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旅行晕动症的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2546发布日期:2019-11-20 01:0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贴剂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缓解旅行晕动症的中药贴剂。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日经济也成为拉动内需的抓手。而晕动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晕动症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这种疾病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选择有效的抗晕药能够很好地缓解痛苦。不过服用药物大都存在副作用,不宜长时间服用。为解决这一困扰,人们根据采集民间验方和查阅大量中医药古籍资料,并研究表明,中药脐贴对缓解晕动症的效果明显,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脐在人体经络穴位中名为“神阙穴”,是人体数千穴位中唯一暴露之穴位。古代中医药名家也多以该穴位给药以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在降低成本和保证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强化疗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解旅行晕动症的中药贴剂,该中药贴剂由公丁香和鲜姜两味中药制成,制备方法简单,所制贴剂使用方便,使用时只需将其贴于肚脐上即可有效缓解晕动症。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缓解旅行晕动症的中药贴剂,该贴剂仅依靠两味中药发挥药效,能有效缓解旅行晕动症,减轻晕动症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缓解旅行晕动症的中药贴剂,所述中药贴剂是由丁香油、鲜姜提取物、赋形剂和稳定剂制成的脐贴,所述丁香油、鲜姜提取物、赋形剂、稳定剂的质量比为0.5-10:0.5-10:1-20:1-20。所述丁香油由公丁香提取而得。所述赋形剂选用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稳定剂选用硅酸镁铝。稳定剂的添加是为了避免挥发油在常温下的挥发和减缓挥发油在高温下的挥发速度以及避免挥发油接触空气后发生变质问题,而将硅酸镁铝作为挥发油稳定剂的应用不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上述中药贴剂的制备方法为:将丁香油、鲜姜提取物、赋形剂和稳定剂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并覆盖透明吸塑壳。所述紫外线的波长为240-280nm,强度为60-100w/cm2。所述鲜姜提取物由生姜提取而成,其提取方法为: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姜汁中加入提取试剂,搅拌提取,静置后过滤,滤饼经烘干、粉碎后过筛,即得鲜姜提取物。所述提取试剂的用量为姜汁质量的2-5%。所述提取试剂为β-环糊精。为了进一步改善提取试剂对鲜姜活性成分的提取效果,本发明还对β-环糊精进行了酯化改性处理,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提取试剂为β-环糊精/l-组氨酸酯化物,其制备方法为:向水中加入l-组氨酸和β-环糊精,并加热至70-80℃保温搅拌形成浆体,再滴加浓硫酸,继续于70-80℃保温搅拌,待酯化度不变时停止加热,所得浆体经真空干燥后经研磨制成粉体,即得提取试剂。所制提取试剂经红外测试发现酯基,酯化度达到40-50%。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说明:公丁香:味辛,性温,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生姜:味辛,性温,有驱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温暖、兴奋、解毒、增进血行、驱散寒邪等功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以公丁香和鲜姜两味中药作为贴剂制备中药,配方简单且原料易得,通过丁香油和鲜姜提取物的组合应用使所制贴剂具有良好的缓解旅行晕动症的功效,并且在使用时肚脐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在保证药效的同时提高了使用安全性。(2)本发明通过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来制备鲜姜提取物,尤其通过提取试剂的使用来有效提取鲜姜中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同时避免常规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活性成分时存在的活性成分被吸附在树脂上难以洗脱的问题,并以粉末化形式来增强鲜姜提取物的稳定性,进而通过提高鲜姜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来优化缓解晕动症的功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中药贴剂的制备:将3g丁香油、5g鲜姜提取物、5g海藻酸钠和5g硅酸镁铝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15min,紫外线波长250-260nm,强度80w/cm2,并覆盖透明吸塑壳。鲜姜提取物的制备: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2000g姜汁中加入80gβ-环糊精,搅拌提取5h,静置8h后过滤,滤饼经70℃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即得鲜姜提取物。鲜姜提取物产量的计算公式为:鲜姜提取物产量=提取物总重量-(加入的提取试剂的重量-溶液饱和时提取试剂的溶解量)。