀开,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其张开的角度约为5度,其“门口”的间隙则为5mm,其扩大的截面面积如剖面线所示;而右侧所示的,则是本申请所示的“双开门”方案,需要剥离的椎板上的“门”垂直上移,其“门隙”不足2mm,且与原切口有所重叠,大大提高了以后愈合的效果;其扩大的椎管面积如剖面线所示,比左侧还大,且均匀,不会偏于一侧。
[0030]
从图1所示的二维图,可以得悉本发明申请所公开的新型颈管扩大术专用工具组件及钉板系统的特征:所述颈椎板1(“板”)为扁平的长形金属板,目前多采用钛板,被根据椎体的外表面,经弯曲而塑成一定的形状;所述的锁紧钉5就是通常在临床上使用的螺钉,以增加其通用性。
[0031]
结合图2的爆炸效果图,可以得悉:所述颈椎板1与所述锁紧钉5成对称置于需要剥离并打开的分离部位g2(门)的两侧;专用提升工具组件中的所述连接架3,则利用颈椎板1上的工艺段14作支承,而连接架上的调节孔31与连接棒15的配合,则使这样的支承具有稳定性;所述提升螺杆4与所述提升旋钮2的配合,可利用连接在提升螺杆4的下端的提升钩42,钩住椎体上的分离部位g2(即俗称“门”),从而带动g2提升。
[0032]
在临床使用本发明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时,手术操作者,会首先对(门)的两侧,整理出一个较为平整的平台,并使用工具将椎体上的分离部位g2(门)从整个椎体中割断;然后用所述锁紧钉5,通过颈椎板固定段11上的长条形孔,初步定位在椎体的两侧,俗称为“预固定”,此状态下,所述新型颈椎板1依然可利用固定段11上的长条形孔,作约2~4mm的左右水平移动。
[0033]
所述整套专用提升工具,被支承在所述颈椎板工艺段14上,同样的原理,连接架3上的调节孔31,由于与连接棒15的配合,亦可以在水平方向作移动;此状态,如图3的二维图与效果图所示。
[0034]
由于所述提升螺杆4设有一条与其轴线平行的凹槽,受连接架上的止转棒33的约束,(如图4上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当操作者顺时针旋转所述的提升旋钮2时,所述提升螺杆4必然作垂直向上移动;而且,从这类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垂直运动的机械原理中可知,其提升速度及距离,极具可控性,操作者可以边缓慢地转动提升旋钮2,边对尚未完全分离的部位作修整或补充切割;随着所述提升螺杆4的缓慢上升,提升钩42亦牵引着椎体上的分离部位g2(门)向上移动,从而达到将g2从椎管腔g1实现剥离的临床目的,即椎管扩大,此过程,如图4与图5所示,从本技术方案的测试中得悉,只要这样的提升达2mm,即能达到较佳的临床效果。
[0035]
当需要被剥离的g2
ꢀ“
门”提升到所要求的距离后,用一个夹具,将两侧成对称的,如图5箭头所指的部位,将呈预固定状态的颈椎板1往中间夹持,此过程,由于固定段11上的长条形通孔仅被锁紧钉5作预锁紧,且同样的原理,所述连接架3上的调节孔31与连接棒15的相互关系,使得两侧的颈椎板1可以作水平方向的向中间靠拢,最终通过接触面将居于中间的棘突夹紧,而通过其接触面的锥形凸出,必要时再加上使用软索捆绑,使得这样的夹紧更牢固,如图6所示。
[0036]
图7,是对图5与图6的以效果图作补充说明;手术进行到此时,两侧的颈椎板固定段与被剥离的“门”作固定后,再旋紧所述的锁紧钉5,从而对所述的颈椎板固定段11作最后固定,然后移除整个提升工具,再用工具将所述颈椎板上的工艺段14扳断并移弃,至此,使用本发明申请所示的新型颈管扩大术专用工具及钉板系统,对病变的椎管进行扩大的手术完成,如图8所示;而图9,则是图8的俯视图,图中所示的颈椎板连接孔12与椎板上的开孔g3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实操中,可选用穿棒连接,亦可以使用如图10所示的锥形凸出,再加上软索捆绑,使得这样的夹紧更牢固。
[0037]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申请优选实施方式,并非穷尽本发明申请的其它实施例,因此,只要运用本发明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内容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