实施例2中药贴剂的制备:将4g丁香油、5g鲜姜提取物、5g海藻酸钠和5g硅酸镁铝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15min,紫外线波长250-260nm,强度80w/cm2,并覆盖透明吸塑壳。鲜姜提取物的制备: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2000g姜汁中加入80gβ-环糊精,搅拌提取5h,静置8h后过滤,滤饼经70℃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即得鲜姜提取物。鲜姜提取物产量的计算公式为:鲜姜提取物产量=提取物总重量-(加入的提取试剂的重量-溶液饱和时提取试剂的溶解量)。实施例3中药贴剂的制备:将5g丁香油、5g鲜姜提取物、5g海藻酸钠和5g硅酸镁铝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15min,紫外线波长250-260nm,强度80w/cm2,并覆盖透明吸塑壳。鲜姜提取物的制备: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2000g姜汁中加入80gβ-环糊精/l-组氨酸酯化物,搅拌提取5h,静置8h后过滤,滤饼经70℃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即得鲜姜提取物。鲜姜提取物产量的计算公式为:鲜姜提取物产量=提取物总重量-(加入的提取试剂的重量-溶液饱和时提取试剂的溶解量)。β-环糊精/l-组氨酸酯化物的制备:向400g水中加入40gl-组氨酸和40gβ-环糊精,并加热至70-80℃保温搅拌形成浆体,再滴加1g浓硫酸,继续于70-80℃保温搅拌5h,停止加热,所得浆体经0.08mpa、60℃真空干燥后经研磨制成粉体,即得提取试剂。对比例1以实施例1为对照,设置不添加丁香油的对比例1,其余操作同实施例1。中药贴剂的制备:将8g鲜姜提取物、5g海藻酸钠和5g硅酸镁铝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15min,紫外线波长250-260nm,强度80w/cm2,并覆盖透明吸塑壳。鲜姜提取物的制备: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2000g姜汁中加入80gβ-环糊精,搅拌提取5h,静置8h后过滤,滤饼经70℃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即得鲜姜提取物。鲜姜提取物产量的计算公式为:鲜姜提取物产量=提取物总重量-(加入的提取试剂的重量-溶液饱和时提取试剂的溶解量)。对比例2以实施例1为对照,设置不添加稳定剂硅酸镁铝的对比例2,其余操作同实施例1。中药贴剂的制备:将3g丁香油、5g鲜姜提取物和5g海藻酸钠混合均匀得到膏状物,将膏状物制成饼形后固定于无纺布上,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处理15min,紫外线波长250-260nm,强度80w/cm2,并覆盖透明吸塑壳。鲜姜提取物的制备:将鲜姜榨汁后过滤得到姜汁,向2000g姜汁中加入80gβ-环糊精,搅拌提取5h,静置8h后过滤,滤饼经70℃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即得鲜姜提取物。鲜姜提取物产量的计算公式为:鲜姜提取物产量=提取物总重量-(加入的提取试剂的重量-溶液饱和时提取试剂的溶解量)。分别对实施例1-3所制中药贴剂进行重金属含量和有害菌群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表1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汞含量mg/kg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砷含量mg/kg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铅含量mg/kg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大肠菌群mpn/100g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mpn/100g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分别测定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制鲜姜提取物中的挥发油和姜辣素总含量,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表2项目实施例2实施例3挥发油和姜辣素的总含量g/(10g鲜姜提取物)2.83.5由表2可知,实施例3通过对提取试剂β-环糊精的酯化改性处理还能进一步提高生姜中挥发油和姜辣素的提取率。缓解晕动症疗效测试:选取300例晕动症志愿者,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年龄在8-63岁,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60名,分别接受实施例1-3、对照例1-2贴剂的临床治疗。乘车前1h将贴剂贴于脐部,乘坐相同交通工具并行使在相同路线上。疗效判定:显效:全程较舒适,无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有明显食欲;或仅感胃脘不舒,食欲稍减。好转:全程有恶心症状,但无呕吐或呕吐次数减少,头晕、乏力、唾液增多、面色苍白、胸闷、心慌等症状减轻。无效:晕动症状无变化。疗效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组别例数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实施例1603818493.3实施例2604215395.0实施例3604513296.7对比例1602629591.7对比例2603522395.0由表3可知,实施例2通过丁香油用量的增加能够增强贴剂的疗效,实施例3通过提取试剂β-环糊精/l-组氨酸酯化物的使用来提高鲜姜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含量进而增强疗效,对比例1通过以鲜姜提取物替代丁香油和鲜姜提取物会减弱疗效,对比例2通过不添加稳定剂会影响贴剂中挥发油的使用效果进而较弱疗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